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 题 目: | 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综述 | |
| 姓 名: | 李永嫚 | |
| 学 院: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
| 专 业: | 社会学 | |
| 班 级: | 社会41 | |
| 学 号: | 2214112 | |
| 指导教师: | 屈 勇 职称: 讲 师 | |
2007年6月30 日 | ||
|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 ||
社会学专业学生 李永嫚
指导老师 屈 勇
摘要: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顺应环境,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而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面临着同一性和学会如何自主的发展任务,也就是学会如何去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社会适应性的增强不仅对其自身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也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社会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献,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综述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cial Adaptability of Adolescence
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LiYongman
Tutor QuYong
Abstract: social adaptability is the state of harmony and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obtained through adapting, adjusting and changing environment. But the adolescent is a key stage in the individual life and full of changes. In this stage, the adolescences are facing the identity and the duty of independence development, and learn to how to adapt social environment. Adolescence is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its enhancement of social compatibility will have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not only to its own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soci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the research to the social compatibility, also accumulated the certain quantity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the paper reviews comprehensively social compatibility of adolescence.
Key word: adolescence; social compatibility;review
引言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面临着同一性和学会如何自主的发展任务,也就是学会如何去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社会适应性的增强不仅对其自身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术界围绕青少社会适应性展开了大量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研究的梳理, 从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概念界定,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理论和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等三个方面对现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概念界定
社会适应性在社会心理学中叫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一般也统称为适应行为。关于社会适应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对社会适应行为的最先展开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利兰(Leland)在1973年,以及后来科恩(Cone)在1987年的研究,他们都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中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应,即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
阿瑟·S·雷认为社会适应性(Social adaptiveness)是:“对促进和谐社会互动的无数技能的统称”。[1]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AMR)对社会适应性的定义是:“个体达到人们期望与其年龄和所处文化团体相适应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标准的有效性或程度”,并在2002年对适应行为做了进一步说明:“个体的适应行为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所习得的社会和实践技能。”关于社会适应性的界定,学者门都是基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后的心理适应方面进行分析的。[1]
乔斯·B·阿什福德等人指出,个体、家庭和群体对生物、心理和社会需求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被称为适应。[7]
杨彦平将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定义为:青少年社会适应是指青少年适应社会环境,并具备从这一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使得自身在社会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1]
尽管不同的学者所用的概念不尽一致,给予适应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我们从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共识:适应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社会适应是个体在身份、角色、地位、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等等方面顺应新环境的转变过程。[7]
二、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理论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角度展开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心理学观点
1.特质心理学观点和进化论心理学观点都是还原论研究取向。进化论心理学从进化论角度在整体上把人类社会适应还原到动物的生存适应,而特质心理学从特质论的角度在个体上把社会适应行为还原到人格特质,甚至还原到生理特性和神经机制上。[2]13-14
2.智力心理学观点从社会能力概念出发考察社会适应性,即人们为了适应社会,除了传统的学术智力结构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能力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临床与健康心理学观点则从人们所面对的适应情景和适应问题出发,考察社会适应性,强调人们在适 应情景中处理适应问题的应对能力以及对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2]13-14
(二)依恋理论
Bowlby提出的依恋理论只有当个体把父母依恋关系当作一种情感上的安全基地时,或者相信他们随时都可以得到父母情感上的支持,他才能更加自如的探索外部世界,对家庭以外的外部世界产生安全感,进而具有较好的社会功能和适应能力。尽管有关“适应”的概念理解和测量指标不同,David Granot & Ofra Mayseless,Lapsley Daniel k., et al, Marisund A. M.D,和Kenny等学者也与Bowlby得出的结论一致,认为青少年的依恋质量对其社会适应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通过一些内部的影响机制进行的。[3]15-16
(三)文化观点
认为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代群,其社会地位呈边缘性。这不仅指他们的生理心理机能的成熟与社会性的不成熟造成的其社会人格的双重性,而且就社会机制来看,他们参与社会管理和决策的可能性较小,但在社会生产,特别劳动力市场上又占有相对主体性的位置;以成人文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体文化对他们持制约、限定之势,而社会文化生活最大的消费群,又是青少年们;由于阅历等多方面原因,他们对民族和传统尚缺乏完全的深人和了解,但沿袭和发展的重任又无法推卸。这种社会位置的双重性作为主要方面加上人格心理上的双重性是青少年与社会和其他代群发生对抗反冲突的根本原因也是青少年发生社会适应问题的本质根源。[17]
(四)跨文化研究
心理学家伯里(J. Berry)根据大量的文化人类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当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个体面临现代化或异质文化冲击时,他们对异质文化的态度总是处在完全认同和完全拒绝这一线性变化的范围之内。当个体从自己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文化适应(如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交往方式等)就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选择。[1]
三、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管理等支持系统,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的认知水平、自我概念、归因方式及人格特点等。
(一)外部因素
1.家庭是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目前,学术界对此的研究主要包括家庭教育方式,亲子沟通方式等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1)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Mcleod和Chaffee认为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存在一种稳定的方式和倾向,并据此提出了划分亲子沟通类型的两个基本的维度: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关系定向的沟通强调青少年在与父母的沟通中要注意与父母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不重视沟通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观念定向的沟通倾向于关注问题,在沟通时父母鼓励子女提出不同的意见,不惧怕家庭成员之间的分歧,更注重讨论问题本身。[22]
Ritchie对亲子沟通的这两个维度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细分,他根据家庭在两个基本维度上的得分,划分出四种亲子沟通的类型,即多元型、保护型、放任型和一致型,每种类型的家庭在亲子沟通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26]
(2)家庭教育因素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发展的一个最直接因索。[19] 沈阳等人采用的心理综合量表和王民洁等采用适应行为量表(AAMA-ABS)和自编调查表以及Joseph P. Allen等通过抽样对185名青春期学生的社会适应行为进行的调查[1] 都证明了这一观点。而且近年来国内因社会适应性脆弱特别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而导致子女轻生的案例明显增多,这一事实从反面向我们敲起了警钟:必须从未来劳动者素质保障和健康生存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儿童少年社会适应力培养的地位和作用,努力为他们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卫。
2.学校
随着青少年学生进入学校,学校教育逐渐成为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另一主要因素。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邱红等认为在学校学习负担过重和竞争压力增大,对所选专业缺乏兴趣,人际关系不协调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适应。[9]
(二)内部因素
1.依恋
琚晓燕通过借用陈建文“过程一结构”研究策略对社会适应性的结构进行建构的假设,分化出心理优势感属于社会适应过程的心理发动环节,人际适应性是内容操作环节,心理弹性是持续适应环节这一理解。并且通过研究发现青少年依恋对其社会适应性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具体来看,依恋各分量表对社会适应各因子的预测力是不同的。对于心理优势感因子,预测力最强的是母亲依恋,其次是同伴依恋,父亲依恋的预测力显著;对于人际适应性,预测力最强的是同伴依恋,其次是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父亲依恋的解释率也较小;对于心理弹性,预测力最强的却是父亲依恋,其次是同伴依恋和母亲依恋。[3]15-16
2.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及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健全的自我意识在青少年的发展中起着导向、控制和监督教育的作用,它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前提。[7]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富于理想、对未来充满憧憬,但由于社会的变化及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和适应能力,对社会的认识和实践具有局限性,因此,“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尖锐对立。如何使学生从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自我升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语
总之,虽然有许多对社会适应性的研究成果,但是多数研究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而从其他学科视角开展的研究不是很多。但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不仅仅是社会适应行为和心理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青少年成长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问题,因此,应该拓宽社会适应性的研究领域,尤其应该加强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使青少年尽快的从各个方面适应生活。正视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问题,培养青年少年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认同程度和价值评判,也是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一次挑战。因此,探析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事情,更是社会的职责。只有全社会都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足够的认识,并努力营造一种适合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良好氛围,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才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彦平,金瑜.社会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5):1171-1173.
[2]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和功能[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3] 琚晓燕.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5.
[4] 刘立新.个体社会适应性评价问题的理论探讨[J]. 现代教育论从,2001(4):24-26.
[5] 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学,2004,27(1):182-184.
[6] 陈建文,王滔.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4):90-94.
[7] 梁晓燕,章竞思.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2(7):-65.
[8] 嵇宇虹.小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培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3(2):60-63.
[9] 张秀秋,单常艳.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现状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60-61.
[10] 卞红梅,潘浩.从我校毕业分配情况看大学生的择业观与社会适应性[J].出版与印刷,1999(2):35-38.
[11] 苏颂兴.中国独生子女社会适应性研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17-20.
[12] 王欢. 残留孤儿的社会适应性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1(3):14-17.
[13] 董明伟. 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13-16.
[14]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7-171.
[15] 马前峰,孔克勤.人格五因素结构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1997(1):380-384.
[16] 嵇宇虹.小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培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3(2):20-26.
[17] 陆士祯.从青少年亚文化看当代中国青少年社会适应问题[J].青年研究,1995(6):554-553.
[18] 贾江华,谭扬芳.极性化:青年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一个解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056-1059.
[19] 陈永胜.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J].山东省团校学报,1995(1):20-27
[20] 方晓义,徐洁,孙莉,张.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554.
[21] 王争艳,雷雳,刘红云.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兼及普通学校和工读学校的比较[J]. 心理科学, 2004,27(5):1056-1059.
[22] 晓义,林丹华,孙莉,房超.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18-22.
[23] 苏颂兴.青年期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与家庭教育[J]. 当代青年研究,1997(1):78-80.
[24] 苏颂兴.上海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J]. 学术季刊,1997(2):141-149.
[25] Cumsiell P E, Epstein N B. Family cohesion, family adaptability, social support,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in outpatient clinic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994(8):202-214.
[26] Ritchie L 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1,18(4):548-557.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 学 院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专 业 | 社会学 | 姓 名 | 李永嫚 |
| 题 目 | 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综述 | ||||
| 指导教师意见(包括选题是否恰当、文字表达水平、论文的难度和创新性、参考文献质量、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请使用钢笔书写或打印): | |||||
| 论文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 |||||
(说明:本表供经管文法科专业学生用,以下所有红色、蓝色文字仅供参考,学生在写作论文时请保留字体、字号,改写或删除掉文字,黑色文字请保留。每一页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分别留边25mm,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装订线5 mm,页眉和页脚为5 mm。论文题目使用黑体三号字,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为单倍行距;一级标题段前段后为0.5行,正文段前段后为0,字符间距为标准。为保证打印效果,学生在打印前,请将全文字体的颜色统一设置成黑色。以上说明参阅后请自行删除,包括本文本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