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物质的比热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1:53:23
文档

物质的比热容

学科物理版本上海科技版期数6704年级初三编稿老师何绍军审稿教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温度与内能;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基本要求: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常见的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使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知道测量温度的方法有许多种。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单位。4.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5.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6.了解“热量”的概念。能在生活和相关的物理活动中正确使用
推荐度:
导读学科物理版本上海科技版期数6704年级初三编稿老师何绍军审稿教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温度与内能;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基本要求: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常见的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使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知道测量温度的方法有许多种。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单位。4.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5.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6.了解“热量”的概念。能在生活和相关的物理活动中正确使用


学    科

物理版    本

上海科技版期    数

6704
年    级

初三编稿老师何绍军审稿教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温度与内能;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基本要求:

  1. 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常见的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使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知道测量温度的方法有许多种。

  3. 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单位。

  4. 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5. 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6. 了解“热量”的概念。能在生活和相关的物理活动中正确使用热量术语。

  7.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8. 会查比热容表。能根据物质的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物体温度变化和吸放热问题。

  9. 能计算有关物质比热容、温度变化或吸放热等简单问题。

  10. 能经历科学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

  11. 能根据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12. 会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装配实验器材,完成探究实验。

  13. 能积极与他人交流探究结论,能对数据进行初步评价。

二. 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能正确使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比热容探究实验的计划制定、实施,对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

    难点内容:用类比法建立内能的概念;比热容实验中热源及加热时间的控制、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等。

    重点内容讲解:

第一部分:温度与内能

一. 温度与温度计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跟人类的关系太密切了。我们穿的衣服,要根据气温的变化来增减;我们吃的粮食,只能在适宜的气温下生长;人一旦生了病,医生要测量体温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温度的高低可以凭感觉来判断,但往往不可靠。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

    照上图那样,先把两手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把左手插入温水中,说出你左手的感觉,然后再把右手插入温水中,说出你右手的感觉。

    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就要使用温度计。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它测出的数值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一百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例如,人的正常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读作“零下4.7摄氏度”或“负4.7摄氏度”。

    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是-273℃,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要使温度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需要极复杂的技术。由于存在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这种温度的单位名称叫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K。根据国家标准,在表示温度差的时候可以用摄氏度(℃)代替开尔文(K)。因此,这个式子中T的单位用K,t的单位用℃是允许的。

    以上是几种常用温度计:金属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等。

    测体温用的医用温度计——体温计里装的液体是水银。由于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是35℃到42℃,所以它的刻度范围通常也是35℃到42℃;每一小格是0.1℃。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的玻璃管里,读数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在缩口处断开,水银柱不能退回玻璃泡,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虽然离开了人体,表示的还是人体的温度。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

    下表是一些温度值:

    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 观察它的量程——能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估计待测的温度超出它能测的最高温度,或低于它能测的最低温度,就要换用一支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否则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读不出温度值。

  2. 认清它的分度值,以便用它测量时可以准确读出温度值。

    在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

  1.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 内能

  1. 内能的概念

    我们知道,所有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而且它们之间有距离,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分子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而且分子间又有间隔。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根据内能的定义和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可以想象,由于分子体积之小,组成物体的分子数目之多以及分子运动的激烈和无规则,我们无法把物体中所有的分子的能逐个求出,更无法相加。所以,某物体中,内能的数值是无法测量和计算的,而且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们只能从整个物体的外在的某些物理量去分析物体的内能。例如物体的温度、体积等。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我们讲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我们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上面的论断。

    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或者说物体的内能不会为零。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虽然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是物体内能的数值是无法计算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在物理学中真正有意义的是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的增加量或减少量。

    (4)物体的内能存在于物体内部,而且是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能的总和。有限的几个分子的能之和,甚至单个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能都不叫内能。

    (5)内能和机械能

    我们来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各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因此: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一)做功与内能的改变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中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我们可以做如下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这个实验说明:压缩空气做功(对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使温度升高的缘故。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例如摩擦生热、钻木取火等。所以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我们可以做一个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在广口瓶内装入少量的水,然后将连有打气筒的塞子塞紧瓶口,然后用打气筒向里面打气。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当塞子跳起时,瓶内出现了雾。这些雾是由于瓶内的气体对塞子做功,所以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3)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增加得越多,物体对外做的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减小得也越多,所以,我们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变化。这样内能的单位跟功相同,也是焦耳。如果对物体做了2焦的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2焦。

    其实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用功来量度,因此国际单位制规定:各种形式的能的单位都是焦耳。

    还有一个有趣的实验:把薄壁金属筒固定在桌子上之后,注入约1/4容积的乙醚,立刻塞上塞子。用稍宽一点的布带,在金属筒下端绕二圈,然后迅速地来回拉布带,一会儿塞子就被冲起。这是因为外力克服摩擦力做功,使金属筒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并引起筒内乙醚的蒸发。最后由于乙醚蒸气压强不断增大,而将塞子冲起。在此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转化为内能。当塞子被冲起时,在管口附近也有淡淡的雾出现。这是由于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从而使筒口周围的水蒸气凝成水珠。此现象恰好说明了: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内能会减小。此过程中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热传递与内能的改变

    除了这些实例外,生活中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例如,冬季室内的暖气片散热,使室内空气的内能增大,而散热片的内能减小;把食品放在低温的冰箱里,食品的温度下降,内能减小,冰箱内的空气温度升高,空气内能增大。这一类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都是发生了热传递,所以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热传递的规律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热传递现象发生在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热总是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热,低温物体吸热,直到温度相等,两个物体间的热传递才告终止。热传递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可以发现热传递现象中都符合这一规律。

    (2)热量

    在热传递现象中,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有多有少。把一壶水放在火上加热,加热到沸腾就比加热成温水吸收的热多。热量的单位是焦耳,常用字母Q来表示。实验表明,1Kg的水温度升高1℃时要吸收4.2×103J,温度降低1℃时要放出4.2×103J的热量。

    在热传递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的多少叫热量。

    (3)热传递和物体内能的改变

    伴随着热传递的发生,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

    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的内能增大。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的内能减小。所以热传递可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热,内能增大,物体放热,内能减小。

    内能改变的多少跟物体吸热放热的多少即热量直接联系。传递的热量多,物体内能改变的量也越大。因此,内能的改变可以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吸收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大多少;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小多少。因此,热传递实质上就是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热传递就是内能转移。

    (4)热传递的方式

    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也就是传导、对流和辐射。热传导时,物体内部各部分的物质不发生移动;产生对流时,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物质会流动。这主要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热辐射不需要介质,如太阳的光和热就是用热辐射的方式传到地球上的。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不同的方法产生了同样的效果。一根锯条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了,可能是由于摩擦,利用做功的方法改变了锯条的内能;也可能是由于放在火上烤,锯条吸热的结果。如果我们没有看见内能改变的过程,只从内能改变的结果无法判断改变内能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来说,做功和热传递是等效的。

    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这两种物理过程又是不同的。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转化。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物体之间内能的转移。正因为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所以,功或热量都可以量度内能的改变。二者的单位相同,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

第二部分: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想一想。同样的加热设备,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要加热到沸腾,一壶水吸收的热量多。同样,要把开水自然冷却,水越少,凉得越快,所以,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相同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热量越多。同样一壶水,让它升高1℃时的热量和让它升高10℃时吸收的热量不同。当然是升高的温度越高要吸收的热量越多。换句话说就是液体的温度变化量越多,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综上我们想到,决定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温度的变化量。还与其它因素有没有关系呢?这时我们就要采用控制变量法。

    也就是取两种物质,让它们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我们来比较一下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1)比热容的引入

    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用两只相同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给它们加热,由于电加热器是相同的,所以两只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相等的。并用温度计测它们的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在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一物理量。

    (2)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温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焦耳。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和它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相等,也是它的比热。

    (4)比热表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物理学中,常把由实验测定的物质的比热,列成表格,便于查找。

    课本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比热,请同学们查出比热及它的单位。要求能具体地说明某物质的比热的物理意义。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5)有关热量的计算

    热总是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为止。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跟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还跟物质的种类有关。

    我们从铝的比热入手,说明它的物量意义:使1千克的铝,升高1℃,需要吸收0.88×103焦的热量。

    ①1千克铝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0.88×103焦的热量。

    ②1千克铝温度升高2℃,需要吸收0.88×103焦×2=1.76×103焦的热量。

    ③1千克铝温度升高100℃-30℃=70℃时,需要吸收0.88×103焦×(100-30)=6.16×104焦的热量。

    ④2千克铝温度升高2℃,需要吸收0.88×103焦×2×2=3.52×103焦的热量。

    ⑤2千克铝温度升高100℃-30℃=70℃时,需要吸收0.88×103焦×2×(100-30)=1.23×105焦的热量。

    至此,再由特殊到一般,推导热量的计算公式。继续利用上例,在问题③之后,如果是1千克铝温度升高(t-t0)℃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在问题⑤之后,如果是m千克铝温度升高(t-t0)℃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如果升温的不是铝,而是比热为c的另外的物质,如何计算吸收的热量。从而归纳出公式:

    Q吸=cm(t-t0)。其中c表示物质的比热,用焦/(千克·℃)作单位;m表示质量,用千克作单位;t-t0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用摄氏度作单位;Q吸表示吸收的热量。

    我们已经总结出了物体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如果物体温度降低,像刚才的例题中如果铝块从100℃降到30℃,那么它要放出热量,放出的热量应当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仿照物体吸热公式导出放热公式。只需要把(t-t0)改为(t0-t),即:Q放=cm(t0-t)。

    如果我们用△t表示(t-t0)或(t0-t),这样物体吸放热的公式就变成了Q=cm△t。如果△t是升温,则为吸热,如果△t为降温,则为放热。

  例1. 质量是10千克的冰,温度由-20℃升高到0℃,冰吸收多少热量?

    根据公式Q吸=cm(t-t0)得

    Q=2.1×103焦/(千克·℃)×10千克×[0-(-20)]℃

     =4.2×105焦耳。

  例2. 保温瓶中原有60℃的水500克,现又倒入1.5千克沸水,混合后温度变成90℃。在此过程中温水和沸水分别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计算过程略,均为6.3×104焦)

    计算结果表明,温水跟沸水混合时,温水吸收的热量恰好等于沸水所放出的热量。这仅仅是巧合吗?不是,这是必然的。在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直到两物体温度相等时为止。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内能传到其他的物体,那么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必定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典型例题】

  例1. 有位同学从寒暑表读得室温是-3℃,正确的读法是(    )

    A. 负摄氏3度            B. 摄氏零下3度

    C. 零下3度                D. 零下3摄氏度

    分析:摄氏温度的单位“℃”,读作“摄氏度”,不能分割开,也不能读作人们日常所说的“度”。

    答:D

  例2. 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

    分析:在读温度计示值之前,应首先确认该温度计所采用的温度单位、最小刻度、辨认出0度的刻线位置,再观察其示值。

    答:“39.9”。

  例3. 某同学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水中,不碰到容器底和壁

    B. 温度计放入水中就马上读数

    C. 读数时将温度计拿出放到亮一点的窗口去

    D. 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上表面相平

    分析:用实验室温度计测水的温度,除了位置放正确,读数时要等水银柱(或酒精柱)稳定不再上升时进行,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答:B、C

  例4. 如图,为用温度计测杯中水温时的示意图。其中操作不正确的地方是______。

    分析: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方法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比如没对被测物的温度进行估计,而用测温范围小的温度计测很高温度物体的温度,就可能损坏温度计,测时温度计玻璃泡与其它物体接触(相当于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测值就不等于被测物温度了。

    解答: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盛水的杯子,观察示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例5.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C. 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分析:由于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因此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即使在0℃,物体的分子仍在运动,且分子间仍有相互作用力,它们之间仍有动能和势能,也即仍有内能。A错。

    内能的多少并不能简单地由温度高低来判断,必须同时考虑到物体所含的分子数以及分子间的势能等。某一物体虽然温度较低,但如果分子数多,内能也可以较大,某一物体温度虽高,但如果分子数少,内能也不一定大。B错。

    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的动能增加,因此物体的内能也增加。但不等于说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因为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若分子势能增加了,即使物体的温度不升高,分子动能不增加,物体的内能仍能随分子势能的增加而增加,例如,冰在熔点熔化或同温度的水,温度保持不变,但内能增加。故C也错。

    答:A、B、C

  例6. 在0℃的房间内,放在地面上的铅球(    )

    A. 具有机械能                B. 没有机械能

    C. 具有内能                    D. 没有内能

    分析:机械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的情况有关。物体由于机械运动,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它就具有机械能。如果物体没有运动,物体就没有动能,如果物体在地面上,又没有弹性形变,物体就没有势能,没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没有机械能。一切物体不论它的温度高低如何,都具有内能。

    解答:C

  例7. 下列实例中物体的内能是如何改变的?

    (1)用锯条锯木头,锯条会发热。

    (2)电冰箱的压缩机在压缩某种液体的蒸气时使蒸气温度升高;

    (3)打开高压瓶的塞子,高压气体冲出后温度降低。

    分析:根据对物体做功(包括克服摩擦做功和压缩气体做功)和物体内能改变的关系去考虑。

    解答:(1)是用克服摩擦做功的方法,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锯条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2)是用压缩气体做功的方法,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蒸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3)高压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气体的内能转化为动能。

  例8.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则(    )

    A. 它含有的热量增加

    B. 它一定吸收了热量

    C. 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D. 它的内能增加

    分析:热量是表示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因此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A错。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分子运动一定加快,内能增加,D正确。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能两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因此不能肯定是做功或热传递。B、C也错。

    解答:D

  例9. 以下所述现象中属于通过热传递改变了物体内能的是(    )

    A. 将一段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会发热

    B. 放在空气中的一杯热水会冷却

    C. 在转动的砂轮上磨车刀,车刀发热

    分析:不论物体是发热或是冷却,物体的温度都发生了变化,都是内能的改变,弯折铁丝是用力对物体做功,在转动的砂轮上磨车刀是摩擦力对车刀做功,所以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热能,热水放在空气中,通过热辐射以及对流等方式向外传递了热能,而使自身的热能减少,温度下降,它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内能的,所以应选B。

    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车胎打气,过一会儿气筒壁会发热。解释其原因。

    解答:气筒壁发热说明温度升高了,温度升高了说明内能增加,物体内能增加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热传递,另一个是做功,这两种方式在使物体内能发生变化方面是等效的,当用气筒给车胎打气时,由于气筒的活塞与筒壁有摩擦,在推拉活塞时要克服摩擦做功,此功主要转换为热能,使气筒壁的温度升高。

    当然,用力推动活塞时压缩了气筒内封闭的空气,对这部分空气做了功,使空气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空气增加的内能会不会传递一部分给气筒壁呢?我们知道,打气时气筒中的空气压缩后通过车胎上的气嘴(单向阀门)进入了车胎,打气筒每进入一部分空气在筒中被压缩的时间是较短的,向打气筒壁传递热能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例10. 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铝块,吸收了相等的热量,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为什么?如果要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哪个吸收的热量多?

    分析:可从比热的定义进行比较。

    解答: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铝块,吸收相等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不相同,这是因为铝的比热大于铁的比热,要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应吸收较多的热量。

  例11. 沙漠地区为什么会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奇特现象?沿海地区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吗?

    解答:沙漠地区多砂石,砂石比热小,夜间砂石散热,温度降低较多,因而出现早晨气温较低。午间在阳光照射下,砂石吸热后温度升高较快,气温迅速上升,因而出现早、午气温差别较大的奇特现象。沿海地区多水,水的比热较大,夜间海洋与沙漠地区同样散热,海洋的温度降低不多,早晨气温就不太低;同理,白天气温也不会升高得太快,所以沿海地区不会出现早穿棉袄午穿纱的现象。

    说明:解释这类问题,应分析清楚,不能简单地回答:砂石比热小,水的比热大。

  例12. 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比热就越大

    B. 物质的温度变化越小,它的比热就越大

    C. 把一个铁块分开,用其中一块测铁的比热,因为质量小了,所以测得的比热值就大了

    D.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越少,比热就越小

    分析与思考:比热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无论如何分割,外部条件如何变化,比热的值都是一个定值。因此答案A、B、C都是错误的。

    解答:正确的选项是D。

  例13. 有一高温物体被投入质量为10kg、温度为20℃的水中,如果传给水的热量是2.73×106J,则水的温度会升高到多少度。

    分析:将热量的计算公式变形,然后代入数值即可求解。

    解答:由公式Q吸=cm(t-t0)变形可得

    

      

    答:水的温度会升高到85℃。

  例14. 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质量的4倍,当甲的温度从20℃升高到70℃,乙的温度从40℃升高到60℃时,甲、乙两物体吸收的热量之比为5∶1,则甲的比热与乙的比热之比是多少?

    解析:根据比热公式可直接求比值

    解:由比热公式可得:

    

        

    答:甲、乙两物体的比热之比是1:2。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分钟)

一. 填空题

  1.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的性质制成的。所用液体可以是______、______或______。

  2. 实验室常用的是水银温度计,它的下端是______,上面连着一根内径很细的______,当温度稍有变化时,细管内水银面的______就会有变化。

  3. 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分子运动______,它的内能______。

  4. 摩擦生热是利用______的方法使物体的______增加。

  5. 用热量、温度两个物理量填入下面的空格内:

    (1)今天天气真热,这里的“热”是指______。

    (2)物体吸热升温,这里的“热”是指______。

  6. 一根钢棒放在火炉内加热,主要通过______使钢棒内分子运动快,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而用锯锯木头时,主要是通过______使锯条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7. 在用水银温度计测水温时,应先______被测的水温,以便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测水温时,应使温度计的______跟水充分接触,待到温度计细管中液柱上升到最高位置,且刚要开始下降时的示数为______温度。

  8. 在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是______。

  9. 如图所示,水蒸气膨胀时对软木塞______,消耗了水蒸气的______,______能增加。

  10.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体的______和______有关。

  11. 两个实心铁球甲和乙,甲球的体积是乙球的3倍。若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甲球升高的是乙球升高温度的______倍;若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球吸收的热量是乙球吸收热量的______倍。

  12. 将50克0℃的冰放进0℃、100克的水中,最终温度是______。

  13. 甲的比热是乙的一半,甲的质量是乙的两倍,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甲、乙升高的温度之比为______。

  14. 甲种液体的质量是乙种液体质量的2倍,甲的温度为10℃,乙的温度为50℃。如果把甲种液体混合后,温度变为30℃。不考虑热量损失,则甲、乙两种液体的比热之比为______。

二. 选择题

  1. 如图所示是温度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是(    )

    A. 16℃                B. 4℃

    C. -4℃            D. -16℃

  2. 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温度升高了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 物体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大

    C. 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就增加

    D. 当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同时,它们不会发生热传递

  3. 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内能越多,放出的热量一定越多

    B. 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其增加的内能就越多

    C. 物体内能多,则其温度一定越高

    D. 物体中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的能,叫做内能

  4. 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时,读数的准确程度决定于(    )

    A. 温度计上所标出的范围;

    B. 温度计上每一小格的距离大小;

    C. 温度计最小分度所表示的温度值;

    D. 温度计上标出的最小数值。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计不能测量超过它最高温度的温度,但能测量低于它最低温度的温度

    B. 实验室温度计读数时,能离开被测物体

    C. 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垂直

    D. 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6. 气体在迅速膨胀做功过程中,与外界热量交换可忽略不计。此时气体的温度和内能变化是(    )

    A. 机械能转化为气体的内能,温度升高        B. 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不变

    C. 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D. 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7. 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了,它的内能就会增加

    B. 一个物体的温度越高,反映了它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C.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D.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和液体分子间没有空隙

  8. 甲、乙两个物体能够发生热传递,则它们一定有不同的(    )

    A. 质量            B. 温度            C. 热量            D. 比热

  9. 两个不同温度的同种物质相互接触后,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

    A. 温度            B. 比热            C. 热量            D. 体积

  10. 从“比热”概念出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它是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B. 比热大的物体能把热量传给比热小的物体

    C. 只要提高某种物质的比热,必须给这个物体加热

    D. 物质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也越大

  11. 质量相同的砂石和铁,已知砂石的比热是铁的比热的2倍,如果铁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了48℃,那么砂石吸收同样多的热量,其温度升高(    )

    A. 12℃            B. 24℃            C. 48℃        D.96℃

  12. 使200克铜温度升高6℃的热量可以使400克的铅温度升高9℃,铜的比热是铅的比热的多少倍(    )

    A. 3            B. 2            C. 4            D. 6

  13. 甲、乙两个物体的体积之比为1:3,比热之比为2:1,若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之比为4:3,则甲、乙两个物体的密度之比为(    )

    A. 1:2            B. 2:1            C. 2:3            D. 4:1

  14. 甲、乙两个物体比热之比是2:1,当甲物体的温度升高20℃,乙物体温度升高10℃,它的吸收的热量之比是4:1,甲、乙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

    A. 1:2            B. 2:1            C. 1:1            D. 2:3

  15. 下列各情况中正确的说法是(    )

    A. 吸收热量多的物体温度一定升高得多

    B. 放出热量少的物体比热一定大

    C. 两个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一定相同

    D. 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彼此接触时一定会发生热传递

  16. 把20℃、等质量的两个铜球分别放进50℃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中,热平衡后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煤油的温度低些    B. 水的温度低些    C. 两者温度一样        D. 无法比较

  17. 20克40℃的水和40克20℃的水混合,达到热平衡时它们共同温度约为(    )

    A. 24℃             B. 36.7℃        C. 30℃            D. 35℃

  18. 有甲、乙两个金属球,它们的比热关系是c甲=3c乙,质量关系是,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它们升高温度之比为(    )

    A. 4:1            B. 9:4            C. 4:9            D. 4:3

三. 实验题

  1. 如图实验,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当迅速地来回拉绳子,过一会儿筒内的乙醚会______。说明了乙醚的______升高,______增加。当把塞子冲开后,乙醚蒸气的______减少,转化为塞子的______。

    (2)此实验说明了______。

  2. 如图所示,在一个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块浸过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地压下去,棉花会燃烧,这是因为压缩筒内空气______,空气的______增加,______升高,达到了乙醚的着火点,棉花才燃烧起来,此实验说明了______。

  3. 将一支灵敏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热水里,并立即观察温度计细管里的水银面高度的变化,将会看到温度计中水银面先下降,然后再上升。试说明其道理。

四. 计算题

  1. 质量为2千克的水由20℃升到95℃时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不计热量损失,水的比热为4.2×103焦/(千克·℃)〕

  2. 用煤油炉烧水,假定煤油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有40%被水吸收,则完全燃烧50克煤油可以使2.75千克、10℃的水温度升高多少摄氏度?(煤油的燃烧值是4.6×107焦/千克)

  3. 将500克温度为94℃的水兑入2.5千克温度为15℃的水中,热平衡后的水温是多少摄氏度?假设没有热量损失。

【试题答案】

一. 1. 液体热胀冷缩;水银;酒精;煤油

  2. 玻璃泡;玻璃管;位置

  3. 加剧,增加

  4. 做功,内能

  5. 温度,热量

  6. 热传递的方法,做功的方法

  7. 估计;玻璃泡;被测水的

  8. 焦

  9. 做功,内能,机械

  10. 质量,比热

  11.,3

  12. 0℃

  13. 1:1 

  14. 1:2

二. 选择题:

  1. C        2. A            3. B            4. A            5. D            6. C

  7. D        8. B            9. B            10. A        11. B        12. A

  13. B        14. C        15. D        16. A        17. B        18. C

三. 1. (1)沸腾,温度,内能,内能,机械能

    (2)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 做功,内能,温度,气体被压缩时内能增加。

  3. 一开始玻璃泡先膨胀,水银面下降,过一会儿,水银也受热膨胀,在相同条件下,液体比固体膨胀要大,于是水银面又上升。

四. 1. 6.3×105焦

  2. 79.7℃

  3. 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同,它们之间不会产生热传递,在物理学上称这两个物体处于热平衡状态;当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放出热量时,高温物体的温度将降低,低温物体的温度要升高,这个过程一直要进行到两物体的温度相等为止,即进行到两物体达到热平衡状态为止;在没在热量损失的情况下,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所吸收的热量。

    设本题中冷热水兑混合后的热平衡温度是t,高温水初始温度是t1=94℃,质量是m1=0.5千克,放出的热量是:

    

    低温水的初始温度是t2=15℃,质量是m2=2.5千克,吸收的热量是:

    

    热平衡时,Q放=Q吸,所以有

   

    经整理后得:

    

     

     =28.2℃

    上式中的比热c在整理方程式中被约去了,由数学知识我们知道这并不影响最终的解(因为比热c不可能为零),但却简化了运算,所以在物理学解题中应尽量用文字代号先运算,最后再代入具体数字。

【励志故事】

如果你有实力,就证明给人看

张欣这个名字被人提起,往往是因为她大名鼎鼎的丈夫潘石屹。其实,她自己本身就是SOHO中国的联席总裁。她和丈夫潘石屹联手创办房地产公司,创下了一年销售20亿的奇迹。

    14岁时,张欣随母亲移居,在做流水线女工时,她除了很快就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外,还能讲一口流利的粗话。因为她发现,作为一个外来妹,如果自己“乖”,就会被人视为笨,好欺负。后来,张欣只身赴英国留学,获得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紧接着,成为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的投资顾问。

决定从华尔街回北京时,面对竭力劝阻她的朋友,张欣只有一句话:“我想好了,我会证明给你们看!”公司成立之初,面对经营理念的严重分歧,张欣依然是那句话:“我是对的,我将证明给你们看!”事实证明,张欣每次都用实力说服了所有人。

“很多人生命的萎顿就在于放弃了更新自我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见识多了,成功的经历多了,是不可能装出一副期期艾艾的样子的。”“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呗,你不说别人就以为你没想法,你就做不了专业人士。做不了专业人士,别人就不会信赖你。”“如果你是有实力的,就不能示弱,证明给人看。”这是张欣一贯坚持的四个观点。

    这是一个经济极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信息高度畅通的时代,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生命发展的机遇,那一定是我们的才华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才华不要只是怀在身上,如果你有实力,就证明给人看!

年级初三学科物理版本上海科技版期数6704
内容标题温度与内能;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分类索引号G.623.3分类索引描述学习资料
主题词温度与内能;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栏目名称同步课堂
编稿老师何绍军审稿老师
录入一校二校审核

文档

物质的比热容

学科物理版本上海科技版期数6704年级初三编稿老师何绍军审稿教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温度与内能;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基本要求: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常见的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使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知道测量温度的方法有许多种。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单位。4.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5.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6.了解“热量”的概念。能在生活和相关的物理活动中正确使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