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年级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 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明朝建立后“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同时规定藩王“分王而不锡(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这表明
A.西周和明朝都坚持集权 B.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
C.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 D.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3.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A.父子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4.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瓦解 B.王位继承混乱 C.宗法制度松弛 D.集权确立
5.秦朝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居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其中“北向户”可能是指
A.象郡 B.桂林郡 C.南海郡 D.九原郡
6.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其目的都是
A.巩固集权 B.承认土地私有 C.发展商品经济 D.抑制诸侯势力
7.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8.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A.西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9.“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0.唐中期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进士科的弊端在于
A.重视学识,轻视德行 B.脱离现实,学不致用
C.注重门第,多不称职 D.重视诗赋,无法选才
11.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这种趋势根本上反映
A.外朝是权力中心 B.内外朝相互制衡
C.相权的不断削弱 D.君主的强化
12.右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
这一时期管理①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枢密院
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渐渐脱离王室而化,王室代表贵族之世袭,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14.雍正帝实行秘密立储制度,生前曾亲书两份传位谕旨,一份“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一份则置于匣中,常以随身,以备紧急时取用。乾隆将秘密立储定为家法,令后世子孙遵循。此后,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均按照这一制度继承皇位。对这一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以避免嫡长子继承制弊端 B.剥夺了内阁与六部的权力
C.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D.彻底解决了储位之争的矛盾
15.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被 B.集权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6.“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位君主,又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位君主”。“他”是
A.乾隆皇帝 B.道光皇帝 C.光绪皇帝 D.宣统皇帝
17.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
A.太平天国运动 B.民族工业兴起
C.新思想的萌发 D.维新变法运动
18.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新学伪经考》
19.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20.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近年来,争议颇多。某课题小组收集到如下材料,最有价值的材料是
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B.“”中出版《李鸿章反动言论》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21.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动
22.1912年3月的《中华临时约法》,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与颁行的。它既规定了总统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这表明该法
A.是当时各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 B.旨在确保各政治派别和各阶层的利益
C.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 D.具有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
23.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蒋介石日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运动 D.国共合作
24.如果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历程有是三个重要的时间点,那它们应该是
A. 14 年 1905年 1911 年 B. 1905年 1911年 1916 年
C. 1911年 1913年 1923年 D. 1911年 1917年 1924年
25.以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它比辛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工人阶级开始成为中国的主力军
C.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的领导任务 D.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6.以下是某支战前的誓师词:“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与该誓词有关的战争(或战役)是
A.北伐战争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27.下文摘自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军事电文:“……匪盘踞赣闽,于兹七载,东西南北四路围剿,兵力达百余万,此次任匪从容脱围,已为惋惜,迨其进入湖南……沿五岭山脉西窜而来,广西首当其冲……”电文中的“匪”是指
A.太平军 B.北伐军 C.工农红军 D.新四军
28.建国以前,中国党内曾多次出现右倾错误,给中国造成巨大损失。所谓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下列属于右倾错误的表现有
A. 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对象 B.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29.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次“奇特”的现象:在校大学生在一年时间里流失了一半,教师则减少三分之一,剩余的则向西部、南部迁移。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A.北伐战争胜利 B.国共十年对峙 C.日军全面侵华 D.全面内战爆发
30. 从下表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击侵华日军的主力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 D.对抗战有重大贡献
31.下面照片名为“Chinese Baby”(中文名为《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于1937年出现在美国郝斯特报刊上,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这一照片的流传
A.宣传了中国国共合作抗战的事实
B.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
C.丑化了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形象
D.激化了美日两国在上海附近的矛盾
32.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的飞向南京。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杂牌奋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这反映了:
A.国民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
33..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为代表的中国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34.章百家(党史专家):我觉得1945年是一个很关键的时刻,几乎是唯一有可能走上和平建国道路的一个机会。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A.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
35.发给地方指战员的电文原稿照片,电文的第一句话是:“丰台、门头沟、石景山、长辛店系重要工业区,我五纵、十一纵队正在此区作战,望令他们充分注意保护工业。”该电报写于
A.抗日战争战略阶段 B.战争战略防御阶段
C.战争战略阶段 D.战争战略决战阶段
36.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37.1953年长治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这主要是为了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38.2002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乡淳风桥村村委会公开拍卖本村的两辆公车。之所以卖掉,是因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70多名村民代表提出:村里经济还相对落后,绝不能这么铺张浪费。会议表决通过了卖掉公车的决定。这反映了
A.直接民主更符合中国国情 B.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C.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严重 D.中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普遍提升
39.1978年在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A.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严重 B.有法不依现象严重
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40.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
A.与新中国成立同时确立 B.在“文化大”时期被废除
C.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完善 D.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
二、材料题
41.(20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的正轨。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上之位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6分)
材料二 有人认为辛亥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也有人认为“辛亥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剪了一条辫子,失败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7分)
材料三 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但人民的觉醒,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期间的在扭转“沉沦”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7分)
参
(1)新发展: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教”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领导阶级:从农民阶级发展为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6分)
(2)观点1:成功:(1分)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任答两点得4分)
观点:2: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任答两点得4分)
(3)国民大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推动中国近代化;
抗日战争基本完成了民族的任务;
战争基本完成了民主的任务。
(一点2分,答出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一大,标志着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党诞生。二大制定民主纲领等等也可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