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八上语文总复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1:48:16
文档

八上语文总复习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议论文复习提纲议论文基本常识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记叙文)、说明(说明文)、议论(议论文)、抒情一、议论文的概念: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文章体裁特点——以理服人二、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和中心)——证明什么观点——被证明2、论据:理由或根据(材料)3、论证方法:用论据来论证观点——怎么证明三、论点——作者的观点1、中心论点:能完全表达作者观点的判断句。1)位置〈1〉标题〈2〉开头〈3〉结尾〈4〉中间〈5〉自己概括2)特点〈1〉正确性〈
推荐度:
导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议论文复习提纲议论文基本常识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记叙文)、说明(说明文)、议论(议论文)、抒情一、议论文的概念: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文章体裁特点——以理服人二、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和中心)——证明什么观点——被证明2、论据:理由或根据(材料)3、论证方法:用论据来论证观点——怎么证明三、论点——作者的观点1、中心论点:能完全表达作者观点的判断句。1)位置〈1〉标题〈2〉开头〈3〉结尾〈4〉中间〈5〉自己概括2)特点〈1〉正确性〈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议论文复习提纲

议论文基本常识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记叙文)、说明(说明文)、议论(议论文)、抒情

一、议论文的概念: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文章体裁

特点——以理服人

二、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和中心)——证明什么观点——被证明

2、论据:理由或根据(材料)

3、论证方法:用论据来论证观点——怎么证明

三、论点——作者的观点

1、中心论点:能完全表达作者观点的判断句。

1)位置〈1〉标题〈2〉开头〈3〉结尾〈4〉中间〈5〉自己概括

2)特点〈1〉正确性〈2〉鲜明性〈3〉新颖性

四、论据

1)作用:这里是…论点,更好地论证(分论点或中心论点)

2)题型

〈1〉概括事例(什么人做什么事)     〈2〉补充论据

3)要求(特点)

〈1〉确凿(真实)性  〈2〉典型性(古今中外)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  

〈3〉与论点相统一

五、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摆事实):举了…的例子,具体论证了…(分论点或中心论点),更具说

2.道理论证(讲道理):更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或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分论点或中心论点),通俗易懂

4.对比论证:突出强调…的观点

六、论证角度

1、正面论证——积极

2、反面论证——消极

七、论证方式

1、立论——提出问题

2、驳论——反驳别人错误的观点,树立自己的观点

八、语言特点

①严密性      ②概括性      ③鲜明性

  记叙文的叙——详细,叙述是文章的主体

  议论文的叙——概括,叙是为议服务,提供一篇文章的事实论据

  记叙文的议——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议论文的议——议是文章的主体

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九、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总

      

  分析问题(本论) 分    分段方法:①划分层次 ②过渡段、句、词

  解决问题(结论) 总

纪念白求恩

一、重点字词

殉(xùn)职  热忱(chén) 绚(xuàn)丽  狭隘(ǎi)  拈(niān)轻怕重  

纯粹(cuì)  鄙(bí)薄(bó)  玷(diàn)污

二、词语解释

【精益求精】好了还追求更好。益,更。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九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变动。

三、中心论点: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的主义精神。

四、 结构层次                           ①高度概括白求恩的主要事迹(记叙)—事实论据

      分论点一:(1) 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 ②高度概括白求恩精神并点明全文的中心论点

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③用列宁主义来阐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政治态度)           ——道理论证

      分论点二:(2)

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  ①正面提出分论点——学习毫不利己、专门利

                              人的精神——先叙后议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  ②反面列举事例,批评不少的人自私自利的四种表现

人的精神。 (人生观)   ③侧面列举两个实力对白求恩的精神表示赞扬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④发出号召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分论点三:(3)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 把白求恩和一班人进行对比,突出白求恩的精神

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职业) 让人知道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

     结论(4)

五、重点问题

1.论题“纪念白求恩”的作用。

答:①为了纪念,饱含着悲痛之情。②纪念是为了学习,赞扬白求恩精神,号召大家学习他。

2.第一段“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主义的精神”的作用。

答:第一段设问,提醒读者主义,引出读者对所提问题的思考,又把文章从对白求恩事迹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使论述的语言更有激情,在文章中起到提出论点的作用。

3.最后一段“但只要有这点精神”的“只”的作用。

答:体现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4.最后一段“我是很悲痛的”中的“是”字的作用。

答:“是”起强调作用,语气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5.最后一段“他后来给我许多信”可见什么?

答:可见白求恩对党以及领袖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6.文中最后一句的作用。

答:从人格、品质、修养、知趣、人生价值这五个方面来说明具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实际效果,排比句式,增强语势,强调学习这种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五个短句由短而长,气势磅礴,大大地激发了人们学习的激情。

7.本文的特点。

答:①深刻的立意 ②完美的结构 ③鲜明的对比论证 ④夹叙夹议(典范) ⑤凝练而又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染力。 

8.第二段对白求恩称呼变化的原因。

答:白求恩——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说的话

白求恩医生——医生、病人和医务工作者对他的称呼

白求恩同志——从党的角度

六、课后习题

1、白求恩具有主义精神,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揭示的?

答:1.政治态度 2.人生观 3.职业。

白求恩不少的人
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不负责任、拈轻怕重
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对技术精益求精鄙薄技术工作
2、

七、课文背诵

我们大家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最苦与最乐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二、相关资料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三、词语解释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疾苦而感到悲愤和不平。悯(mǐn),同情。

四、中心论点:负责任是最苦的事,尽责任是最快乐的事。

五、层次结构

    ①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痛苦的事的许多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1.提出论点 ②论述人生最痛苦的不是贫、失意、老死的原因。

    (主论)    ③论述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负责任的原因

    ①列举生活中负责任的种种表现及状态——

分论点一    

负责任最痛苦  2.分析问题  ②将对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国家,对家庭,对社会

    (1~2)          (辅论)            乃至对自己,论证更加深入。

                                    一个人    

                              自己  一件事    

                                    一件自己做的事    

    3.再次重申观点

    设问——提出论点

    道理论据——古语、俗语

分论点二    海阔天空,心安理得——状态

尽责任最快乐   苦乐循环(苦乐观)

      (3)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承担责任——日日尽职,苦中真乐

4~5

    逃避责任——自投苦海,永不得快乐

六、重点问题

1、最后一段第一句“有人说”的作用。

答:作者在论述自己意见的同时,也要顾及可能出现的不同见解,因此,作者提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严密,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2、为什么文章不以“苦与乐”为题?

答:因为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负责任的道理。在“苦”与“乐”之前加上“最”,使所指更加明确,扣紧主题。而“苦与乐”则比较宽泛,和文章主要内容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3、题目能否改为“最乐与最苦”?

答:不可以。因为①从文章结构来说,先谈最苦,后谈最乐。②从内容来说,作者认为“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4、为什么作者详议“最苦”,略写“最乐”?

答:①作者所谈的快乐,是跟痛苦分不开的,所以在谈快乐的同时必须谈到痛苦。文章第一部分花了大量的笔墨写痛苦,第二部分自然不需要。②痛苦的状态便于描述,而快乐较难。

5、卸去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答:卸去——未尽责任,丢开不管

解除——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6、本文语言的特点

答:①凝重又轻灵 ②流畅 ③简练 ④严密准确

谈语言

一、作者简介

王力,语言学家。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二、重点字词

圩(weí)堤 斟(zhēn)酌(zhuó) 

二、词语解释

【弄巧成拙(zhuō)】想要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适得其反】结果和希望正好相反

【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假,凭借,通过。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以讹(é)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三、中心论点:书面语是口语的规范化。

四、层次结构

          引论:提出论题,引出下文的论证——爱写作的人要掌握好语言

          (1)    1.故作姿态

    书面语不能脱离了口语(举例论证) 2.七月流火  早年:做作

谈语言                     (2~5)               3.朱自清    晚年:自然

(论题)                                      1.会议记录

本论  书面语应当要规范化(举例论证2.报刊的语言——“最好水平”“不以为然”

         (2~11)      (6~11)               3.规范化同时要大众化(补充论证)

    4.“约定俗成”

    结论(12):规范的标准一直在变化

五、课后习题

1、文章要注意用语的口语化、规范化,作者是怎样逐步提出并阐述这一主张的?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作者根据自己的思路,逐层深入,由“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上升到对书面语规范化的论述,最终得出结论——书面语是口语的规范化,在自由的行文中深刻地阐述了书面语应当规范化的主张。

懒惰的智慧

一、作者简介

凯利,美国作家。

二、重点字词

摞(luò) 训诫(jiè) 亲躬(gōng) 裨(bì)益 循规蹈(dǎo)矩 阀(fá)门

三、词语解释

【摞】重叠地往上放。

【循规蹈矩】遵守规矩。   【亲躬】亲自做。

【捷径】近路,比喻能较快地到达目的的巧妙手段。

四、中心论点: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五、课后习题

文中懒惰的含义:①不满低效劳力,喜欢高效劳力。②不满现状,喜欢创新。③不想“拼搏”,只想“智博”。

                   第四单元(小说)

单元说明

   阅读小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精彩的语言,从而逐步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   描写的角度

                          描写的方法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 高潮、 结局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1、交待背景或时间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形象

                        社会环境   4、推动情节发展 5、揭示文章主题

小说的写作目的:反映社会现实。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选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注释,字词:

唱喏:一边作揖,一边打招呼。

聒噪:吵闹,打搅。

掇:用双手拿。   迸:爆裂。 

哽咽,腌臜,彀,赊。

 开端(1-7)问     潘家酒楼    酒店会友 

                               金氏父女诉苦

                               义赠白银

 发展(8-9)按     鲁家客店    旅店送行

高潮(10-19)打      郑屠肉铺   三次消遣

                               三拳打死

 结局(20-21)逃               智走他乡

酒楼会友:脾气火爆,刚烈,急躁

义赠白银  爽利 慷慨 豪爽 (对比)       不畏强暴 伸张正义 嫉恶如仇

第一拳:打的位置:鼻子;后果: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效果:油酱铺;描写角度:味觉;郑屠反应;打得好 

第二拳:打的位置:眼眶际眉梢;后果:眼棱缝裂,乌珠迸出; 效果:彩帛铺;描写角度:视觉; 郑屠反应:讨饶

第二拳:打的位置:太阳穴;后果: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效果: 水陆道场;描写角度:听觉;郑屠反应:动掸不得。

鲁达的问话和金氏父女的回答:1、正面写父女俩的遭遇,侧面烘托了郑屠的罪恶;2、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恶人横行而好人受欺的社会事实;3、为下文拳打镇关西作铺垫。

鲁达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1、突出了鲁达精细的安排和救人救到底的思想。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造成了情节的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强化读者的阅读欲望;2、使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张弛有度,突出鲁达靠略问题的周密,粗中有细。

鲁提辖为什么要三次消遣郑屠?表现了鲁达什么的性格? 

为了激怒郑屠,使其主动动手,为打找正当借口; 乱对方方寸,更容易;反映了鲁达粗中有细、有勇有谋的性格。 

写店小二的三次反应有什么作用? 

反衬鲁达气豪胆壮,显示其力量的强大。

写三次消遣郑屠的作用?

1、表现了鲁达为惩治伸张正义而表现出来的坚定和机智;2、在情节上起到了蓄势的作用,造成悬念,把情节推向高潮。

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拳重似一拳,写出了鲁达的威猛,同时也写出了郑屠的狼狈相,反映了鲁达对郑屠的痛恨之情,读起来令人拍手称快。

2、细节描写 ,三拳之前都制造,显示出鲁达的精明和智慧,和坚实不已伸张之一的立场。

3、动作描写,三拳干净利落,拳拳落到实处,打到要害,显示其勇猛和力量。

思考与练习(参):

一、默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本题意在引导同学们熟读课文,对课文的主要情节,可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复述。

起因:在潘家酒楼上,鲁达倾听金氏父女血泪的控诉;发展:在鲁家客店里,鲁达救护金氏父女逃离虎口;高潮:在状元桥郑屠肉铺前,鲁达三拳打死郑屠;结局:鲁达打死郑屠后,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二、阅读小说要注意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试结合课文中鲁达这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他的性格特点作简要分析。

小说借助情节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鲁达这个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在酒楼上,酒保问客人要什么下酒菜,这本是很正常的,但鲁达却嫌烦,道:“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厮只顾来聒噪!”鲁达听到隔壁有人啼哭,焦躁起来,“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当他听完金氏父女的诉说后,破口大骂,拍案而起,立刻就要去教训郑屠,史进、李忠两个三回五次才劝住。可见鲁达的脾气暴躁,嫉恶如仇。隔壁有人啼哭揽了酒兴,本可以让酒保将人赶走了事,但鲁达想人不会无故啼哭,因此唤来一问,可见他对穷苦人的命运是很关心的。金氏父女讲出自己的遭遇,他又问:“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哪里住?”很显然他要去找这个恶霸当面理论,这可见鲁达好打抱不平的性格。

鲁达虽然性情暴躁,却并非只会逞匹夫之勇,而是粗中有细,与坏人斗争很讲究策略。他为了确保金氏父女完全脱险,给了他们银钱之后又亲自到客栈放走金氏父女,痛打阻拦金氏父女的店小二,然后怕店小二去向郑屠报告,便“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在教训郑屠时,先采用“寻衅滋事”的激将法,使自己痛打郑屠显得更合理,又保护了金氏父女,可见其考虑问题之周全。打死郑屠后谎称其“诈死”以利逃脱,更见其机敏。

课文中的鲁达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同情弱者,爱打抱不平。他听完金氏父女的诉说后,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觉得少,又向朋友借钱,见李忠只“摸”出二两银子,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他并未要这二两银子,又“丢”还了李忠,人物性格何其鲜明,描写何其生动。

三、鲁达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课文对这三拳的效果精心描绘,生动传神。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填写下列表格,体会比喻的作用。

第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本体: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

喻体: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相似点:血流满面,疼痛难忍,又酸又咸又痛又麻,就像油酱铺里的调味品一样味道丰富。

第二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本体: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

喻体: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相似点:眼棱裂开,红的血,黑的眼珠,紫的脓血等五颜六色的与彩帛铺里的五彩布帛相似。

第三拳: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馨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本体:是想象中郑屠头晕目眩,两耳乱鸣,魂飞天外的那种感受。

喻体: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馨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相似点:神志迷乱,两耳乱鸣,就像水陆道场上的各种乐器齐鸣,纷乱嘈杂。 

作用:这些比喻形象地写出鲁达的三拳一拳重似一拳;写出了他的威猛,也写出了郑屠的狼狈相,读之令人拍手称快。

四、《水浒传》里有许多类似鲁达打抱不平的故事,你怎样评价这类故事?

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正确看待鲁达打抱不平的行为。在当时那个暗无天日、没有公理、弱肉强食的时代里,官府不能为民做主,百姓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只能寄希望于打抱不平的英雄,鲁达的行为是正义之举,是有合理性的。在法制社会里,则不能简单效仿鲁达的做法,应通过正当的途径以正当的方式解决问题,要依法行事。

                             《范进中举》

中举前  范进    进学           经济状况   穷困潦倒  

(1-2)          借盘缠        社会地位   地位低下 ,备受歧视,毫无尊严的处境

略                   人物性格 :唯唯诺诺,热重功名,懦弱,逆来顺受,甘受屈辱                       

                    

          

         胡屠户   道喜       势力的小人 (视钱如命,势力,自私,庸俗)   

                  羞辱

                           动作  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卖鸡         语言       侧面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趋炎附势的风气。

              喜极而疯    众邻居      强化了讽刺的效果,也侧面烘托了范进中举前后

中举后        胡屠户治疯——打嘴巴     地位发生了变化

(3-12)        张乡绅拜会——增银送房    外貌描写 表明人物的身份地位:有权有势

详            胡屠户受赠     攀谈   张:老奸巨猾,虚伪世故,巴结,讨好范进

                                    范:虚伪做作,圆滑                官官相护,     巩固自己的权势,结党营私。揭露封建社会官场的虚伪黑暗。

人物形象    范进    知识分子

            胡屠户       百姓

            邻居         市侩小人

            张乡绅    官僚

1、写范进卖鸡的作用:塑造穷困潦倒,百无一用的书呆子的形象,社会地位相当低下,为下文写喜极而疯作铺垫。揭示了科举制度的丑恶,一旦中举,地位随之改变。

2、范进为什么不信邻居的话?1长期落第而产生的绝望和羞愧的心理。2邻居平时的诸多羞辱让他习以为常。

3、写范进喜极而疯的作用:作者通过对范进疯态的生动描绘,以犀利地笔调深刻地揭露冷热衷科举的封建知识分子可鄙又可悲的丑陋灵魂,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4、作者为什么要写“打”?1借报录人之口揭示了房间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之深,之广的意义。2说明了中举发疯在当时并不是个别现象,更是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深恶痛绝的自然流露。而打字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胡屠户之疯的过程中,从贺礼,称呼,态度三方面,与前文形成对比,体现了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势力的市侩小人的形象。

6、 “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与前文构成对比,表现愤怒进中举前后人物关系的变化,刻画了胡屠户嫌贫爱富,势力小人的形象。

思考与练习(参):

一、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胡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

胡屠户是小说着力描写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眼光势利,庸俗自私。范进没有考取秀才之前,胡屠户对范进从来不屑一顾,一听女婿当了秀才,便提着猪大肠和酒前来贺喜。然而当了秀才也仍然是穷困潦倒,胡屠户觉得还有资格教训一下女婿,叫范进“立起个体统来”,不要同那些“做田的,扒粪的”“平头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将这些成套的封建等级观念教给范进。当范进向他借盘缠去参加乡试时,胡屠户却将他骂得一文不值,说范进是“癞想吃了天鹅肉”,骂范进“尖嘴猴腮”、“不三不四”,显示了他的自私、悭吝、粗俗。当范进中了举人之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癞”变成了“天上的星宿”,当众人一再催促他去帮范进治疯时,他“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他去帮范进治疯时,他“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走上集去。他“大着胆子打了一下”,“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当众人打趣他说“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他竟厚颜无耻地夸奖起女婿来:“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范进清醒回家时,胡屠户跟在范进后边,“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写法,通过鲜明的对比,辛辣地讽刺了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从侧面抨击了科举制度。

2.范进中举后,周围人有什么反应?

中举前家里揭不开锅也无人过问,中举后,邻居又报信,又帮忙,又送米,又送面,又给银子又赠房,可见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是使读书人醉心功名的原因。

3.你怎样评价范进这个人物?

范进,本是一个穷书生,一生醉心于功名,屡考不中,考来考去,头发、胡子都白了,可连个秀才也没捞上,但他仍执迷不悟。他不思劳作持家,中举前家贫如洗,连母亲老婆都养不起。他饱受嘲笑和侮辱,没有人看得起他,也没有人接济他;家里无米下锅,只能靠卖鸡换回点米饣糊口。后来得了个秀才,还不是靠真才实学考来的,而是宗师看他可怜赏给他的,所以当他为参加乡试去找胡屠户借盘费时,被骂了个狗血喷头。对于岳父胡屠户的连骂带训,范进只能“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甚至胡屠户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时,他也不敢有丝毫的反抗,反而卑躬屈膝地说“岳父见教的是”,没有一点人格和自尊,真像一只“癞”。中了举以后,疯疯癫癫,更是丑态百出。“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才清醒过来,醒来后别的都记不得了,却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这一细节真可谓入木三分。作者通过范进这个人物,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腐蚀人的心灵的害人本质,讽刺了痴迷科举入仕的封建知识分子的丑态。当然,范进本性上还是善良的,他知书达礼,尽管胡屠户曾训骂过他,但课文最后写他仍然回赠胡屠户六两多银子。作者对他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范进也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字词积累;

作揖(yī)    带挈(qiè)     相(xiàng)公    醺醺(xūn)    行(háng)事 

长(zhǎng)亲  腆(tiǎn)着   啐(cuì)抛(pāo)    嗑(kē)    亚(yà)元 

解(jiè)元    绾(wǎn)      桑梓(zǐ)      轩(xuān)敞   锭(dìng)子 

拙(zhuō)病  商酌(zhuó)

《选举风波》选前风波

                  嗓音余波

                  受伤余波

                  双喜临门

 贾里是一个天真,善良,活泼,热情,有责任感,乐于助人,坚强,勇敢,但意气用事,草率,急躁的小孩子的形象。

      

[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首当其冲] 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文中是受影响最大的意思。

[耿耿于怀] 事存心头,不能忘怀。

[慷慨激昂]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耿耿于怀] 某件事(多为憾事)存在心头,不能忘怀。

[茅塞顿开]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明白。

[泰然处之] 形容遇事镇定,毫不慌张。

招徕(lái)   贿(huì)赂(lù)   忌讳(huì)   巾帼(guó)   模(mú)样

噩(è)梦     许诺(nuò)         茅塞(sè)顿开   泰然处(chǔ)之

               《山米与白鹤》

启示:1爱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甚至也使人与动物与自然相互沟通。2 也告诉我们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世界才能美好。

 文中的山米是一个天真,倔强,善良,任性的人。

第五单元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贾祖璋,著名生物科普作家。 

字词:柑橘 萎谢 花瓣 悠长 万紫千红 充沛 蜜腺 碱性 芙蓉 分泌 粉蕊 褪色 虞美人 三棱镜 靛紫 灼伤 裸子 花萼

万紫千红:这里形容花的颜色丰富。

灼伤:火烧伤。这里指被强烈的阳光晒伤。

卉:各种草的总称。

文章结构

结构:总—分—总

说明顺序:内因(2-7)—外因(8-10)  外因部分为递进关系

主要—次要

第一部分(1):赞扬红花的鲜艳美丽,提出说明对象。——设疑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引出说明对象。运用描写、抒情,赞叹花朵红色所起的作用。

第二部分(2-10):说明花儿这样红的各种原因。——解疑

物质基础(2-4)——有无色素 【(2)花青素;(3)胡萝卜素;(4)不含色素】

(2)

酸——花

碱——蓝   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   说明顺序:概括到具体  主要到次要

中——紫

(3)黄、橙

(4)白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说明顺序:一般到特殊

物理原理(5)——光波反射

生理需要(6)——热效应——保护作用

进化过程(7)——光波——发展过程

自然选择(8-9)——昆虫

(8)说明顺序:按照时间顺序。

(8-9) 风媒花—花色淡—裸子植物

        虫媒花—  ①说明被子植物 构造

                                 色泽     传粉受精

                                 形状

                                 香味

                  ②纯一、显著、鲜艳

    

人工选择(10)——时间短优势显著

(10)举例子  牡丹—①姿态 ②花色 ③时间短(主要侧重点) —作比较

              大丽花—品种多样

              虞美人—新品种

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总结:

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内因—外因,主要—次要)

开头:1、提示说明角度内容,运用设问;2、层次清晰,层层深入;3、修辞,间隔反复,使中心突出,脉络分明,节奏明快;4、增强语言美感、艺术色彩。

第三部分(11):对花儿红的原因的概括。

               源于人类的智慧与科技。

主要问题

一、段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用:引出说明对象。

二、全文以歌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题作用:1、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概括全文说明范围,浓缩文章主要内容;3、具有文学色彩,增加文学性;4、新颖而又别致。

课后问题

二:

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牡丹
大丽花
虞美人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

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巴里·尔曼,英国当代科普作家。

字词:白垩 摄取 栖息 濒临 灰烬 刀耕火种 滥砍滥伐 意味深长 贪婪 疟疾

文章结构

一、(1)雨林正在遭到彻底毁灭                    ——现状

二、(2-5)雨林的毁灭会让一大批物种灭绝

三、(6-10)雨林的毁灭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       后果      原因

四、(11-13)雨林的毁灭会造成第六次大规模灭绝

说明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原因。

第一部分:作用:科学准确又形象直观地说明了热带雨林正以惊人速度遭到破坏,程度严重,使人一目了然,触目惊心,引起读者共鸣,斯科特的话警示了后人,激发人们危机意识。

说明方法: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

第二部分:  ①猩猩—说明大批物种正在灭绝。具体,举例子。

            ②昆虫—“到目前为止”说明还有生物没有发现。与前文相联系。

            ③很多  (1)动植物药物来源            说明方法:引资料。数据精准。 

                    (2)所需食物来源

                    (3)生活用品及工业原料

    

原因:  ①伐木销售—受利益诱惑

        ②兴建牧场—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

        ③“僧多粥少”

说明顺序:结果—原因,现象—本质

第三部分:7、作诠释。说明光合作用意义。形象直观,深入浅出。        7-8    优势

          8、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

          10、“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的双重后果:           “刀耕火种”使恶,

          ①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                                性循环效率低,

          ②环境恶化—灾害性气候变化                                破坏性大

(冰川溶解、洪水泛滥、动植物死亡)  

砍伐原因:利益驱使,环保意识淡薄,法制力度不够。

第四部分:(13)警示作用,树立正确环境观,在思考中增加忧患意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基础知识

字词:生死存亡 危言耸听 不言而喻 海藻 猖獗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

文章结构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人类危机   人口剧增   可耕土地不足   议论,为下文的进     — 分析现状

(1-2)    资源短缺   粮食生产不足   步说明作铺垫

海洋为       藻类—举例子、分类别,常见性

什么是       浮游生物—举例子、列数字,营养丰富

未来的       鱼虾—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产量高

粮仓         未被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3-6)

海洋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可以成为未来的粮仓

(3-6)优势   1、种类多—分类别

              2、产量翻新—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3、新品种富含丰富蛋白质—列数字,作比较

       主要原因    1、产量多,有潜力

                   2、能满足营养需要

(3、4段关系为总—分。)

说明内容:海洋是未来粮仓的原因。

说明顺序:主要到次要。

语言特点:准确。

补充内容

1、浏览—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2、略读—结合习题,把握重点         自读课文方法

3、精读—深入分析,语言鉴赏

4、感悟—迁移拓展,学以致用

5、联系中考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杨振宁,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字词:归根到底 与日俱增 按部就班 胆怯 趋势 挠头 聘 弥补 胰岛素 芯片

按部就班:形容做事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第六单元

 21.小石潭记

一.背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字词翻译

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隔篁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        

3、闻:听见                          4、佩环:玉制的装饰品    

5、乐:感到快乐                      6、心乐之:代流水声

7、取:开辟                          8、尤:特别    

9、清冽:清凉。冽,寒冷。           10、全石以为底:用…作为                

11、近岸:靠近                      12、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  

13、为坻:成为                        14、坻:高地

15、屿:小岛                        16、嵁:不平的岩石

16、蒙:覆盖    17、络:缠绕

18、摇:摇晃                        19、缀:连结

20、参差:长短不一                    21、披拂:随风飘荡

22、可:表示估计数目                23、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24、澈:通“彻”,穿过、透                25、布:映

26、佁然:愣住的样子                27、俶尔:忽然

28、乐:相互取乐                     29、翕忽:轻快敏捷    

30、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            31、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

32、蛇:名词作状语。像蛇             3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

34、差互:相互交错                  35、环合:环绕合抱

36、凄神寒骨(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使动用法)

37、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38、邃:深                        

39、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冷清    40、不可久居:停留                    

41、记之而去:表顺承。离开           42、隶而从者:随从                    

43、小生:年轻人    

三.通假字

日光下澈(澈——彻,穿过,透)

四.古今异义

1.崔氏二小生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乃记之而去        古:离开            今:从此地到彼处

五.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把,用,介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               不可知其源(能够)

            以其境过清(因为)                      明灭可见(能够)

佁然不动(……的样子)                 

然往来翕忽(然而)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心乐之(代流水声)

        水尤清冽(清澈)                      乃记之而去(代词,小石潭的情景)

        全石以为底(作为)                   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

        为屿(成为)                         若毒之乎(你)

        其岸势(它的,小溪的)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

        其境过清(指小石潭的)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

        不可知其源(指小溪)                 隶而从之(连词,表并列)

六.词类活用

1.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作状)

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名作状)

3.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名作状)

4.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

5.从小丘西行(向西,名作状)

6.下见小潭(向下,往下,名作状)

7.凄神寒骨(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使动用法)

8.心乐之(感到高兴,意动用法)

22.记承天寺夜游

一.课文背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zǎo 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字词翻译

1、解衣欲睡:解开、脱下              2、月色入户:门               

3、欣然:高兴的样子                 4、念:想,想到             

  5、遂:于是                         6、相与:一起

7、空明:清澈透明                       8、藻荇:水草

9、交横:交错纵横                 10、盖竹柏影也:表推测              11、但少闲人:只是

三.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闲人    古义:悠闲自在的人    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耳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2.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  古义:院里          今义:无此用法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语气词,表推测,原来 今义:盖子

24.满井游记

一.课文背诵

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 (huī) 事,潇(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hài)之二月也。

二.字词翻译

1、余寒犹厉:残留的,剩余的            2、余寒犹厉:还是

3、余寒犹厉:厉害                    4、冻风时作:经常

5、冻风时作:兴起                    6、局促:形容受束缚而不得舒展

7、驰:快速                          8、辄:立即

9、偕:和、同                        10、膏:肥沃

11、鹄:天鹅                          12、于时:在这时

13、波色乍明:开始放出亮光           14、鳞:像鱼鳞一样

15、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表顺承。 取消句子的性。 突然。

16、靧:洗脸               17、而髻鬟之始掠也    :取消句子的性。  梳掠。          18、披:分散                          19、鬣:兽颈上的鬃毛

20、浃背:湿透                        21、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22、呷浪:吸水                        23、始知:才知道

24、以:因为                         25、堕:通“隳”,毁坏

26、瀟然:潇洒无牵挂的样子            27、而:递进,而且

28、自:从                           29、恶能无纪:安,哪

30、恶能无纪:通“记”,记载    

三.通假字

1.堕事(堕——隳,毁坏)        2.恶所无纪(纪——记,记载,记下,记游)

四.一词多义

             波色乍明(始,初)                     余寒犹厉(剩下的)

         乍出于匣也(突然)                     余之游……(我)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连词,表顺承)

         泉而茗者(连词,表修饰)

         则城居者未之知也(连词,然而)

         而此地适与余近(连词,表递进)

         脱笼之鹄(的,结构助词)

         未之知也(代词,指郊田之外春天来临这一情况)

         冷光之乍出(助词,取消句子性)

         倩女之靧面(助词,取消句子性)

         如镜之新开(助词,取消句子性)

五.古今异义

1.局促一室之内        古:受束缚而不得舒展        今:拘束不自然

2.堕事                古:同“隳”,毁坏            今:落,掉,往坏里变

3.恶所无纪            古:安,哪                    今:可恶

六.词类活用

1.泉而茗者(用泉水煮,喝茶,名作动)

2.罍而歌(饮酒,名作动)

3.红装而蹇者(穿着艳装,骑驴,名作动)

23.游恒山记

一.字词翻译

1、跻:升,登                        2、赤:红色

3、离立:并立                        4、于是:从此

5、始循崖乘峭而上:开始                6、杰坊:高大的

7、拾级:放轻脚步往上走                8、室:改成一间屋子

9、像:塑造                            10、危:高

11、为登顶间道:偏僻的                12、蒙密:茂密

13、槎枒:参差不齐的样子            14、攀践辄断折:当即

15、汩汩:形容水流急的样子            16、益鼓勇上:更加

17、益鼓勇上:鼓足                    18、密翳:浓阴遮蔽

19、是山:这                        20、一方:一座

21、作伍:作伴            

22、比肩连袂:肩靠肩,衣袖连衣袖。形容靠得很紧的样子

23、既而:一会儿                    24、因复上其处:于是

25、未几:不一会儿                    26、先:先前

27 、不啻:不止    

二.一词多义

 1. 始  始循崖乘峭而上 (开始)             2. 间  为登顶间道 (偏僻的小路)

      始登其顶 (才)                            指东南松柏间(间隙,夹缝)

 3. 上  始循崖乘峭而上 (动词,由低处到高处)  4.翳 杂树密翳(动词,遮蔽)

        上负绝壁   (名词,上面)                   风翳净尽(名词,云雾)

 5.之  久之棘尽 (助词,不译,凑足音节)        6.而  始循崖乘峭而上(表修饰关系)

   因复上其处问之(代词,那个人)              而满山短树蒙密(但是)

   虎风口之松柏(结构助词,的)

 三. 古今异义

  1.策杖登岳。          策     古义:  扶着,拄着     今义:计谋,办法 

  2.于是石路萦回       于是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关系

  3.为登顶间道         间     古义:偏僻的           今义:空隙

  4.但能钩衣刺领       但     古义:只               今义:但是

 四.词类活用

  1.倚而室之(室  使……成为屋子,名词作动词)

  2.台中像群仙(像 塑造    名词作动词)

  3.忽回首东顾 (东 向东   名词作状语)

           

    

文档

八上语文总复习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议论文复习提纲议论文基本常识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记叙文)、说明(说明文)、议论(议论文)、抒情一、议论文的概念: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文章体裁特点——以理服人二、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和中心)——证明什么观点——被证明2、论据:理由或根据(材料)3、论证方法:用论据来论证观点——怎么证明三、论点——作者的观点1、中心论点:能完全表达作者观点的判断句。1)位置〈1〉标题〈2〉开头〈3〉结尾〈4〉中间〈5〉自己概括2)特点〈1〉正确性〈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