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 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狼洞其中 洞:洞口 B. 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C. 鹊巢其上 巢:筑巢 D. 集古木上 集:停息、聚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
【答案】 (1)A
(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 : 诡诈 ; 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故答案为:⑴A;
⑵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⑶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点评】⑴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⑵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 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对诗句的理解。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章主题情感,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回答。
【附参考译文】
【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快孵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飞翔,不停地悲伤鸣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扬长而去,不久,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事在诉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鹤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使向鹊巢冲了下去,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悲守穷庐________
④又相天子________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博闻: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句意为: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才:才干;
③句意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庐:陋室;
④句意为: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相:辅佐;
(2)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3)①重点词有: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浅,浅陋。句意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②重点词有:夫,句首发语词,不翻译;才,才能。句意为: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4)甲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故答案为:⑴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⑵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⑶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① , 赐其舍人②卮酒③。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②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③卮(zhī)酒:一杯酒。④相谓:互相商议。⑤且:将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数人饮之不足 ________
②乃左手持卮________
③遂饮其酒________
④终亡其酒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解析】【分析】(1)“数人饮之不足”的意思是: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足”的意思是“够”;“亡”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丢失,失去”的意思。
(2)本题注意重点词语:“固”“安”“为”。
(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故答案为:⑴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
⑵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⑶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成语积累。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③。
【注释】①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②尝:曾经。③信然:确实如此。
(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
②唯戎不动________
(2)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 (1)玩耍;只
(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戏”意思是“玩耍”。
(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
故答案为:⑴玩耍;只
⑵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⑶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① , 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②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注:①须臾:很短的时间。②康庄:平坦的大道。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跳而越者与千金/借旁近与之 B. 彼勇者耻怯/不耻下问
C. 今有三人焉/吾日三省吾身 D. 顾见猛虎/左顾右盼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顾 见 猛 虎 暴 然 向 逼 则 怯 者 不 待 告 跳 而 越 之 如 康 庄 矣。
(3)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形势驱使他罢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答案】 (1)C
(2)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3)示例: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形势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②人有勇敢和怯弱之分,当遇到不正义行为时,有人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有人选择逃避。
【解析】【分析】(1)A.给;B.以……为耻;C.三个/泛指多次;D.看。故选C。
(2)根据句意“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来划分即可。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谈看法谈启示的题,注意一定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加以发挥。示例:人是有勇敢和怯懦之分的,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人总是将信仰正义放在首位;有的人受到环境的制约,而有的人敢于挑战环境,不能一概而论。
故答案为:(1)C;
(2)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3)示例: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形势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②人有勇敢和怯弱之分,当遇到不正义行为时,有人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有人选择逃避。
【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一个怯懦。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吗?关键是因情势驱使他们罢了。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②不亦说乎________
③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④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呢?
【答案】 (1)每天;同“悦”愉快;疑惑;竭尽自己的心力
(2)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解析】【分析】(1)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②说:通假字,同“悦”愉快;③殆:动词,疑惑;④忠:动词,竭尽自己的心力。
(2)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切问而近思:恳切的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仁:仁德。句意是: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朋:同门;一同学习者;弟子;志同道合的人。孔子认为以学习为乐事,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故答案为:(1)①每天;②同“悦”愉快;③疑惑;④竭尽自己的心力。
(2)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选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
③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
⑤知者不惑________
⑥知之为知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下列选项中与《礼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半个学期过去了,小明同学觉得自己的学习跟不上,不能适应初中紧张的学习节奏,常常感到忧虑。请你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劝诫小明,打消他的忧虑。
【答案】 (1)同“悦”,愉快;新的理解和体会;每天;喜爱,爱好;疑惑;知道,懂得
(2)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有疑惑。
(3)A
(4)小明,你好!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只要按时温习学过的功课, 就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有新的体会。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 还可以询问老师和同学。平时只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认真求教、按时温习,你的学习一定会跟上的,实在没有必要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说:通假字,同“悦”,愉快;新: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日:名词作状语, 每天;好:名词,喜爱,爱好; 惑: 疑惑;知:知道,懂得。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罔、殆。句意: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有疑惑。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学:指独自学习,不了解外部动向。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有井底之蛙含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现代被用以对远道而来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朋友表示欢迎,也表示老朋友见面很开心。两句话都强调: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故选A。
(4)本题考查委婉劝说和语言得体。引用时准确把握句子意思,结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讲道理,多鼓励。比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只要按时温习学过的功课, 就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有新的体会。此题首先要有称呼,然后委碗的语言点明事件的意义,还要注意字数的。
故答案为:(1)①同“悦”,愉快;②新的理解和体会; ③ 每天;④喜爱,爱好; ⑤ 疑惑;⑥知道,懂得;
(2)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有疑惑。
(3)A
(4)小明,你好!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只要按时温习学过的功课, 就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有新的体会。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 还可以询问老师和同学。平时只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认真求教、按时温习,你的学习一定会跟上的,实在没有必要忧虑。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难点词,说:通假字,日:名词作状语, 每天。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一般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罔:迷惑而无所得。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A句和例句都强调学习交流和交友的重要性,所以选A。
(4)本题考查委婉劝说和语言得体。答题时应注意,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不能偏离劝说主题。引用孔子的话语,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角度劝说。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
②候袁公________
③久而益敬________
④孤法卿父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4)指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巧妙之处。
【答案】(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2)曾经;拜访,问候;更加;效法,仿效
(3)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 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据此断句为: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尝:副词,曾经;候:动词,拜访,问候;益:副词。更加; 法:动词,效法,仿效。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绥:安,安抚。 句意: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语言的妙处。陈元方年纪虽小,但是聪明机智,随机应变,很会说话。“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故答案为:(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2)① 曾经;② 拜访,问候;③更加; ④ 效法,仿效
(3)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 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点评】(1)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古今异义词有,尝:副词,曾经; 法:动词,效法,仿效。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绥、扶:都表示安,安抚。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语言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意思是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迂公修屋
久雨屋漏,一夜数徙床,卒无干处,妻儿交诟①。(迂)公急呼匠者葺治② , 劳费良苦。工毕,天忽开霁,竟月晴朗。公日夕仰屋叹曰:“命劣之人,才葺屋,便无雨,岂不白折③了也!”
(节选自《迂仙别记》有改动)
【注释】①诟(gòu):骂。②葺(qì)治:修理。③折(shé):折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久雨屋漏________
②岂不白折了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工毕,天忽开霁,竟月晴朗。
(3)读了上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下雨;难道,怎么
(2)修理完毕,天忽然晴了,整个月都很晴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或不能相信命运,做事要有远见。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①句的意思是:不停地下雨使房屋漏雨,故此处“雨”是下雨的意思;②句的意思是:难道不是白花了劳力费用吗,故此处“岂”是难道的意思。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此题中,要注意“霁、竟”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这个故事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见识短浅,不求上进的人。可以围绕此观点答题。
故答案为:(1)①下雨;②难道;
(2)修理完毕,天忽然晴了,整个月都很晴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或不能相信命运,做事要有远见。
【点评】(1)文言词语的积累,要注意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对于课文里的文言虚词,学生应在平时注意多总结,比较其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2)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的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3)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
10.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①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
②孔子亦不师周公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这篇文章与课文中元方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曾经;学习、效仿
(2)用德行去安抚强健的人;用仁义去抚慰贫弱的人。
(3)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元方聪明机智的特点。甲文元方面对不守时还无端指责父亲的友人能有理有据,机智应对可以看出;乙文面对对方钻的问题,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尝:副词,”曾经;师:动词,学习、效仿。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关键词;绥、以、抚、仁。 句意是:用德行去安抚强健的人;用仁义去抚慰贫弱的人。
⑶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分析人物形象。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元方聪明机智的特点。甲文元方面对不守时还无端指责父亲的友人能有理有据,机智应对可以看出;乙文面对对方钻的问题,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⑴曾经;学习、效仿;
⑵用德行去安抚强健的人;用仁义去抚慰贫弱的人。
⑶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元方聪明机智的特点。甲文元方面对不守时还无端指责父亲的友人能有理有据,机智应对可以看出;乙文面对对方钻的问题,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师:动词,古今异义词,学习、效仿。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抚之以仁”是倒装句,应调整为“以仁抚之”,“以”是“用”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本题中,从文中可知元方面对的是身份地位都很高的袁公,而袁公的问话带有一种自负,而元方举孔子和周公的例子正是以古喻今,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给下面划线的词注音。
| ________ | ________ |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博学而笃志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自圆其说 B.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半信半疑
C. 温故而知新/马无故亡而入胡 D. 不舍昼夜/太丘舍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阅读下列两则语录,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答案】(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
【解析】【分析】(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罔”与“殆”都是形声字,也都有点生僻。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要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词义,如“愠”生气,发怒。
(3)D“不舍昼夜/太丘舍去”两句中的“舍”都是“停止”之意。A前者通“悦”;后者“说法”。B前者“信用”;后者“相信”。C前者“学过的知识”;后者“缘故”。
(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知之”“好之”“乐之”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
(5)比较两句话在意义上的差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如果不思考,还不如不去学习。理解好两句话,扫清文字障碍,疏通句子文意,这是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故答案为:(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
【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拾椹供亲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① , 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② , 以异器③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注】①岁荒:年成不好。②桑椹:成熟时黑紫色或黑色,味甜,可食。③异器:不同的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顺日拾桑椹/日中不至 B. 以白米牛蹄赠之/临别赠言
C. 贼悯其孝/悲天悯人 D. 粮食不足/足智多谋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黑 者 味 甘 以 供 母 赤 者 味 酸 以 自 食
(3)你认为蔡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答案】 (1)A
(2)黑 者 味 甘/ 以 供 母 / 赤 者 味 酸 / 以 自 食
(3)孝顺的人。如:汉时黄香温席、三国陆绩怀橘孝母、宋代寿昌弃官寻母、汉文帝亲尝汤药、春秋曾参啮指痛心。
【解析】【分析】(1)A项,每天/太阳;B项,都解释为:赠送;C项,都解释为:怜惜;D项,都解释为:多。故选A。
(2)根据本句的意思“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还可以根据虚词“以”及对称的句式来断句。
(3) “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可见他的孝顺;“贼悯其孝”侧面表现他的孝心。分析人物品质后再举例,注意格式“朝代+人物+事件”,做到语言简洁。
故答案为:⑴A;
⑵ 黑 者 味 甘/ 以 供 母 / 赤 者 味 酸 / 以 自 食
⑶ 孝顺的人。如:汉时黄香温席、三国陆绩怀橘孝母、宋代寿昌弃官寻母、汉文帝亲尝汤药、春秋曾参啮指痛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和事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年成不好,粮食不够的时候,他就每天出门摘拾桑椹,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农民军看见便问其原因,蔡顺说到:“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农民军怜悯他的孝心,把白米和牛蹄送给了他。
1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 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③阅十余岁 ________ ④不亦颠乎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以记叙为主,最后一句的议论揭示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C.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 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结合链接材料和原文,说说为什么楚人找不到剑,而老河兵的方法却可以成功找到石兽?
链接材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①遽(jù):立即。 ②契:用刀雕刻。
【答案】 (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经过,经历;颠倒,错乱
(2)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颠倒吗?
(3)C
(4)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在流动,舟在行动,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楚人只凭主观臆断做事情,死守教条。这样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解析】【分析】(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圮”是“倒塌”;“物理”是古今异义词,“事物的道理、规律”的意思。
(2)①句中的“是(这)、木杮(指木片)岂能(表反诘,怎么能)、为(被)、去(离开)”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下流(指下游)、固(本来,固然)、颠(颠倒,错误)、求(寻找)”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从文章内容看,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由此可见,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据此,选项C的理解是不准确的。故答案为C。
(4)本文中的老河兵,之所以能够找到是因为老河兵能综合石兽的特点、沙子的特性和水流运动等因素,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才得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而“刻舟求剑”故事中的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在流动,舟在行进,楚人只凭主观臆断来判断,自然是找不到剑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经过,经历;颠倒,错乱
⑵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颠倒吗?
⑶C;
⑷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在流动,舟在行动,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楚人只凭主观臆断做事情,死守教条。这样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链接材料: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孔君平②诣③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④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⑤家禽。”
(选白《世说新语》)
【注】①聪惠:聪明,有智慧。惠,通“慧”。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人,官至侍中、廷尉。③诣(yì):看望。④设:摆放。⑤夫子:对长辈或年高者的敬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甚聪惠________
②此是君家果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3)从文章来看,杨氏子是个聪慧、能言善辩的孩子,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的一句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在哪里。
【答案】 (1)同“慧”,聪明;这
(2)孔坦去看望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坦就把他叫了出来。
(3)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委婉回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解析】【分析】(1)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甚聪惠”翻译为“非常聪明”,“惠”同“慧”意思是“聪明,聪慧”。“此是君家果”翻译为“这是你家的水果”,“此”是代词“这”。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句中“诣”意思是“拜见”,“乃”意思是“于是”。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孔君平由杨梅联系到了对方的姓氏,“此是君家果”一句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以牙还牙,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而且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委婉,同时又不失礼。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使孔君平无语可答了。
故答案为:⑴同“慧”,聪明;这
⑵孔坦去看望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坦就把他叫了出来。
⑶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委婉回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谢奕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怜,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去。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③乃至过醉而犹未已________
④遂遣去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世说新语》言辞简约,让我们通过阅读填补留白处吧。将下列句子中省略的人称补写完整。
谢以醇酒罚之,________乃至过醉而________犹未已。
(4)《世说新语》是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鲁迅称之为“名士的教科书”。为什么【甲】【乙】两文中元方和谢安这两个稚童的言行能被记录其中?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别阐述。
【答案】 (1)通“否”,语气词,吗;回头看;于是;离开
(2)友人便愤怒地说道:“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
(3)老翁;谢奕
(4)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谢安年纪小,但是能够同情老翁,宽容待人。所以这两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所以能被积累。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不”:通“否”,语气词,吗。“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顾”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回头看”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期”:约定。“委”:丢下。“去”:离开。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分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省略的内容即可。如“乃至过醉”省略了主语“老翁”,而“犹未已”省略了主语“谢奕”。
(4)在陈父的友人不准时和出言不逊的情况下,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并给人以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启示。谢安劝告谢奕放过老人,可见有怜爱同情、宽容待人之心。《世说新语》因为这些,才收录了这两篇文章。
故答案为:⑴ 通“否”,语气词,吗 ;回头看;于是;离开
⑵ 友人便愤怒地说道:“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
⑶ 老翁;谢奕
⑷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谢安年纪小,但是能够同情老翁,宽容待人。所以这两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所以能被积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语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作答。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人物形象的语言和相关事件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乙】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烈性酒罚他喝,甚至到醉得很厉害,却还不肯罢手。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