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目的:对原辅料、半成品、成品、设备进行适当的标识,防止误用、混淆,确保在需要时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及销路终端实现追溯。2、范围:适用于原辅料从进厂---成品出厂---销路追溯的生产全过程的标识。
3、职责
3.1生产部负责产品标识的监督及对标识工作进行统一管理控制。
3.2生产车间负责对生产过程的标识。
4、工作程序
4.1标识的分类
4.1.1标识的形式主要包括:文字记录、标签、标牌、条形码。
4.1.2标识的内容主要包括:
4.1.2.1产品标识: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数量、检验状态、批次及批号
4.1.2.2原材料标识:材料名称、生产日期、数量、检验状态、产地
4.1.2.3检验标识:合格、不合格、待检验、检验中
4.2原辅材料、成品、半成品的标识
4.2.1原辅材料、设备的标识
4.2.1.1由保管员负责对原辅料进行标识(牛奶除外)。
4.2.1.2设备科管理员负责对零备件按照从进厂到投入使用前阶段进行标识。
4.2.1.3生产车间负责每日领用原辅材料,对原辅材料采用标识牌的方式进行标识,同时做好各工段原辅材料领用情况记录。
4.2.1.4对现场暂存的原辅材料,生产车间负责注明产品名称、规格、状态、生产厂家、数量。
4.2.1.5设备科管理员按照«设备编号标识»和«设备管理标识规定»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标识管理。
4.2.2半成品的标识
4.2.2.1对贮罐、管线中半成品依据管线和贮罐进行标识,进行相关记录。
4.2.2.2生产过程中在产品包装上打印生产日期、批次批号进行标识。
4.2.3成品标识
4.2.3.1包装上打印生产日期、批次批号进行标识。
4.2.3.2样品保藏的标识内容包括:产品名称、生产日期、状态
4.2.3.3对入库产品出示检验合格单。
4.3可追溯性
通过以上标识规定和有关记录,对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阶段原辅料、零备件、半成品、成品的质量这可进行查询和追溯
4.3.1可追溯性有双重含义:
4.3.1.1能够确定运输中的货物的位置;
4.3.1.2通过批号或序列号记录追踪过程和原材料。
4.3.2可追溯性应包括四个因素:
4.3.2.1批次完整性:批次的大小、完整性和可分离性决定追溯的准确性;
4.3.2.2数据收集:批次追踪数据记录了产品的物料组成情况,过程收集记录了重要的加工、生产、运输、储存等数据;
4.3.2.3产品标识通过与生产过程的连接确定产品组成;
4.3.2.4从系统取得数据。
4.3.3可追溯性的理解
4.3.3.1可追溯性的对象应该是产品批次,而非单一产品;
4.3.3.2不仅要追溯最终产品的批次状况,还要追溯产品批次的生产、运输、储藏等过程;
4.3.3.3可追溯性按照追溯范围分为外部追溯性和内部追溯性,前者注重产品从供应链的一个环节转移到下一个环节的相关信息;后者关注从原材料采购到形成最终产品全过程的追溯;外部可追溯性的实现以内部可追溯性为基础;
4.3.3.4可追溯性是以对产品进行正确的标识为基础的。
4.3.4产品内部可追溯性系统设计
设计满足条件:1)对批次组成关系的记录;
2)生产中队批次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记录;
3)对有关变量及数值的记录;
4)对操作中生产方式/工具的记录。
内部可追溯性系统分两大模块:批次清单管理模块与制造过程管理模块批次清单模块管理物料批次的组成关系。批次清单是定义产品批次的文件,是构成成品的原材料的批次清单,以及制造一个成品所需每种原料的批次清单。批次清单以描述产品结构为基础,面向批次,旨在分析产品批次与其成分批次之间的组成关系;是生成加工过程形成的。
制造过程管理模块的各个管理单元分别管理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应的各类数据文件,各个数据文件对应的索引信息都在数据库中以表的形式进行保存。
4.3.5数据流程的设计
产品可追溯性系统作为生产统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其声称的数据最终汇总在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中。
4.3.6硬件布局设计
以计算机局域网构建产品可追溯性系统的运行环境。
每个关键工位都设置一个数据采集工作站,采集的数据通过网络储存进数据采集服务器。为了便于信息登录,现场数据采集工作站都设置在流水线的关键工位旁边。如果企业的物料具有完善的条形码标签,则物料批次等数据的采集可以通过条码的阅读器完成,其他数据手工录入。
批准: 审核: 编制:
发布日期: 年 月 日 实施日期: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