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陕西省山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课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1:50:22
文档

陕西省山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课件

陕西省山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共28题,满分100分,共3页。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将所选答案标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卷面整洁,不得污损。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
推荐度:
导读陕西省山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共28题,满分100分,共3页。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将所选答案标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卷面整洁,不得污损。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
陕西省山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共28题,满分100分,共3页。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将所选答案标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卷面整洁,不得污损。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 “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3.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

A.受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4.唐朝王锷企图通过贿赂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门下省的属官)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这说明(  )

A.唐朝此时贪腐成风                              B.三省制约皇权

C.皇权进一步加强                              D.门下省成为监察机构

5.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  )

A.决策实现民主化                      B.皇帝权力有所削弱

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                      D.行政效率出现下降

6.《后汉书·章帝纪》中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  )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7.《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人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材料说明军机处    (  )

A. 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实权                      B.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 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D. 行政效率高且保密性强

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遥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

A.勤劳勇敢的精神              B.艰苦奋斗的精神

C.耕读情怀                           D.家国情怀

9.雅典执政官最初有王者执政官、军事执政官和名年官,终身任职。公元前683年改为一年一任,且增加了6名司法执政官,人数增至九人,但拥有选举权和当选为执政官的都是贵族。这些变化(  )

A.确保了贵族各项                       B.推动了雅典民主化进程

C.保证了公民政治权利                       D.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10.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最终他选择从容赴死。这表明苏格拉底(  )

A.主张守法是正义行为                        B.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强调法律制度不完善                        D.揭示了民主制度的弊端

11.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毎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谛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是被远远抛弃在外面。根据这个说法(  )

A.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蜇要标志

B.英国从文艺复兴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中

D.改革开放和国力增强使中国再度回归“世界时间”

12.下表为英国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

时间被修正总数年平均数
1867﹣1869年

17项

5.7项

1880﹣1885年

11项

1.

16﹣1900年

1项

0.2项

A.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                        B.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

C.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                        D.统治阶级趋于一致

13.美国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实行(  )

A.共和主义              B.平等思想         C.民主主义           D.三权分立学说

14.学者景德祥在《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一文中认为:“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下列各项中属于德国“民主成分”的是(  )

A.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                 B.德意志宰相对皇帝负责

C.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D.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

15.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D.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16.美国从1805年开始对华输入鸦片,据不完全统计,1805~1837年的30多年间,共向中国输入鸦片14169箱。为此美国人丹涅特就曾说过,“鸦片贸易,就像奴隶和酿酒厂一样,成为许多美国大资产的基础”。这说明美国对华输入鸦片(  )

A.主要是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         B.主要目的是扩大在中国的市场

C.主要是为美国经济发展积累资本         D.为美国黑奴贸易提供资金支持

17.“1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给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B.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C.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D.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18.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外国轮船未能在条约签订后立即进入的主要原因是(  )

A.清固守闭关锁国                     B.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C.太平天国战事影响                           D.清设法拖延相关条款落实

19.中国传统政治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近代中国真正把民主共和作为政治理念确立下来是在(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大时期

20.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颁布《中华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B.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中华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21.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知识界“将民间看作是与传统的封建帝国王朝与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力量”,由此开始,“形成了大规模的‘到民间去’的热潮。纷纷循着各自的方案与路径去发掘民间的、乡村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上述现象发端于(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辛亥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时期

22.百度词条对“近代化”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一致的有(  )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在现今之中国,民智未开,故共和难行,唯有效仿英吉利之宪政,才是中国之出路!

A.③④⑤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⑤

23.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时间(年)1840﹣15

1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英国

日本美国
数量(万元)802633955696271196926209647918
所占比重(%)

82.528.144.237.375.568.1
A.英国、美国、苏联                 B.美国、日本、苏联

C.英国、日本、美国                 D.美国、英国、日本

24.如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这场战争(  )

A.粉碎了近代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B.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沉重打击了当时北洋军阀的统治

D.使近代中国的民主转危为安

25.如图是1926年~1929年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运动的失败                      B.城市工人的惨败

C.土地的广泛开展                      D.反“围剿”斗争失利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3分)

材料一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权力,二是君主权力,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权力归于君主。这一政治结构的设计师是战国时期的韩非,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与管理的实现,应当做到,“事在四方,要在: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摘编自齐涛《集权与下的职能》

材料二 伏尔秦对古代中国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二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秦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  历史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逐步传入中国。从不满君主、羡幕民主政治到反对政体、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把目光和心思从唐虞盛世转到中国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在中西比较中以新的思维对传统的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从救亡图存出发,用进化论来论证民主政治取代君主的历史必然性,以天赋论、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为理论武器对君主主义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在西方早已出现的民主政体。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两大中枢点”,指出西汉运转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的观点。(6分)

(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冲击制度的因素。(9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12分)(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宪宗成化时,明文武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更是“岁增月益”,“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六科科臣检举,六科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内阁检举。“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它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作用。(6分)

山阳中学16—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试题历史试题答案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考古资料表明,_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

A.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

【解析】“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这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诸侯国青铜器物的来源,所以不能臆断这些器物是周王室对诸侯的赏赐,故B项错误;那些遥远地区的诸侯国,未必都是周王室的同姓亲族,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推行有利于周王统治范围的扩大和天下共主地位的巩固,同时必然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扩展与传播,故D项正确。

【答案】D

2.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        B.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

C.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D.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与地方的斗争;汉朝

【解析】贵族政治在秦帝国建立之后就趋于瓦解,故A项错误;汉武帝这些和打击豪强地主的措施,恰恰表明了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拥有较大的影响,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不难看出,汉武帝的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律文书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注重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故C项正确;这是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内部而非外部环境,故D项错误。

【答案】C

3.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2)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皇帝的决策权

C、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

【答案】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宰相意见一致性实际赋予了各宰相赞同或否定的 权力,这是各宰相权力平等且互相制约的体现,C项正确;“宰相一致原则”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但因达到一致需要时间争议,所以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A项错误;唐代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宰相一致原则”并不能体现削弱皇帝的决策权,B项错误;“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而实行的,并非真正的民主,最终还是君主,D项错误。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在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选择。    

4.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频繁换相            B.培植亲信             C.分化事权            D.重视法治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反映分割宰相权力,不是_频繁换相,故A项错误;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北宋通过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不是培植亲信,故B项错误;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体现了分化宰相事权,故C项正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是为了分化宰相事权,加强皇权,不是重视法治,故D项错误。

【答案】C

5.《周礼·司徒教官之职》规定:“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说明了周朝(  )

A.工商业为官府所垄断                            B.有较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

C.推行重农抑商的                            D.百姓弃农经商现象很普遍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先秦

【解析】工商业为官府所垄断与材料“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不同时间进行交易的人群不同,并设立专人管理,可知材料反映了周朝市场管理规范,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出现于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百姓弃农经商现象普遍,故D项错误。

【答案】B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遥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勤劳勇敢的精神                                    B.艰苦奋斗的精神

C.耕读情怀                                                D.家国情怀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和耕读情怀,故A项、B项和C项错误;“哀民生之多艰”、“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故D项正确。

【答案】D

7.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其目的是(  )

A.打破雅典公民的                            B.扩大下层公民的政治权利

C.强化公民大会的权利                            D.减少直接民主的不良影响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从材料中“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可知雅典公民仍有,故A项错误;材料中内容涉及的是雅典全体公民,故扩大下层公民政治权利不是材料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公民大会的提案,进行两次投票,体现不出强化公民大会的权利的作用,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对公民大会同一提案,两次投票,可知反映的是避免公民冲动下投票带来的不良影响,即减少直接民主的弊端,故D项正确。

【答案】D

8.雄辩术在希腊教育中享有比较高的地位。在雅典民主城邦,熟练的公共演讲是从政的必要条件,即使在公共演讲丧失了政治功能后,雄辩术仍然受人崇敬,端庄优雅的演讲本身最终变成了一种崇敬的目标,无论演讲者说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与否,这种情景客观上(  )

A.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                        B.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

C.促进了教育的完善                        D.增强了公_民的参政意识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雄辩术不论是否具有政治功能都受到推崇,“端庄优雅的演讲本身最终变成了一种崇敬的目标,无论演讲者说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与否”,这就必然有利于公民群体文化素养的提升,故A项正确;雄辩术备受推崇与自由观念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项错误;对雄辩术的推崇并不一定会导致教育的完善,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的因果联系,故C项错误;丧失政治功能后的雄辩术并不能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故D项错误。

【答案】A

9.罗马法规定: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以上材料信息中,可知该法(  )

A.注重交易形式和程序化    B.维护贵族的

C.突出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D.调解贸易的纠纷

【考点】罗马法.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分特点,准确解读材料相关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题干材料强调的物品交易成功须具备条件,是否有足够人员在场,以及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的,反映的是罗马法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点,A项正确.

BC项具有较强迷惑性,然从“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分析,BC是从表面错误的理解;故排除.

材料没有强调物品交易的身份问题,故排除D.

故选A.

10.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

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说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个人作用

C.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这一哲学原理,应该从经济上着手考虑,所以应该选择B。

【答案】B

11.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材料所体现出的核心思想是(  )

A.教徒要想得到救赎,必须依靠教会

B.教徒必须有虔诚的信仰,等待上帝的拯救

C.不论是否得到拯救,都必须虔诚信教

D.信徒得救全凭信仰,可以不依靠教会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考查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思想观点。从材料中的“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等反映了其信仰即得救。

【答案】D

12.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        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根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不仅要在思想上要打破神学世界观,而且要在政治上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答案】D

13.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D.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代议制的特点是使议会掌握立法权,防止。故应该选择D。

【答案】D

14.16年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法国1875年、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颁布,都标志着本国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

A.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B.共和政体的确立

C.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

D.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英、法、美、德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代议制民主政体,反映的实质是由封建社会的人治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治,故应该选择A。

【答案】A

15.美国1787年规定联邦法官在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其它政治组织的工作,不能参加竞选其它公职活动,这说明(  )

A.联邦法官缺乏人身自由                        B.注重维护国家司法

C.司法得到有效遏制                        D.联邦法官政治地位较低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明令禁止任职的联邦法官担任其它政治组织的工作和参加竞选其它公职活动并不等于其人身自由,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故A项错误;禁止任职的联邦法官参与其它的政治活动,这充分体现了《1787年》的三权分立之司法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司法的提及,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在美国国家机构中,联邦法官具有崇高的法律和社会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B

16.1850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这说明中国(    )        

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

B、清成为列强傀儡

C、已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外交上处于弱势地位

【考点】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分析】海关职权逐渐丧失,并非材料主旨意思,故A项错误;清成为列强的傀儡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故B项错误;C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中国的抛弃天朝上国的观念;由“他们(清朝)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可以看出中国在外交上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

【点评】本题解题要抓住有效信息“他们(清朝)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可知中国不敢公开与列强冲突,说明中国弱国无外交。   

17.晚清某上书称,“……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清统治者对西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

②导致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体现了第一次工业时代的侵略背景

④清朝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的战争.

【解答】材料中“…该两国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认为英法两国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在于要求扩大通商权益,而非真正割占中国,所以结合史实不难判断出①③两项符合题意和史实,故①③正确;

②④两项分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重要影响,该两项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

故选B.

18.中国传统政治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近代中国真正把民主共和作为政治理念确立下来是在(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大时期

【考点】辛亥

【解析】辛亥建立中华,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19.“我们生在中国,实为幸福。各国贤豪皆羡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行。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而都是沉沉默默,让异族儿据我上游,而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民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实为可叹!” 孙中山先生的这段演讲可以看出其的核心目的是(  )

A.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B.结束帝国主义压迫

C.建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联俄联共实现

【考点】辛亥

【解析】从材料中“鼓吹民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实为可叹!”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核心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C

20.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1840年之后,晚于国际人口迁移(1500年前后),原因有(  )

①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时间较晚 

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观促成自大的心理 

③《中英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④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伦理观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移民晚于世界,故①正确;中国传统的自大观念导致明清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对外,不利于对外移民,故②正确;《天津条约》发生于1840年后,推动海外移民,故③错误;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造成相对封闭的伦理观念,不利于对外移民,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1.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D.辛亥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考点】初期和国民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内因上看取决于政治上辛亥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采取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22.1919年,杜威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这一评论反映了(  )

A.五四运动推动青年对中国社会的探索B.杜威夸大了中国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C.新文化运动对学生的影响                    D.稳定的社会有利于自由思想的传播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青年追求新思想,不是中国青年对中国社会的探索,故A项错误;结合五四运动后中国青年的思想追求,可知杜威没有夸大,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否定传统儒学,极大的了青年的思想,故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现代的新思想,故C项正确;1919年时中国社会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割据混战,社会不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23.如图是1926年~1929年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运动的失败    B.城市工人的惨败

C.土地的广泛开展    D.反“围剿”斗争失利

【考点】土地.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1926年~1929年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切入,结合近代中国的民主政治进行思考.

【解答】从图中可知,1926年~1929年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是呈下降趋势,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

故选C.

24.下图为两位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可见,两位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    )

A、完全对立

B、完全一致

C、无法比较

D、基本一致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片信息,可知:第一幅图“四大力量牵制了美国”,即体现“当今世界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政治格局。第二幅图“五方力量维持世界平衡”,即体现“多极化趋势加强,大国间形成一定牵制”政治格局。从两幅图的寓意,可知,二者基本一致。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形式新颖,以形象的图片概括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美俄中日欧关系。本题实际上考查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总体特征。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于把握住题干“20世纪90年代”,即苏联解体后。由此,把握住“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继续加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特征。据此,判断选项,不难得出D项正确。    

25.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对华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美国国家战略的需要

【考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中美关系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B和C项都是从中国方面加以分析,此题应该从美国的角度考虑为宜。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材料一 欧洲汉学家们称 18 世纪的欧洲为“中国之欧洲”。当时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文字获得的。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培尔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认为一个健全的社_会不一定需要宗教的维系。伏尔泰认为,中国的宗教(儒学_)是一种普世性的人道的、理性的宗教。以奎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认为中国实行的一种自然法。德意志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深信,中国合乎理性的道德规范是救治人类罪恶的良药,并将中国描绘为一个致治的理想国。莱布尼茨的学生因为在大学作《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而被解除了教授职务,还被勒令在 48 小时内离开国境。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马噶尔尼访华(公元 1794 年)后,大家了解的中国情况反过来损及了这个国家——包括它的可尊敬的古代文明……中国人生活在最卑鄙的之下……他们的社会关系建立在一种愚蠢的形式主义的基础之上……在欧洲人最近进展最快的那些领域里中国人的知识是十分缺乏的,与先进的欧洲相比_,古老的中国文明则日益黯淡。 

——摘编自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并分析形成_这一关系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不同之处,试论证后一种“中国形象”更真实可信的原因。(13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启蒙运动

【解析】(1)第一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一“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培尔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认为一个健全的社_会不一定需要宗教的维系……德意志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深信,中国合乎理性的道德规范是救治人类罪恶的良药,并将中国描绘为一个致治的理想国”可知,中国古代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资源,他们创造性地借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来表达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第二小问原因,该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有无神论、宗教宽容、崇尚德治、人道主义等理性品质,这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直接的反封建思想武器;其次,当时欧洲多数国家的宗教和封建君主仍然严重,尤其是法国的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性为欧洲之最;最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不断推进,欧洲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促成了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密切关系; 

(2)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培尔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认为一个健全的社_会不一定需要宗教的维系……德意志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深信,中国合乎理性的道德规范是救治人类罪恶的良药,并将中国描绘为一个致治的理想国”和材料二“在马噶尔尼访华(公元 1794 年)后,大家了解的中国情况反过来损及了这个国家——包括它的可尊敬的古代文明……中国人生活在最卑鄙的之下”可知,其不同之处就是: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先进的“致治的理想国”,而马噶尔尼则认为中国是一个下的愚昧落后的国家;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欧洲汉学家们称 18 世纪的欧洲为‘中国之欧洲’。当时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文字获得的”可知,在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们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了解中国的,而且他们生活的时代,大多时候仍处于农耕时期,中国在物质文明等方面仍有领先西方之处;此外,他们对中国的描述有故意夸张的成分,而且并非所有启蒙思想家都赞赏中国古代文化。反观马噶尔尼时期,18世纪末的欧洲已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和英、法资产阶级的洗礼,同时英国早已开始了工业,资产阶级在此时已经开始借助“坚船利炮”来开拓世界市场;而这时的中国却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末期,君主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主导,人民贫穷愚味,近代自然科学几于为零,闭关锁国昧于世界大势,与先进的欧洲相比,中国确实已落伍于世界大潮。

【答案】(1)关系:中国古代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资源,他们创造性地借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来表达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4分,任意2点即可) 

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无神论、宗教宽容、崇尚德治、人道主义等理性品质:当时欧洲多数国家的宗教和封建君主仍然严重:法国还有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6分,任意3点即可) 

(2)不同: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先进的“致治的理想国”(1分):马晒尔尼认为中国是一个下的愚昧落后的国家。(1分) 

原因:启蒙思想家们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了解中国的;他们生活的时代,大多时候仍处于农耕时期,中国在物质文明等方面仍有领先西方之处;他们对中国的描述有故意夸张的成分,而且并非所有启蒙思想家都赞赏中国古代文化。马戛尔尼来华时间已是18世纪末,欧洲已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思想;英、法资产阶级的洗礼;同时英国早已开始了工业,资产阶级借助“坚船利炮”开拓世界市场。这时的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率世,君主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主导,人民贫穷愚味,近代自然科学几于为零,闭关锁国昧于世界大势,与先进的欧洲相比,中国确实已落伍于世界大潮。(11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葛金芳在《经济史研究方示要》一文中指出人类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就是人类的劳动手段,从开始的手工劳动,使用木石工具,然后变成铜器、铁器,再变成耕犁,然后变成联合收割机,演进到了机器生产。她将生产力演进方向设置为横轴,以手工劳动和机器生产为正负区间,将经济演进方向设置为纵轴,以封闭和开放为正负区间,分为四种经济形态。如图所示: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生产力与经济”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经济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单位的小农经济。古代自然经济具有手工劳动、封闭等特点。可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也需相应调整,与之匹配。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首先要明确主题“生产力与经济”,根据材料信息拟定符合主题的论题,如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经济的进步。然后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力牛耕的使用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自然经济具有手工劳动和封闭性等特点来进行论述即可。  

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宜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与清末教育相比,变革体现在:清未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 “忠君”、“尊孔”。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未的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元年共和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1904年清末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初年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初年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9分)

【考点】时期教育改革

【解析】(1)结合成立时期的社会背景,可知初年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辛亥推翻封建政体,创建共和国;结合初年,现有教育的问题和社会性质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可知初年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是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教育模式;清末教育思想的落后,不适应政治的需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 

(2)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元年共和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1904年清末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可总结初年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材料内容,从教育改革的方向、内容与社会发展状况的联系,总结二者的关系是社会发展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教育改革的内容推动社会发展。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辛亥推翻封建政体,创建共和国;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教育模式;清末教育思想的落后,不适应政治的需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6分) 

(2)内容:重视道德教育,提升国民素养;改革教育行政机构;确立新的教育行政;学制重视传承与创新;重视教育立法。(6分) 

关系:社会发展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教育改革的内容推动社会发展。(3分)

文档

陕西省山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课件

陕西省山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共28题,满分100分,共3页。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将所选答案标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卷面整洁,不得污损。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