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接性默写。(1*15=15)
1、树木丛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
3、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
4、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 。
5、 , 。小园香径独徘徊。
6、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7、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
8、绿树村边合, 。
9、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 。
10、杨花落尽子规啼, 。我寄愁心与明月, 。
11、何当共剪西窗烛, 。
12、 ,夜泊秦淮近酒家。
13、正入万山圈子里, 。
14、常记溪亭日暮, 。
15、问渠那得清如许? 。
二、理解性默写。(2*14=28)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表示在生活中,我们要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 。
2、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诗句是:
。
4、《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并透露出诗人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
5、杜牧的《泊秦淮》一诗中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
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表达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
。
7、曹操的《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满怀壮志的情感的诗句是:
。
8、朱熹的《观书有感》中说明只有思想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的哲理的句子是: 。
9、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见于诗句: 。
10、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
11、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
12、晏殊的《浣溪沙》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
1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体现早春花草茂盛的句子是: 。
14、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三、运用型默写。(2*4=8)
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
2、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的美景。
3、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中比较合适的、连续两句是: 。
4、羁旅之人,每当孤独愁苦之时,往往会用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 ”来抒发自己的愁思。
四、归类默写。(2*5=10)
1、写出古今诗文中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
2、请你从古代诗词中找出连续两句写春雨的句子(含“雨”字)。
3、请写出连续两句你喜欢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4、请写出古代诗词中与花有关的诗句。
5、写出一个有关友情的古诗文名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题复习
一、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尊君在不? ( ) ②诺,期返而食。(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____ ②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_____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的“之”与“起之不食以俟者”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下车引之
B、起不食待之
C、方与之食
D、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________________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比较阅读文言文《童趣》和《咏雪》: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项为之强 ( )鞭数十(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雪寒日内集 能张目对日 B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撒盐空中差可拟
C、昂首观之 作青云白鹤观 D、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11.翻译句子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文都包含生活情趣,甲文通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及鞭打虾蟆三件事写出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而乙文通过“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来比拟 “大雪纷纷”,写出了谢太傅一家“讲论文义“时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13.甲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乙文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 比拟 “大雪纷纷”,妙趣横生,结合两篇短文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