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考试目标
1.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具备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能举例说出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生物学教学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准确理解《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能用其指导初中生物学教学。
3.生物学教学设计能力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合理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了解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初中生物学课程相关的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进化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生物技术;了解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
2.掌握生物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知识
1.理解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熟悉初中生物学课程10个主题的内容标准涉及的重要概念;知道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2.了解初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呈现形式。
3.了解生物学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一般知识与技能。
4.了解生物学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5.掌握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一般教学策略。
(三)教学设计
1.学习需求分析
(1)分析学习者
●分析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一般特点,如年龄特点、整体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
●分析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差异性,如个性差异、知识水平差异、不同的学习态度等。
(2)分析教材
●根据《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特点,确定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明确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明确核心概念,确定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2.确定教学目标
(1)领会初中生物学课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含义。
(2)根据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确定并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3.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合理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4. 设计教学过程
(1)合理安排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2)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3)分析并评价教学案例。
5. 撰写格式规范的教案
6. 了解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三、试卷结构
| 模 块 | 比 例 | 题 型 | 
| 学科知识 | 47% | 单项选择题 简 答 题 | 
| 教学知识 | 16% | |
| 教学设计 | 37% | 教学设计题 材料分析题 | 
| 合 计 | 100% | 单 项 选 择 题 : 约33% 非 选 择 题 : 约67% | 
1.单项选择题
(1)取甲、乙、丙、丁4片大小、质量和叶龄都相同的新鲜菠菜叶片,作以下处理:
| 新鲜菠菜叶片 | 甲 | 乙 | 丙 | 丁 | 
| 涂凡士林的部位 | 不涂 | 下表皮 | 上表皮 | 上、下表皮 |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
(2)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卡介苗在免疫学上属于
A.抗体 B.抗原 C.溶菌酶 D.抗生素
2.简答题
(1)在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时,甲、乙、丙、丁4位同学分别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如下图所示。哪位同学的观察效果最好?你如何指导其他3位同学改进实验操作以获得最佳观察效果?
甲 乙 丙 丁
(2)下图是肾小体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请写出血液形成原尿的途径,并说明肾小球的作用。
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过滤。
3.教学设计题
阅读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内容(教材内容略),设计这节课的课堂导入。
非生物环境(abiotic environment)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教学设计思路
| 本课先让学生“玩纸飞机”,通过亲身体验,发现有关影响飞行因素的问题,从而引入新课。接下来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家鸽”(每个小组提供1只家鸽,拴在桌子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最后各个小组汇报探究结果,进行全班交流。通过这些活动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 
(1)根据以上教学设计思路,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使用了哪些教学策略?
基本类型
产生式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优点:
① 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② 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③ 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
① 设计不妥,可能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
② 学习的成功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
替代式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优点:
① 比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
② 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
不足:
① 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
② 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志趣难以调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与小组学习策略
长久以来,传统教学不重视教学的社会性,教学中教师没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实现合作交往需要的机会,没有将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作为推动学生学习、认知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般认为,学生之间的交往存在合作、竞争、个体三种形式:合作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交往方式。竞争式,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对共同目标的争夺。个体式,个人能否达到目标与他人无关,关注自己学习的掌握,强调自我发展,不参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游离于群体活动之外。
生生互动基本上是一种对称性交往。在一个学年段的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相近,是在一个对等基础上的交往,交往是平等互惠的。以合作形式进行的学习称之为合作学习,以竞争形式开展的学习称之为竞争学习,以个体形式开展的学习称之为个别学习。而小组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的一种基本形式。
研究表明小组学习有几方面的优越性: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情感沟通,改善人际关系;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而且,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有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也会直接影响各组的工作效率,甚至伤害成员相互间的感情。
要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应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中有一定难度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以3次为宜,做到开放空间与开放时间相辅相成。每小组研讨的民主性集中表现在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见解,吸纳与众不同的观点。小组研讨的超越性,则集中表现在作为学习的共同体展现出得创造性。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培养个体交往意识及交往技能。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可能做到成员个体间的绝对均衡。因此要培养小组成员的个体交往意识及交往技能。
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
竞争与合作是人际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竞争与合作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人际相互作用中个人实现目标的手段。在某一具体活动中,参加者选择哪一种手段依赖于环境和个人自身的不同因素。一般认为,可能获得的利益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如果某种活动对参加者双方来说,一方获得的利益量是另一方的损失量,这种活动大多是竞争性的。
1.课堂中的竞争
课堂教学中的竞争行为,是指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展开的一种较量。从竞争主体的结构来看,课堂教学中的竞争可分为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竞争、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竞争、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竞争。两个个体之间或两个群体之间产生竞争必须有三个条件:双方都想达到同一目标;一方达到目标,就会排斥另一方去达到;因为双方都知道其中的一方必被淘汰,所以双方都为达到目标而竭尽全力。因此,在竞争中,双方都会努力争取获得优势地位,即针对目标方面获得比对方更优越的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竞争既可能激起学生个人发愤努力,从而在学习上得到更大的收获,也可能由于这种收获仅限于受到奖励的学生,而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应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因此,为了某些学生的利益而对其他学生进行公开侮辱是不道德的。只有那些相信自己有取胜机会的极少数学生才能受到竞争的激发。竞争对大多数不能取胜的人来说,是造成不安全敢、自我怀疑和个人不幸的源泉。总之,课堂中的竞争无对错之分,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来决定是否采用竞争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中的合作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行为,是指学生之间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而彼此配合、相互协助的一种联合行动。合作行为的产生,必须具有以下基础:
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切合作,都是两个以上的人,趋向于同一个目标或结果,有意无意表现出来的种种配合的行为方式。合作双方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并且也无时限这一目标的要求和愿望,那么合作行为将不可能产生。
有较接近的思想认识。要使合作行为产生,并且能持续下去,合作双方还必须具有比较接近的思想认识,即使这种认识是暂时的。只有合作双方对共同目标的性质、意义有较一致的了解,互相信任,努力趋向共同目标,才有可能维持和发展合作的行为。
有一定的条件。合作行为是在一定的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即使是最简单的合作,也必须具备基本的条件。有较好的配合行动。合作行为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动上的配合。没有合作双方行动上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即使思想认识较接近,也难以产生现实的合作行为。配合行动包括时间上的配合、地点上的配合和方向上的配合三个方面,尤其是方向上的配合最为重要,合作双方要始终朝着同一方向共同努力,否则合作行为就难以产生。
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实践来看,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行为的产生都离不开教师所创造的各种条件。在引导与帮助学生进行合作方面,教师有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教师在运用外部奖励手段时,可多考虑对集体城固偶的评定与认可。2. 知道学生学会合作技巧,养成社会交往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并不能保证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开展合作学习。3. 保证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集体学习。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促进个体积极学习的保证。同学之间积极地相互依赖性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的问题。
学徒制
学徒制最初是适合于工业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而兴起的一种教育形式。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通过学徒制制造了无以数计的能工巧匠,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对技术的发展、传递以及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徒制是适合于手工操作的技术教育形式,其缺陷是明显的,一是偏重实际操作技术,忽视基础理论知识;二是这种培训只限于小范围地教、小范围地学,效率低,不利于大批量培养人才;三是由于受到师傅个人文化水平的,不容易适应新技术变化。然而,在生产实践中有许多默会知识,它们很难转化为明确知识,往往需要口传手授,学徒制正式合适的方式。
针对学徒制的作用和局限性,各国进行了不同的改造。如果说与工业同步的第一次教育标志着正规学校教育的开端,这种正式的学校教育使学龄儿童走出工场,脱离社会生活环境,进入特定的课题教学环境,那么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二次教育则试图依据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的学徒制教学对现行的学校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革。学徒制是一种“做中学”的最早形式。然而,现在的学校教学模式却与学徒制严重地脱离了。学生在教学环境中,经常缺乏实际情境的支持,而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正规学校教育往往被定义为代表认知经验的活动场所,而与课堂外的种种情境相对。学生通过与现实生活分离的教学科目被动地学习知识。
基于以上的观点,一批学者提出了“认知学徒制”这一概念,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认知观。这种观点关注学习的社会方面,注重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知识与学习的研究,认知学徒制将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改造传统学校的物质设施、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尤其是在消融传统学校与社会各行各业的界限方面掀起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新世纪的学习与教育
(2)在实施这些教学策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