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程概况
(二)施工要点及方法
1.施工准备
技术准备:包括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工作;编制、报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质量、健康、安全和环境措施。
人力资源准备:包括配置满足工程需要的施工工种和人员;组织主要工种的人员培训及取证。
机具设备准备:包括施工机具设备配置、检修维护。
物资准备:包括施工主要材料的采购、验证、储存。
现场准备:包括办理相关施工许可证、征地拆迁以及施工现场水、路、电、讯、场地平整和临时工程建设。
2.材料、管道附件检验
检查材料、管道附件的出厂合格证、质量证明书以及材质证明书,对其质量(或性能)有疑问时进行复验,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按制管标准检查钢管的外径、 壁厚、 椭圆度等尺寸偏差。钢管表面不得有裂纹、结疤、折叠以及其他深度超过公称壁厚偏差的块陷。
钢管如有凿痕、槽痕、凹坑、电弧烧痕、变形或压扁等有害缺陷应修复或消除后使用。
弯头、弯管端部要标注弯曲角度、钢管外径、壁厚、曲率半径及材质型号等参数。凡标注不明或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不得使用。
绝缘接头或绝缘法兰安装前,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5倍,稳压时间为5min,以无泄漏为合格。试压后应擦干残余水,进行绝缘检测。检测应采用500V兆欧表测量,其绝缘电阻应大下2MΩ。
线路截断阀门安装前,进行外观检查、阀门启闭检查及水压试验,其检验要求符合规定要求。
3.交接桩及测量放线
(1)交桩、移桩
交桩时认真核对桩号、里程、高程、转角角度等。变桩后,采取措施,保护控制(转角)桩,对已经丢失的桩应复测补桩。
平原地区采用与管道轴线等距平行移动的方法移桩,移桩位置在管道组装焊接一侧,施工带边界线内1m位置为宜,转角桩按转角的角平分线方向移动;山区移桩困难时可采用引导法定位,即在控制(转角)桩四周植上4个引导桩,4个引导桩构成的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为原控制(转角)桩的位置。
(2)测量放线
先放出线路轴线(或管沟开挖边线)和施工作业带边界线。在线路轴线(或管沟开挖边线)和施工作业带边界线上加设百米桩,并在桩间拉线或撒白灰线。
管道水平转角较大时,增设加密桩。对于弹性敷设管段或冷弯管管段,其水平转角应根据切线长度、外矢矩等参数在地面上放出曲线。采用预制弯管的管段,根据曲率半径和角度放出曲线。弹性敷设应通过“工兵法”、“坐标法”或“总偏角法”进行测量放样。
山区和地形起伏较大地段的管道,其纵向转角变坡点应根据施上图或管道施工测量成果表所标明的变坡点位置、角度、曲率半径等参数放线。
弹性敷设曲率半径不小于钢管外直径的100O倍。垂直面上弹性敷设管道的曲率半径尚应大于管子在自重作用下产生的挠度曲线的曲率半径。
在河流、沟渠、公路、铁路穿(跨)越段的两端,地下管道、电缆、光缆穿越段的两端,线路阀室两端及管线直径、壁厚、材质、防腐层变化分界处应设置临时标志桩,设置位置在管道组装焊接一侧。施工作业带边界线以内1m处。
4.施工作业带清理及施工便道修筑
(1) 施工作业带清理
施工前,清理干净施工作业带范围内影响施工机具通行或施工作业的石块、杂草、树木,沟、坎要平整,有积水的地势低洼地段在排水后平整,通过不允许堵截的沟渠,应采取铺设有足够流量的过水管、搭设便桥等措施。施工作业带清理时,注意对土地的保护,减少或防止产生水土流失,尽量减少破坏地表植被。清理和平整施工作业带时,应注意保护标志桩,如果损坏应立即恢复。
(2)施工便道修筑
施上便道的宽度宜大于 4m,并与公路平缓接通,每 2km 宜设置一个会车处,弯道和会车处的路面宽度宜大于 10m,弯道的转弯半径宜大于 18m。承载能力应满足运管及设备搬迁的要求。施工便道经过埋设较浅的地下管道、线缆、沟渠等地下构筑物或设施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5.材料、防腐管的运输及保管
装卸时使用不损伤管口的专用吊具,双联管吊装时使用扁担式吊具。 弯管应采取吊管带装卸,并不得损伤防腐层。
管子的运输时遵守交通部门的有关规定并在拖车与驾驶室之间设置止推挡板,立柱。装车前,核对管子的防腐等级、材质、壁厚,不宜将不同防腐等级、材质、壁厚的管子混装。运输防腐管时,要捆扎牢固,对防腐层采取保护措施。防腐管与车架或立柱之间、防腐管之问、 防腐管与捆扎绳之间设置橡皮板或其他软质材料村垫。 捆扎绳外套橡胶管或其他软质管套。弯管运输采取特殊的措施。阀门宜原包装运输,并固定牢固。运至现场的防腐管,应由施工单位逐根检查验收,办理交接手续。
管子、管件、阀门、涂料及其他设备材料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妥善保管,存放过程中注意检查,以防锈蚀、变形、老化或性能下降。
6.管沟开挖
开挖管沟前,向施工人员说明地下设施的分布情况。在地下设施两侧 3m 范围内,采用人工开挖,并对挖出的地下设施给予必要的保护。对于重要地下设施,开挖前应征得其管理部门同意,必要时应在其监督下开挖。
一般地段管沟开挖时,将挖出的土石方堆放到焊接施工对面一侧,堆土距沟边不应小于1m。
在耕作区开挖管沟时,将表层耕作土与下层土分别堆放,下层土放置在靠近管沟一侧。
爆破开挖管沟宜在布管前完成。爆破作业由有爆破资质的单位承担。 爆破作业应制定安全措施,规定爆破安全距离,不应威胁到附近居民、行人,以及地上、地下设施的安全。对于可能受到影响的重要设施,应事前通知有关部门和人员。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后方可爆破。
开挖管沟时,注意保护地下文物,一旦发现文物,首先应保护现场,然后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
管线穿越道路、河流、居民密集区等时,要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如设置警告牌、信号灯、警示物等。
7.管沟验收
直线段管沟顺直;曲线段管沟圆滑过渡,并保证设计要求的曲率半径。
管沟、沟底标高、沟底宽度、变坡点位移的允许偏差符合表 8.3.2 的规定。
| 项目 | 允许偏差(mm) |
| 沟底标高 | + 50 -100 |
| 沟底宽度 | ±100 |
| 变坡点位移 | <1000 |
(1)布管
布管前测量管口周长、直径,以便匹配对口。
沟上布管前要铺(筑)管墩,每根管子下面应设置 1 个管墩。平原地区管墩的高度宜为 0.4~0.5m,山区应根据地形变化设置。宜用袋装软体物质作为管墩。布管时,管与管首尾相接处宜错开一个管径,以方便管内清扫、坡口清理及起吊。吊管机布管吊运时,宜单根管吊运。进行双根或多根管吊运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防损伤防腐层。
沟上布管及组装焊接时,管道的边缘至管沟边缘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沟下布管时,管子首尾应留有 100mm 左右的距离,并将管子首尾错开摆放。
坡地布管时,采取措施,防止滚管和滑管。
坡口加工宜在施工现场进行。坡口加工采用坡口机。连头处可采用机械或火焰切割。坡口加工前应根据《焊接工艺规程》编制《坡口加工作业指导书》;严格按照《焊接工艺规程》规定的坡口型式加工并检查坡口。
管端坡口如有机械加工形成的内卷边,应用锉刀或电动砂轮机清除整平。
9.管口组对、焊接及验收
管道焊接的方法包括焊条电弧焊、半自动焊、自动焊或上述任何方法的组合。
焊接施工前,根据设计要求,制定详细的焊接工艺指导书,并据此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焊接工艺评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质管道焊接及验收》SY/T 4103的有关规定。
焊工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焊工能力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质管道焊接及验收》SY/T 4103 的有关规定。
在下列任何一种环境中,如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不得进行焊接:
1 雨雪天气;
2 大气相对湿度大于 90%;
3 低氧型焊条电弧焊,风速大于 5m/s;
4 酸性焊条电弧焊。风速大于 8m/s;
5 自保护药芯焊丝半自动焊,风速大于 8m/s;
6 气体保护焊。风速太于 2m/s;
7 环境温度低于焊接工艺规程中规定的温度。
10.焊缝质量检查与返修
焊缝先进行外观检查,外观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无损检测。
穿(跨)越水域、 公路、 铁路的管道焊缝, 弯头与直管段焊缝以及未经试压的管道碰死口焊缝,均要进行 100%超声波检测和射线检测。射线检测复验、抽查中,有一个焊口不合格,应对该焊工或流水作业焊工组在该日或该检查段中焊接的焊口加倍检查,如再有不合格的焊口,则对其余的焊口逐个进行射线检测。管道采用全自动焊时,宜采用全自动超声波检测,检测比例应为 100%,可不进行射线探伤复查。
焊道中出现的非裂纹性缺陷,可直接返修。当裂纹长度小于焊缝长度的 8%时,应使用评定合格的返修焊接规程进行返修。当裂纹长度大于8%时所有带裂纹的焊缝必须从管线上切除。焊缝在同一部位的返修,不得超过 2 次。根部只允许返修 1 次,否则将该焊缝切除。返修后,按原标准检测。
11.管道防腐和保温工程
防腐和保温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防腐层的外表面平整,无漏涂、褶皱、流淌、气泡和针孔等缺陷;防腐层能有效地附着在金属表面;聚乙烯热收缩套(带)、聚乙烯冷缠粘胶带,以及双组分环氧粉末补伤液、补伤热熔棒等补口、补伤材料按其生产厂家使用说明的要求施工。
12.管线下沟及回填
管线焊接、无损检测、补口完成后,尽快下沟。一个作业(机组)施工段,沟上放置管道的连续长度不宜超过 1Okm。
下沟前,复查管沟深度,清除沟内塌方、石块、积水、冰雪等有损防腐层的异物。石方或戈壁段管沟,应预先在沟底垫 2OOmm 厚细土,石方段细土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 lOmm,戈壁段细土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 20mm,对于山区石方段管沟宜用袋装土做垫层。
管道下沟宜使用吊管机,严禁使用推土机或撬杠等非起重机具。吊具宜使用尼龙吊带或橡胶辊轮吊篮,严禁直接使用钢丝绳。起吊点距管道环焊缝距离不应小于 2m。起吊高度以 1m 为宜。吊管机使用数量不宜少于 3 台。
管道下沟前,使用电火花检漏仪检查管道防腐层,如有破损或针孔应及时修补,检测电压应符合设计或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管道下沟时,避免与沟壁挂碰,必要时在沟壁突出位置垫上木板或草袋,以防止擦伤防腐层。管道放置在管沟中心位置,距沟中心线的偏差应小于 250mm。管子应与沟底妥帖结合,局部悬空应用细土填塞。
管道下沟时,由专人统一指挥作业。下沟作业段的沟内不得有人,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管道滚沟。下沟后应对管顶标高进行复测。在竖向曲线段应对曲线的始点、中点和终点进行测量。
一般地段管道下沟后应在 lOd 内回填。耕作土地段的管沟应分层回填,将表面耕作土置于最上层。
管沟回填前将阴极保护测试引线焊好并引出地面,或预留出位置暂不回填。管道下沟后,石方段管沟细土应回填至管顶上方 300mm。细土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 1Omm。然后回填原土石方,但石头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 250mm;戈壁段管沟,细土可回填至管顶上方 lOOmm。细土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 20mm;黄土塬地段管沟回填应按设计要求做好垫层及夯实;陡坡地段管沟回填宜采取袋装土分段回填。回填土应平整密实。
沟回填土宜高出地面 0.3m 以上,覆土应与管沟中心线一致,其宽度为管沟上开口宽度,并应做成有规则的外形。管道最小覆土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13.管道干线清扫及试压
管道试压前,采用清管球(器)进行清管,清管次数不应少于两次,以开口端不再排出杂物为合格。
清管合格后需进行测径,测径宜采用铝质测径板,直径为试压段中最大壁厚钢管或者弯头内径的 90%,当测径板通过管段后,无变形、褶皱为合格。
清管合格后按现行国家标准分段进行水压试验和气压试验。
14.管道干燥
干燥方法可采用吸水性泡沫清管塞反复吸附,注入甲醇、甘醇类吸湿剂清洗,干燥气体(压缩空气或氮气等)吹扫,真空蒸发等上述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组合。因地制宜、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方便操作、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管道干燥结束后.如没有立即投入运行,宜充入干燥氮气,保持管内为微止压密封,防止外界湿气重新进入管道,否则应重新进行干燥。
15.管道连头
下料时考虑热胀冷缩量,连头时采用外对口器对口,不得强行组对。连头组装焊接应尽快完成。
连头焊接完毕,进行焊缝外观检查并进行 100%超声波检测和射线检测。
16.管道附属工程
截断阀室安装前制订吊装就位方案,合理安排阀室土建施工与阀门安装的交叉作业。按制造厂家的说明检查、安装阀门。
阴极保护工程施工及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长输管道阴极保护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YJ 4006 的规定。
里程桩、转角桩、标志桩的设置以及标记内容与格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管道干线标记设置技术规定》SY/T 60 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