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1:35:14
文档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双休作业《孟子》二章(一)富贵不能淫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的意思。①妾妇之道()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③居天下之广居()④无违夫子()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B.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4.解释一词多义的词语得(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
推荐度:
导读双休作业《孟子》二章(一)富贵不能淫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的意思。①妾妇之道()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③居天下之广居()④无违夫子()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B.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4.解释一词多义的词语得(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
双休作业《孟子》二章

(一)富贵不能淫

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解释一词多义的词语

得(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2)得志,与民由之(        )

戒(3)往送之门,戒之曰(        )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6.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基础知识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

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

D域民    ()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7.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必先苦其心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9.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_____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用现在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

二、能力提升

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2.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111
词义例句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三)刘宣苦读成才

景泰间,吉安刘公宣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取解时,刘文恭公铉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释】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刘公宣:即刘宣。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    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2.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答案:

(一)1. ①方法     ② 这,这样的人    ③  居住       ④违背  2.A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1)能够 (2)得到、实现 (3)训导 (4)谨慎  5.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7.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8.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二)

1、A   2、C   3、C   4、A   5、D    6、A  7.A 8.D

9.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六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③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过渡(或:承上启下)。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能力提升:1.古业成,皆自忧患始。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①在国内 ②映入 ③进入3.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三)1.C    2.(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3.(1)刘宣:苦读成才。(2)卫使:爱惜人才。(3)刘铉:慧眼识才。

文档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双休作业《孟子》二章(一)富贵不能淫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的意思。①妾妇之道()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③居天下之广居()④无违夫子()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B.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4.解释一词多义的词语得(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