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经病: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有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病因病机:寒热时邪侵袭、情志因素、房事所伤、饮食失宜、劳倦过度和体质因素。
诊断:多以四诊收集的临床表现为依据,以主要症状而命名。
辩证:着重月经的量、色、期、质的异常及伴随月经周期或经断前后出现明显不适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症候,运用四诊八纲辩其脏腑、气血、经络的寒热虚实。
治疗原则: 1.重在治本2.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月经先期
定义:月经周期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病因病机:1.气虚 a脾气虚b肾气虚
2.血热a 阳盛血热b阴虚血热c肝郁血热
辨证论治:1.气虚证
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2.血热证
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预防与调摄:1.节饮食2.调情志3.适劳逸4.节房事和节制生育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
病因病机:肾虚、血虚、血寒(虚寒、实寒)、气滞
辨证论治: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
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全良方》
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病因病机:肝郁 肾虚
辨证论治: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
病因病机:气虚 血虚 血瘀
辩证论治: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
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径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
病因病机:肾虚、血虚、血瘀、痰湿
辩证论治 :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
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月经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径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
病因病机:气虚 血热 血瘀
辨证论治: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
血热证
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湿热证---清热祛湿,化瘀止血---固经丸
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
病因病机:肾阴虚 湿热 血瘀
辨证论治: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血瘀证---化瘀止血---逐淤止血汤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
病因病机:脾虚 肾虚 血热 血瘀
辩证论治:
1)出血期辩证论治
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
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
肾虚证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加党参、黄芪、三七
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血热证
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滋汤
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淤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止血后治疗
止血后复旧为主,结合澄源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闭经。
病因病机:气血虚弱 肾气亏虚 阴虚血燥 气滞血瘀 痰湿阻滞
辩证论治:
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经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加淫羊藿、紫河车
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附子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淤汤
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或剧痛晕厥者,成为痛经,有称“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不通则痛,不容则痛
气滞血瘀 寒凝血瘀 湿热瘀阻 气血虚弱 肾气亏虚
辩证论治: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辩证求因而治本
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汤
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血---圣愈汤
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调肝汤
月经前后诸症: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者,以经前2-7天和经期多见。
1)经行乳房胀痛:没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涨,或乳头涨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
病因病机:根据部位时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肝气郁结 肝肾亏虚
辩证论治:肝气郁结证---疏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证---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加麦芽、鸡内金
2)经行头痛:每遇经期或行径前后,出现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者。
病因病机:肝火 血瘀 血虚
辩证论治:治法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主
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3)经行感冒: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者。
病因病机:风寒 风热 邪入少阳
辩证论治: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
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加当归、川芎
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
4)经行发热: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发热为主症者。
病因病机:肝肾阴虚 血气虚弱 瘀热壅阻
辩证论治:调气血,和营卫
肝肾阴虚---滋养肝肾,育阴清热---蒿芩地丹四物汤
血气虚弱---补益血气,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瘀热壅阻---化瘀清热---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经行身痛: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身体疼痛为主证者。
病因病机:血虚 血瘀
辩证论治: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
6)经行口糜: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口唇糜烂,如期反复发作,经后渐愈者。
病因病机:阴虚火旺 胃热薰蒸
辩证论治:阴虚火旺---滋阴降火、佐以活血化瘀---知柏地黄汤加蒲黄、田七
胃热薰蒸---清胃泄热---凉膈散
经行泄泻: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静自止者。
病因病机:脾虚 肾虚
辩证论治:脾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
肾虚---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
8)经行浮肿: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
病因病机:脾肾气虚 气滞血瘀
辩证论治: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珍汤加泽泻、益母草
经行风疹块: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周身皮肤突起红疹,或起风团,瘙痒异常,经净渐退着。
病因病机:血虚 风热
辩证论治:血虚---养血祛风---当归饮子
风热---疏风清热---消风散
经行吐衄: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
病因病机:肝经郁火 肺肾阴虚
辩证论治:肝经郁火---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滋阴养肺---顺经汤加牛膝
经行情志异常: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或彻夜不眠,甚或狂躁不安,经后复如常人者。
病因病机:肝气郁结 痰火上扰
辩证论治: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养血调经---逍遥散
痰火上扰---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生铁落饮加郁金、川连翘
绝经前后诸症: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症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痛、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
病因病机:肾阴虚 肾阳虚 肾阴阳俱虚
辩证论治: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加减
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经断复来: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或1年以上,又再次出现子宫出血。
病因病机:脾虚肝郁 肾阴虚 湿热下注 湿毒瘀结
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
肾阴虚---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湿热下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
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绝经后短期内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骨吸收亢进,全身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的一种与绝经有关的代谢性骨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受累者多为绝经后3-4年,可延至70岁妇女。
病因病机:肾精亏虚 阴虚内热 阴阳两虚 脾肾两虚
辩证论治;肾精亏虚---补肾填精益髓---左归丸
阴虚内热---滋阴清热,补肾强筋---知柏地黄丸
阴阳两虚---补肾壮阳,益髓健骨---二仙汤加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茯苓
脾肾两虚---益肾健脾---大补元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