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近代史上第一次讨论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高潮是在( B )。
[A]
| 五四运动 | [B] 洋务运动 | [C] 新中国成立 | [D] 戊戌变法 | 
[A]
| 400万年 | [B] 170万年 | [C] 80万年 | [D] 5万年 | 
[A]
| 钟繇 | [B] 张华 | [C] 陆机 | [D] 陆云 | 
[A]
| 魏晋 | [B] 南北朝 | [C] 唐末 | [D] 明清 | 
[A]
| 楷书 | [B] 金文 | [C] 甲骨文 | [D] 小篆 | 
[A]
| 太师、太傅、太保 | [B]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 
| [C] 尚书、中书、门下 | [D] 太尉、太常、太仆 | 
[A]
| 老子 | [B]庄子 | [C]墨子 | [D]孔子 | 
[A]
| 《洛神赋图卷》 | [B] 《女史箴图卷》 | 
| [C] 《三天女图》 | [D] 《中兴帝相列像》 | 
[A]
| “治身” | [B] “治人” | [C] “治心” | [D] “治学” | 
[A]
| 载体 | [B] 媒体 | [C] 整体 | [D] 全体 | 
11、“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ABCD )。
[A]
| 《大学》 | [B] 《中庸》 | [C]《论语》 | [D]《孟子》 | 
[A]
| 小篆 | [B] 甲骨文 | [C] 隶书 | [D] 金文 | 
[A]
| 沙漠丝路 | [B] 草原丝路 | [C] 唐蕃古道 | [D] 海上丝路 | 
[A]
| 石榴 | [B] 苹果 | [C] 橘子 | [D] 葡萄 | 
[A]
| 王夫之 | [B] 朱熹 | [C] 黄宗羲 | [D] 顾炎武 | 
16、“炎黄子孙”的称谓来自于“炎帝”和“黄帝”之说。(T)
17、中国农耕文化肇始于殷商文化。(F )
18、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领导的正字运动。(T )
19、西周确定“礼”的目的是使分封出去的诸侯国长期听命于周天子。( T )
20、《史记》的作者是汉初著名的史学家班固。 (F )
21、李白和杜甫是唐诗的两座高峰,李白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风格则是沉郁顿挫。 ( T )
22、王羲之在历史上被推为“书圣”,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 (T
23、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 T )
24、《四书章句集注》是由朱熹完成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注释的. ( T )
25、王夫之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对儒学的推崇和发展上。(F)
26、朱熹的所讲的“理学”,是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学说。( T )
27、明末清初一些杰出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都是科举制的强烈批判者。 ( T )
28、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群体意识,这一意识是由儒家思想所决定。 ( T )
29、《三国演义》的写法是“七实三虚”。 ( T )
30、《红楼梦》中,能够集中反映曹雪芹对中国文化传统认识的人物是林黛玉。 (F )
四、【简答题】
五、31、简要说明秦统一之后所推行的整齐制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嬴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嬴政统一六国以后,以咸阳为都城,为建立封建主义集权制度,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
1、政治措施。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确立和地方 的行政机构,在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度,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这样,皇帝把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也牢牢 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2、经济措施。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利 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 国,这对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十分有用。3、文化措施。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 用。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 从隶书演化来的。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交流。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的控 制。公元前213年,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 通通烧毁,只有医药、卜噬和种植的书不烧。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用刑罚。秦始皇加以追查,最后活埋了460人。这两件事,历史上叫作“焚书”、“坑儒”。
4、交通措施:大修驰道(从都城咸阳通往各地的交通大道),拆除所有路障,使车辆在全国畅行无阻。统一车轨(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全国交通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往来。
5、军事措施:为了保卫北部边疆,修建、增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使之连成一体,抵抗匈奴。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通了长江与珠江。使边疆安宁,巩固国家统治。
32.简要说明什么是“五德终始”。
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
33、中国古代选取人才的方法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世官制(夏、商、周时期)——察举制(两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之后)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34、“明末三先生”是指谁?他们的思想各是什么?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
一、政治上:反对君主,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主张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
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
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