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选题
1.已知全集,,,如图Venn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
A. .
C. .
2.已知集合,,则中元素的个数为( )
A.1 .2 .3 .4
3.已知全集,,,则( ).
A. .
C. .
4.已知集合,,若,则实数a=( )
A.2 .1 .0 .-1
5.设集合,,则的子集个数为( )
A. . . .
6.已知集合,,则( )
A. . . .
7.已知A ,则( )
A. .
C. .
8.已知全集,集合,,则( )
A. .
C. .
9.已知集合,则( )
A. . . .
10.已知集合,,则( )
A. . . .
11.表示集合中整数元素的个数,设,,则( )
A.5 .4 .3 .2
12.已知集合,,,则A中元素个数为( )个.
A.1 .2 .3 .4
13.已知集合,,则集合等于( )
A. . . .
14.设集合,,则( )
A. . . .
15.等可能地从集合的所有子集中任选一个,选到非空真子集的概率为( )
A. . . .
二、填空题
16.设集合,,若,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7.已知函数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将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的图象,若集合,集合,则______.
18.集合,,,且集合为单元素集合,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9.已知集合,集合,则__________.
20.已知集合,则___________.
21.(1)已知集合,,且,则实数a的值为______.
(2)若不等式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则k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2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集合是集合的真子集;
(2)是集合的元素;
(3)2是集合的子集;
(4)满足的集合A的个数是个.
23.给出下列关系:①;②;③;④.其中正确的序号是______.
24.若集合,,,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25.若集合,集合,且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三、解答题
26.已知集合,.
(1)求;
(2)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7.立德中学高一年级共有200名学生,报名参加学校团委与学生会组织的社团组织,据统计,参加艺术社团组织的学生有103人,参加体育社团组织的学生有120人(并非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某个社团).求在高一年级的报名学生中,同时参加这2个社团的最多有多少人?最少有有多少人?
28.集合,,,,分别求,,.
29.已知函数,
(1)若函数在区间上存在零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对任意的,总存在,使得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30.设全集U=R,集合,.
(1)当时,求;
(2)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参】
一、单选题
1.C
【解析】
【分析】
明确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是,根据集合的运算求得答案.
【详解】
由题意得:,
故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故选:C.
2.B
【解析】
【分析】
根据交集的定义,即可求解.
【详解】
因为集合,,所以,故中元素的个数为2.
故选:B
3.D
【解析】
【分析】
由集合的补集运算求,再利用集合的并集运算求即可.
【详解】
由题意得,,又,,
故答案为:D.
4.B
【解析】
【分析】
对于集合,元素对应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据判别式得出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又根据韦达定理以及,可确定出其中的元素,进而求解.
【详解】
对于集合N,因为,
所以N中有两个元素,且乘积为-2,
又因为,所以,
所以.即a=1.
故选:B.
5.B
【解析】
【分析】
求出集合,可求得集合,确定集合的元素个数,利用集合子集个数公式可求得结果.
【详解】
因为,所以,,
则集合的元素个数为,因此,的子集个数为.
故选:B.
6.B
【解析】
【分析】
由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解不等式求集合N,再应用集合的交补运算求.
【详解】
由题设,则,
所以.
故选:B
7.B
【解析】
【分析】
画出韦恩图,对四个选项一一进行判断.
【详解】
画出韦恩图,显然,A错误;
,故B正确,
,C错误;
,D错误.
故选:B
8.B
【解析】
【分析】
求出集合、,利用补集和交集的定义可求得集合.
【详解】
因为,
,
则或,因此,.
故选:B.
9.B
【解析】
【分析】
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得集合,再求即可.
【详解】
因为,
,
故.
故选:B.
10.D
【解析】
【分析】
解不等式求得集合,由此求得.
【详解】
因为的解为,
所以,所以.
故选:D
11.B
【解析】
【分析】
先求得,再根据的定义求解.
【详解】
解:因为,,
所以,
所以,
故选:B
12.B
【解析】
【分析】
联立方程,解方程组,考察方程组的解的组数,即为集合A的元素个数;
【详解】
联立方程得,解得或,
所以集合M与N的交集A中的元素个数为2个;
故选:B.
13.C
【解析】
【分析】
先化简集合B,再利用交集运算求解.
【详解】
解:因为集合,,
所以,
故选:C.
14.A
【解析】
【分析】
解不等式,可化简集合,最后求即可.
【详解】
由,所以,
所以,
故选:A
15.B
【解析】
【分析】
写出集合的所有子集,再利用古典概率公式计算作答.
【详解】
集合的所有子集有:,共8个,它们等可能,
选到非空真子集的事件A有:,共6个,
所以选到非空真子集的概率为.
故选:B
二、填空题
16.
【解析】
【分析】
根据列出不等式即可求解.
【详解】
因为,,,故只需即可满足题意.
故答案为:.
17.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像求出g(x)的解析式,再求出f(x)解析式,求出A集合,根据集合交集运算法则计算即可.
【详解】
由图可知周期,∴.
由得,∴,,
∵,∴k取0,,
∴,
∴,
∴.
∴,,
∴,∴.
故答案为:﹒
18.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得集合A,B表示的曲线有一个交点,可得有一个根,当时,符合题意,当时,,分别作出与的图象,根图象求解即可
【详解】
因为,且集合为单元素集合,
所以集合A,B表示的曲线有一个交点,
所以有一个根
当时,符合题意,
当时,,分别作出与的图象,
由图象可知或时,两函数图象只有一个交点,
解得或,
综上,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故答案为:
19.##(-1,2]
【解析】
【分析】
根据两集合的并集的含义,即可得答案.
【详解】
因为集合,集合,
所以 ,
故答案为:
20.
【解析】
【分析】
根据集合的交集的定义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
当时,不等式不成立,
当时,不等式成立,
当时,不等式不成立,
当时,不等式不成立,
所以,
故答案为:
21. 或或0
【解析】
【分析】
(1)分情况讨论,满足题意;当时,,因为,故得到或,解出即可;(2)分情况讨论,当时,满足题意;当时,只需要满足解不等式组即可.
【详解】
已知集合,
当,满足;
当时,,
因为,故得到或
解得或;
不等式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
当时,满足题意;
当时,只需要满足
解得
综上结果为:.
故答案为:或或0;
22. 假 假 假 真
【解析】
【分析】
(1)利用真子集的定义即可判断.
(2)由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即可判断真假.
(3)由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即可判断真假.
(4)由真子集的定义即可找到满足条件集合A的个数.
【详解】
(1)因为的真子集有,所以不是真子集,命题为假命题.
(2)是集合,因此不是的元素,命题为假命题.
(3)因为是元素,因此不是的子集,命题为假命题.
(4)若,所以集合A中至少含有两个元素且其中一个必须为,又因为,所以集合A可以从中再选取一个元素、或者两个元素,所以满足条件的集合A把和去掉,所以满足条件集合A的个数为个,命题为真命题.
故答案为:假;假;假;真
23.①③④
【解析】
【分析】
根据数的分类直接判断.
【详解】
由题可得,,,,故①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③④.
24.
【解析】
【分析】
先根据不等式的解法化简两个集合、,再根据确定的取值范围.
【详解】
因为,
或,
因为,所以,
解得,即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故答案为:.
25.
【解析】
【分析】
解不等式求得结合,根据 列不等式来求得的取值范围.
【详解】
或,所以或.
由于 ,所以.
故答案为:
三、解答题
26.(1)
(2)
【解析】
【分析】
(1)结合指数不等式求得集合.
(2)对进行分类讨论,由此求得,根据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
,所以.
(2)
当时,;
当时,,则;
当时,,则;
综上:的取值范围是.
27.103;23.
【解析】
【分析】
由题可知当艺术社团组织的学生都参加体育社团组织时,同时参加这2个社团的人数最多,当每个学生都参加某个社团时,同时参加这2个社团的学生最少.
【详解】
由题意:当艺术社团组织的103名学生都参加体育社团组织时,同时参加这2个社团的学生最多,且有103人;
当每个学生都参加某个社团时,同时参加这2个社团的学生最少,且有人,
所以同时参加这2个社团的最多有名学生,最少有名学生.
28.;;.
【解析】
【分析】
根据任意角的弧度表示及交集的概念即可计算.
【详解】
;
;
分别令k=-1,0,1,即可得:
.
29.(1)
(2)
【解析】
【分析】
(1)根据在区间上的单调性,结合零点存在性定理可得;
(2)将问题转化为两个函数值域的包含关系问题,然后可解.
(1)
的图象开口向上,对称轴为,所以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因为函数在区间上存在零点,所以,解得,即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2)
记函数,的值域为集合A,,的值域为集合B.则对任意的,总存在,使得成立.
因为的图象开口向上,对称轴为,所以当,,得.
当时,的值域为,显然不满足题意;
当时,的值域为,因为,所以,解得;
当时,的值域为,因为,所以,解得.
综上,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30.(1)或
(2)
【解析】
【分析】
(1)化简集合B,根据补集、并集的运算求解;
(2)由条件转化为A⊆B,分类讨论,建立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求解即可.
(1)
当时,,,
或,
或.
(2)
由A∩B=A,得A⊆B,
当A=∅时,则3a>a+2,解得a>1,
当A≠∅时,则,解得,
综上,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