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目的:该管理制度主要为了规范钢筋场内施工秩序,钢筋场内的安全文明施工,准确核对钢筋的到场、出场数量而制定。
二.制度管理对象:工程管理部专业技术人员,物资部管理人员、钢筋场负责人、加工班组负责人、绑扎班组负责人及钢筋场保卫人员。
三.制度管理对象职责:
1.工程部专业技术人员:
1.1钢筋量计算:在图纸到场后,各分管区域主管及技术人员按照施工计划要求,及时要求绑扎班组翻样人员翻样。
1.2翻样单审核:根据图纸要求,认真审核翻样单,为加强审核严谨性,各分管区域技术人员要对翻样单中型号、尺寸及数量与图纸一致性进行核实并负责。
1.3预算量编制:翻样单核实无误后,及时提出该图纸中每种型号钢筋的具体需求数量,并在预算单备注中写清楚原材的规格(长度分为12米和9米,按照翻样单下料长度进行搭配,如果不清楚,可以和钢筋场负责人进行沟通配合)。原材规格、型号、数量及长度核对无误后,发出预算,并及时跟踪采购情况。钢筋机械连接接头个数进行核实,并做套筒预算。预算数量向钢筋场负责人进行通知,以核查钢筋到场数量。
1.4埋件:按照图纸要求将所需钢板及锚筋数量按上述1-1,1-2,1-3要求进行钢板、锚筋量计算和审核。
1.5实验:钢筋机械连接及埋件现场抽查取样。
1.6措施用料:措施用料必须严格按照现场需求提前做好方案,并按照方案提出预算,并及时跟踪预算内容的采购情况。
1.7监督并督促加工班组做加工验评资料。
2.钢筋场负责人
2.1翻样单审核:将专业技术人员递过来的翻样单进行统一编号,并对里面断料位置进行比对,如果为达到节省原材的目的,与该分管技术人员进行沟通,改变下料尺寸,统一搭配下料,然后递到钢筋场。
2.2负责监督钢筋验货,包括型号、数量与预算数量是否一致。
2.3核查加工质量:对加工出来的钢筋和埋件进行抽查,与翻样单进行比对,保证加工情况无误。
2.4钢筋场文明施工:过程中监督控制将加工出来的钢筋、埋件分类码放整齐。
2.5钢筋实验:按单位工程及时做钢筋连接和埋件的模拟实验。
2.6钢筋出库:核对出库单中数量和型号与翻样单中数量和型号,并在现场抽查,数量核实无误后签发放出钢筋成品。
2.7钢筋跟踪监督:督促并审核钢筋场的钢筋跟踪情况。
2.8钢筋接头个数统计:可能由于下角料搭配原因,过程中必须按照规范控制设置接头的位置,并记录接头的数量,及时作出套筒的数量。
2.9盘点钢筋和套筒:定时监督钢筋场盘点钢筋库存和仓储套筒个数。
3计划经营部人员
3.1预算核实:预算员提出的数量、型号与图纸需求是否有误,如有不符合图纸情况,及时通知工程部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修改。杜绝出现“喜少恐多”的情况发生。
3.2预算核实无误后,流转到物资部进行采购。并通知工程部相关预算人员。
4物资部人员
4.1预算审核:将技术人员提出预算的规格,尺寸及数量进行比对,采购情况及时向工程部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沟通。
5仓储人员
5.1钢筋验货:钢筋原材到场后,负责验货,包括型号、数量及外观是否腐朽。型号及数量与送货单上核对一致后,签字。
5.2原材复检:仓储人员必须及时通知监理和总包单位进行原材复检,复检合格后,及时通知钢筋场负责人,然后由钢筋场负责人转告钢筋加工班组负责人进行下料。
5.3钢筋跟踪表头填写:钢筋复检合格后,及时将钢筋跟踪表格按批次作出来,转交钢筋场负责人。
5.4原材标示牌:钢筋复检合格后,将结果和规格、炉批号、生产厂家、二次复检编号、质证编号一一标示出来,根据钢筋存放位置放置。
5.5清点套筒个数:定期盘点套筒个数,并建立套筒出库台账,配合钢筋场负责人清点套筒库存情况。
6钢筋、埋件场班组负责人
6.1钢筋验货:钢筋原材到场后,加工班组负责人负责清点钢筋,并签字,证明送货单上数量与实际到场数量是一致的。
6.2原材码放:型号及数量与送货单核对一致后签字,加工班组负责钢筋(及板材)卸车并整齐码放工作。
6.3原材复检:加工班组负责人配合仓储做钢筋二次复检取样工作,取样后,等待复检结果,复检合格后,由钢筋场负责人负责转告钢筋加工班组负责人进行下料。
6.4搭配:考虑节省原材或充分利用钢筋或钢板下角料,可以按照规范(钢筋连接位置)将钢筋以机械连接或搭接(搭接后与翻样单增加的数量必须在翻样单中注明,以方便钢筋跟踪核查)的形式将钢筋搭配。钢材损耗如果控制在3%范围内,考虑给钢筋加工场以经济形式进行奖励,奖励方法为:钢筋实际用料为100吨,加工成品钢筋重量大于97吨,奖励500元。超过100吨,将以每100吨增加500元进行奖励。
6.5钢筋加工:等待钢筋原材复试合格消息通知后并方可按照工程部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审核批准后的钢筋翻样单进行下料,下料尺寸和数量必须严格按照翻样单进行,误差范围: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允许偏差±10mm;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允许偏差±20mm;箍筋内净尺寸±5mm,加工时必须控制在该规定范围之内。错误每次处罚翻样人员及单位200-1000元,工程部管理人员将依据具体错误程度对结构队伍翻样技术人员和加工队伍进行经济处罚,如果抗拒不交,将在该月工程款双倍扣除。
6.7埋件加工:型钢的下料按图纸要求进行。型钢的下料应用无齿锯进行下料以保证端头平齐。下料后应对型钢(角钢、扁铁)进行调直。型钢下料长度误差<±2L/1000且小于4mm,型钢端头平整度小于2mm。加工完后,要刷防腐底漆。待干燥后,喷涂埋件编号。分类码放整齐。
6.8.物料码放:钢筋、埋件加工过程中,必须按照翻样单进行下料。加工人员必须按照安全技术交底上的详细内容进行操作施工,并将成品和下角料分开码放到指定的区域挂标示牌分类码放,成品标示牌内容包括钢筋使用位置、直径、形式、尺寸、数量,以上几项内容缺一不可。下角料标示牌内容包括钢筋尺寸、直径、数量,以方便以后盘点钢筋。埋件必须按照要求喷涂编号,分类码放整齐。
6.9盘点库存:定期按照钢筋场负责人的要求进行库内钢筋和钢板进行盘点,盘点情况要属实,具体,按照原材和下角料分开统计。钢筋场钢筋需定期(每月20号)进行盘点,钢筋场负责人负责监管,钢筋场班组负责人负责清点,清点剩余数量与钢筋理论库存必须一致,如果产生数量偏差,加工班组将负全部责任。责任程度确定后,将按照本制度进行相关处理。处理方法为:相差数量折合成钢筋采购单价(加采保费、税金)进行赔偿。如果核对一致,项目部可以根据加工数量进行相应的奖励。加工数量在500吨范围内,入场数量与出库数量一致,奖励1000元。超过500吨,将以每100吨增加500元进行奖励。
6.10资料:钢筋场、埋件场需配备资料员负责将加工钢筋按照加工数量进行定向跟踪,钢筋跟踪必须与钢筋加工同步,钢筋跟踪中要将钢筋连接数量和形式(包括搭接,搭接长度,以反映与翻样单中钢筋用量的差距)显示出来,并填写试验报告号。工程部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审核,钢筋跟踪和翻样单作为钢筋加工结算依据。钢筋加工、埋件加工的验评资料要配备专门资料员进行填写。
6.11出库:钢筋出库采用领用单位与钢筋场两个队伍核对,警卫人员负责监管制度。该制度确定可取缔之前所用钢筋出库单,以后的翻样单中增加了钢筋场班组负责人和绑扎班组负责人的签字一栏,优越性在于:方便两家队伍以及钢筋场保卫人员在拉钢筋时核实数量,之后可以方便两家队伍核实出场和未出场钢筋(增加钢筋领料时点数的具体负责人及具体方法和处罚方法)。
7钢筋、埋件绑扎班组负责人
7.1翻样:图纸到位后,及时按图纸要求做出钢筋翻样单,表明规格,尺寸,形式,数量,并考虑节省钢筋和搭接接头个数。
7.2催料:钢筋加工过程中,可以经常去钢筋场转转,与加工班组负责人或钢筋场负责人沟通,催促加工场索要急需钢筋。
7.3拉料:拉料时必须核对数量,数量核实后才能出库。
7.4保管:钢筋成品拉出现场后,妥善保管,如果出现腐蚀,污染,由该班组负责人承担责任。
8保安人员
8.1夜间材料看护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或项目部反应。
8.2钢筋出库时,负责监管签字栏签字情况,并核实数量及尺寸是否属实,不属实或者缺少签字,需阻拦将钢筋拉出加工场。
9翻样单填写
具体实施步骤为:钢筋翻样单(见附件1)一式四份,翻样单封面应按规定填写(不允许涂改,全部用黑色签字笔填写,不允许用圆珠笔填写),其中单位工程、分项工程、施工部位名称和翻样技术员由钢筋领用单位填写,审核负责人一栏由工程部专业技术人员审核,批准负责人为建筑专业经理,生产、生活临建部分以及正式公程措施用料由副总以上领导签字批准。翻样单批准完后,一份钢筋绑扎班组领料时留用,领出的钢筋在翻样单上做记号以示该钢筋已领出。一份交于钢筋场负责人进行备份,以作为结算依据。两份交与钢筋场,一份作为结算依据,另外一份作为钢筋出库时使用,钢筋出库时,需要钢筋加工班组负责人与绑扎班组负责人双方在翻样单(钢筋场钢筋出库时专用的翻样单)右侧签字栏签字,签字生效,以证明数量、尺寸、规格已核实,钢筋拉出钢筋场外如果出现丢失,锈蚀或者污染等质量问题,钢筋场不负责任,该责任全部由现场钢筋领用单位负责。如果上述涉及签字缺一方签字(包括审批页中的审批人员),钢筋场警卫人员负责阻止领料人员将钢筋带出钢筋场。
该制度经过项目部领导审批,并交计划经营部作为工程款结算依据。审批后,项目部领导与钢筋场负责人双方签字,签字之日起,该制度开始生效。
附件1
钢 筋 翻 样 表
单位
| 工程 | 分项 工程 | 图号: | 第 号 | 出库钢筋签字栏(必须填写日期) | ||||||||
| 编号 | 直 径 | 型式 | 断料 | 只数 | 单位数 | 总根数 | 总长度 | 单重 | 加工场班组负责人 | |||
| 间距 | 总重 | 绑扎班组负责人 | ||||||||||
| M | kg/m | |||||||||||
| @ cm | Kg | |||||||||||
| M | kg/m | |||||||||||
| @ cm | Kg | |||||||||||
| M | kg/m | |||||||||||
| @ cm | Kg | |||||||||||
| M | kg/m | |||||||||||
| @ cm | Kg | |||||||||||
| M | kg/m | |||||||||||
| @ cm | Kg | |||||||||||
| M | kg/m | |||||||||||
| @ cm | Kg | |||||||||||
| M | kg/m | |||||||||||
| @ cm | Kg | |||||||||||
| M | kg/m | |||||||||||
| @ cm | Kg | |||||||||||
| M | kg/m | |||||||||||
| @ cm | Kg | |||||||||||
| M | kg/m | |||||||||||
| @ cm | Kg | |||||||||||
| M | kg/m | |||||||||||
| @ cm | Kg | |||||||||||
| M | kg/m | |||||||||||
| @ cm | Kg | |||||||||||
| M | kg/m | |||||||||||
| @ cm | K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