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古诗词诵读达标测试卷附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1:39:28
文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古诗词诵读达标测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达标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46分)一、请默写《采薇(节选)》,注意书写规范、美观。(4分)采薇(节选),。,。,。,!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分)学完了这些古诗词,我收获颇多:我知道了好雨“当春乃(nǎinái)发生”,领略了“天街小雨润如酥(sūshū)”的清爽,感受到了“客舍(shèshě)青青柳色新”的明丽,明白了江上渔者“出没(méimò)风波里”的辛苦,了解到了“钟山只隔数重(zhòngchóng)山”的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达标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46分)一、请默写《采薇(节选)》,注意书写规范、美观。(4分)采薇(节选),。,。,。,!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分)学完了这些古诗词,我收获颇多:我知道了好雨“当春乃(nǎinái)发生”,领略了“天街小雨润如酥(sūshū)”的清爽,感受到了“客舍(shèshě)青青柳色新”的明丽,明白了江上渔者“出没(méimò)风波里”的辛苦,了解到了“钟山只隔数重(zhòngchóng)山”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达标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46分)

一、请默写《采薇(节选)》,注意书写规范、美观。(4分)

采薇(节选)
          ,          。
          ,          。
          ,          。
          ,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分)

学完了这些古诗词,我收获颇多:我知道了好雨“当春乃(nǎi nái)发生”,领略了“天街小雨润如酥(sū shū)”的清爽,感受到了“客舍(shè shě)青青柳色新”的明丽,明白了江上渔者“出没(méi mò)风波里”的辛苦,了解到了“钟山只隔数重(zhòng chóng)山”的遥远,体会到了诗人“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的思乡之情。

三、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18分)

 下列诗词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怜屐齿印苍苔(可惜)

B. 但爱鲈鱼美(可是)

C. 因风飞过蔷薇(因为)

D. 渭城朝雨浥轻尘(湿润,沾湿)

 下列诗词句中,“处”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B.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C.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D.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春景的一项是(  )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下列诗词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劝君/更尽一/杯酒。       B. 小/扣柴扉/久不开。

C. 谁道/人生/无再少?      D. 若/有人/知春/去处。

 下列对诗词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夸张)

B.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设问)

C.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比喻)

D.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拟人)

 下列古诗与作者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 《马诗》——李贺       B. 《泊船瓜洲》——范仲淹

C. 《春夜喜雨》——杜甫     D. 《游园不值》——叶绍翁

 下列不适合用来表达《送元二使安西》的主题的是(  )

A. 设宴饯别       B. 把酒话别   

C. 殷殷相送       D. 对酒当歌

 学者王国维认为词的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造境”即虚拟之境,“写境”即写实之境。下面诗词句中属于“造境”的一项是 

(  )

A.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B.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C.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D.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下列对《春夜喜雨》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诗句中没有一个“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 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C. 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

D. 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四、根据语境填写诗词句。(14分)

 妈妈对我的爱就像那绵绵春雨,正如杜甫诗中所写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光明媚,我们饱览着美丽的春光,不禁赞叹:“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的水是美的,山也是美的,正如王观的词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爸爸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迅速解出了这道题。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望着那一轮圆月,身在异国他乡的我不禁潸然泪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人啊,你们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离别是古代诗词永恒的话题:离别之情是伤感的,一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别之情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万和春住”;离别之情是不舍的,一如李白在黄鹤楼上眺望长江,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去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离别之情又是深厚的,一如李白在《赠汪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离别之情也是豪迈的,一如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4分)

《江上渔者》一诗表达了诗人范仲淹对农民的同情。    (    )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它每句五字,共八句,属于五言律诗。

            (    )

 苏轼的《浣溪沙》是宋词,和唐诗相比,宋词的特点是句子有长有短,更注重音乐美。        (    )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清平乐》中的句子。                            (    )

第二部分 阅读与欣赏(25分)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1分)

“和文化”主题文化宣传活动

【材料一】“和”字由“禾”与“口”组成。“禾”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各声部的乐音虽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为“相应也”。

【材料二】宣传组的同学撰写了一篇介绍“和文化”的短文:

①CCTV曾举办主题为“汇聚力量,传播文明”的公益广告征集活动。其中有一则广告让人倍感亲切——一个稚气敦实的泥塑娃娃拱手道:“和谐中国,雨露滋润,和为贵。”与此同时,屏幕上现出一个苍劲有力的“和”字。

②“和”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便有“______”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依一定秩序组成的共同体。“和”尊重万物之间的差异性,旨在使万物之间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③中华民族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有子曰“______”,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若能按照礼的规范和谐相处,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公共秩序,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④“和”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______”的主张以治理好本国为前提,通过协调异邦,达到化解冲突、和平共处的目的。“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

 根据材料一可知,“和”的本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在材料二的第②~④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协和万邦        ②和实生物      ③礼之用,和为贵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材料二第④自然段结尾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在收集“和文化”的资料时,发现传统对联常以“和”为主题,北京孔庙大成殿有一副对联,下联赞颂的就是“和”的宝贵价值。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上联:齐家治国___________,信斯言也,布在方策①

下联:率性修道致中和,___________,譬之宫墙②

【注释】①布在方策:一切都展示在典籍之上。②譬之宫墙:此处引用典故,意思是找到了正确的入口,就进入宫墙之内。

A. 天下平 得其门者       B. 平天下 得其门者

C. 天下平 各行其道      D. 平天下 各行其道

 班级书法角为配合本次活动,要张贴一幅“和”字书法作品,请你从下面四幅作品中推荐一幅,并结合作品的书体特征与材料中“和”的内涵简要说明推荐理由。(3分)

    

我推荐第________幅图,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内阅读。(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送鲍浩然之浙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问行人去那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两句词中的“春”有两层含义,既指_________________,也喻指_________________。(2分)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8分)

咏 竹

[清]纪琼

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

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

《咏竹》中的“风”和“雨”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风雨,实际上喻指人一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样,“笑有声”表面上指竹子在风吹雨打时发出的声音,实际上喻指人在面对磨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竹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挚友。在不同人面前,竹有不同的风骨。请根据竹的本性,选填竹代表的精神或品格。(4分)

(1)因竹笔直向上,可形容人(  )。

(2)因竹经风历雨又极耐寒,可形容人(  )。

(3)因竹中空,可形容人(  )。

(4)因竹全身是宝,可形容人(  )。

A. 乐于奉献      B. 刚直      C. 虚心      D. 坚忍

 这首诗借竹赞美了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表达与交流(29分)

九、语言实践。(4分)

六(1)班以“走进中国诗词”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请你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活动中,大家分工合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准备给四个小组分配怎样的任务?(2分)

第一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_______举办诗歌比赛_______

第三组:_______用诗歌写寄语_______

第四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习作展示。(25分)

想象诗歌的意境,扩写《游园不值》这首诗。要求:想象具体、合理,450字左右。 

古诗词诵读达标测试卷

一、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二、

三、1. D 2. B 3. A 4. C 5. A

6. B 7. D 8. A 9. B

四、1.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2. 春色满园关不住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3.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4. 示例: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5. 西出阳关无故人 若到江南赶上春 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 天涯若比邻

五、1. × 2. √ 3. √ 4. ×

六、1. 不同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

2. D

3. “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愿望。

4. B

5. 示例:一 这幅作品为行书,字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与“和”字的万物相互配合、和谐相生的含义相符

七、1. (1)往,去。 (2)想要。

2. 春天 幸福的生活

3.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八、1. 经历的所有磨难 毫不畏惧的态度

2. (1)B (2)D (3)C (4)A 

3. 赞美了笑对困难、洒脱乐观的生活态度。

九、示例:1. 诵千古名句,传中华文化 

2. 收集经典诗歌 收集诗人写诗的故事

文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古诗词诵读达标测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达标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46分)一、请默写《采薇(节选)》,注意书写规范、美观。(4分)采薇(节选),。,。,。,!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分)学完了这些古诗词,我收获颇多:我知道了好雨“当春乃(nǎinái)发生”,领略了“天街小雨润如酥(sūshū)”的清爽,感受到了“客舍(shèshě)青青柳色新”的明丽,明白了江上渔者“出没(méimò)风波里”的辛苦,了解到了“钟山只隔数重(zhòngchóng)山”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