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一 什么条件下出现亮条纹,什么条件下出现暗条纹?
这个问题是关于光的干涉现象的理解问题,掌握了光的干涉的原理,就会进一步加深对光的干涉的认识,这是光的波动性部分的难点.
如图1所示,由S1、S2发出的两列相干光,在空间进行叠加,在其传播方向上放一光屏.
对屏上一点P,当,即屏上一点到两狭缝的路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S1、S2发出的光波到达P点时振动情况完全一致,振动得到加强,因此出现亮条纹.
对屏上一点P',当,即屏上一点到两狭缝的路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S1、S2发出的光波到达P'点时振动情况完全相反,即S1、
S2发出的光波到达P'点时相互削弱,而出现暗条纹.
例1:图2所示的是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使用波长为600nm的橙色光源照射单缝S,在光屏P处观察到亮条纹,在位于P点上方的P1点出现第一条亮纹中心(即P1到S1、S2的路程差为一个波长). 现换用波长为400nm的紫光源照射单缝,则 ( )
A. P和P1仍为亮点 B. P为亮点,P1为暗点
C. P为暗点,P1为亮点 D. P、P1均为暗点
【解析】从单缝S射出的光波被S1、S2两缝分成的两束光为相干光. 由题意,屏P点到S1、S2距离相等,即由S1、S2分别射出的光到P点的路程差为零,因此P点是亮纹中心. 因而,无论入射光是什么颜色的光,波长多大,P点都是亮纹的中心.
而P1点到S1、S2的路程差刚好是橙光的一个波长,即=600nm.
当换用波长为400nm的紫光时
所以,P1点成为暗条纹.
答案应选B.
点评:该题考查了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屏上出现亮条纹和暗条纹的条件,同时,还考查了不同色光由于波长不同,在屏上形成亮条纹(或暗条纹)的位置不同.
问题二:屏上相邻亮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跟什么因素有关?
1. 干涉现象中相邻亮条纹(或暗条纹)之间是等间距的,就是说干涉条纹是等宽的.
2. 条纹的宽度(即相邻明、暗条纹间距)与两缝间距离d、狭缝到屏的距离l以及光波的波长λ有关,且两缝间距越小,屏到缝之间距离越大,光波波长越大,条纹宽度越大.
3. 在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和双缝间距d都不变的情况下,干涉条纹间距△x与波长λ成正比. 用不同色光做实验时,可以看到△x的宽度不同,且红光的最宽,紫光的最窄. 这表明不同色光的波长不同,红光的波长最长,紫光的波长最短. 用白光做实验光源时,由于各色光波长不同,△x也不同,因此,在出现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
例2: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测得双缝间距离为0.4mm,双缝到屏的距离为1m,干涉条纹的间距为1.5mm,求所用光波的波长.
【解析】由直接可求得
点评:本题给我们一个求光波波长的方法:要求某一单色光的波长,可用此单色光作光源来做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测出n条亮纹(或暗纹)间的距离a,算出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间的距离(主要是为了减小误差),再测出d和l的值,就可根据求出光波的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