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C说作者更喜欢鸟声没有根据,作者在装有录音带的盒子上写了《溪水》,就足以说明他特别喜欢溪水的淙淙声;E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永远都有人为的痕迹,与文中所写的交响乐是不能等同的,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答案】C、E(5分)
【评注】(1)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离开内容谈技巧是无的放矢。(2)以深入体验品味作品为基础。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必须要有自己的感受,否则就会使鉴赏评价流于表面化、形式化。(3)把主观感悟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必须注重语感,提高悟性,又必须将主观感情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4)借助联想和想像,扩充作品的形象和内涵,从而使鉴赏的效果完整。(5)解答鉴赏分析试题,掌握五个环节: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②审清题意,包括题中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③划定答题区间,理清与试题的联系。④借助已有知识,拓展迁移。⑤筛选辨析,寻同求异。
2、【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B。一个词有其基本意义,有些词语有引申义和比喻义,甚至还有临时借用义。本考点考查的重点放在对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的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上。从题干来看,“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话不是来自本文,可以只看本句话,“遥远”在这个句子中是指空间距离远,用的是本义;“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这句话来自本文,必须联系上下文,“怀疑”后面用了冒号,表明后面的句子是对前面的解说,从这些解说句子可以看出,本句中的“遥远”不是指空间距离远,而是指笛声所飘到的地方比一般音乐传送的地方远。
【答案】前者“遥远”指路途很远。(3分)后者“遥远”指文中笛子的声音所飘到的地方比一般音乐传送的地方远,与前者的“遥远”不是一个意思。(3分)
【评注】汉语绝大部分是多义词。它们多个义项之间是彼此相关的。尽管如此,一旦把它们放在了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词义却是单一的。因此。确理解词语在“现代文文段”中的含义,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熟知词语本身固有的词义,绝不含糊,也绝不牵强,甚至无中生有;二是要全面地把握上下文,对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有较全面的理解。
3、【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作者潜意识里认为竹林是不安全的,因为:“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所以,到了竹林边,作者“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但作者认识到,音乐是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应该是安全的,战胜了对竹林的恐惧,“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这样联系上下文,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因为作者认为:音乐是美好的象征,产生音乐的地方应该是美好之地,善良之地,文明之地。(意思对即可) (6分)
【评注】本题最忌讳就句论句,必须联系全文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4、【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C。这句话出自第10自然段,全句是这样说的:“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此句中有几个词,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冬春之交”“自然的声音”“令我们赞叹的”,这几个词就是我们“进行推断和想象”的根据。春雷在“冬春之交” 乍响,预示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来临,这是令人喜悦的;春雷是“自然的声音”,自然“令我们赞叹的”,再联系全文,作者对自然之音的崇敬,听到春雷乍响还不欣喜若狂?这样分析,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喜悦的内容为:春雷响起,表明冬天的结束,明媚的春天来临了;春雷响起,这是自然之声,它粗犷,豪放,惊天动地,给人一种抖落冬天的寒意,迎接万物苏醒的时刻的快乐。(8分)
【评注】回答此题,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脱离文本,任意发挥猜想,所答内容无根无据,在原文中找不到支撑的理由。
补充训练答案:
(1)(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2)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从中可见内心的愤激之情。
(二)1.(4分)A D (A“站在庭院里眺望”是儿时的回忆;D“现代文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喜悦”不对,原文是“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仅仅是喜悦吗?”)
2.既表明文中主要写七里香,又表明这是大自然美丽景致的一个缩影,这美丽景致极容易引起人们的喜爱。从而对七里香的消失,大自然的破坏表示惋惜,对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后果进行反思,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6分)
3.(6分)以乡野那色彩绚烂,充满生机的美好春色与城市的冰冷、孤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对乡野五彩斑斓的春天的赞美,也包含了对空虚的城市的无奈与厌弃;引出迷人的七里香,为下文张本。
4. (1)家乡的小山村被七里香环绕,构成了童年生活的花园。(2)漫山遍野开满了七里香,让人沉醉。(3)乡亲们剪七里香卖钱十分欢快。
补充训练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此题如答同意,不给分。)
(三)、1.(5分)BD (A“暴君秦始皇并无什么功绩可言”错。 C“虽与长城无关”错,精神是相同的;“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错,主要表达的是不怕艰苦、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E “匪遥”,不是指路途不远,而是指时间不远了。)(答对一点得2分,全对得5分)
2.(1)(3分)“忘怀了自己”是因为心灵被雄浑苍凉的秋日长城所震撼。(意思对即可)
(2)(3分)渴望建功立业(意欲有所作为)的壮志豪情。(意思对即可)
3.(6分)①紧扣题目 ,使文章的整体感更强,结构更严谨.(2分)
②运用反复,使情感表达更强烈突出。(2分)
③提示着(表现了)作者从遗憾,到自恨自责、到坚定自信的情感变化。(2分)
4.(8分)主旨是:号召中国人,面对外敌入侵,要强健精神,壮起胆来。(2分)联系写作背景,日军入侵中国,不久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面对外敌入侵,国人需要强健精神,团结一心,共同对敌,而长城正是雄壮精神之象征。借长城可将抽象的主题表达得更加形象鲜明;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联系背景2分,写出长城的象征意义2分,历史厚重感2分)
补充训练答案: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任意两点得满分)
(2)①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四)1. 解析:B项,“运用比喻的手法”有误;E项,作者直接引用余纯顺父亲的话,既是为了表现作者对余纯顺的崇敬和赞美,更是为了突出父亲对儿子的拳拳深情。同时,呼吁社会在关注英雄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从英雄父母身上体现出来的亲情。
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本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其作用。一方面考虑影片的内容与文章的主题的关系,另一方面考虑对文章结构的影响。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引出下文,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3. 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艺术特色要注意从散文的一般性特点和文本的独特个性两个方面考虑,可分别从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捕捉文本的主要艺术特色。分析时要兼及特色和效果两个方面。
①本文选取的材料很多,但是都紧紧围绕着母爱、亲情这一线索,很好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②本文的语言有很强的抒情性,将抒情与叙事、描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 本题考查对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究能力。回答应有明确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既要尊重文本,对文本内容做适当的延伸,又要注意深入理解“父母在,不远游”的深层内涵,同时,注意联系现实。
可从下面几点展开论述:①《论语》中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②我们要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感受亲情的可贵,享受亲情的美好。③在与亲人分离的日子,我们要从思想到行动上去关心、关爱自己的亲人,多与亲人沟通感情。
补充训练答案:
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五)、1.AE(A:只是写景物的前后变化,没有失望;E:作者对这一女子持厌恶态度,认为她丑,“污了荷塘”)(5分)
2.衬托。用“谦谦君子”般的、圣洁的勿忘我衬托仙子般、散发着清香的荷花。表达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爱这荷的高洁,爱这荷的清香,更爱这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她时刻净化着我的思想.”)
3.细描:将景物描写得精细具体,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平淡的事物生动形象;拟人:使所写事物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具有人的性格,表意丰富(举例写出两种即可)。
4.能将一个观点阐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
补充训练答案:
1、(1)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
(2)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它。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2、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廖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2分。意思对即可。)
(2)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
㈠寓情于景。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
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鉴赏参考】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诗人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悠扬、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据《唐诗记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六)、
1.C、D(对一个3分,二个5分)(C项,“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有误,作者要表现的是自己的漂泊经历同样是自己人生的财富。D项,“写出了青春的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有误,应是表现了青春富有生命力,和勇敢追求的特点。)
2.这句话的意思是柏林留学生经历了举目无亲、风餐宿露的漂泊生活,但漂泊的生活也相应塑造了他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个性。表达了对勇敢漂泊者的赞扬与尊敬。(6分)
3.漂泊能扩大人生的范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漂泊能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锻造坚强的意志;漂泊能丰富人生体验,增加美好的回忆;漂泊能摆脱一成不变的生活,走出枯燥的牢笼;漂泊能纵展想象力,给人生带来浪漫色彩。(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6分)
4.可谈准备知识或智慧,准备更好的意志与心态,准备更强健的体魄,准备经济基础等等。也可谈不需要别的准备,一切顺其自然。(只要作了具体说明,且言之成理就行)(8分)
补充训练答案:
1、(1)诗句运用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2、(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
① 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北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
② 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七)、
1. BE解析:B项不是比喻,而是比拟;E项语言犀利不符合事实。
2.:(1)盛衰荣枯才构成生命的全部。(2)小园既是实指属于自己的能每日涉足其间的小小植物园,也是虚指人对生命本原的精神依托。
3.我们每日涉足其间,一起经历着生命的盛衰荣枯过程,惊讶叹服于生命本身的变故。我们在这过程中还收获思想、感情和灵性,收获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4. (1)充满悬念,激发人的好奇心;(2)“吃”在这里就是体味的意思,而体味陶渊明的“园日涉以成趣”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以标题具有提纲挈领、统领全文的作用;(3)“试吃”、“免费”也是对只追求物欲的现代人的调侃。
补充训练答案:
(1)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下了冷清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八)、
1. AD
解析 B项第一段没有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作用。C项集贤桥没有表现兄弟情。E项本文风格并不绚丽飘逸。
2.要点:①指出修辞手法;②能结合词句作具体、合理赏析;③语言表达通顺。
3.①家乡的桥给江南水乡的人们提供了交通方便。②家乡的桥景色优美,富有诗情画意。③家乡的桥记载了家乡的辉煌历史。④家乡的桥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⑤家乡的桥记录了感人的亲情。⑥家乡的桥给作者以深刻的教益。
4.要点:①明确表述评价的具体内容;②指出评价对象的特点;③针对评价对象的特点谈自己的看法。
补充训练答案:
(1)重阳节;赏菊
(2)诗人在此用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年华老去、漂泊无依的伤感,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九)、
1.(4分)C “对比”错 D“揭示了石板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原因”错
2.(6分)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答出修辞手法得3分,有赏析得3分)
3.(6分)(1)小镇的经济繁荣(2)小镇的文脉深厚(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答对一点给1分)作用:(1)首尾照应(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1点得1分)
4.(8分)要点:(l)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每个要点得1分。能结合原文进行探究酌情给分)
补充训练答案:
(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
(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十)、
1. AD
2.(1)这是全人类的体育圣地
(2)把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结合在一起。
3.⑴采取了拟人和比喻手法。
⑵这样写突出了圣地虽然年代久远,却仍给人一种威严和庄重,引起人们对古希腊文明的深沉思考
4.古希腊文明把健康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关注着人的整体,追求人的双重健康;而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
补充训练答案:
1.(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2.(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唐人有以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的惜别之情,且从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大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