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行为 | 学生学习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课题引入 | ||
请同学听悠扬的琴声、笛声-----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知道声音生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吗? | 听声音引起学生的思考, | 从生活现象,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
二、知识探究 | ||
1、声音的产生 出示发声的图片 引导学生制造一些声音,通过观察、实验探究 | 让学生猜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让学生说话,利用手中的器材(直尺、橡皮筋、音叉、鼓面)发出声音,观察现象并总结出结论。 | 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帮助学生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物理的研究方法。 |
2、声音的传播 教学时,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把正在想着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探究、分析,固体、气体、液体的传声情况。
| 思考: 为什么要用无线电来进行交流? 月球的表面和地球相比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声音的传播需要条件吗? 认真观看并概括: 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学生举例:岸上的声音把鱼吓跑,土电话、伏地听声等例子 | 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并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了解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所用的实验方法。 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
3、声速 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知道学生阅读小资料,问题: 声速与什么因素有关? |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即:声音有一定的速度。 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
三、课堂小结 | ||
引导学生对今天的知识要点进行总结 |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交流、总结规律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