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旅游资源未来发展趋势论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1:53:15
文档

旅游资源未来发展趋势论文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特点1.1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旅游价值很高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综合旅游资源三个大类、十多个亚类中的全部、近百种细类中的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都有。1.2民族特色鲜明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
推荐度:
导读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特点1.1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旅游价值很高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综合旅游资源三个大类、十多个亚类中的全部、近百种细类中的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都有。1.2民族特色鲜明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
第一章  旅游资源的特点 

1.1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旅游价值很高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综合旅游资源三个大类、十多个亚类中的全部、近百种细类中的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都有。

1.2民族特色鲜明 

    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1.3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不同地区自然风光的基调完全不同,如西北民族地区以沙漠、戈壁风光和雅丹地貌风光为特色;内蒙古地区以高原、草原牧区风光为特色;云贵和广西地区以岩溶地貌风光为特色;海南以热带风光和海滨旅游为特色。 

    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特点也不同。如亚热带的西双版纳、天涯海角、桂林、昆明等地,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冬夏基本都可供游人观光;而地处高纬度、高原地区的青藏、内蒙古草原与、长白山的天池等地只能在短暂的夏季开展。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不具有季节性,但各民族的重大节日却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1.4构成不理想,组合不协调 

  整个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之间、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内部各亚类之间,其构成组合都不够均衡,影响旅游资源的价值。 

    总的来看,民族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全、品种多、内容丰富,而且在全国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同种类型。如全国已建立的300多个自然保护区中,绝大多数都在民族地区,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条件最理想的、也都是民族地区。 

    相比之下,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地位就显得相形见绌。一是年代不够久远,缺乏“古”字;二是内容不够奇特,缺乏“稀”字;三是与历史上的名人名事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名”字;四是规模一般较小,缺乏“宏”字。总之历史文化价值不太高,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地位不协调。如两次公布的62座历史文化城中,民族地区仅有 7座,占11.7%;两次公布的全国 24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民族地区仅有40处,占16.5%。

1.5开发难度较大、开发深度不够 

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发挥效益。开发利用是旅游资源实现多功能的前提和条件。这些条件对民族地区来说很多都是不够成熟和不具备的。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一般分布在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客源较少、区域经济不发达、资金财力有限的地区。加上景点稀少、组合分散、地形复杂、施工条件差等,更增加了开发的难度。因此,少数接近内地、交通便利或位于大城市附近的旅游地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如桂林、南宁、昆明、张家界、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吉林延边等,其余的基本上还都没有达到旅游的效益和旅游地建设的要求,可进入性太差。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大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很大障碍,是今后发展旅游规划中必须认真对待的。

第二章  我国旅游资源种类

2.1自然旅游资源

2.1.1地貌旅游资源。

地貌是构成风景总特征的基本条件。一个地区天然景观的外貌,均与地貌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高山地貌、山岳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 各种地貌类型构成了各具魅力的自然景色,为开展各类型旅游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 

2.1.1.1登山旅游资源。

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这些山体峰高坡陡,终年积雪,冰峰林立,景色壮观,人迹罕至,特别适合开展登山活动和山地科学考察活动。

2.1.1.2风景名山旅游资源。

名山是指具有美感、以典型山岳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山地空间综合体。我国被社会公认的名山都具有“景、僧、史、宝”四特征中的一个或几个。“景”,就是指风景优美,这是名山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僧”是指宗教活动中心和胜地;“史”,是指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联系;“宝”,是说山中藏有宝藏,或名贵的物产。 

2.1.1.3岩溶地貌旅游资源。

岩溶地貌指可溶性的碳酸盐岩类,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形。我国的碳酸岩类分布很广。但岩溶地貌的发育程度因气候和岩性条件的不同,各地差异很大。

2.1.1.4火山地貌旅游资源。

包括现代火山喷发时的壮丽景观和历史上火山喷发后留的遗迹。 

2.1.1.5地震遗迹旅游资源。

是指地震后留下来的遗迹。具有科学考察价值和奇妙的吸引观赏功能。地震旅游资源的类型也较多。 

2.1.1.6风沙地貌旅游资源。

包括沙漠、戈壁和雅丹。在旅游上有一定开发的价值,对于许多久居城市或非干旱地区的游人,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具有神奇色彩的景象,如高大的沙丘、起伏的沙垄、雷鸣般的沙响、奇异多姿的风城、戈壁滩上的蜃楼幻影等,我国的风沙地貌旅游资源几乎全都分布在民族地区。

2.1.1.7峡谷旅游资源。

峡谷旅游资源是以雄伟险秀、寂静隐蔽、深奥幽静的奇观吸引游人的。

2.1.2水体旅游资源 

 水体对游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功能。水具有形、影、声、色、甘、奇六个方面的美学特色,更重要的是还表现在水与山体、水与生物、水与气候、水与建筑物等,通过相互结合、交融渗透,会形成许多奇妙的、雅致的胜景。特别水与山的结合会形成许多优美的山水景色。水风景的观赏类型很多,按水体的不同性质大体可分为五类。 

2.1.2.1江河水旅游资源。

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旅游线”,从河源至河口形成一条风光明媚的河川游览走廊。黄河旅游线上的河源探险、高原风光、沙漠风情、草原旅行等地段的旅游资源均在民族地区的青海、甘肃的甘南与临夏两自治州和宁夏、内蒙古境内、广西桂林——阳朔间的漓江也是我国最著名的江河风光旅游线。 

2.1.2.2湖泊旅游资源。

湖泊旅游资源以湖盆的形态、分布状况,湖水的透明度、颜色,以及湖中发生的奇异现象等产生强烈的旅游功能。

2.1.2.3瀑布旅游资源。

瀑布以形、声、色三态之美先声夺人,如果再与山石峰洞、林木花草、白云蓝天等环境要素协调结合,就会形成效益很好的旅游功能。 

2.1.2.4泉水类旅游资源。

泉水也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它不仅有造景、育景的独特功能,而且还有疗养、饮用等价值。我国的泉类繁多,分布广泛,各种名泉,矿泉数以千计。 

2.1.2.5海洋旅游资源。

海洋做为旅游资源,其功能在于,可以疗养治病、海市蜃楼等。 

2.1.3生物旅游资源 

2.1.3.1植物旅游资源。

植物在旅游方面具有很高的观赏功能、优化环境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

2.1.3.2动物旅游资源。

动物旅游资源中,属于珍稀动物的,有四川阿坝自治州境内的大熊猫和金丝猴等;属于观赏动物的,有青海湖的鸟岛和大理的“蝴蝶泉”等;属于动物之谜的,有青藏高原上的“雪人”和玛纳斯湖中的大红鱼等。 

自然保护区资源。在自然保护区的六种类型中,有五种类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区都在民族地区。以保护完整的综合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以保护珍稀动物资源为主;以保护珍稀孑遗植物及特有植被为主的;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的;以保护沿海自然环境资源为主的.

2.2人文旅游资源

2.2.1古人类遗址。

古人类遗址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古老的景观形态表现。对游人有一种奇妙、神秘、又很是亲切的吸引力。在我国目前已发掘的古人类遗址中,民族地区占有一定的数量。 

2.2.2古代伟大工程旅游资源 

2.2.2.1万里长城。

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旅游价值极高。 

2.2.2.2大型水利工程。

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不仅表明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巨大创造力,而且许多关键工程往往在形势险要、风光秀丽的地区,因此能够成为极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2.2.2.3古代桥梁工程。

全国保存下来的古代著名桥梁有河北赵州安济桥、北京卢沟桥、福建洛阳桥和安平桥等。 

2.2.3历史文化名城和古建筑旅游资源 

2.2.3.1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历史悠久,现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不少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地面和地下保存着大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古迹及文物,也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2.2.3.2古代建筑。

这里说的古建筑包括各地地方官署、大型楼阁之类的建筑。规模一般较大。 

2.2.3.3古城遗址。

古城堡是古代建筑的重要部分,是当时社会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和当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体现。许多古城今日虽已残垣断壁,但它仍有一定的科学考察价值。 

2.2.4宗教旅游资源 

2.2.4.1宗教旅游资源的内容。

包括宗教活动仪式、宗教活动圣地的风景名胜和宗教文代三部分。宗教活动以名山幽谷最为集中。宗教文化包括寺院建筑、佛塔建筑、石窟雕塑和壁画等艺术。

2.2.4.2佛教活动圣地。 

2.2.4.3佛教寺院。

寺院是佛教文化和佛教活动的集中场所,数量众多,分布普遍,规模较大。 

2.2.4.4佛塔。

塔是佛教文化的又一代表。塔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的,并与我国原有的建筑相融合,发展成中国式的寺塔。古塔以其挺拔优美的姿态,给风景名胜区增添动人的景象。

2.2.4.5石窟。

石窟是佛寺的一种,目前我国现存大小石窟有200多处,较大型的有70多处。最著名的是敦煌莫高窟、 大同去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 

2.2.4.6宗教旅游资源。

如教的清真寺,道教等等。

2.2.4.7其它庙、祠旅游资源。

在我国除了宗教上的寺院、庙宇以外,还有一种祭祀神灵;祖宗和前代贤哲的场所称为庙或祠。

2.2.5陵墓旅游资源 

 陵墓建筑对游人有极大吸引力,这是因为:大型陵墓地表地下建筑堂皇,规模宏伟;陵墓内殉葬品内容丰富;陵墓从建筑到出土文物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陵墓多选址在地形壮观、环境优美的地区,具有游览观赏的价值;名人墓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2.2.6古典园林旅游资源 

 我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它源于自然,利用自然,高于自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古典园林,既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又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国的古典园林,按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以及所形成的布局风格、造型艺术可分为四大流派: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少数民族园林。 

2.2.7民族习俗资源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都形成并保持有各具特色的风俗和习惯。这些民族习俗,是本民族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极有代表性的人文旅游资源。它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心理,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会使异族游人感到无比新奇,产生很高的旅游功能和价值。 

2.2.8其他人文旅游资源 : 

2.2.8.1博物馆和纪念馆。 

2.2.8.2文学艺术。

2.2.8.3民族特种工文学艺术。

各民族特种工文学艺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工艺,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

第三章  我国旅游发展前景

3.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更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目前中国公民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3年已超过1000美元,国民的消费结构开始升级,由温饱型转向小康型,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的方向发展。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3.2旅游产业规摸壮大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旅游住宿设施27.61万个,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00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1615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8238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9.38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61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306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13所,在校生42万人。有县以上规模景区15000处。

3.3旅游发展前景看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第四章  中国旅游发展大趋势

  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旅游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美化生态环境、扶贫致富、以及在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总理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旅游大会上已指出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

  从区域层面来看,伴随着区域旅游竞争更加激烈的同时是区域旅游合作将更加紧密,并成为大势所趋。其中长三角的无障碍旅游区、“泛珠三角”大旅游圈、东北冰雪旅游板块、大三峡旅游带、丝绸之路、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青藏铁路旅游带等将显得尤为突出。

  从投资来看,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指引下,民营资本将大量进入,而且投资领域的一个重点将是旅游景区景点开发。

  从旅游产品来看,将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方向纵深发展。从旅游形式来看,自驾车、自助游、特色游、专题游、知性之旅、深度旅游、体验之旅将越来越普遍。

  具体而言,旅游未来发展还将呈现出如下十大特点和趋势:

  1.普及化。旅游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人人均有享受休闲和旅游的权利,旅游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必需和必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将加入旅游队伍,未来旅游队伍的构成将更加多元化。

  2.健康化。旅游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身心健康,因此人们将会把休闲旅游与健康紧密联系起来,与健康密切联系的休闲旅游活动也会大受人们的欢迎;非典后,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旅游者更加关注安全和健康保障。

  3.个性化。由于物质的日益丰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爱好自由地选择旅游的方式,自助游、探险游、生态游将会越来越成为时尚。散客旅游和半自助旅游将逐渐增多;短线旅游多于长线旅游,地区性旅游和中程旅游成为旅游的主体;人们外出旅游的频度将增加,但每次外出时间将减少。

  4.多样化。旅游活动的内容、方式除了传统的之外,又有了许多现代的,还大量引进了国外的,如嘉年华、滑雪、潜水、蹦极、攀岩、漂流、垂钓、高尔夫、滑翔、观鸟、极限运动等等,可以说是花样繁多,不断翻新,层出不穷。冰雪游、草原游、海洋游、温泉游、沙漠游、冰川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等也成为新热点。

  5.产业化。未来经济的发展会围绕人们在旅游方面的需要发展一系列相关的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传统的娱乐业、餐饮服务业、玩具业、影视业等将会有更大发展。商务旅游将越来越突出。

  6.科技化。科技旅游和旅游科技交相辉映,旅游将更加高质化,知性之旅、深度之旅都会得到加强。

  7.信息化。人们可从网络中获取各种旅游信息,从而可自由地选择旅游方式和旅游目的地。借助信息化的力量,旅游目的地营销竞争将更激烈。

  8.竞合化。一方面,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各地区将大力度加强旅游营销,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旅游业将进入一个营销时代;另一方面,受旅游资源和价格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难以单独成为对旅游者具有长期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必须发展大旅游和大区域思想,加强同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互补。以策略联盟的形式广拓客源、共享利润,将是未来旅游业的一大趋势。

  9.体验化。休闲经济将带来许多新观念、新视野和新的活动。人们将花钱买不同的经历和阅历,那些能提供人们特别经历的旅游将会特别受到欢迎。

  10.国际化。旅游是无国界的,一种旅游理念、旅游形式、旅游文化可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传播。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结束语

旅游业是被普遍看好、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新世纪”产业,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旅游业具有投资少、回报高,资源垄断性,劳动力密集,关联性强,无污染等特点,被公认为是永远的朝阳行业,受到各国的重视,并给予优先发展。

当前全国旅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推进和尽快实现旅游业的恢复与振兴。展望未来, 21世纪是中国旅游业积蓄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将是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时期,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的各项工作将谱写新的篇章,旅游业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创造新的辉煌!

致谢

参考文献

[1]魏小安、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2]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3]陈雪伶.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财贸研究.2003 

[4]张俐俐.对中国旅游业产业地位的认识与思考.海南大学学报.2002

[5]尹泽生.旅游资源详细调查实用指南.中国标准.2003    

文档

旅游资源未来发展趋势论文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特点1.1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旅游价值很高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综合旅游资源三个大类、十多个亚类中的全部、近百种细类中的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都有。1.2民族特色鲜明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