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保障措施和教师个体的自身因素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只有结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并采取相应对策才能有效地逐步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化;困境;策略
自从20世纪60年代教师专业化理论兴起以来,教师专业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逐步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大家基本达成了共识,即“教师专业化运动,显然也主要是在通过教师专业组织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自主,推进教师教育走向开放化与终身化,从而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系统和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确定教师的专业使命,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得教师职业逐步走向一个成熟的专业”[1]。
但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应该考虑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更应该冷静地考虑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因为我国有900万人的教师队伍,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学校[2]38。他们的职业地位的改善和专业实践的改进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体水平。目前,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似乎陷入了困境。
一、农村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困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外部保障措施的不尽完善以及农村教师个体的自身因素,农村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这必将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1目前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偏低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角度来看,近几年农村义务教育在领导下,由地方负责,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取得了重大进展,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2003年9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在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拖欠教师工资这一情况又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3年10月,全国累计拖欠中小学教职工国标工资共15415亿元,其中2003年1—10月新欠1974亿元,比2002年同期减少324亿元[2]18。从短期内来看,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以目前的财力,要想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形势不太乐观。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的教师工资与城市教师工资差距很大,况且,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等福利措施也很难真正落实到位。客观上讲,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仍然相对较低,一旦农村教师出现健康问题或重大疾病,就会给他们增加更严重的经济困难,甚至危及到其家庭的生存地位。不难看出,农村教师经济状况的窘迫不利于其专业地位的改善与提升。
从教师的工作环境考虑,农村教师所处工作环境较差,专业发展机会较少。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农村教师的教学实践条件较差。在教学硬件方面,农村中小学校与城市中小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中西部农村地区表现更为突出。有相当多的农村学校连一台电脑都没有,很难谈得上互联网的应用。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和信息;学校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师无法演示实验教学;教师教学缺少必要的音响设备,甚至连光盘、磁带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学校图书欠缺,教师教学资料缺乏;学校办公环境很差,往往七八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不少学校校舍破旧,桌椅不全。据调查,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购置粉笔、墨水经费不足的占35%和32%[2]90。其二,农村学校管理比较落后。农村教师的管理阶层政客气息较浓,他们似乎习惯于对教师发号施令,甚至武断干涉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官僚主义作风在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农村教师的创造激情。农村学校人文关怀的缺失,使农村教师处于“边缘”状态。这样的工作环境,使教师趋于保守,教师的专业发展变成了纸上谈兵。由于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再加上较低的职业待遇,结果造成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这极大地阻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
2农村教师的管理制度有待于完善
首先,农村师资缺乏合理的输入与补充机制。由于城乡生活条件的差距,农村教育设施的不足和农村教师待遇的相对低下,使得优质教师不愿到农村从教,使农村教育缺少合格师资的补充。尽管国家倡导建立县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但要真正落实仍有一定困难。由于农村大量教师的流失,致使农村中小学缺编现象严重。有学者透露我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现仍有代课教师50.6万人,约占西部农村教师的20%[3]。农村教师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很难提升。
其次,农村教师培训制度亟待创新。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职后培训。但现行的教师培训制度的弱点日渐显现:(1)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明显;(2)功利化倾向明显;(3)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4)注重讲授的培训方式[4]。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职后培训更是缺乏活力,出现了只要交钱就可发证(继续教育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等)的不良现象,所谓的培训对教学实践指导意义并不大。许多农村教师抱怨这完全是“劳民伤财”。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机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从业师资数量与质量客观上并不能满足大量农村在职教师的培训愿望;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在职教师的培训内容与层次的需要,难以实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他们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愿望。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教师培训同样缺乏资金的支持。当前的农村教育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是“保吃饭,求生存”的,很难落实到农村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上。虽然,国家也投入了专项资金为农村地区培养了部分骨干教师,但这些骨干教师,数量极其有限,很难形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梯队。
(二)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部因素
1农村教师相对较低的专业素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令人担忧。首先,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由“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比例较大,这些教师大多是“”中的初高中毕业生,年龄都在45岁以上。这些农村教师所接受的教师教育本身就是“先天不足”,加上也存在“后天营养不良”,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方法落后、观念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并严重制约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其次,农村教师的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差距较大。经过近几年的学历补偿教育,截至2002年全国农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分别达到96.70%、86.51%,农村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82。但由于培训质量、考试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实际专业水平与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另外,农村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在农村中小学校,许多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是文科,多以语文科为主,而理科较少。但他们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可能是数学或者是物理教学,有时一位教师需要兼多科教学。这样的教师专业配置,客观上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很难保障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再次,关于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在农村地区许多教师有献身教育、奉献青春的伟大情怀,但不能否认,部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待于强化。由于专业教育程度低、教师来源复杂、管理松散原因,造成了部分教师的物欲熏心,缺乏热情与爱心等,使家长、学生抱怨之声不绝于耳,扭曲了教师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