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汉·晁错)“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指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以家庭为单位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分散性
2.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武帝时得到迅速推广。其主要原因在于
A.铁业官营的推行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水排的推广 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3.下列图片能够反映汉代农耕方式特点的是
4.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
5.“宋代瓷器是中国陶瓷业大放异彩的时代”,其中“胎质坚细,釉薄,色白滋润,所烧多碗、盘等,常用铜或金、银镶口装饰,多印花、刻花和划花”的瓷器应产自( )
A.河北定窑 B.河南汝窑 C.浙江哥窑 D.河南钧窑
6.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远落后于印度 B.实行闭关锁国
C.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破坏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7.右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该图反映了
①清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
②外国的商业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
③帝国主义列强经济扩张性加剧
④清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8.《剑桥中华史》载,(辛亥)后10年,……民族资本主义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一战” 是“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辛亥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9.南京国民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改善人民生活 B.巩固统治 C.发展官僚资本 D.增加财政收入
10.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大量内迁,主要是因为
①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大量爱国人士迫于战争需要呼吁东部工厂内迁
③保护民族工业的需要 ④南京国民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11.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①恶性通货膨胀 ②官僚资本的压迫
③繁重的捐税负担 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金少,技术弱 B.重工业发展突出
C.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 D.受制于西方列强
13.1958年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大跃进导致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们有不同态度
C.此时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D.认为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是不对的
14.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经济成分 | 1978年 | 1987年 |
全民所有制企业 | 77.6% | 59.7% |
集体经济 | 22.4% | 34.6% |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 | 几乎为0 | 5.6% |
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确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1979年,深圳的一家5口每月可凭猪肉票买6.80元的肉,凭豆腐票买0.元的豆腐,可凭鱼票买3.20元的鱼,可凭海味票买0.70元的海鲜。这一现象可以印证当时
A.人们的饮食结构非常合理 B.我国已完全打破计划经济
C.给予深圳特区特殊的经济 D.进行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16.阅读下图,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年份出现的原因是
A.改革开放刚刚起步
B.城乡改革进度不同
C.开放格局尚未形成
D.市场经济尚未实行
17.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1978年改革开放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十六大后,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18.有人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概括为“分田在家单干”、“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等三个阶段。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D.农民进城务工
19.1992年4月8日,《与深圳——一九九二春》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A.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明确了中国2001年加入WTO D.解决了困扰改革的诸多思想问题
20.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有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欧美文化的影响
C.“左”倾思想的影响 D.港台文化的影响
21.泰安纺织女工刘翠菊从1969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45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B.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C.记录者是普通百姓,史料详实 D.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可信度高
22.“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支撑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3.某报纸曾经刊登过这样一则消息: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 B.工业生产竞争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壮大
24.《大国崛起》中说道:“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其评价的是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B.余粮收集 C.苏联的工业化 D.斯大林模式
25.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期间,美国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增长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250英亩,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 B.坚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C.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社会经济 D.找到了使美国摆脱危机的正确途径
26.20世纪50-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在于
A.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B.世界市场的开拓
C.第三次技术进行 D.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27.经过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涨”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他看到的是2位数的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以及超过20%的高利率,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更加彻底地向右转”。此处的美国向“右转”是指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实行“宏观,微观自主”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D.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28.右图中1973年苏联评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增长率主要是因为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普京改革
29.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后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 屡遭战争重创 B. 社会制度相同
C. 发展水平相似 D. 历史上关系紧密
30.“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补贴、双边数量、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为此国际社会建立了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三个小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4分)
材料二 宋朝放宽抑商的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的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2.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52年-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56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变化的经济()因素。(4分)
材料二
(2)材料二中①所示阶段粮食产量变化的因素是什么?(2分)材料②③所示阶段苏俄(联)粮食产量增长的因素是什么并分析其特点?(4分)
材料三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消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贷款。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2分)并分析《农业调整法》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2分)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日本贸易振兴会曾做过一项调查统计,结果表明,1996年全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的数量是101个,公布如下:
欧洲 | 南北美洲 | 亚洲 | 非洲 | 大洋洲 | 跨地区 |
39个 | 40个 | 6个 | 8个 | 1个 | 7个 |
——《经济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的特点。(4分)
材料二 下表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
国家类型
时间 | 高收入国家 | 中等收入国家 | 中低收入国家 | 低收入国家 |
1980年 | 38% | 43% | 42% | 30% |
1996年 | 40% | 52% | 52% | 42% |
材料三 综合WTO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从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至2001年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共计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2000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51起,其中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
——《中国如何直面反倾销》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就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
A卷:
1.C 2.A 3.A 4.C 5.A 6.D 7.D 8.B 9.B 10.C
11.D 12.B 13.B 14.A 15.D 16.B 17.B 18.D 19.D 20.C
21.B 22.A 23.C 24.D 25.C 26.B 27.A 28. B 29.A 30.C
B卷:
1.B 2.D 3.A 4.A 5.C 6.B 7.C 8.D 9.B 10.D
11.B 12.D 13.B 14.C 15. A 16.D 17.B 18.B 19.B 20.C
21.A 22.A 23.D 24.C 25.C 26.D 27.C 28.A 29.D 30. C
二.非选择题(本卷三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4分)
(2)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放宽抑商;城市人口增长;物资需求压力增大。(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全分)
(3)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4分)
32.(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颁布;一五计划实施或国家开展有计划地工业化建设(4分)(2)战时主义。(2分)新经济(2分)
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分)
(3)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收入(2分)
作用:经济复苏;社会稳定;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2分,任意两点即可)
33. (1)分布不平衡,欧洲和美洲多,亚非和大洋洲少;跨地区的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20世纪90年代后数量剧增。(4分,任意两点即可)
(2)经济全球化或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2分)
(3)问题: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或中国成为欧美反倾销调查的最主要国家)。(2分)
建议: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为自己争取公平待遇;走发展自主创新之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开发国内市场;争取国际经济秩序的话语权。(4分,任意两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