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防灭火
应
急
救
援
预
案
一五一煤矿有限责任公司
日期:二〇一二年一月
会审签字:
矿总工程师 | 矿长 | ||
安全矿长 | 通风副总 | ||
安全监察部 | 机电副电 | ||
生产技术部 | 通风区 | ||
测量 |
二、2010年采掘作业计划………………………………………5
三、矿井火灾事故的预防……………………………………… 6
四、火灾事故的处理……………………………………………7
五、一五一煤矿火灾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人员、职责……9
六、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包括事故伤员救治)资源信息…… 12
七、火灾事故报告及应急救援有关人员的具体联系电话… 13
黑河市一五一煤矿有限责任公司
一、矿井概况
1、地理位置与井筒范围
地理位置
一五一矿煤田位于嫩江县多宝山镇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5°41'12" —125°46'49",北纬50°04'49" — 50°08'28",煤矿距嫩江—黑河公路2公里,距黑宝山煤矿(火车站)1.5公里,距嫩江县151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井田内交通方便,沿乡间便道北行3km可到达黑宝山货场,沿嫩漠公路南行130km可达嫩江县城并与国铁相连。
本矿区位于小兴安岭西南坡,属低山丘陵区,工业场地地势较高,海拔高度在+425m—+415m之间。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为10m。本区溪流属嫩江水系,夏季地表径流通畅,冬季冰封断流,主要河流为泥鳅河,总体流向为南西。
本区属寒温带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凉爽多雨。年平均气温0℃~-0.2℃,最高气温31.5℃,最底气温-37℃。年降水量531.3~586.0mm,年蒸发量869~990mm。年平均风速3.2m/s,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每年9月为初霜期,10月至翌年4月为冻结期,5月为解冻期。降雪量最高达0.5~1.0m。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均有发育,季节冻土厚度为1.5~2.0m,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河谷附近和潮湿地带,属岛状冻土,厚度可达15m。
井田范围
一五一煤矿一井开采面积 6.39平方千米、二井开采面积为2.67平方千米。
煤层由上而下编号为I、II号煤层,两层煤为全区可采
2、地质与水文地质
含水层、隔水层
井田内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⑴上部含水岩组:位于主要可采煤层顶板之上,岩层由上至下,分别为J3j3、J3j2-4、J3j2-3。J3j2-3层由于出露较浅,受风化作用岩石多已粘土化,除底部少量含砾粗砂岩富水性较好外,一般不含水。J3j2-4亚段局部含薄层状孔隙-裂隙水,富水性弱-中等。J3j2-3亚段呈厚层状,泥质、凝灰质胶结、较疏松,富水性好。
⑵下部含水层组:出露于主要可采煤层Ⅱ、Ⅱ1层底板
以下。地层由上至下为J3j2-2、J3j2-1、J3j1。含水层以J3j2-2亚段和J3j2-1中下部含砾粗砂岩、砂岩为主,J3j1中复成分砾岩次之。含水层累计厚度1.75-43.59m,平均厚度20m左右。含层状孔隙-裂隙水,向下逐渐变为裂隙水,富水性逐渐减弱。
⑶矿井充水水源及涌水量
本矿井充水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一井和二井两个矿井的井下涌水量分别为60m3/h和120m3/h。
3、矿井瓦斯
黑煤生产发[2009 ]141号文件《关于2009年度第一批生产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核定结果的通知》,该矿井为低瓦斯矿井。一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06m³/t,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53m³/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576m³/min,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0.288m³/min。二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0.117m³/t,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0m³/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015m³/min,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076m³/min。
4、开拓方式
一五一煤矿现为一矿二井,二个井均采用斜井片盘开拓方式。
全矿井现有六条斜井井筒。其中:一井现有四条斜井,为一井一采区主井、风井,一井二采区主井、风井; 二井现有二条斜井,为二井主井、风井。另外一井二采区还有一个正在技改建设的斜井,尚未峻工投产。
采区划分
矿井划分为一井一采区、二井西部区二个生产采区和一个技改区即一井二采区。二个生产采区均为双翼开采,其中:一井一采区主要开采Ⅱ号煤层,二井西部区开采Ⅰ号煤层。
二、2012年采掘作业计划:
巷道布置:(4)个掘进工作面和(2)个采煤工作面。
一井:(108)采煤工作面、(101)与(122)掘进工作面
二井:(208)采煤工作面、(203)与(207)掘进工作面
。
三、矿井火灾事故的预防
1、瓦斯爆炸和燃烧事故的预防
预防措施
(1)各采掘工作面合理分配风量,瓦斯超限严禁作业,在未查出原因,并未处理好以前,严禁作业。对控制风流的风门,严格管理,并经常维护维修。
(2)加强采掘工程管理,合理布置采掘工程,严格按作业规程施工,严禁乱采乱挖、乱开门,避免出现盲巷,使人员进入造成不必要的事故。
(3)盲巷和停风巷道排除积聚的瓦斯,必须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和446号令等有关文件执行,严禁不采取任何措施,冒险排放瓦斯的违章行为。
(4)局扇送风的工作面必须严格按局扇管理制度执行,任何人不准随意停、开局扇,局扇由当班瓦检员负责管理。拆除、安装局扇必须经过申请并实行“二闭锁”。
(5)巷道贯通容易引起风流短路,造成瓦斯积聚,巷道贯通要编制专门的贯通措施,贯通后要及时调节好通风系统。
(6)井下电气设备的安装、维护和使用必须按相关文件执行,坚持使用漏电继电器、综保、闭锁等装置,并指定专人负责电气设备失爆工作,严防失爆。
(7)加强井下放炮管理,必须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执行,坚持“一炮三检”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严禁一路炮线担任多头放炮。
(8)加强瓦斯监测,各采掘工作面和回风流中必须按要求安装安全监测设施,并定期校正、检查,实现风,电,瓦斯闭锁。
(9)每月编制瓦斯巡回检查计划,瓦检员每班必须按计划进行各地点瓦斯检查,每班检查次数不得少于二次,严禁空班漏检、假检。
2、火灾事故的预防措施
火灾预兆:明火;电火花;违章放炮;机械摩擦引起火灾。
火灾预防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消防并举,综合治理”矿井防火的工作原则。
(1)杜绝明火火源,井口附近20m范围内禁止明火,一般禁止电焊,特殊情况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并认真贯彻执行。
(2)严禁携带烟火下井,建立出入井检身制度,井口要派专人检身,对易燃物,可燃物和火药的使用、运输、管理都要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
(3)在井上、下都必须设置消防水管系统,在井下的火药库、机电硐室、材料库、井底车场等配备灭火器,砂箱等灭火器材。
(4)选择合理的通风系统,搞好通风设施质量,保证正常的通风。
(5)及时封闭采空区和废弃的巷道,防止漏风。
(6)加强电气设备的检查、维护,坚持使用综合保护器,风电闭锁装置及漏电保护器,确保供电稳定。并要指定专人负责检查和维修。
(7)严格执行矿井停、送电制度和排放瓦斯制度。
(8)全面开展防火知识培训,使广大职工懂得防火知识,熟悉掌握避灾路线。
四、火灾事故的处理
(一)、火灾事故处理
立即切断火灾事故地点及影响范围的电源,回风巷内人员应迅速向进风巷撤退。
火灾不大时,现场人员应带好自救器后利用防尘水、河砂、黄泥及灭火器进行灭火工作,独巷的局扇是开启的不能停,是停的不能开,火势大时,立即按避灾路线撤退,并通知邻近可能受影响的工作面和硐室的人员往地面撤退。
调度、井下值班领导,应迅速问清火灾的详细地点,涉及范围和人员撤退情况,然后采取措施指挥人员及时灭火,防止火灾漫延,总指挥到达后,立即会同救护队长、通风队长及技术人员制定火灾人员撤退路线和灭火方案。
救护队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带机及灭火器材下井,根据总指挥的命令,到指定地点设立救护基地,从进风侧前往灾区观察和救护,找到遇险人员后,根据现场情况对遇险者搞好防护,然后退出灾区。
风流的控制,采区发生火灾时,不得随意停风和反风,应保持事故的风流方向,同时派人到灾区地点风流并联的通风巷道观察风流,检查瓦斯浓度,有发生风流逆转危险时,应将并联巷堵住,以增大火灾区风流量,产生的火风压与矿井负压一致则应减少灾区的风量。
火势很大用直接灭火法不能很快灭火时,则应采取密闭,时间、地点由总指挥决定,砌筑密闭按规定时间,人员应撤离所在巷道,到附近新鲜风流中,然后根据情况由总指挥采取措施处理。
井下变电所、运输大巷发生火灾时,待井底车场,井下充电房、变电所等所有人员撤离后,总指挥方可命令反风。
灾后恢复生产前,应由救护队到灾区仔细检查:风流是否正常,
有害气体浓度、温度是否达到要求,火源是否全部熄灭;支架破坏的程度,机电设备完好情况等,发现问题救灾指挥部应采取措施及时处理,确认无误后,由总指挥下令恢复生产。
封闭火灾区的管理和恢复生产,必须有专门的措施报批后才能负责执行。
瓦斯爆炸和燃烧事故的处理
采区发生瓦斯爆炸和燃烧时,受灾人员应向进风方向撤退,撤退时要带好自救器,回风流中的电源要立即切断,同时要利用最近的电话向调度室汇报。
瓦斯爆炸或燃烧发生后要检查正常通风是否受到破坏,检查采区所有风门是否冲开或冲坏,风井防爆门是否冲开,上述通风设施如冲开或冲坏应迅速采取措施关闭或修复,尽快恢复正常通风。
救护队应从进风侧接近事故中心,查找和熄灭爆炸火源,防止再次爆炸。
清理冲垮和堵塞的巷道,抢救遇险人员时,要有专人检查附近顶板情况,有扩大事故的可能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恢复正常通风,遇险人员全部出井后,采取措施搞好恢复工作,然后由总指挥决定恢复生产。
五、一五一煤矿火灾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人员、职责:
一、成立井下防灭火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付东坡
副组长:吴长云 杨柏林 张学美
成员:高青龙、尹春生、翟堂兴、李书田、曹春志、马立江、刘春明、朱义、宋、张秀启、高广彬、曲焕信、张士柱、谭晓盈、王立勇、孟凡柱
二、职责划分:
值班领导(包括技术员、安全员)在矿长未到之前临时负责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工作。
1、矿长为矿井火灾事故应急救援的全权指挥,在其他矿领导协助下,制定具体的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在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公司总工程师到来之后,协助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公司总工程师指挥。
2、副矿长负责准备好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器材物资,保证遇难人员的善后安置和救援人员食宿及其他生活事项,协助矿长搞好人力、物力的调配并负责查明采区或工作面的人员是否出井,根据需要赴现场进行指挥,必须迅速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抢救。
3、总工程师协助矿长做好抢救记录和提供技术资料。
4、通风副总负责安排主扇工作制度的改变、井下送电和救援的机电工作的安排。
5、安全矿长根据指挥部的决定,安排事故应急救援的安监、安检人员、电话守机人员。并根据救授方案,负责救援时的安全监察工作,对救援工作和入井人员实行监督。
6、机电队长:协助机电矿长搞好机电方面的救援工作。
7、通风队长:根据指挥部的指示,搞好通风方面的救援工作。
8、采掘队长:负责本队工作地点的人员清查,在现场组织带领员工撤到安全地点,将事故详细情况向调度室汇报,并接受和完成指挥部交给的任务。
9、民警:负责救灾指挥部、井口、工业广场及各机房重地的治安工作。
10、地测技术员:根据事故地点及救援方案,负责提供救灾必要的准确图纸、资料和执行救援任务。
11、调度值班人员:负责向救护站及调度室负责人、各生产、机电、安全、后勤、技术等负责人、医务人员,及时准确传达指挥部的命令,随时统计和掌握好出井人数,留在井下人数,并作好记录。
12、医务人员:按指挥部的命令及时到达指定地点对遇难人员进行急救。
13、运输队长:保证救灾材料运输、救援人员和遇难人员的运送,安排井口、井下运输人员坚守岗位,随时待命。
14、矿灯房负责人:根据灯牌查清入井人数及其姓名,并报告调度室,根据指挥部的指示及时发放矿灯。
15、救护队:接指挥部命令后,负责抢救伤员、搜救被困人员、防灭火、抢运设备等重要工作。
六、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包括事故伤员救治)资源信息:
1、队伍配备:本公司设有专业救护队,救护装备齐全。在人员不够的情况下,可临时安排有经验的班组长充实到救援队伍中,确保救援有效、及时。
2、矿井设有医务室,配备有专业医生一名。
3、通讯系统:矿井通讯系统有矿井生产调度总机和对外程控电话,生产调度总机主要与井下各采掘作业地点、井底、井口、井下主要硐室等处电话相通,调度井下生产安全情况。
4、井下防灭火:变电所、井下炸药库、暗主井绞车房、变电所各存放灭火器6台,砂箱6箱(存砂50Kg以上)。
5、每个工作面都安设有瓦斯监控仪,地面矿灯房存有足够的自救器可供使用。
事故报告的程序、方式和内容
七、火灾事故报告及应急救援有关人员的具体联系电话:
注:以上人员电话以调度室的为准。
假想事故战例
1、灾害地点:(108)采煤工作面。
2、灾害性质:工作面电缆起火引发的火灾。
3、灾害范围:工作面有的通风系统,灾害范围涉及回风流经区域。
4、自救与互救
当(108)采煤工作面发生火灾事故时,该区域的所有作业人员在当班队长(班长)的带领下立即戴好自救器,有组织的沿(108)采煤工作面到(十二)路车场,现场负责人(队长、班长、瓦检员、安监员)应及时了解灾情,清点人员,切断电源,组织自救和互救工作,同时将灾情及时汇报调度室。
5、灾害事故的信息传递
当(108)采煤工作面发生火灾事故时,应立即拔打电话向调度室汇报,调度室接到电话后,立即切断与事故无关的电话,并立即按前述第三部分的要求通知有关人员。
6、事故处理
(1)救灾指挥部设在矿调度室,在公司总经理未到达以前,由矿长担任总指挥,矿总工、副矿长担任副总指挥,其他成员由前述第三部分的人员组成,迅速制定抢救方案。总经理到达后,由总经理担任总指挥。
(2)救护队的任务要求与行动路线:总指挥在弄清灾情后,命令救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带好一切救护设备,以(十二)路车场为救护基地,救护人员戴机按照由(十二)路车场→(西十二)平巷→工作面向灾区中心进行侦察、抢救,沿途注意检查通风、瓦斯情况,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尽量维护正常通风,应保持事故前的风流方向,以便冲淡有害气体,如要改变通风系统,必须由总指挥决定。正常通风受到破坏时,要迅速采取措施及时恢复,并派专人观察火情、顶板、检查瓦斯,如发现仍有险情时,必须迅速撤离,在抢救过程中,找到遇险人员后,迅速进行急救并保护好,尽快送往救护基地。
(3)灭火方法: 当不能采用直接灭火时,则采用密闭的方法灭火,密闭的时间、地点由总指挥决定。
7、事故处理后的恢复工作
人员全部救出后,要制定专门的火区管理和启封措施及瓦斯排放措施,清理煤、矸石,加固巷道。最后由总指挥决定何时恢复生产。
附图:详见《一五一煤矿2012年度灾害预防及计划》
矿井通风系统与避灾路线图
矿井安全监控装备布置图
矿井通信系统图
矿井排水系统图
井下配电系统图
矿井压风系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