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1:50:49
文档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达标】 1.为了保护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除了将塑料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答案】B 【解析】南极温度较低,分解者数量很少,有机物分解速率慢。 2.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
推荐度:
导读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达标】 1.为了保护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除了将塑料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答案】B 【解析】南极温度较低,分解者数量很少,有机物分解速率慢。 2.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
生态系统的结构 

【基础达标】 

1.为了保护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除了将塑料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答案】B 

【解析】南极温度较低,分解者数量很少,有机物分解速率慢。 

2.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杂草和水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固定有机物的生产者;鸭可以捕食害虫以控制害虫的数量;杂草和水稻会争夺稻田中的养料和生存空间,为种间竞争关系;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等各种生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3.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  ) 

 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属于次级消费者 

 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答案】C 

【解析】 

  由题目可知该甲虫营腐生生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与植物之间不是捕食关系,不属于消费者,A、B错误;位于能量金字塔底部的是生产者,D错误。 

4.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B 

【解析】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与按蚊之间也是寄生关系。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鱼类与藻类生活在同一空间,会因争夺生存空间、氧气等有限的生存条件而产生竞争。 

5.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答案】C 

【解析】 

  此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能力提升】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大部分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有的消费者无细胞结构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答案】D 

【解析】 

  动物大部分属于消费者,也有小部分属于分解者,如蚯蚓、蜣螂等,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有的消费者无细胞结构,如营寄生生活的病毒;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既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又是消费者(能捕捉昆虫获得营养)。

 

2.如图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物质和能量来自b,并可传递给c,所以a是消费者,b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生产者大多数是光能自养型的真核生物——绿色植物,但也有化能自养型的原核生物——硝化细菌,所以A项正确。消费者都是异养型,但并不都是真核生物,如根瘤菌,它以活的生物体豆科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但属于原核生物,细菌中有很多都属于寄生菌类,属于消费者,B项错误。分解者除了有腐生细菌和真菌外,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D项错误。 

3. 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哪种成分(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答案】A 

【解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也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所以生产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是双向箭头,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均有一部分含碳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故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4.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 

  

 A.绿藻上升    B.白鲢下降 

 C.水蚤下降    D.乌鱼上升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意,当大量捕捞花鲢后,乌鱼的食物主要转移到白鲢这边来,大量捕食白鲢,故其数量在短期内快速下降。 

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含有7条食物链 

 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 

 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 

 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答案】C 

【解析】 

  此食物网有食物链,故A错误;伯劳鸟和袋鼬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故B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有6个营养级,如桉树→甲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故C正确;甲虫的营养级虽比桉树高,但体型小,故D错误。 

【终极闯关】 

1.(2015.课标II卷.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 输出(散失);B错误。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还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由此可知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2.(2015.海南卷.22)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B 

【解析】 

  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所以B正确。 

5.(2015.天津卷.1)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答案】D 

【解析】 

  由图示的从属关系可知:甲是个体、乙为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B错误。依据群落的定义可知群落包含了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 

4.(2015年广东省三校联考) 

  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夏季经常在公园路灯下发现它们的踪迹,因为那里蚊子密集。母螳螂会在公螳螂跳上其背部进行交配后将“夫君”吃掉。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C.题干中的母螳螂和公螳螂是捕食关系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蝉→螳螂→黄雀 

【答案】A 

【解析】 

  调查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A项正确;螳螂为一种生物,其分布特征是种群的空间特征,B项错误;母螳螂和公螳螂是同种生物,捕食关系是不同种的生物之间的关系,C项错误;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D项错误。

 

5. (2013•大纲全国卷,33) 

  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_____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______、____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____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____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 

【答案】 

 (1)浮游植物B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 

 (2)浮游植物B 

 (3)浮游动物A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 

【解析】 

 (1)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才能利用肥料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因此施肥会使浮游植物B种群数量增加。野杂鱼中有许多是次级消费者,与鳙鱼属于同一营养级,在食物、溶解氧、生存空间上存在竞争关系。 

 (2)从营养关系上看,大量捕捞鳙鱼会使浮游动物A的天敌减少,浮游动物A种群数量增加,捕食大量的浮游植物B,导致短时间内浮游植物B种群数量下降。 

 (3)施肥过量,肥料中的有机物会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O2,造成水体中溶解氧量下降,浮游动物A和鳙鱼因缺氧而死亡,它们的尸体又会造成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变黑发臭。

文档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达标】 1.为了保护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除了将塑料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答案】B 【解析】南极温度较低,分解者数量很少,有机物分解速率慢。 2.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