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
好久没有坐在书桌前,冲一杯咖啡,点一盏小灯,拿起笔去为自己的心灵写一篇文章了。久违的感觉,真好。
——写在文章之前
一
人总是寂寞的——这是我的论断。没有任何科学实验数据证明的论断。
二
花前柳下,守不住寂寞的人喜欢谈一场仅维系四年的“纯真”恋情。
烟雾缭绕,守不住寂寞的人拈一支点燃的香烟,叼在嘴边,道貌岸然地嚷道“燃的是感情”。
灯红酒绿,守不住寂寞的人“享受”着纨绔子弟般的生活。
三
社会浮躁。人心浮躁。
人缺少了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的人生态度才会变得寂寞。
扪心自问,你将要干什么,你想要的是什么……可曾想过。
四
之于我,亦何堪!
如庄周般神游于人与蝶之间,迷离于现实与荒诞之间;“凭吊”伊人的记忆,说些“多情总被无情恼”的惆怅;登上危楼却依旧是“闲愁千斛”不再是“小天下”的豪情壮志。
未曾忘却昔日的痛、旧时的伤。凛冽的寒风依旧湮没不了N个月前灼灼夏日的记忆——那个被风吹过的夏天。
于此,坦然言“曾寂寞”,是丢失了目标,是封印了信仰。
心路历程,却是要寻回那曾逝去的梦。
五
辛弃疾叹的是报国无门的寂寞,屈原哀的是信而见疑的寂寞,他们亦有寂寞。他们的寂寞却是一种在社会风气下个人信仰的一种异化。
在特定的背景下,个人信仰若被孤立便会变态地发育为一种寂寞。这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社会的悲哀。
孤立无援注定~~~灭亡。
六
当社会有了“共同的信仰”以至达成了一种共识,那种产生人心、社会浮躁的根源便会消失。于是,人心、社会的浮躁渐渐消失,个人的“寂寞(准确地说是个人空虚)”便也只是个人精神的附属品。如何才能形成一种“共同的信仰”呢,这需要个人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结合时代的背景形成的信仰。推己及人,将力量作用与社会。如此反复,推动自身、社会的共同发展。这也是类似于一种“精英流动”的“信仰流动”理论。
寂寞原本不是罪过。
简单的道理从来不点明。
唯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