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人 | 魏青 | 编写 时间 | 2013—9—22 | 使用 时间 | 2013—9—23 | 审核人 | 吴海凤 | 主任 | 批阅 等次 |
1、体会本文大意,体会文中引用诗文、史料、典故的意图。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及主旨,体会文章中的诗文大意,拓展思维空间。
3、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课前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1、识记字音
三匝( ) 铩( )羽而归 欷歔( )( )
发轫( ) 濠( )水 搭讪( ) 悠邈( ) 谪居( ) 田塍( ) 屹立( ) 魂牵梦萦( ) 侘傺( ) ( ) 忐忑不安( ) 翰苑( ) 桑梓( ) 铩( )羽而归 安土重( )迁 炮烙( ) 烙印 ( )
徘徊( ) 低徊( ) 翘首( ) 黏合( ) 什锦 (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愁肠百节( ) 纹身( ) 秋篷( ) 良晨美景( )
功拜垂成( ) 发韧( ) 儒染( ) 根深帝固( )
3.成语积累
(1)指失意或失败,灰溜溜地回来。是一个贬义词。( )
(2)比喻留恋本土,不愿意轻易搬迁。是一个中性词。( )
(3)事物正在兴起、发展,没有停止。常用于新兴事物。( )
二、补充名句:
(1)( ),悠然见南山
(2)( ),不敢问来人
(3)( ),赏心乐事谁家院
(4)( ) , 却话巴山夜雨时。
(5) 未老莫还乡,( )
(6)男儿何不带吴钩,( )
(7) ( ) , 池鱼思故渊。
(8) ( ),岂因祸福避趋之
(9)( ) ,月是故乡明。
(10)(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 相关材料:
1、作家作品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原名高季林。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1948年因受在生活一年。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2、创作背景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深有体会。因此,在《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3、题目解说
情结,指心底的情感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乡土情结指故园之思、故国之爱、故土之恋和爱国主义情怀。
【课堂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什么是“乡土情结”?文章哪一段解释了“乡土情结”,从哪几个角度解释的?(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文章开篇用了王维的一首诗入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3.读第2节,找出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28字以内)
4.人们为何要离开家乡?有哪几种情况?(概括内容要点)
二、美文欣赏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高一级部 语文 科《乡土情结》 巩固学案 学案 NO:__12
编写人 | 魏青 | 编写 时间 | 2013—9—22 | 使用 时间 | 2013—9—23 | 审核人 | 吴海凤 | 主任 | 批阅 等次 |
1、 杂 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着花③未?
【注解】
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②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③著花:开花。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
【说明】这曲词,是《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所唱的妙文。杜丽娘于“姹紫嫣红开遍”之时,看到了“断井颓垣”,想纵是“良辰美景”,也难抵韶光易逝,繁华背后的苍凉,一个“遍”字,看透了人间!
这《牡丹亭》的戏文也让大观园里的黛玉暗自神伤。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黛玉听到梨香院内女孩子们演习《牡丹亭》戏文:“‘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黛玉听到这八个字,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短暂,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于是“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3、【 洛阳秋风】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说明】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借助于细节描写传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写人的心理活动,“行人临发又开封”则是一个有高度典型性的细节,也是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这个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
4、 夜雨寄北①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②夜雨时。
【注释】①寄北:一作“寄内”,“内”,指妻子。 ②巴山:泛指巴蜀地区。
【说明】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了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5、 渡 桑 乾
刘皂
客舍并州数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我”在并州做客已经数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这首诗通过移居抒写了羁旅之思,显得婉转曲折,自然真切,富于情味。
6、 渡汉江①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解】 ①汉江:即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②岭外: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评析】此诗为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作。诗人被贬岭外,家中音讯早已中断,漫漫严冬过去,又经历一个春天。战祸频仍,父母年迈,都使诗人归心似箭。可是,离家越近,越怕听到不好的消息。“怯”、“不敢”,将欲问又不敢问,复杂微妙的心理极真切地表达了出来。
7、 长干行(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注解】 (1)长干行:一作“长干曲”,属乐府《建筑材料曲歌辞》,原为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生活的。(2)君:你,指男方。(3)妾:女子自称。横塘:堤名。三国时吴国,沿秦淮河南筑堤至长江口,称为横塘。旧址在今南京市西南。(4)借问:请问别人。(5)或恐:也许,表示猜测的意思。
【评析】从文字上看写得极为朴实平白,并不深奥,但情感真挚,清新自然。此诗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位船家女大胆、热情和聪慧的形象。
8、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① ,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①寸草心:小草。茎中抽出的嫩芽。 ②三春晖: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即阴历正月、二月、三月。晖,阳光。
【评析】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一首,真是从肺腑中流出的。写的是最普通的慈母缝衣场景,选的是最常见的阳光照耀小草的比喻,用的是朴实无华、通俗如画的语言,歌颂的是人人都感受过的母爱,但由于这是从一个渴望报答母爱于万一的好儿子的肺腑中流出,所以感人肺腑。
9、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评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当地女子的美丽容貌。 赞美依恋江南为本词主旨。游子每每思乡,而这两句却一反常情。何故?关键在“未老”两字。青春年少游兴正浓,离开如此迷人之地,岂不是要愁肠寸断?依恋江南胜过故乡之情,一语道尽。其潜台词是:希望老年能回乡,但“中原沸乱”,实在是有家难归啊!
10、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释】(1)寂寂:指处境落寞,毫无希望.竟何待:还等待什么呢.(2)朝朝:天天.(3)欲寻芳草:指回去隐居.(4)惜:可惜,即舍不得的意思。故人:指王维。违:分离.(5)当路:指居重要地位的人,即当权者。假:宽假,这里指援引的意思.(6)知音:知心朋友,这里指王维.(7)寂寞:指寂寞清贫的生活.(8)掩:关上.
【评析】这首诗是孟浩然离开长安,留别王维而作的。在这即将离开帝京长安,向友人告别的时候,心情自是抑郁和忧伤的。全诗语言明净,情致深婉,直抒胸臆,自然真挚。本诗语淡味浓,如话家常,毫无斧凿痕迹,却把落第后的凄苦、辛酸、失望、怨忿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颇为感人。
11、 南园①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 ,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品评】前两句用反问语气: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后两句又用反问语气: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结合两问,看起来这位“书生”不再想当书生, 而是投笔从戎, 谋求以“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军功封万户侯了。这里面,当然有削平藩镇、实现统一的责任感。但对作“书生”没有出路的愤激之情,也表现得很强烈。在那山河破碎,战乱频繁的岁月里,一般地说,拿笔杆子不如“带吴钩”。
12、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③。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③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说明】《归园田居》共五首。这一首诗自述辞官归田是适合本性的,体会到摆脱官场的羁绊在农村过着淳朴生活的乐趣。他所写的宁静和平的田园景物,并不是久经战乱的柴桑农村的真实面貌,而是他当时心境的形象反映。这种形象化的心境,正是他对污浊朝市、险恶环境的批判,是他对“尘网”、“樊笼”厌恶的表现。
13、【胡马依北风】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
【注释】胡马:北疆所产的马。依:依恋。越鸟:南疆的鸟。巢南枝:在南向的树枝上筑巢。
【说明】句意为:北疆的马到了南方,仍然依恋北风,南疆的鸟飞到北方,也要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兽尚且不忘故土,难道远行的游子能不思家吗?
14、【狐死必首丘】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屈原《九章哀郢》
【注释】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来的一种说法,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
【说明】诗人用“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深切眷念故都家园,希望有朝一日能返回故土重振家邦的愿望。
15、“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赏析】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去。此时,有人对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为霸。”(《项羽本纪》)但项羽见秦宫室都被烧残,又急于东归,便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本纪》)那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本纪》)项王听后大怒,将其烹死。
16、“鱼游濠水的自在”
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们两个人出去散步,经过一个小河,河上有一个小桥,叫石梁,那个水叫濠水。庄子看鱼在水里游,他说你看鱼在水里多么从容,真快活。惠施真的是一点情调都没有,他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惠施继续说,我不是你我当然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鱼是快乐的,但是你不是鱼,你当然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庄子后来用一个非常巧妙的话来结束这个辩论,他说,你说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是快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