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其地貌的显著特征是山地多,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境内分布着四大山脉:北部的大娄山、东部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和横亘中部的苗岭,这四大山脉构成了贵州高原的地形骨架。贵州还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全省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人口约3474万。贵州河网密度高,自然落差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可开发量为1683万千瓦。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全省潜在资源量2400余亿吨,保有资源储量逾500亿吨,列全国第五位,是南方12个省(市、区)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被誉为“江南煤海”。
贵州省交通便利,铁路以贵阳为中心,黔桂铁路、川黔铁路、贵昆铁路、湘黔铁路四条铁路干线贯穿贵州,营运里程达1468公里。贵州公路通车里程达3万余公里,省内有5条国道线和30条省线干线,基本形成以贵阳为中心、沟通贵州各市县的公路网。到“十二五”末,贵州将建成4500公里以上,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民用航空已开通贵阳至以及贵阳至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成都、重庆、昆明、桂林、厦门、西安、海口、长沙、武汉等26余个城市的航线。
二、贵州省产业发展现状
工业是贵州经济的主导产业。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能源、优势原材料、烟酒等支柱产业为支撑,以特色食品、民族制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工业体系。省内主干输配电工程与华南电网及周边省市区联网,“西电东送”格局基本形成,能源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6%;全省电力装机容量1324万千瓦,外送能力达到400万千瓦,五年新增装机容量824万千瓦,是建国以来前51年总和的1.7倍;原煤产量和发电量分别为1.06亿吨和786.78亿千瓦时。
经过多年的发展,贵州已形成安顺市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福泉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磷化工)示范基地、新添高新技术工业园、金阳科技产业园、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开阳循环经济型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桐梓循环经济型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赤水市竹业循环经济基地、遵义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六盘水市老鹰山煤电化一体化基地、盘县“煤(焦、化)—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毕节循环经济型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黔西南州循环经济型安龙重化工基地、兴义市轻工业聚集区、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长田中小企业成长示范工程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2011年,贵州省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共有在建园区8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977亿元,工业增加值495亿元。
三、贵阳市工业发展现状
贵阳是确定的“黔中产业带”、“成渝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内的重要中心城市,是一座以资源开发见长的综合型工业城市。主要工业产品和工业行业在全国居于重要的地位。贵阳是全国最大的铝工业生产基地之一,磷矿工、精密光学仪器是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电子仪器仪表是全国五大生产基地之一。航天、航空、电子是全国三大国际科学工业基地之一。卷烟、磨具磨料、轮胎、钎钢、汽车配件、中成药等是全国重点生产司机,冶金、机械、化工、食品、建筑业已形成地方工业的五大支柱产业。2010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58.15亿元,增长15.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6.39亿元,增长15%。
2012年确保100个重点工业项目开工、100个已开工项目投产、100个已投产项目达产;下大力气培育龙头企业和全国性、国际性品牌,新增2户产值上100亿元企业、10户产值上10亿元企业,培育50户高成长性企业。向规模要效益,这是贵阳市今年拟在工业方面的发展思路。将通过突出产业园区建设、优势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培育三大重点,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0%,达到1800亿元。
四、贵阳市“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现状
2003年5月贵阳市被国家环保局列为全国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试点城市,2004年贵阳市出台了我国首部地方性循环经济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2005年12月,贵阳市被国家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第一批试点城市;2006年贵阳市被商务部列为26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项目建设试点城市。
贵阳市是一个典型的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产生的废旧物资也在逐年增加,初步统计,现阶段贵阳市每年所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约25万吨,其中废钢铁13万吨,废有色金属2万吨,废塑料5万吨,废纸和废轮胎等5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