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名称: 金融学
论文题目: 金融与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
学院专业: xxx
学 号: xxx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2012年 10 月 08 日
摘要
泱泱大国,悠悠历史,经久不息的生活中,自始至终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货币,接着让我们以金融学的角度带你解读我们悠久的货币发展历程,一次次的创新与改造,一次次的超越和完善,终于有了现在我们生活中令人为之发狂的货币,中国货币虽然完善,但是还未深入平常百姓心,世界货币人人知道,说到了解可能只是凤毛麟角,那么就让我们深入浅出,走近金融学,解读神奇的货币世界吧。
关键词:中国货币发展史;中国货币;世界货币
深入浅出,走近金融学
xxx
(天津科技大学xx学院2011级xx专业xx班)
1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货币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1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古代货币的发展史指的是从先秦到鸦片战争前期货币的发展史。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在这一期间,我们大致将货币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铸币的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所以此时中国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1.2中国近代货币发展史
在此期间,主要指的是辛亥、和人民政权时期我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1)辛亥、时期货币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推翻了昏庸腐朽、丧权辱国的清朝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光辉一页。辛亥前已在国外发行“铸饷券”,为了军事开支的需要,又发行了“军事用票”等纸币。辛亥胜利后,于初年,原“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把交通银行定为国家银行,先后发行兑换券,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于1916年停止了兑现承诺,1924年,在广州设立“银行”代理国库,履行国家银行职能,发行货币。此外。经国家核准的普通商业银行也发行了钞票,各省省地方金融机构也先后发行了地方钞票。时期,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县,亦都相继发行了各类众多的钞票,铸行了多种金币、银元、铜元、镍币等货币。
清朝末年,昏庸腐朽的清朝丧权辱国,把中华民族推向国将不国的危亡境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推翻了清朝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近代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孙中山先生为筹集粮饷军械和活动经费,积聚力量,在国外发行了筹饷券;南京临时为扫除清的残余势力,应付军政急需,发行了陆军部"军事用票"和中华南京军用钞票;各省响应武昌,宣布,成立军,发行了带有辛亥标志的钞票,这些钞票为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挥了很大作用,是这一伟大运动的产物和见证者,一向作为重要的文物,受到人们的珍视。这一期间的货币种类主要有:
1 国家银行票
2 军用票
3 国民纸币
1、法币
2、关金券
3、金元券
4、银元券
5、东北九省流通券
(2)人民政权货币
1924-1949年间,在中国党领导下的组织,如农民协会、苏维埃、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金融组织,战银时期的各地区银行所发行的银、铜、纸、布等货币,统称人民政权货币。这些币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稳定金融,推进形势的发展,扩大人民政权的建立与项固,乃至中国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时期的货币种类主要有一下几种:
1 北伐战争时期农民协会货币
2 土地战争时期苏区货币
3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货币
4 战争时期区货币
1.3中国当代货币发展史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同时发行人民币,这是我国建国以来首次发行人民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的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发行人民币以来,历时50多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发行五套人民币,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除1、2、5分三种硬币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以来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和1999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两套人民币同时流通。而今流通的货币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种面额,其中1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第五套人民币根据市场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额,取消了2元面额,使面额结构更加合理。第五套人民币继承了中国印制技术的传统经验,借鉴了国外钞票设计的先进技术,在防伪性能和适应货币处理现代化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各面额货币正面均采用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中国伟大的民族文化。
1.4当代电子货币的产生极其发展
电子货币作为当代最新的货币形式,从20 世纪70 年代产生以来,其应用形式越来越广泛。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网上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以商用电子机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存储的信用货币。电子货币又称电子通货、数码货币、电子现金等。它是在现代银行电子应用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功能与现金和存款一样,也能通过转移债权债务关系实现价值的转移,也能作为价值保存,同样是现代信用货币的一种存在方式。
我们知道,货币作为一种工具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一发展进程中,货币演化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商品属性的实物货币时期、价值符号属性的纸币 时期和价值信息属性的电子货币4时期5。如果说从实物货币向纸币(传统的信用货币)的演化是货币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质的飞跃的话,那么从纸币向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的演化则是货币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质的飞跃。
实物货币的属性是商品。因此,在实物货币制度下,货币本身就是商品,是一种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从性质上看,纸币已经不再具有商品性质(即不再是具备商品属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它只是一种价值符号,一种代表其前身(实物货币)履行实物货币职能的价值符号。
当货币从纸币演化到电子货币之后,货币的性质已经不再是纸币意义上的价值符号,而是一种脱离了价值符号的直接载体的价值信息,货币变成了一种抽象的、完全观念化和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工具。这种价值信息除了履行货币的职能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它既不是实物货币那样的商品,也不是纸币那样的具有实物(物理)形式的符号,而是一种抽象的信息形式。
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金融电子信息交换,电子货币与纸币等其他货币形式相比,具有保存成本低,流通费用低,标准化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等优势。电子货币技术解决了无形货币的存储、流通、使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现在电子货币的应用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份。
2中国货币分析
2.1中国稳健货币的形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稳健的货币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提出稳健货币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本身包括了对货币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由直接向间接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方针,我们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2.2中国稳健货币的基本经验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
1 以稳定币值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
2 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货币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3 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推进货币工具的改革。
4 搞好货币与财政、产业、收入的协调配合。
5 适应经济开放的需要,搞好内部与外部的平衡 。
3世界货币及其汇率
3.1世界货币的内涵与发展
世界货币是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世界货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商品交换超出国家界限而发展为国际贸易时,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自己的价值,作为它的价值尺度的货币,也就成为世界范围的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即世界货币。世界货币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虽已产生,但没有获得很大发展。当时,世界市场尚未形成,货币只在规模和范围都有限的国际贸易中发挥作用,主要作为购买手段而不是作为支付手段。只有到了资本主义时代,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贸易活动涉及到世界各国,世界货币的各种职能才获得充分的发展,真正成为世界的货币。
3.2世界货币的职能
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包括价值尺度、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等。
世界货币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收支。各国在开展对外贸易活动中,既输出商品也输入商品,而且主要以信用方式进行。因而,国与国之间便发生相互的债权债务关系。这些债权债务关系的结算可以利用信用工具(汇票、支票等),通过相互抵消来进行。对于相互抵消后的差额,即利用真实的货币作为最终的结算手段来偿付。这时,世界货币就执行着国际支付手段的职能。
当货币直接被用来向国外购买商品时,它就发挥着国际购买手段的职能。这时,与在国内流通中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不同,它是作为货币商品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由于意外事件(如战争、灾荒等)使不同国家之间的正常商品交换受到突然干扰,平衡遭到破坏,因而一国不得不大量购买别国商品的场合;或者发生在一个国家单方面向另一个国家购买商品,买与卖彼此分离的场合。
当把财富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适用于以商品形式实现,而要以货币形式支付,货币就充当社会财富的化身,借以实现财富的国际转移。例如,战败国向战胜国支付货币赔款,一国向其他国家提供货币贷款,或企业将货币资本从国内转移到国外等均属此类。
3.3汇率及其标价
汇率的内涵
汇率亦称汇价,是指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或者说,是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或比价。在外汇买卖或兑换中,汇率如同商品价格一样,总是要受到外汇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受外汇供求关系影响而不断变化的汇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汇行市。
汇率的标价方法
在确定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或比价时,首先要确定是以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还是以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这种用以标出汇价的方法,通常被称为汇率的标价方法,它分为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如1、100、10000外币单位)作为标准,折算成若干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的标价方法。在直接标价法下,外国货币的数额固定不变,汇率的上升或下降都以相对的本国货币的数量的变化来表示。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折算成本国货币的数量比以前增多,表明外国货币汇率上升或本国货币汇率下跌,即外国货币币值上升或本国货币币值下跌。相反,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折算成本国货币的数额比以前减少,则表明外国货币汇率下跌或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即外国货币币值下跌或本国货币币值上升。目前,世界上除英国和美国以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用直接标价法。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也使用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外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的标价方法。在间接标价法下,本国货币的数额固定不变,汇率的上升或下跌都以相对的外国货币的数额的变化来表示。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的数额比以前增多,表明本国货币汇率上升或外国货币汇率下跌,即本国货币币值上升或外国货币币值下跌。相反,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的数额比以前减少,则表明本国货币汇率下跌或外国货币汇率上升,即本国货币币值下跌或外国货币币值上升。目前,世界上采用间接标价法的只有英国和美国。英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早,侵占有大量殖民地,英镑在历史上一直是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的标准,加上英镑的计价单位较大,从计算上看,用1个英镑等于若干外国货币比较方便,故英国一直采用间接标价法。美国原来一直采用直接标价法。二战后,由于美元在国际结算和国际储备中取得统治地位,故从1978年9月1日起,改用间接标价法,但对英镑仍沿用直接标价法。
参考文献:
[1]王耀楷.王学鸿.中国货币研究[J].《金融经济》.2008年第06期
[2]袁仕陈.中国货币的制约因素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01期
[3]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http://zyk.thss.tsinghua.edu.cn/78/chapter11-14/sec11.0.htm
[4]http://wenku.baidu.com/view/c091aac7d5bbfd0a7956735e.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