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级汉语言文字学 韩佳琨
2011年3月1日整理
主要教学法流派一览表
| 名称 | 产生时间 | 代表人物 | 语言学基础 | 心理学基础 |
语法翻译法 (传统法) | 18世纪末 | 奥伦多夫(德) | 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所有语言同出一派) | 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
直接法 (改革法、自然法) | 19世纪后半叶 (西欧) | 贝立兹(德) 帕莫·艾盖尔特(英) | 语音学和科学的连贯语法 | 联结主义心理学 (强调语言和客体的直接联结) |
听说法 (结构法、句型法) | 20世纪40—50年代 (美国) | 弗里斯(美) 埃比(美) |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 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 (刺激—反应—强化) |
功能法 | 20世纪70年代 (西欧) | 威尔金斯(英) 亚历山大(英) 威多森(英) 范埃克(荷兰) | 社会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 人本主义心理学 |
任务教学法 | 20世纪80年代 (英国) | 伯拉胡(英) 纽南(澳) | 社会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 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理语言学 |
1、时间:18世纪末
2、代表人物:奥伦多夫(德)
3、语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所有语言同出一派
4、心理学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等等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例如:记忆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5、主要特点:
1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2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3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4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原著”、“名著”。
6、成就:
1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2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只是扎实。
3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
4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简便。
7、缺点:
1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2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3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直接法”直接采用目的语来教授目的语,所以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他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直接法的优点之一是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1、时间地点 :19世纪后半叶西欧
2、代表人物:贝立兹(德)、帕莫·艾盖尔特(英)、古安(法)
3、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和客体的直接联结
4、主要特点:
1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2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
3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4以模仿为主。
5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先操练,后归纳。
5、优点
1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教学的新方法。
2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4不使用学生的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6、缺点
1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是不对的。
2完全摈弃学生的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事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
3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4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所采用的方法,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2、代表人物:弗里斯(美)、埃比(美)拉多(美)
3、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先搞清楚语言的结构
4、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语言学(刺激—反应—强化,这种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生)
5、特点:
1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2反复实践,养成习惯。
3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
4排斥或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5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
6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
7有错必纠。
6、优点:
1以句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并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
2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3不完全摈弃学生的母语,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4广泛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7、缺点:
1轻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2机械的句型操练枯燥乏味。
3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4偏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忽视内容和意义。
四、功能法
1、时间地点:19世纪70年代西欧
2、代表人物:威尔金斯(英)、亚历山大(英)、威多森(英)、范埃克(荷兰)
3、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4、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5、主要特点:
1把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以功能(和意念)为纲。功能是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并把语法视为实现功能的手段来让学生掌握。
3教学过程交际化,为学生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
4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
5强调表达内容,不过分苛求形式,对学生的错误有较大的容忍度。
6圆周式安排语言材料,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
7发展“专用语言”教学,针对不同的交际需要展开教学。
6、优点:
1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2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
3教学过程交际化。
4发展“专用语言”教学。
7、缺点:
1如何科学的设定功能、意念项目,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具有一定难度。
2如何把语言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存在实际操作的困难。
3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采取容忍态度的“度”难以准确把握。
4难以真正达到课堂交际化的程度。
5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测试评估还难以适应教学法的要求。
五、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发展,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具体的、带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让学生用目的语通过协商、讨论,解决这一具体问题。所谓“任务”指有目标的语言交际活动。
1、时间地点: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
2、代表人物:伯拉胡(英)、纽南(澳)
1982年,英国人伯拉胡在印度教英语时提出此方法。19年,纽南发表文章正式提出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任务教学法在90年代成为英语教学的国际主流。
3、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4、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5、主要特点:
1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
2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
3学习活动以表达意义为主。
4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5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使用语言。
6鼓励课堂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
6、操作过程(Ellis模式):
1任务前阶段:让学生了解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
2任务中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任务。
3任务后阶段:分析语言重点。
7、优点:
有利于解决传统语言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机,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简而言之:以具体任务为学习动力(教和学的内容是具有真实价值的交际行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的成果而不是考试的成绩来体现学习成就。
8、缺点:
1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的不够。
2学生摸索的时间长,效果无法预测。
9、与交际法的关系:通过前期准备、后期巩固等步骤,弥补了交际法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准确性、流利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