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位:公顷、立方米、厘米、万元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温岭新河至伍佰屿公路工程
耕作层剥离利用技术方案
一、综合说明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温岭新河至伍佰屿公路工程属于浙江省2016年重点建设项目(批文号:浙政办发【2016】44号)。项目起点位于温岭市新河镇上应村石松一级公路,经滨海镇,终点为伍佰屿,线位设计起讫桩号:K0+000——K12+870.8,路线全长12.9公里。由于工程K4+0.633——K7+990.773区域已由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滨海连接线)实施了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报批,为此,本工程实际建设里程约8.98公里,项目用地总规模42.0118公顷,耕地面积32.8330公顷。
工程于2013年1月11日经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发改函【2013】6号项目建议书批复;于2013年11月11日经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规选审字第【2013】129号规划选址批复;于2014年1月23日经台州市国土资源局台土预字第【2014】001号用地预审批复;于2015年8月26日经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发改函【2015】256号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于2016年5月27日经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发改设计【2016】62号工程初步设计批复。
根据《浙江省土地整治条例》、《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浙土资发(2008)200号文件、台政办发〔2012〕185号文件等有关规定,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温岭新河至伍佰屿公路工程应实施耕作层剥离利用工作,并编制耕作层剥离利用技术方案。
二、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5)《浙江省土地整治条例》;
6)《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2、规范性文件
1)《关于进一步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发(2008)200号文件;
2)《关于进一步落实建设占用耕地优良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工作的通知》台政办发(2012)185号文件。
3、技术标准
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
2)《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
3)《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4)《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 1634);
5)《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 1031-2011);
6)《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
7)《土地整治项目制图规范》(TD/T1040—2013);
8)《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TD/T1039—2013);
9)《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预算定额》(2016)。
4、相关资料
1)《温岭市土壤调查成果》;
2)《温岭市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3)项目前期批复文件等;
4)项目区土地勘测定界成果;
5)《台州造价信息》(2016年第10期 台州—温岭);
6)其他与本项目编制工作相关的资料。
三、目标与原则
1、耕作层剥离利用目标
1)剥离率不应低于90%。该值与剥离区面积和剥离工艺有关。
2)回覆率不应低于85%。当出现三个以上剥离片区时,回覆率不应低于80%。
该值与剥离回覆区面积和整个剥离、运输、储存和回覆过程的施工工艺有关。
3)回覆后的土壤容重一般宜在1.35—1.50g/cm3之间,偏砂性土壤取大值,偏粘性土壤取小值。超出限值时,应在耕作层土壤回覆后采用压实或翻耕等改良措施。
4)回覆土层厚度应不小于GBT30600-2014的规定值。
2、耕作层剥离利用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根据建设项目拟占用耕地情况,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在一定区域上对耕作层土壤做出空间上的调整布置。即统筹有关规划,编制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应按照当地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合理安排剥离、运输、储存、回覆等工作。
3)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及其他生态安全隐患,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风险,注重保护和改善耕地资源的生态环境。
4)坚持统筹实施的原则。应与土地整治项目相结合,保证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衔接,并尽量做到“应剥尽剥,即剥即用”。
四、项目基本情况
1、剥离区基本情况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温岭新河至伍佰屿公路工程位于温岭市东部新河镇和滨海镇境内,项目用地总规模42.0118公顷,占用耕地面积32.8330公顷,其中:水田32.3546公顷、旱地0.4784公顷。按照公路工程设计线位可分2个区域,即:西段起点为石松一级公路新河镇上应村至山金线东楼村(起讫桩号:K0+000——K4+0.633),东段起点为75省道南延东林村至终点伍佰屿(起讫桩号:K7+990.773——K12+870.8)。沿线途径区域以村庄、农田为主,无工业厂房。
经温岭市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成果分析:工程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别分为6等、7等,表层土壤质地为壤粘土/砂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30g/kg,基础肥力70~80%。详见附件1。
经温岭市农林部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分析:剥离区土壤无污染,剥离厚度为30cm。
为科学编制工程建设用地耕作层剥离利用方案,我院利用温岭市交通运输局提供的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提取了132个耕地图斑,用地面积32.8330公顷。为方便今后工程建设用地耕作层剥离工程施工,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将剥离区分为11个区块,设置17个剥离临时堆放点。在剔除不适宜耕作层剥离条件的29个地块后,工程建设用地需耕作层剥离面积31.8739公顷(水田31.5131公顷、旱地0.3608公顷),耕作层剥离量95621.7立方米。详见附件2。
2、利用区基本情况
在前期实地踏勘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堆放安全、回填便利与运输成本低及远离村庄、集镇等人群密集地方等因素,经温岭市交通运输局、温岭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温岭市新河镇、温岭市滨海镇协商:本工程建设用地耕作层剥离回覆区位于团结塘片的2个土地整治项目回覆区面积13.1802公顷,在综合考虑土壤压实度的基础上,回覆区回覆量为65901立方米;对于剩余部分不能做到“即剥即用”的土壤,暂时存放在储存区,储存区位于温岭市滨海镇东片农场场部闲置存量建设用地区,储存区面积1.5477公顷,根据剥离量和回覆量的计算结果,参照土方量平衡的原则,储存区的储存量约为29720.7立方米。详见下表。
利用区耕作层利用量统计表
单位:公顷、立方米
五、运输线路选择
1、总体要求
1)当剥离区和回覆区之间直接一一对应时,按照运输线路最短的原则,设计剥离区和回覆区之间的土方运输线路,确定土方运输方案。
2)当剥离区和回覆区之间不能一一对应时,应开展不同区域之间的运输线路优化设计,设计不同的运输线路,选择运输成本最低的土方运输线路,作为土方运输方案。
3)当剥离区土方暂时不用于回覆区时,可在剥离区和回覆区之间就近选择储存区,堆存多余的土方,分别设计由剥离区到储存区、再由储存区到回覆区的土方运输方案。
2、运输线路方案
经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温岭新河至伍佰屿公路工程线位与回覆区、储存区实地踏勘,按照线路最短、成本最低的原则,综合确定运输线路与方案如下:1)西段(K0+000——K3+235)第01、02、03、04部分区块耕作层剥离总面积9.7702公顷,耕作层剥离总量29310.6立方米,设置了8个耕作层剥离临时堆放点,主要利用村间道路及摆五线运输至位于温岭市滨海镇东片农场场部闲置存量建设用地区内的储存区,运距在9.332km与10.638km之间。
2)西段(K3+235——K4+0.633)第04部分、05区块和东段(K7+990.773——K12+870.8)第06、07、08、09、10、11区块耕作层剥离总面积22.1037公顷,耕作层剥离总量66311.10立方米,设置了10个耕作层剥离临时堆放点,主要利用村间道路及摆五线运输至位于温岭市新河镇团结塘的温岭市新河镇肖家桥等五村造地改田项目和温岭市新河镇良种、蔡施桥村造地改田项目的回覆区,运距在 2.091km与8.628km之间。其中第10区块(K11+2——K11+808)耕作层剥离面积1.4787公顷,耕作层剥离量4436.1立方米,由于离温岭市新河镇良种、蔡施桥村造地改田项目回覆区仅375m,直接利用挖掘机表土剥离,推土机推至堆土点,然后铲运车铲土后运输至回覆区的施工工艺。
3)耕作层剥离利用运输与方案详见土方运输路线图和概算编制说明附表7。
六、施工组织方案
1、土壤剥离
1)总体要求
a)在耕作层土壤剥离之前,应按规定做好土壤调查工作,视土壤评价结果再安排剥离区域和厚度,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耕作层土壤剥离应尽量与土壤回覆同步进行。
b)在耕作层土壤剥离中,应考虑分区、分层剥离措施,并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c)禁止在雨天实施剥离工作。在雨后实施剥离时,应严格控制土壤的含水量。2)施工方法
a)应根据剥离区土壤类型、质地的不同,划分土壤剥离单元,分开进行剥离和堆存;当一个剥离单元内土层结构变化较大时,也应分层剥离和堆存。
b)当剥离区地面较平整且土层较厚时,可采用机械施工;当剥离区面积较小、地面起伏大且剥离土壤的土层较薄时,可采用人工施工。机械施工可选用小吨位的推土机、挖掘机、铲运机等,推荐使用反铲挖土机配合自卸翻斗车进行剥离、近距离运输。
c)土方剥离后的临时堆放和储存,优先选用封闭容器或编织袋进行封装;当剥离区土层较厚(大于30cm)时,可直接用自卸汽车运输至回覆区或储存区。
3)施工技术要求
a)放线。将不同的剥离单元进行划线,标明不同单元土壤剥离的范围和厚度。当剥离单元内存在不同的土层时,应分层标明土壤剥离的厚度。
b)清障。实施剥离前,应清除土层中较大的树根、石块、建筑垃圾等异物,并运输到剥离区外堆存。
c)剥离。在每一个剥离单元内完成剥离后,应详细记载土壤类型和剥离量。在土壤资源瘠薄地区,需进行犁底层、心土层等分层剥离时,应增加记载土壤属性。
d)临时堆放。剥离后的土壤在运出剥离区之前,需要临时堆放时,应选择排水条件良好的地点进行堆放,并对堆放的土壤进行薄膜或草栅遮盖,并在四周开挖排水沟,实施保护。
e)其他要求:
(1)当剥离过程中发生较大强度降雨时,应立即停止剥离工作。在降雨停止后,待土壤含水量达到剥离要求时,再开始剥离操作。因受降雨冲刷造成土壤结构严重破坏的表土面应清除。
(2)禁止施工机械在尚未开展土壤剥离的区域运行。在每次开展土壤剥离之前,应采取措施,确保待剥离单元内或施工区内没有积水。
(3)剥离后的土壤应利用纸薄进行登记,详细载明运输车辆、剥离单元、储存区或回覆区、土壤类型、质地、土壤质量状况、数量等,并建立备查档案。
2、土壤运输
1)总体要求
a)土壤运输包括将耕作层土壤从剥离区直接运送至回覆区或储存区,也包括将耕作层土壤从储存区运送至回覆区。
b)土壤运输应遵从线路最短,成本最低的原则。
c)禁止在雨天运输土方。
2)施工方法
a)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和交通条件,合理选择运输机械。运输机械可选用自卸汽车、铲运机、自卸汽车和翻斗车,近距离运输也可选用装载机、推土机等。
b)同一剥离单元和同一土层的土壤,只能装入同一辆汽车进行运输,禁止将不同类型、不同质地的土壤混装入同一汽车中。
c)土壤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对剥离区土壤的压实;当难以避免时,可在剥离区土壤的上部铺设木质或钢质模板,减轻施工设备对土壤的压实。
3)施工技术要求
a)装车。采用铲车施工时,在进入剥离区或储存区后应沿着挖掘面实施作业。当铲车必须在堆土上面为卡车装土时,应沿着铲车主轴的后退方向,将土堆挖至其基础层,并预留机位。装土后,应对堆土的边缘和表面进行修整,保持堆土表面的平整,防止雨水冲刷。
b)运输。运输途中应使用塑料膜覆盖等保护措施,减少土料遗撒和对环境的污染。采用自卸汽车运输时,必须在操作区域内指定的运输线路上运行。
c)卸土。机械施工时,应保持由一个方向以后退的方式进行卸土,并配合铲车和推土机推平,同时避免自卸汽车和轮式铲车的碾压。
3、土壤储存
1)总体要求
a)剥离后的土壤应尽量做到“即剥即用”。当剥离后的土壤不能直接用于回覆区时,应尽量缩短储存时间,宜不超过3年。
b)土壤储存区禁止选择在土壤污染区、地质灾害区、水源保护区。储存区应有较好的排水条件,避免引发新的水土流失。
c)不同剥离单元和不同土层的土壤应分开堆放。建立储存区土壤档案。在土方堆放完成后,应将储存区的土壤进行编号,并绘制位置图,标明每个土堆的位置、土量、来源等。
2)施工方法
a)储存区应修建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并位于地势相对较高的位置。堆放土方应沿等高线堆置,相邻土堆之间应满足施工车辆的通行要求。
b)在储存区堆放土方时,应当分层放土,待上一层土摊平后再堆放下一层土。单层土堆放高度不大于50cm。在土方堆筑过程中,严格禁止施工机械对已堆放土壤的碾压。
c)土堆的顶部应当用塑料膜、草栅等进行遮盖,防止雨水淋溶。土堆四周应用围挡设施,增加土堆的稳定性;并在土堆四周开挖排水系统,防止雨水侵入土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d)储存区土堆堆置后,应当增加雨期的巡防,发现雨水渗入时,应及时采取围堵和排水措施。
e)储存区土堆的堆置高度必须考虑安全稳定,防止土方坍塌引起的人身伤害。土堆堆置高度不应大于5m,堆放边坡可按1:1设计,单个堆放体的体积不应大于5000 m3。
3)施工技术要求
a)清基、平整。确定储存区后,首先应利用人工或机械清除储存区范围内的树根、石块、建筑垃圾等异物;其次对堆土区域进行压实修整,做到地面平整。
b)堆放。土方堆放应由里向外进行,后退行驶并将土壤倾倒于距入口最远的地方,依次向入口推进。运土车辆只能在规定的运输线路和操作区域内行驶,禁止机械穿越已堆积的土壤。
c)坡面修整。堆土时,应边堆放边加固土堆边缘,做到坡面平整。在每个工作日结束时,均应实现土堆表面平整。当遇到堆土层表面湿润的情况时,应中止堆土,待土方干燥后再堆土。
d)堆土完成后,应及时利用塑料膜、草栅等进行遮盖,对土堆进行保护。
e)其他要求:
(1)各个土层的存储堆应一次性堆放完成,禁止在堆土场地内转移土方。
(2)在储存过程中,要防止土壤遭受施工机械润滑剂、燃油的污染。
4、土壤回覆
1)总体要求
a)剥离后的土壤应优先用于耕地开发、土壤改良,富余土方可用于城市绿化用土、耕作层底土等。
b)先期做好回覆区域的土地平整,在达到田面平整要求后,再行开展土壤回覆,提高土壤利用率。
c)耕作层土壤回覆后,应及时安排农业耕作和种植,加快耕作层土壤结构的形成。当耕作层土壤剖面结构受到破坏或不满足农作物种植时,应及时开展土壤改良和重构,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2)施工方法
a)在覆土前,首先应按照作物种植要求和耕作田块设计,做好土地平整工作。在丘陵地区,应先将原地面整平,修筑护坎设施,再行覆土;在平原地区,应在田间灌排设施修筑完成后,再安排覆土。
b)严格区分旱地和水田对耕作层土壤的要求,合理安排回覆土壤的工艺。对于原有水田区,应在不破坏原有水田犁底层的情况下进行覆土;对于新造水田区,应先构筑犁底层后,再行回填耕作层土壤。
c)当采用分层回填时,应分批安排不同土壤的回填,一种土壤应尽量一次回填至田面设计高程,避免二次覆土对已覆土区域的碾压。
3)施工技术要求
a)放线。在回覆区确定后,应通过划线,明确回覆区范围;并根据作物种植要求和耕作田块设计,划分回覆单元(条带),确定每个回覆单元的覆土范围和厚度。区域较大时,应划分网格,确定分区卸土的范围。各分区应明确回覆土壤的来源和数量。
b)清障。应清除回填区域内土壤中的树根、大石块、建筑物垃圾等杂物,保证回土面的清洁。
c)田面平整。按照耕作田块的设计高程,减去设计覆土厚度,以此确定覆土前的田面高程。根据该高程,计算出覆土前的田面平整。在田间灌排设施修筑完成后,再进行田面平整。
d)卸土、摊撒、平整。耕作层土壤回覆应在土壤干湿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进行。应按照作物的种植方向逐步后退卸土,土堆要均匀,摊铺厚度以满足设计覆土厚度为准。边卸土边摊铺,在摊铺完成后,采用荷重较低的小型机械或耙犁进行平整。当覆土厚度不满足耕作层厚度时,应用人工进行局部修复。
e)翻耕。土壤回覆后,视土壤松实程度安排土地翻耕,使土壤疏松,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通过农艺措施和土壤培肥,不断培肥地力,逐步达到原耕地的地力水平。
f)其他要求:避开雨期施工,必要时在回覆区开挖临时排水沟。
七、投资估算
1、根据本项目确定的工程建设内容,参考相关行业定额标准及有关文件确定单位估价指标,依据单位估价指标,对项目进行工程投资的估算。详见下表。
项目投资估算表
2、根据项目工程施工进度进行资金投入,项目总投资531.76万元。资金由温岭市交通运输局财政自筹。详见附件6。
八、组织保障措施
为确保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有效推进,业主单位应明确组织机构和有关制度,为建设项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按照建设项目时序安排,确保建设项目耕作层土壤剥离、运输、储存和回覆的施工工期在一个月内顺利完成。
为保证项目优质、高效的实施管理,应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按照“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利用率、充分利用机械和设备利用率、精心施工和优质管理”的原则,严格管控建设项目耕作层土壤剥离、运输、储存和回覆的各工序工程量和投资,重点做好实施过程控制,包括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资金控制和安全控制。
九、附件
1、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基本情况表
2、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情况统计表
3、现场踏勘图片
4、耕作层剥离现状图
5、耕作层剥离利用土方运输路线图
6、概算编制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