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
媒介产业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困境与应对方法
黄杨皓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摘 要: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面对的挑战与压力也越来越大。传统媒体有着怎样的困境?传统媒体应如何看待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又该如何发展?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困境与发展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5-0200-02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广播电视为首的传统媒体
行业受到的冲击越来越严重,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步变小,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并寻求新的出路。
所谓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移动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多种网络渠道和现代信息接收终端,以多媒体为信息媒介将信息呈现给广大受众的媒体传播
形态。
[1]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所以本文所说的传统媒体,指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指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在当今社会,多种媒介方式并存,随着网络的出现与高速发展,传统媒体在人们生活以及传播领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设备又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大的冲击。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正在动摇。广播电视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的时代早已过去,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介质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移动互联网设备正随着时代的改变呈现出伴随化、移动化的特点,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明确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困境。
一、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1978年电视台《新闻联播》开播,人们由最初的看书读报了解讯息,到打开电视看新闻。不可否认的是,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主战场,其声音加画面的编辑模式,比起纸媒的单调,曾经带给受众新鲜刺
激的感受。[2]
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这种具有信息采集、编辑、发布和反馈全功能,并且价格日益低廉的移动互联网设备正逐渐成为新媒体大军的坚强后盾。人们生活中接收到的信息逐渐趋于碎片化、伴随化、方便化,而传统媒体如电视媒体,其优点在于声像合一,更能有效传达信息,但是我们发现,如果要使用电视获取信息,必须坐在电视机前完整地看完一段音视频资料或节目才能更有效地获取所需,而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段的时间都用来解决路程问题,所以大家都更喜欢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正因如此,自微博、微信出现后,自媒体通过网络来进行信息传播,让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所以便捷性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之一。
传统媒体有着定时发布消息的特征,广播电台有着固定的节目时间,中国之声《新闻与报纸摘要》固定每天早上六点半播出,受众一旦错过这个时间,便很
难听到当天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而在新媒体环境
下,网络媒体在信息的更新发布方面就很灵活及时,各大网站、用户端均可以在事件发生后的一分钟内进行事件的刊登报道,甚至还可以对最新进展进行追踪报道。而对传统媒体来说,一件突发性的事情至少需要经过采、编、审、播等几道关卡才能顺利在节目中播出。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民众每天的休闲时间有1/3都用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因此,时效性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之二。
从话语权利这方面来说,一旦发生重大事件,还是要通过传统媒体来进行事件准确性的判断,但是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传播进入了自媒体时代,甚至可以说是“微时代”,民众在社交软件上的活跃度越来越客观。腾讯《2017年业绩报告》中的数据分析指出,截至2017年11月15日,微信月活跃用户数高达9.8亿,月活跃公众号多达350万个,在如此庞大的数据之下,“人人都有话筒”“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的情况越发明显,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利正在逐渐减弱。所以,传统媒体话语权利的减弱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之三。
最后,从传播方式来看,传统媒体具有鲜明的大众传播特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专业化的媒体组织行为,有一定的条款、规范、规则需要遵守,其传播对象一般是社会大众,是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并且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单向性。比如,一档电视节目受众在看的过程中不能及时给节目制作者、审批者反馈,只能在节目结束后通过写信、邮件、热线电话的方式进行反馈。同时,传统媒体的单向性还表现在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同一节目内容可以在同一时间传递给很多受众观看。但是新媒体不再局限于专业的媒体组织机构,大量的个体传播行为的出现,证明了新媒体的活跃度正在不断提高,同时新媒体的大众传播不再局限于单向性的传播,受众可以及时、迅速地把信息反馈给传播者,这样就使得新媒体的传播互动性增强,让受众更容易接受。所以,传统媒体传播行为的局限性是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之四。
二、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
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崛起使其在年轻受众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减小,更使得我们对传统媒体的未来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例如传统平面媒体——报纸,现在已经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利用新技术平台的传播介质探索新的信息采集、编辑、发布和反馈模式。
传统媒体更应该根据现在的社会形势做出相应的改变,通过新技术、新方式获取更多的年轻受众,在这里,笔者想提出几点想法:
201
(一)扎实的内容生产[3]提高内容品质
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发布有一套完善的采编制播体系,在现在新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不妨更深入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来创造出更多新鲜、有趣且信息完整、符合现代人短篇阅读习惯的内容。
(二)灵活的渠道选择
在坚持保证内容品质的前提下,传统媒体还应该利用大数据分析新时代人们的兴趣导向,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通过技术分析做到精准传播、精准投送信息。以《光明日报》为例,《光明日报》已经搭建了融媒体采编中心,能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打造个性化的内容,做到了精准发布、精准投放。
(三)深度分析
在“人人都是发布者”的时代,新媒体以其信息发布碎片化、随时化而受到大家的欢迎,但是这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准较低、深度不够的弊端。传统媒体必须深度分析内容,拓宽视野,利用成熟的技术把报道引向深入分析的阶段。
(四)强化服务意识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要生存下去,不仅要探求与新媒体融合的出路,还需要改变自己的传统意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内容服务上,不仅要服务内容,还要服务受众,同时还要发挥固有的引导作用。要充
分考虑受众群体的需求,并注重相关言论、选题的合理性,从而向公众传达正面且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4]综上所述,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营利瓶颈、主流地位受到挑战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融合、产业融合等发展契机。[5]希望在未来,传统媒体能够善用新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打造出一个受信任、有深度、方便阅读、权威的媒体平台。
参考文献:
[1]董维.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应有的素质与培养[J].新媒体研究,2016(23):125-126.[2]金亚琼.传统媒体主持人在全媒体时代的转型发展[J].池州学院学报,2018(01):117-119.
[3]从冠月.融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主持人的品牌塑造[J].电视指南,2018(13):92-93.
[4]刘甲珣.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3(01):48.
[5]闫天颖.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发展策略研究[J].
科技传播,2019,11(05):21-22.
作者简介:黄杨皓(1993—),男,广西南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学。
(上接第143页)主次分明的特点,将图片作为载体,填充采访内容,再通过网络发布传播。这样不仅能够达到快速传播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新闻简明扼要的要求。第二,更新采访语言。传统的采访语言太过沉闷,被采访者不能在这种采访环境中放松下来。因此,在采访语言这方面,新闻采访工作者需要创新,灵活使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可以结合现下流行的网络用语,调动采访现场的氛围,使被采访者放松情绪,更加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内容,有利于采访者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被采访者表达出更多更有效的信息,从而从整体上有效提高采访效率。[5]第三,报道形式的创新。电视与广播是传统媒体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但这些方式均存在不灵活的弊端,并且工作者也不能及时收到公众对新闻的反馈,缺少与公众的互动。因此,新媒体时代下,需要创新报道形式,利用电脑、直播、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扩大新闻传播面的同时,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及时收到公众对新闻的反馈意见等信息,为下一个新闻报道提供更好的材料基础,丰富新闻采访的内容,整体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6]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要紧紧抓住时代的机会,
调整自身的工作状态与工作形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吸取优质资源,创新采访形式,不断发展、不断进步。面对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需要有意识地改变固有思维,敢于创新,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完善自身的采访体系,从而全面提高新闻采访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思睿.探究新媒体时代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与创新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9):190.[2]闫伟.新媒体时代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与创新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8,2(27):119+134.[3]岳青.论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与创新策略[J].新闻传播,2018(15):58-59.
[4]李佩.新媒体时代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与创新策略[J].新闻传播,2018(11):81-82.
[5]王学海.新媒体时代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与创新策略[J].电视指南,2018(06):79.
[6]郑明子.新媒体时代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与创新策略分析[J].新闻传播,2017(15):88-.
作者简介:刘修正(1969—),男,河南汝阳人,本科,一级播音员,研究方向:新闻釆访写作。
(上接第175页)
参考文献:
[1]张大勇,程建霞,王小唯.论科技期刊编辑信息感知能力的培养[J].编辑学报,2010,22(4):367-368.[2]韩芳.全媒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信息素养提升的SWOT 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9(6):102-109.
[3]徐书荣.科技期刊编辑对提升论文创新性的作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61-7.
[4]赵永会.媒介融合时代微信编辑素养提升方法[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5(6):71-73.
[5]陈章娥.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应当具备的素质能力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7):227.
作者简介:栾维涛(19—),男,山东烟台人,本科,副编审,责任编辑,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出版,广告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