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2专升本考试试题题库古代汉语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23:39:45
文档

2022专升本考试试题题库古代汉语

一单选题(共40题,总分值80)1.《辞源》和《康熙字典》的部首总数分别是( C   )A.214部540部B.540部197部C.214部214部D.240部514部2.《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本诗标题中的“广陵”是指(   B )A.广州B.扬州C.杭州D.苏州3.“说——悦”这组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的关系是(  A  )A.改换意符B.增加意符C.读音相同D.意义同源4.下列句子中的“问”字用其本义的时( C   )A.既而羁留京师,久无家问B.伯牛有疾
推荐度:
导读一单选题(共40题,总分值80)1.《辞源》和《康熙字典》的部首总数分别是( C   )A.214部540部B.540部197部C.214部214部D.240部514部2.《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本诗标题中的“广陵”是指(   B )A.广州B.扬州C.杭州D.苏州3.“说——悦”这组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的关系是(  A  )A.改换意符B.增加意符C.读音相同D.意义同源4.下列句子中的“问”字用其本义的时( C   )A.既而羁留京师,久无家问B.伯牛有疾
一 单选题 (共40题 ,总分值80)

1. 《辞源》和《康熙字典》的部首总数分别是( C   ) 

A. 214部540部 

B. 540部 197部 

C. 214部 214部 

D. 240部 514部 

2. 《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本诗标题中的“广陵”是指(   B ) 

A. 广州 

B. 扬州 

C. 杭州 

D. 苏州 

3. “说——悦”这组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的关系是(  A  ) 

A. 改换意符 

B. 增加意符 

C. 读音相同 

D. 意义同源 

4. 下列句子中的“问”字用其本义的时( C   ) 

A. 既而羁留京师,久无家问 

B. 伯牛有疾,子问之 

C.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5. “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於庭”中“辟”的含义和用法应该是(  A  ) 

A. 避开,使动用法 

B. 开垦,一般用法 

C. 避开,以动用法 

D. 避开,一般用法 

6. 《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B  ) 

A. 王引之 

B. 张玉书 

C. 阮元 

D. 许慎 

7. “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A  ) 

A. 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 

B. 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C. 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D. 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条件关系 

8. 宋人三十六字母中有两组唇音声母:“幫滂並明”和“非敷奉微”,而隋唐时期以前只有“幫滂並明”一组,这种现象清代学者归纳其为(  A  ) 

A. 古无轻唇音 

B. 古无舌上音 

C. 照二归精 

D. 娘日归泥 

9. “诛——戮——弑”这组同义词在(  D  )上有所不同。 

A. 词义轻重 

B. 使用条件 

C. 语法关系 

D. 感情色彩 

10. 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其中“四体”的内容是以下哪项?( A   ) 

A. 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B. 象形、会意、指事、假借 

C. 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D. 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1. (  B  )句中的划线的词语的意思和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接近。 

A. 遂遭变故,横被口语 

B. 遭遇时变,以获爵位 

C. 身幽北阙,妻子满狱 

D. 岂意得全其首领 

12. 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自”字应属(  A  )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13. 关于“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解释正确的是哪项(  D  ) 

A. “解”是“解开,排解”的意思 

B. “将”是动词,也是“带”的意思 

C. “解”是“能够”的意思 

D. “将”是语气词 

14. 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  D  ) 

A. 八卦说 

B. 结绳说 

C. 仓颉造字说 

D. 图画说 

15. 下列例句“道”字用其本义的是(  A  ) 

A. 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B.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C. 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 

D.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扩大的是(   C ) 

A. 于予与何诛 

B. 皆感激为云泣下 

C. 笑从双脸生 

D.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转移的是(   C ) 

A.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B. 王厚贿之 

C.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D. 厉王虐,国人谤王 

18. 所谓(   B )就是凭借对字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 

A. 因声求义 

B. 因形求义 

C. 据文证义 

D. 借义推义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词义缩小的是( B   )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 众人皆醉我独醒 

D.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20.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中的“睡”意思是(  D  ) 

A. 睡觉 

B. 睡醒 

C. 睡着 

D. 坐着打盹 

21. (  A  )是记载中最早的韵书 

A. 魏李登的《声类》 

B. 晋吕静的《韵集》 

C. 《隋书经籍志》 

D. 王国维《观堂集林》 

22. 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其中第一次是(  A  ) 

A. 由小篆变为隶书 

B. 由隶书变为楷书 

C. 由金文变为小篆 

D. 由楷书变为草书 

23. 宋代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注释家是(  A  ) 

A. 朱熹 

B. 欧阳修 

C. 苏轼 

D. 苏洵 

24. 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策”字应属(  D  )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25.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谁的诗句( A   ) 

A. 杜牧 

B. 苏轼 

C. 李白 

D. 白居易 

26. “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一句中的“衣”是(  D  ) 

A. 名词用作定语 

B. 名词用作状语 

C. 名词用作宾语 

D. 名词用作动词 

27. 下列各句中,(  D  )中没有通假字。 

A. 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B. 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C. 罢夫嬴老,易子而咬其骨 

D.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28. 下列同义词中,感情色彩上不同的是( C   ) 

A. 耻和辱 

B. 恭和敬 

C. 杀和弑 

D. 饥和饿 

29.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的是下列哪位将军的伟大事迹( B   ) 

A. 项羽 

B. 韩信 

C. 李陵 

D. 李广 

30. 《周易·系辞》和《说文解字》认为“八卦”为( B   )所作 

A. 神农氏 

B. 伏牺氏 

C. 仓颉 

D. 郑樵 

31. 大汶口文化中发现有四个与早期汉字结构相似的图形符号,这几个符号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约(  D  )年至5000年 

A. 2000 

B. 3000 

C. 40000 

D. 4500 

32. 下列各句,不属于判断句的是(  B  ) 

A. 此庸夫之怒也 

B.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C.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D.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33. 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初学古汉语者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的一本是(  D  ) 

A. 《词诠》 

B. 《经传释词》 

C. 《说文解字》 

D.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34. 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  C  ) 

A. 《康熙字典》 

B. 《汉语大字典》 

C. 《中华字海》 

D. 《词源》 

35. 管夷吾字仲,字与名的关系是(  D  ) 

A. 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B. 是同义词 

C. 是反义词 

D. 以排行为字 

36.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公输》),其中的“守圉”即“守御”,“圉”和“御”是(  B  ) 

A. 古今字 

B. 通假字 

C. 异体字 

D. 繁简字 

37. 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  ) 

A. 丘皿行回 

B. 人血象舟 

C. 山雨目本 

D. 果州考豆 

38. 《说文解字·叙》中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六书”中的(  B  )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转注 

39. (  C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释词义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语义分类词典。 

A. 《说文解字》 

B. 《切韵》 

C. 《尔雅》 

D. 《广韵》 

40. 汉字属于( B   )体系的文字 

A. 表音 

B. 表意 

C. 表音兼表意 

D. 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二 综合题 (共4题 ,总分值8)

41. 论述题:试述音韵学的功用 

答案: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全称为汉语音韵学,是一门研究汉语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声、韵、调三要素组成的系统,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和古今对应关系的学问。其功用有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有助于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的语音是由古代汉语的语音发展而来的,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怎样发展变化到现代语音,这样就能够了解现代汉语的渊源。分析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系统时,声母、韵母、声调这些名词都是传统音韵学的术语;要进一步考察现代汉语的声韵调之间的拼合关系,需要音韵学知识,现代的语音结构规律与古代的语音演变规律密切相关,只有懂得了古代语音演变规律才能进一步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规律。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化工作需要音韵学,审定读音时要以古音或语音的演变规律为依据。方言调查离不开音韵学。汉语方言是历史形成的,它们演变成今天的语音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二,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及汉语史有帮助。语音本来就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古代汉语当然要学习语音部分,要了解古代的语音以及语音的发展变化。具体地说,古代汉语的一些工具书需要有音韵学知识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如用反切注音或用古音编排的工具书。词源学在考察同源词时,除了依据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考察古音关系。文字、词汇、语法都与语音有关系。音韵学与文字学的关系:加深对形声字的认识、加深对形声字表音功能的认识。第三,与文学的关系:押韵、平仄,文学作品中的字义考证,作品欣赏。第四,研究中国历史、哲学、经济学史、法律史的,也需要音韵学方面的知识。

42. 论述题:试述古今词义的差异。 

答案: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度轻重等。下面分别予以说明。(一)词义范围不同。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词义范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词义范围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第二,词义范围缩小。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第三,词义范围转移。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词义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但有少数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包括四种情形:由褒义变为贬义、由贬义变为褒义、由中性变为褒义和由中性变为贬义。(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有些词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异。表现是古义轻今义重或者古义重今义轻。第一,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第二,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

43. 论述题:试述六书的内容。 

答案:我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研究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所谓“六书”,就是古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尽管六书理论有缺点,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它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为至,它仍然是最具权威的理论,其内容有一下几个方面:第一,象形。象形是通过描摹事物的形状构成字形的造字方法。因为所描画的是“物”,所以记录的词一般都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又因为象形字不是图画而是文字符号,所以对事物的描摹不需要很细致,只要画出轮廓或某个突出的特征能与其它字形区别开来即可。第二,指事。指事字可以认为是象形字的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符号作用更加突出。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和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第三,会意。会意字和象形字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符号。所不同的是:象形字是独体的,会意字是复体的,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的复合符号。最初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体现的是本义,用图形表示;后起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体现的则不一定是本义,可能是引申义。汉字隶化之后,会意字各构件不是通过图形而是通过符号体现其意义了。第四,形声。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而成的,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由于它既可以表意又可以表音,无论是表示具体实物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用这种造字法去解决其书写问题,所以在六书中,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第五,转注。目前较为通行的说法是,无论转注是怎样的造字法,转注字的形体肯定没有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字的结构范围,因此有些观点干脆认为转注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第六,假借。不给新出现的词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作为新词的书写符号,没有造字而解决了词的书写问题,这是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汉字造字法向表音方向发展的重要表现。

44. 论述题:试述汉字形体结构演变的规律。 

答案:第一,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的书写符号。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在:改曲为直、省并、省略以及将篆文相同的偏旁分解为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将篆文不同的部件归并相同的偏旁五个方面。隶书完全抛弃了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汉字变成抽象的记号,实行全面的符号化,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隶变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文字阶段,形成了近两千年的今文字格局,并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二,汉字形体结构演变的规律:汉字的形体演变,总的来说,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一) 繁化和简化。汉字是华夏民族用来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因此,要求文字必须能够准确地体现语言且易于理解。繁化和简化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 1、繁化,是指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意义或读音,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再加上表意构件或表音构件。2、简化,是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简化既包括字体形态方面,也包括字形结构两个方面,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简化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符号化;二是删去一些装饰性的符号即羡文,或删去用来表示多数的相同的形体,只保留能体现文字本义的基本部分;三是用一些形体简单的构件替换形体复杂的部分,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二)分化与同化。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个新事物产生,就会有一个相应的新语词来表达它。新词语不断产生,就要求文字作相应的增加。同化,指本来不同的写法,由于同化作用也变得相同了。同化现象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更表现为偏旁的同化。就是说,本来不相同的部首,隶变以后变得写法相同了。(三)讹变。讹变是指汉字在流传过程中,尤其是隶变以后,某个字发生错写的现象。

三 解答题(简答题) (共8题 ,总分值16)

45. 给下面的段落加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太 行 之 阳 有 盘 谷 盘 谷 之 间 泉 甘 而 土 肥 草 木 丛 茂 居 民 鲜 少 或 曰 谓 其 环 两 山 之 间 故 曰 盘 或 曰 是 谷 也 宅 幽 而 势 阻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友 人 李 愿 居 之 

答案:标点: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译文: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46. 反切系联法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案:(1)同用:几个反切共同用一个上字,则这几个被切字的声母属于同类。几个反切共同用一个切下字,那么,这几个被切字属于相同的韵类。(2)互用:两个字互相作对方的反切上字,是切上字的互用。每对互用的反切上字一定属于同一声母。两个字互相作对方的反切下字,是切下字的互用,每对互用的反切下字一定属于同一韵类。(3)递用:三个以上的反切,每个被切字依次作另外一个反切的切上字,是反切上字的递用,这些递用的反切上字一定属于相同的声母。三个以上的反切,每个被切字依次作另外一个反切的切下字,是反切下字的递用,这些递用的反切下字一定属于相同的韵类。

47. 说明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答案:(1)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2)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3)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式的人或事物一样;(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即说话人把复杂的表达式内容,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求达到强烈确认的表达效果;(5)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48. 简述姓和氏的异同。 

答案: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周代的姓氏和封建制度、宗法以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作用不同。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汉代则通称为“姓”。

49. 如何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 

答案: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和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1)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那么,这个句子是被动句。(2)谓语是及物动词,从表面上看主语也可以认为是这个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但是谓语动词后没有宾语,并且也无法补出宾语,在这种情况下,句子是被动意义。(3)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达自身的一部分,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又是对主语不利的,句子一般也是表示被动意义的。

以上所列的三项识别标准不是绝对的,各自都有一些例外,但这三项标准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绝大部分无标记的被动句。

50.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1)子为父死亡所恨。(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3)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答案:“恨”和“怨”二词在词义发展中意义的轻重起了变化。“恨”的古义轻,今义重,古义为遗憾,不满。如例句(1)“亡所恨”,即无所遗憾。例句(2)“私恨”,即内心的遗憾。今义“恨”为怨恨,仇恨,较之古义加重了很多。“怨”的古义重,今义轻,今义为埋怨,不满,而古义为怨恨,仇恨。如例句(3)“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可见“怨”的程度之深。例句(4)“甚怨”,用程度副词“甚”来修饰“怨”,也说明“怨”的语气之重。

51. 汉语古音分为几个时期,各期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一般讲三个时期:(1)上古音:指的是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语音。这一时期没有完整的音韵学专著,代表性的语音系统是从《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30个韵部;从谐声字和假借字等材料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不少重要的声母现象。(2)中古音:指的是魏晋到晚唐五代的语音。这个时期有音韵学的专著,即韵书和等韵图,其他包含语音现象的材料也很多。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3)近代音:它包括宋元明清时期的语音。这一时期共同语的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共同语的中心基础方言变了,河南洛阳开封音的地位被北京音所取代。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

52. 汉字字体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1)甲骨文和金文变为小篆,前者更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而后者笔画圆珠笔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甲骨文和金文形体比较随意,笔画少的字占的地方小,笔画多的字占的地方大,小篆形体整齐,笔画多少都占一格。(2)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3)从隶书到楷书,除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四 其他题 (共16题 ,总分值32)

53. 名词解释:文言 

答案: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

54. 名词解释:拗句 

答案: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55. 名词解释:诗韵 

答案: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56. 名词解释:叶韵 

答案: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57. 名词解释:词调 

答案: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58. 名词解释:流水对 

答案: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59. 名词解释:反切 

答案: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60. 名词解释:暗引 

答案:暗引,则不指明出处,把引文与本文融合在一起,使人分不清哪是引文,哪是本文的方法。

61. 名词解释:古音通假 

答案: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62. 名词解释:异体字 

答案:异体字: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63. 名词解释:古今字 

答案: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 名词解释:平仄 

答案: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65. 名词解释:偏义复词 

答案: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66. 名词解释:连绵字 

答案: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67. 名词解释:衍文 

答案: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68. 名词解释:衬字 

答案: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文档

2022专升本考试试题题库古代汉语

一单选题(共40题,总分值80)1.《辞源》和《康熙字典》的部首总数分别是( C   )A.214部540部B.540部197部C.214部214部D.240部514部2.《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本诗标题中的“广陵”是指(   B )A.广州B.扬州C.杭州D.苏州3.“说——悦”这组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的关系是(  A  )A.改换意符B.增加意符C.读音相同D.意义同源4.下列句子中的“问”字用其本义的时( C   )A.既而羁留京师,久无家问B.伯牛有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