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报告办调研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6:42:11
文档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报告办调研

昔日老东郊今日新成华成华区办公室历尽天华成美景,风雨兼程二十年。在新的历史起点,成华区围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坚持“开创新天地、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发展思路和“生态城区、现代成华”发展定位,全力实施“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的“1413”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一个充满生机、加快繁荣的成华正在崛起。一、借力东调,涅槃重生成华区,作为曾经闻名全国的老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末,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和效益急剧下滑。进入新世纪,成都
推荐度:
导读昔日老东郊今日新成华成华区办公室历尽天华成美景,风雨兼程二十年。在新的历史起点,成华区围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坚持“开创新天地、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发展思路和“生态城区、现代成华”发展定位,全力实施“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的“1413”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一个充满生机、加快繁荣的成华正在崛起。一、借力东调,涅槃重生成华区,作为曾经闻名全国的老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末,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和效益急剧下滑。进入新世纪,成都
昔日老东郊  今日新成华

成华区办公室

历尽天华成美景,风雨兼程二十年。在新的历史起点,成华区围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坚持“开创新天地、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发展思路和“生态城区、现代成华”发展定位,全力实施“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的“1413”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一个充满生机、加快繁荣的成华正在崛起。

一、借力东调,涅槃重生

成华区,作为曾经闻名全国的老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末,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和效益急剧下滑。进入新世纪,成都、市作出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以下简称东调),成华从此走上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快车道。

(一)昔日辉煌的东郊。成华区,是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传统老工业基地,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聚集了200多户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超过300多亿元,职工人数超过15万人。1990年,东郊工业区的总产值占成都市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这里曾经奠定了成都工业化的基石,凝聚了几代人的热血和辛劳,是城东人的骄傲与自豪。

(二)步履维艰的国企。岁月荏苒,几十年弹指一挥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当年的东郊已成为成都市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集中的工业企业,不仅使东郊的“三废”突出,“热岛”效应明显,城市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企业布局零乱,土地利用率低,使城市功能难以完善配套,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步伐。不少企业厂房破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经营困难,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更新改造,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到2000年,东郊16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2亿元资产、106.6亿元净资产仅实现销售收入141.1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0%,亏损近6000万元。东郊由辉煌到衰败、由荣耀到落寞,新中国成都工业根基的所在已显苍老,实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凤凰涅槃的成华。变,是惟一的出路和选择。2001年8月,成都、市作出了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力争用5-10年时间,通过就地发展一批都市型企业、搬迁改造一批污染企业、淘汰退出一批劣势企业的办法,实施“退二进三”、“腾龙换鸟”,调出一片新天地。成华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产业开始解构重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环境迅速改善,成华从此步入新一轮发展快车道。全区115个规模以上企业纳入就地发展24个、纳入搬迁68个(未含7个连带搬迁企业),就地破产企业11个。2007年底,基本完成搬迁改造工作,90%企业实现新厂竣工投产,90%企业完成老厂土地处置。

二、抢抓机遇,加速重构

实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其战略意义之一是推进企业改革,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华区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着力重构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为支撑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由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型,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一)拆迁老厂房,构建新载体。一是推进企业搬迁,做大存量规模。加快腾空“东调”搬迁企业土地,结合旧城改造和征后实施,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目前已整理出的存量土地达9000余亩,未来二至三年整理出的土地将达到2.7万亩,全区各类建设用地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二是引进大型企业,做优城市形象。加快“东调”企业腾空土地开发,近5年来,成功上市土地2000余亩,成功引进世茂、万科、华润、信和、龙湖等品牌实力企业,成功开发刃具厂、川棉厂、420厂等  个搬迁企业老厂区,金域蓝湾、爱这城、二十城等一批中高档社区串起了沿二环路现代大都市形象。三是调整房产结构,做强载体支撑。大力发展商务楼宇、总部楼宇、星级酒店等商务商贸综合地产,打造一批多功能城市综合体,2009年,商业地产投资占房地产业投资总量的  %,荣获中西部唯一的“中国商业地产最具投资潜力城区”殊荣并获特别贡献奖。

(二)搬走老企业,培育新产业。一是依托东郊传统商业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构建“136”服务业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立足成都、服务西部、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1”即打造二环路长约5公里,辐射8.5平方公里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轴;“3”即形成服务业优化发展区、拓展发展区、特色发展区;“6”即打造休闲商务、地铁商贸、商旅、都市旅游、工业总部、新兴服务业等6个板块。截止2009年,“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产业功能区发展实现突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二是依托东郊技术沉淀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扶持原焊研所、抗研所等企业升级换代,大力培育焊接装备制造、机械制造、生物医药、远程医疗、软件外包等新兴产业。焊研所研发的“汽车焊装设备快速设计与虚拟制造平台”等多个项目获得国家支持,九鼎药业成功打造“九鼎药业康康网”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平台,四川鸣雷软件成功实现网上交易和软件开发一体化。到2009年,全区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2家,发展省名牌产品6个。三是依托东郊工业文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动漫、工业设计、现代艺术、创意策划等文化创意产业,努力打造成都市乃至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标杆。总投资15亿元的成都东区数字音乐公园、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成都“339”影视文化广场项目抓紧建设,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建设,不断传承和发展了东郊工业文明。

(三)拆除老工厂,发展新总部。一是留住搬迁改造企业总部。抓住东调企业与成华几十年的情节,紧密对接搬迁改造企业,加快工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调整优化工业发展规划,明确“都市工业+总部基地”发展定位,着力打造机械装备研发总部集群、电子数码信息研发总部集群、医药化学研发总部集群、西部钢材交易中心、新型环保材料研发产业集群等5大总部集群,全力创造搬迁企业最优的发展条件,亚光、航天通信、抗研所等13个搬迁企业继续留在成华。二是扶持就地企业发展总部。积极争取和省、市资金支持,出台系列措施,加大对就地发展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力度,依托电子科大、理工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纳入就地发展的电子十一院、中石油、锦电等24个企业不断升级换代,  个企业入驻龙潭总部经济城发展总部经济。2000年,纳入就地发展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亿元,2009年达  亿元,增长  倍。三是吸纳大型企业发展总部。紧盯“西部第一、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目标,建立世界500强、全国综合排名100强企业数据库以及“中”字头“国”字号企业、中国行业10强企业、中国民营百强企业等“大巨人”企业数据库,着力引进一批带动产业升级的大企业大集团。近五年累计到位区外资金7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

三、科学发展,激情跨越

实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又一战略意义是加快城市建设,加强环境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华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规划为引领,城市建设为重点,环境治理为关键,企业展示新风采,东郊搬出新环境,成华发展上水平。

(一)对接规划,高起点描绘蓝图。根据《成都市东郊工业结构调整规划》,东郊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范围是:一环路以外,南至府河以内,东至沙河以内,北起北路,沿驷马桥经八里庄、二仙桥接牛龙路至沙河口。调整重点区域约16.5平方公里,成华区占12平方公里。成华区清醒认识到,要在12平方公里的主城区这样一张白纸上画最美最新的图画,必须对生产力规划重新布局,高水平规划。一是抓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精心编制完成生产力布局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形成了相互衔接、全域覆盖、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二是定目标。确定了“开创新天地,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建设“生态城区、现代成华”的发展定位,确立了“1413”的发展战略。三是打战略。按照“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的产业发展战略,围绕二环路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工业区、新客站、地铁站、RBD发展休闲商务、地铁商贸、商旅、都市旅游、工业总部和新兴服务业,运用丰富的资源,培育北湖熊猫国际旅游休闲区,建设沙河景观绿带、东风渠生态绿带和三环路森林绿带。

(二)争取支持,高标准整治环境。坚持企业搬迁与环境整治并重,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突出开展三个方面的整治,成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力促污染企业淘汰。坚定不移推进  户纳入关闭淘汰企业关闭工作,按照“一企一策”和“成熟一家,关闭一家”的原则,认真解决企业制度制、破产、转向带来的一系列遗留问题,涉及企业职工工资、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切身利益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二是力促沙河综合整治。在成华的大力呼吁下,、市决定对沙河实施污染治理、防洪及河堤整治、绿化及园林景观等9大工程的综合整治。我区积极开展沙河成华段14.28公里治理,拆迁国有及乡镇企业140余家,征用农村集体土地635亩,拆迁安置包括东调企业职工在内的城镇居民8067户。沙河沿线污染得到彻底治理,8个景点就有新绿水碾、三洞古桥、科技秀苑、麻石烟云、沙河客家5个景点位于成华境内。三是力促城市美化亮化。为保护大熊猫和成都市上风口,成都市决定在龙潭、青龙街道境内建设14平方公里永久生态绿地;为支持成华发展,成都三环路外扩至达成铁路以外,是成都市二三环路跨度最大的区域;为支持建设北湖国际旅游休闲区,调整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同时跳蹬河污水处理厂高标准建成投运,华能热电厂顺利关闭,嘉陵电厂关闭抓紧进行,成都市东部城市环境大力改善。

(三)重点推进,高水平建设城市。举全区之力改变东郊企业“小社会”格局,加快改变基础不配套、环境污染重、城市形象差的落后状况,着力建设城市功能完善的大城区。加快老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强力打通“断头路”,成华大道、双林路等一批道路改扩建完成,新成华大道、玉双路东延线、建设北路北延线、总部经济城跨三环路及延线工程抓紧实施,万年场、川棉厂、青龙场等东郊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区域道路加快建设,区域道路网络日益完善。加快老工业区整治改造,大力改善东郊生活环境,短短两年时间拆迁危旧房  万平方米,1.6万户东郊产业工人搬进了修建的新居;积极争取,实施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企业参与等多种办法,五年拆除危旧房  万平方米,搬迁居民  人;实施雨污水分流工程,五年改造  个单元户。加快老工业区配套建设,按规划新建学校  所,改扩建学校 所,新建和改扩建卫生服务中心  个,新建社区  个,配备健身路径  条。

四、情系民生,和谐发展

实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还有一个重要战略意义是加快社会发展,努力改善东郊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成华区充分认识改善民生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主动为、市分忧解难,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解决东郊十几万产业工人的就业和生活,保持社会主义大家庭温暖和谐。

(一)大力实施和谐就业工程,保证东郊下岗工人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和谐之基,成华区始终把东调企业15万产业工人的再就业放在重要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一是认真做好人员分流安置,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共接收搬迁、破产、改制企业分流人员20062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达100%。二是建立健全企业搬迁、项目建设、员工就业“三同步”的工作机制,确保了60%以上企业职工优先在原搬迁单位就业,有效分解了集中下岗失业的问题,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三是实施就业实名制工作,共调查161584户323921人,有302654名劳动力信息进入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联网联动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就业援助,创新“对接-互动-共助”的救助机制,加强援助中心与人力资源市场有效对接,促成区与街道、社区多层面互动,实现了全区机关与社区结对同帮共助,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二)大力实施剥离改造工程,助推东调搬迁企业轻装上阵。成华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办子弟校众多,曾有市属企业办中小学17所、省部属企业办中小学12所大专院校办中小学3所,占据全区基础教育“斗壁河山”。上世纪末,大量国有企业所办子弟校面临办学经费严重短缺、设施陈旧老化、校产流失严重、师资队伍不稳、办学质量低下等诸多问题。为

(三)大力实施惠民搬迁工程,改善东郊产业工人居住环境。始终把东调企业15万产业工人生活条件改善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惠民工程,推进旧城改造。2002年以来,通过引导,市场化配置资源,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旧城改造。2007年8月,在、市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心下,总投资逾100亿、涵盖万年场片区、府青路立交桥片区、建设路片区、双林路片区、府青路片区等五大区域,惠及1.8万户7万多人的东郊工业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正式启动,全区100个工作组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宣传入户入心,服务周全到位,保障有力,五大片区搬迁基本完成,首批锦绣东方安置房住户喜迁新居。锦电东苑首批“红线外”搬迁基本完成,其它“红线外”搬迁将逐步推进。

(四)大力实施平安建设工程,确保东郊人民生活祥和安定。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创新工作机制,组织调解东调范围内各类民间纠纷1282件,调解成功1247件,开展“大接访”活动,一批重信重访得到妥善处理。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施“红袖套”网格化管理,开展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深入调查并完成登记31.5万人,建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从“以证管人”向“人房关联”管理转变。时刻把群众安危放在首要位置,强化安全、消防监管,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区。

文档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报告办调研

昔日老东郊今日新成华成华区办公室历尽天华成美景,风雨兼程二十年。在新的历史起点,成华区围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坚持“开创新天地、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发展思路和“生态城区、现代成华”发展定位,全力实施“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的“1413”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一个充满生机、加快繁荣的成华正在崛起。一、借力东调,涅槃重生成华区,作为曾经闻名全国的老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末,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和效益急剧下滑。进入新世纪,成都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