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社会转型的含义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范畴来自西方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社会转型”是英文“social Transformation”一词的解释,是对生物学“Transformation”概念的转用。在生物学中,“转型”是指生物物种间的变异。西方社会学家借用这个概念来描述社会结构具有进化意义的转换和性变,说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西方较早使用“社会转型”一词的,是社会学者D·哈利生。社会学家范明哲在其《社会发展理论》一书中,把“social Transformation”直接译为“社会转型”,并认为“发展就是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一种社会转型与成长过程”。[i]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社会学家陆学艺、景天魁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ii]
第二种观点是社会学家郑杭生、李强等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它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iii]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二是指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三是指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iv]
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结构性变动和整体性转化。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二是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三是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四是由分化不明显的社会向高度分化的社会转化;五是由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转化。[v]
第五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又不完全相同。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例如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vi]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社会转型可用于说明社会各层面的变化,如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意识形态转型等;狭义的社会转型则是指文明类型的转变,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vii]有的还认为狭义的社会转型,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viii]
第六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即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社会秩序等方面在内的社会全面发展,其中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
第七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既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换,也意味着其他社会结构层面的转换,因此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
第八种观点认为应把社会转型提升到哲学层面来思考,即认为社会转型是代表着历史发展趋势的实践主体自觉推进社会变革的历史创造性活动,具体来说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社会转型的主体不是社会结构,而是从事现实历史活动的实践的人;二是应当从历史的积极能动因素――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方面和主体的“能动生活过程”去思考揭示社会转型的本质;三是寻求社会转型的意义应着眼于人的价值取向与目的,把历史发展的渐进性中断与历史的上升运动和生活发展观念联系起来。[ix]
第九种观点认为应从广义文化学的角度看,社会转型就是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它具有高于政治、经济结构转型的超前性和性。[x]
第十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就意味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社会由此成为一个万象的图景。[xi]
尽管对社会转型的理解不同,但从上述的十种观点可以看出,社会转型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动,是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其中,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生产力的变革是最基本的。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变革,带动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二、 社会转型的本质、目的和特征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就本质来说,是同以人为中心、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一致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明确这一本质,社会转型才不会迷失正确方向,人们才不会把转型中的某种特定价值目标、某一发展阶段、甚至发展的手段当做转型追求的目的,当做发展本身。社会转型是同人的终极关怀、人的完整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相统一的,那种把社会转型的目的仅仅归结为经济的增长、适应环境能力的增强和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等简单功利价值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因此,社会转型本质上应当是以人的价值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多种价值目标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应当始终包含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应当把以实现人的各种需要为目的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视为其根本价值。[xii]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体现得更为明显。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种意义的社会转型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合型的转型,即在中国由国家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传统农业社会也开始了向现代工商社会的过渡。有的学者以“外发次生型”来归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认为这种转型不可能是欧洲文明的简单位移,而呈现欧洲文明的强劲影响与本土文明对此既排拒又吸纳所构成的错综图景。[xiii]
三、 关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转型
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吴忠民教授在《略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一文中认为,从1840年以来,中国就开始了社会转型的漫长历程。到20世纪上半叶,社会转型的进程明显加快。但是,这种社会转型又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打压之下进行的,因此既持续进行,又表现出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情状:一是现代经济的增长缓慢而畸型化;二是城市化进程的停滞和畸型化;三是开放的进行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四是社会分化呈现出一种十分不规则的状态。这说明,这时的社会转型是一种典型的“低度发展”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救亡图存、争取民族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第一要务,即必须为中国社会转型的正常进行争取必要的前提条件。而社会转型的低度发展,也促成了民族,一方面使中国的民族运动越来越具有“现代”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当时中国最为有效的民族动员,终于使民族运动取得胜利,使正常的社会转型成为可能之事。[xiv]
南京大学的高华教授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一文中,还分析了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认为从20年代以后,指导政治行为的基本思路是蒋介石的新权威主义的统治策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落后的后发展国家,促进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国家的人力与物力资源进行快速积聚,因此,确立权力中枢的权威,由国家对社会实行某种程度的控制性指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利用传统建立权威以积累人力与物力资源,并不能真正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在实行政治上的保守主义的同时,实行了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由于固守传统,拒绝全面的社会改革,新传统主义融合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努力必然遭到失败,的官方意识形态就只能成为口号和说教,根本不能成为民族的精神凝聚中心。集权政治结构的僵硬、保守,决定了它难以整合社会转型中产生的各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官方的意识形态也不能把社会变迁中产生的新价值纳入其主要象征,并植入制度框架。这样,1928年后建立的政治制度,就无法获得全国各阶层人民的认同,最终不能完成重建政治共同体的任务,自主的,能被社会成员在政治上、文化上高度认同的现代民族国家,始终未能建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建成。[xv]
四、 关于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社会转型
吴忠民教授在《略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一文中认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社会转型,大致可分为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这样两个阶段。在建国后的30年,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某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比如强化了民族的自尊与尊严,初步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奠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初步实现了社会平等的目标,开展了大规模的大众化教育等等,为以后中国社会的转型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是,这个时期由于整个社会错误地将时代中心定位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由于实施计划经济而排斥市场经济,由于不懂得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而滥用高强度的社会动员予以强行拉动,由于盲目轻视现代知识,所以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就总体而言,呈现出一种不规则、停滞甚至落后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不规则的高速推进;第二,城市化进程缓慢;第三,开放的低限度进行,而且摇摆度过大;第四,社会分化的停滞甚至倒退;第五,世俗化进程的停滞。总之,这个时期除了经济的不规则增长之外,社会转型在其他重大的方面几乎都表现出一种缓慢、停滞或是走样的情形。
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随着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基调的逐渐确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社会转型就总体而言,进入了一个正常、快速和健康的推进时期,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就其速度来说还是就其结构改善而言,呈现出一种相对来说良好的状态,同时计划经济逐渐地为市场经济所取代;第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对外开放全面而深入地推进;第四,社会分化全面展开,新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相继出现,所有制成分成多样化状态,社会流动日趋加剧;第五,世俗化进程迅速推进,人们的行为取向越来越认同于现实性和理性化,人们的生活水准得到大幅度提升。[xvi]
当然,在这个时期的社会转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农民收入减少,负担沉重;很多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下岗工人生活困难;现象严重蔓延,社会犯罪迅速增加,很多地方社会秩序不好,群众对中国党和的信任度明显降低,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努力加以解决的。
五、 关于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
关于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不少文章涉及到了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关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时间界定,即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从总体上说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正式开始的。其中1840到 1949年为第一阶段;1949到1978年为第二阶段;1978年至今为第三阶段;第二种观点认为开始于五四运动;第三种观点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核心是从匮乏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化,这种社会转型开始于新中国成立;第四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xvii]
第二,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从社会的角度,社会转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在社会的生产和生产力层次上,集中地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在社会经济关系、经济形态、经济层次上,集中地表现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三是在上层建筑层次上,集中地表现在由高度集权的传统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四是在思想文化的层次上,集中地表现在反映自然半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精神文化,向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精神文化转变。从人的角度来看,就是人的现代化,或者说由传统半传统的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这包括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全面变化,这是人的素质的重塑。[xviii]
第三,关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有的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高度的复杂艰巨性和长期性;二是高度的自觉性和计划性;三是高度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四是全方位的大开放性和赶超跳跃性。[xix]有的学者认为,二元结构转换(即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转换)和新旧转轨(即从传统的产品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轨)同时并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有的还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正处于序间状态,即原有的生活结构体系被打破,而新的生活结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原有的生活机制难以继续存在,而新的运行秩序的产生又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复合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和弱防护性,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主要特点。[xx]有的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有三大矛盾:一是世界潮流与中国特色之间的矛盾;二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三是主体之间的矛盾。矛盾解决了,就说明社会转型成功了。[xxi]
第四,关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标志。有的学者认为是市民社会的兴起。中西方的市民社会有明显不同:西方完全由民间兴起,具有自发性;中国的市民社会则是官方性和民间性、分离性与结合性并存。[xxii]
以上这些研究动态的介绍,并不全面,仅供大家在讨论时参考。
(这是200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研讨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载《安徽史学》2003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