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倩
(教育学博士,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和正视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差异性,因人施教,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管理,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差异性;公民责任意识教育
A Study on Differentiated Citizen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
Zhou Q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China 20006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university students’ideal, belief, view of life, value and ethic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momy. The condition of citizen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become multiorient and complicated. Educators should understand and face the differentiation in citizen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and have a definite object in view of giving differentiated education to promote students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difference; citizen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一、引子
培养有责任意识的公民需要教育,而人又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公民责任意识会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同样,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的公民责任意识、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也呈现出参差不齐,层次有高有低的现象。这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指大学生受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西文化的互相激荡加剧,人的自主性增强了,社会自由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大,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道德选择多元化,存在不同的义利观;主观原因指个性特征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即大学生的社会经历、思想觉悟、文化程度、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呈现出层次性、多样性。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公民责任教育,提高他们的公民责任意识,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大学生责任意识程度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了解学生在大学各个阶段的公民责任意识状况,研究大学生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正确理解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摸清学生的变化脉博,区分层次,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并发挥作用。
二、差异性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
所谓差异性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在鼓励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一个人按不同条件向社会主义和主义的总目标前进。”[1]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是培养具有公民责任意识大学生的需要,也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为了实现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必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要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遵循各自的实际需要、适应个人的本质特点。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必须基于大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要尽量考虑到大学生在接受教育上的差异性,尊重大学生的兴趣差异、智力差异和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地选择教育形式、内容等,最大程度地适应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增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接受差异性
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接受差异性指的是不同个体或群体在统一接受公民责任意识治教育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传播学受众理论中的“个人差异论”揭示了不同个体对大众传媒信息的不同反映。这就是说,受众的心理背景都是独特的,以各自独特的心理背景去接受大致相同的信息,就必然导致对信息不同的理解和接受。从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实践来看,不仅大学生独特的心理背景会导致他们在接受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时的原则性差异,而且他们心理背景中不同因素的差异也会对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接受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的差异,往往表现在个体对教育内容的接受上;而个性特征,尤其是气质方面的差异,则更多地反映在个体对教育方式、方法的接受上。此外,大学生不同的需要、文化背景、接受能力等都会对公民责任意识教育产生不同的敏感度和欢迎度,表现为接受过程中不同的选择性。如有的人需要新鲜的公民责任意识教育信息,有的人需要内涵深刻的公民责任意识教育信息;有的人比较容易接受他人观点,有的人则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等等。
与“个人差异论”强调个体心理结构的不同对信息接受的影响相异,受众理论中的“社会分类论”则强调受众的社会群体特性的差异。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和受众的反应总是与多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受众因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文化、信仰、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属于同一社会类型大群体内的受众对信息的反应基本一致,并以大体一致的方式去选择大众传播信息内容。就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接受而言,大学生的接受差异在实践中有多方面体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在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接受上都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需求。
由此可见,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差异既存在于个体之间,又存在于群体之间。差异性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既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又要针对不同的群体。
三、实施差异性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根据差异性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特点,“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的政治认识、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出发,区分出对不同人的不同思想道德要求,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沿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主义的阶梯不断地向上攀登”。[3]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抓两头(先进、落后)带中间(大多数)”的做法,把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和针对性要求结合起来,根据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目的和原则把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区分出不同的层次,实事求是,分别要求。
(一)根据年级差异开展阶段性公民责任意识教育
新生入学阶段要抓住入学教育契机,抢占学生思想阵地,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意识教育、纪律与安全意识教育、专业意识教育等;低年级阶段要发展学生个性、兴趣与培养集体意识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公民责任意识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班级建设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高年级阶段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专业责任意识,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增强学生的政治责任意识,进行考研指导,实现自我角色与社会期望角色的转变等,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毕业阶段要搞好毕业指导。在毕业阶段,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很复杂。
就业问题被学生认为是他们的“终身大事”。但就业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迷惘和困惑,这时,就业指导和帮助显得尤为必要,在此过程中逐步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二)根据心理差异给予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公民责任意识教育
大学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学习程度、志趣爱好、人际关系等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工作者要以共同目标、共同理想的同志之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手足之情,传道、授业、解惑的师生之缘去与学生促膝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用真诚和爱心感动他们,使他们向你敞开心扉。对落后者,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以诚恳的态度和入情入理的分析,耐心指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并在分析比较中指出他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应采取的措施等;对遭受挫折和处境困难者,首先要予以同情、关怀和帮助,然后共同研究分析克服困难、避免再受挫折的途径和办法;对因感情用事、采取过激行为而产生消极影响者,则以知心朋友的身份,依据其心理特点,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只有这样,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根据接受差异实施分层公民责任意识教育
大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深有浅,具备的能力有高有低,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应该根据接受差异实施分层公民责任意识教育。
1.道德与法制教育层次,就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法制教育。道德靠自觉、自律,通过内心的信念、风俗习惯、社会去约束人们的
行为,净化人们的心灵,属于自律性范畴。法律靠强制,属于他律性范畴。大学
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要把法律法规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自
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知道那些行为是可以做的,那些规
范是应该遵守的。只有这样,作为社会公民的公德心和责任心才可以慢慢培养出
来。作为大学生,首先要遵纪守法,有公德心和责任心。这是大学生公民责任意
识教育的最基本层次,也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
2.素质教育层次,就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美好
的道德品质为核心,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人生修养水平和思想道德
境界具有启迪帮助意义。作为大学生,在科技文化、群体协调、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均应胜普通人一筹。因此,大学生公民责任教育要积极
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敢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在哪些方面要比其它普通公民做得更
好,自己又应该怎样去做。这既是大学生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教育工
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3.理想信念教育层次,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学生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服务社会、振兴中华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就
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要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
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建设和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
本国情和形式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确立马克思
主义的坚定信念。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特点,依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教育,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长期性教育和短期性教育相结合,全面灌输和重点引导相结合,形式多样和主题突出相结合,情感教育和说理教育相结合,创造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高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辐射源,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公民责任意识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3]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8,9.
[2] 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