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意义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大部分教师已率先用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然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首先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目中有人的教育。因此,必须充分熟悉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
1.人为本,给学生平等与尊重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过分强调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意识被严重束缚。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当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关爱学生,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亲人、最知心的朋友。有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可以作为切入点,可与学生共同商定,让学生体验到他们在老师心中的位置。当孩子们自己选定的内容、方法、活动,进行起来一定会全身心的投入。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的创立还需要教师关爱每一个孩子,尽量给每一个孩子创设一个活动的空间,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让第一个孩子机会均等。
2.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而精心设计的琅琅的儿歌、精彩的引言、精妙的教具、巧设的悬念;情境的再现、音乐的渲染、角色的扮演、生活的联系;讨论和争议、合作与交流、成功与快乐、收获与运用……都能使学生在学中寻乐、乐中勤学,激发兴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逐步走向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归还课堂,给学生时间与机会
《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有较多的实践机会。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教师的嘴里挤时间,做到精设问、精讲解、精总结。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主能力、自主发展为宗旨。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自悟”。具体做到“讲”:(1)学生自己看懂的不讲;(2)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3)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不讲;(4)学生自己能做的不讲;(5)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讲。这样既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生命的灵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4.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且会学
我们提倡主体性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但这不等于是说让学生可以成为学习的“自由人”。提倡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并不等于说没有什么教学目标和重点,或不要学生的发展。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不能全凭学生的好恶,有时需要一定的强制和艰苦努力。教师应在学生措手无策时教给方法;在学生意见有分歧的地方阐述真知;在价值取向有偏钭时讲明道理;在拓展运用时引导学生切入生活。
5.堂上的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课堂上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教师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与进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能使学生获得对语文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和情感。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
(2)学生互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如何互相评价。
(3)自我评价。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即:(1)从服从他人的评价发展到评价;(2)从重视行为结果的评价发展到重视行为动机乃至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评价;(3)从偏向评价他人发展到评价自己;(4)从片面性的评价发展到全面地进行评价。只要遵循评价发展的规律,就一定能使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1.读法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的出色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让他们去细细品味。除了范读外,还可让小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学生朗读使教师与学生跟教材的距离均衡,通过分角色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贴近教材,感受文章节奏。
2.象法
人的思维力、想象力非常奇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对知识的接受,又点燃了学生热情的火花。在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同时,让学生闭目,发挥想象、调动听觉、嗅觉、味觉来感知课文中的景色美、人情美、意境美。使学生“入其境”,进而“会其意”,培养了小学生的创造思维。
3.演法
让小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亲自感受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生动、直观的理解。通过表演法不仅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运用动作、语言、表情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帮助记忆。
4.较法
所谓比较法,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也就是求同辨异法。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让学生找出同类型不同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点,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开拓思维空间,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5.念法
悬念是指人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往往使人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需求。悬念所造成的这种“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注重力加倍集中,求知欲尤为旺盛,思维更加灵敏。
6.事法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轻易接受生动有趣的东西。挑选一
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既丰富课文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重,激发起他们的爱好。
7.乐法
音乐能提高人的鉴赏水平,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推动人们奋发向上,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小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注重问题
1.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有些教师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取代朗读,课堂上听不见琅琅的读书声。而《语文课程标准》非凡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读达到对语言的理解、品味和积累,获得情感的熏陶。
2.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实效性。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还未轮流发言完就草草收兵。合作学习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更重要的是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堂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活动要有一定的比例。有些教师课堂上过多地让学生活动,最终导致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有困惑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思维,并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4.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标强调学生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5.堂上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要适当控制。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必须为本课学习任务服务。假如安排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偏长,反而影响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所以,应把激发爱好作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避免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以前,在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消极的,是被灌输的器皿,是书本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课文阅读不外就是知道里面所讲意思,存在这种心理现象比比皆是,学语文简直一点味道都没有。《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精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就首先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能够了依据;其次,通过对教师定期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实现了三个转变,即(1)师生关系的转变,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朋友关系。(2)教学关系的转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知道者;评价方式的转变,出现了教师、学生、自我等不同的评价方式。这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保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用价值:1、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爱好,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爱好”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由原来的“要学”变成“会学”。2、能够引导小学生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只要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感爱好的,自然乐意去学。假如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从而自主锻炼思维,拓展思维,使思维素质产生发散和迁移。3、可以小学生培养审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小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腾起崇敬之情,对祖国山河的壮美为之赞赏,对不幸人们的同情……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假如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爱好,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4、能够锻炼小学生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阅读一向是语文教育的重头戏。阅读文章时,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及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查阅各种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及成功感,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的爱好。这样,从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自然上升到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多层次、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教学效益立竿见影!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当重视陶冶学生的情趣和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将小学生还原为“自由生长的生命”的人,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