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衡
陈国凡
①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 ,兴冲冲地往家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
②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了头:“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
③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拿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许是你走得匆忙,忘了,就先给你放着了。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可就麻烦大了。”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
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⑤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见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
⑥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他们可以随便进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你就到外面自个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 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
⑦“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要等到他们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
⑧“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下,废话,没事,敲你家门干嘛?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
⑨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不了不了。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⑩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
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
(11)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12)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拿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好好的吗?”
(13)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14)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 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15)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
(16)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11期,有删改)
一、考点1标题的含义【10年2考:2015.18(第一问).2013.16】
1、“平衡”在文中有哪些含义?(4分)
答:(1)指“我”家和小王家都换了锁,大家心里都平衡了。(2)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信。
【方法指导】
(1)分析标题中关键词的本义、深层义。
(2)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内容。(《雪地里的迎春花》)
(3)分析标题的双关义。即表层含义和深含义。(《爸爸的花儿落了》)
(4)分析标题的象征义。(《海燕》)
(5)分析标题和文章主旨的关系(可从文章的情感出发)。(《爸爸的花儿落了》)
二、考点2标题的作用【110年3考:2016.18,2015.18(第二问),2011.16】
考向1)直接提问标题的作用【10年2考:2015.18(第二问),2011.16】
2、文章以“平衡”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以“平衡”为标题,一语双关,既反映社会的平衡,又暗含人心的平衡,并且以小见大,从邻里关系反映社会关系。
标题一般具有以下作用: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素(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具有象征义;
(5)语义双关; (6)是全文的“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7)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8)表明写作对象
考向2)更换标题好不好,或者哪一个标题更好【10年1考:2016 18】
3、(2016广东省卷18题)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现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1)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根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2)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锁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
示例二:认同“锁”为标题。(1)“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锁”展开;(2)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含蓄地表现了主题。
【解题步骤】第一步,回答好或不好或哪一个更好。
第二步,分析语言特点及风格。语言特点:准确、练、生动、形象等;语言风格:默、直然,筒明,含蓄等。
第三步,看文章中心与标题的关系
第四步,比较置换者之间的优劣。
三、考点3信息提取概括【10年1考:2017.15(第一问)】
4、妻子心里一直“不平衡”,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案】①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②对白白花钱换锁的不甘心。
【方法指导】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我们回答关于哪个人物、哪件事或哪个时间段。
(2)信息定位:通读文章,测览大致内容,图划重点,找出题干要求回答的段落。
(3)抓关键词:分析文意和题意,抓住答案关键词,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要表达的意思。
(4)组织总结答案:信息要点要全面,句子组织要流畅,条理清晰,因果有序。
四、考点4概括原因、目的【10年2考:2016.17.2009.19】
5、(2016广东省卷17题)下面两个句子写出“我”老婆的“不平衡”,两次“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
(1)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了,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答案】①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②对白白花钱换锁的不甘心。
2)老要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答案】①心思被小王猜透点明而恼火;②对小王直言的行为感到不快。
【方法指导】(1)明确提问点(即结果);
(2)确定提问点在原文出现的位置;
(3)在提问点附近寻找是否有原文内容可以作为解释,或者可以转化为解释内容;
(4)归纳总结答案
如例题,提问点(即结果)是“不平衡”,首先就要先回文去寻找“不平衡”出现的位置,然后再在附近寻找相关内容,反原因,概括答案。
五、考点5重点内容理解【10年2考:2013.13B,2008.18】
6、文章结尾说“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大家是如何达到“平衡”的。(4分)
答案:(1)小王好心帮“我”送回钥匙,怕“我”心里不平衡,主动告诉“我”为了安全起见换个锁。(2)小王老婆担心只让“我”家换锁,我们会心里不平衡,就主动换了自己家的锁。
【方法指导】此类题重在理解内容,根据理解,综合文章内容概括回答,相比直接的信息提取与概括,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读全文后,再进行分析:
第一步;根据题干分析需要解释的内容,是需要解释过程还是其他内容。
第二步:确定答题范围。如果需要从整篇文章中理解概括,阅读时应以段为单位,相同或接近的内容段落应概括为一个方面;如果题于明确了针对哪一段,答题时就紧扣此段,以句子为单位,理清该段主要围绕什么,叙说了什么内容,将相同内容的句子整合概括作答即可。
第三步:找出范围仔细阅读,结合全文理解进行概括,这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注意答案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语言准确简洁,要点全面。
六、考点6表格式梳理文章情节【10年2考:2015.15,2014.15】
7、根据小说的情节,以“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4分)
| 时间 | 情节 | 主要事件 |
| 第一天 | 开端 | “我”发现钥匙丢了。 |
| 第一天 | 发展 | (1) (1)小王好心帮“我”送回钥匙,并提醒我们换锁。 |
| 第二天 | 高潮 | (2)(2)小王为了让妻子心里平衡主动换了自己家的锁。 |
(2)观察题干所给的句式和主要人物、事件,在答题区域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模伤已给情节句式或格式概括出主要故事情节(什么怎么样)即可。
注意:填写的内容要与所给的句式相似,主人公保持一致、字数相差不多。
七、考点7解释词语/短语含义(结尾处重点词语的深意)【10年2考:2017.18,2012.16】
8、文章结尾写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有什么深意?(5分):
【答案】(1)我们两家四口达到了心理上的平衡,谁家也没有吃亏。(2)小王夫妻的做法维持了我们邻里之间表面的平衡。(3)讽刺了现代社会邻里之间缺乏沟通、缺乏信任的现象。(4)揭示了社会信任危机,进一步升华了主题。
【方法指导】回答词语含义类题,一般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进行:
(1)表层义:解释词语的意思,再分析写作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2)深层含义(答题关键点);即从内容角度。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通常与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有关。因此,根据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根文章的思想倾向来推断所问词语的具体含义和隐含义。另外可通过树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意识。深层含义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
八、考点8把握文章线索(10年1考:2012.14(1))
9、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连在一起的?(2分)
答案:本文以“锁”为线索,贯穿全文脉络,叙述了邻里之间的生活琐事,揭示了现代社会信任危机,使文章条理更清楚,层次清晰。
【方法指导】文章线索的作用:①赏穿全文的脉络;②情感的纽带;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更清楚、层次清晰。(根据文章内容选择)
九、考点9段落的作用【10年7考2009.15(填空形式),2013.13D,2012.13A,2018.14(选择形式),2017,16,2016.16,2014.18】(未标注的均是简答形式)
10、(2016广东省卷16题)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1)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2)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
| 位置 | 结构 | 内容 |
| 首段(2009.15、2012.13A) | 1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2照应标题;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 1概括具体内容 2开篇点题。 |
| 中间段(2008.14、2016.16、2017.16) |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照应标题或者前文 | 1概括具体内容; 2表达情感,点明中心。 |
| 注意:考虑是否考查情节的作用、是否考查插叙的作用。 | ||
| 结尾段(2014.18、2013.13D(选择形式)) | 1总结上文(或全文); 2照应标题、前文; 3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 1概括具体内容; 2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处所、背景等。(开头)
(2)渲染气氛,为后边的内容作铺垫。(开头或中间)
(3)烘托人物心情、秉性、气质和志趣爱好等,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位置不固定)
(4)推动情节的发展。(中间)
(5)深化文章主题。(结尾)
考点10 分析人物情感、态度变化【10年4考:2016.15,2012.14(2),2011.13,2008.15】
11、(2016广东省卷15题)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4分)
| 情节发展 | 丢钥匙 | 还钥匙 |
| “我”的心理 | (1)窝火 | (2)紧张(怀疑、不安) |
| 情节发展 | 小王要“我”家换锁 | 两家换了锁 |
| “我”的心理 | (3)惊讶(高兴、惊喜) | (4)平衡 |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如看题于要求回答的是人物的心理变化,还是故事情节的变化,是作者的心理变化还是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有无字数要求或者其他特殊要求等。
(2)根据表格中的提示语来划分层次。看题干中的提示语无固定格式(短语、句子、二字词语)、所补充内容要求用原文还是概括总结等。
(3)根据表格中的提示语定位到具体的段落层次中,找出关键词。如果没有关键词可通过一些关键句子来概括。关键句的查找,可从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入手。如抒情、议论句,或者是反复出现的句(段),通常是为了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现点更鲜明;还有可能是能体现出人物的感情(心理)变化,或是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比如赞美、崇敬、敬佩、鄙视等。
(4)抓住文章中的心理描写。常见的心理描写有以下几种:a.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b.动作暗示;e.村托;d心理概述。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剖析和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e.修辞手法,修辞更能够突出作者的感情色彩。
注意:一般概括人物心理或人物价感的词,是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的。面对于情节内容概括题,可在文中找关健词,然后对事件稍加概括。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 ,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 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考点11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110年6考:2017.17(2形容词),2015.17(2动词),2014.17(1形容词、1动词),2013.14(1动词、1形容词),2009.16A(1拟声词)B(1形容词)】
1.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 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答案: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1分);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1分)。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答案: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意料之外、的神情(1分);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老师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1分)。
【方法指导】第一步,明确词语的含义,一般从本义和引申义两方面理i解,要树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意识。
第二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尝试从以下四个角度入手:
(1)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入手。词语包含了作者的喜好、厌恶、批判等感情色彩。
(2)从修辞手法入手。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既要联系上下文,又要结合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深层含义。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和双关。如果是比喻,找出本体;是双关,找出本义、引申义;是拟人,说出运用拟人这种修辞的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
(3)从人物描写角度入手。注意如果句子涉及相关人物,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要联系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和品质。
(4)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还可联系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铺垫等。
(5)从词性角度入手。如形容词、动词等在表达上准确、恰当,能起到修饰、等作用。
| 词性 | 作用 |
| 动词 | 1刻画人物真实生动、淋湾尽致;②描写事物准确形象、充满灵气;③绘景摹状魅力无穷、神采飞扬。 |
| 形容词 | 准确、生动、形象 |
考点12分析人物形象【10年3考:2013.15,2011.15,2010.15】
2、请结合文本,概括谢达的形象特点。(4分)
答案:(1)机智勇敢。谢达为潜入集中营寻找沙宁老师,拿着手雷冲向纳粹看守,被抓后每天受鞭打。
(2)热爱祖国,慷慨赴死。谢达为了将情报传达给父亲,将情报画在衣服里面,主动慷慨赴死,为国捐躯。
【方法指导】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肖像、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动物的描写只有动作、神态和肖像描写)进行,分析时抓住这几方面的作用,组织语言概括即可。具体分析可按以下下骤进行:
第一步,审清题干。如果题干要求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需从“概括人物形象”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个方面入手,缺一不可。如果题干只要求概括人物形象,则答案不需呈现具体的内容分析。
第二步,梳理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在文段中找与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举止、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抓住关键词句,注意情节的转换。由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第三步,从侧面分析人物或事物特点。文章的环境描写、人物的事迹、外界的评价等,都是对人物或事物特点的侧面塑造。自然环境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或事物特点,对其起强化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
第四步,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或事物特点。形象分析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描写的品味,准确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掌握对人物的某种品质的刻画,了解作者在事物身上寄托的情感。
第五步,具体概括。概括时标清序号,分清条理。从多方面进行可笼统含糊,要保证人物的每一个特征都要有理有据。
答题格式: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和人物……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人物)……的情感。
考点13揣摩人物心理活动【10年2考:2010.17,2008.17】
3、文中“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3分)
答案:他们实在是可恶,占领了我们的国家,虐待我们的人民,我要报仇,把他们赶出去,可怜的人民每天受到如此非人的对待,我一定会报仇的。
【方法指导】根据文章内容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句子),一般是人物的心里话,也叫内心独白。
(1)描摹心理活动要符合文中人物的身份。
(2)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以第一人称来写,还是以第三人称来写。
(3)用描述性语言来描写心理活动,能够生动具体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切忌用概述性语言。
(4)可以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换成自己在那样的环境、情形、状况或场面下,会是怎样的一种心理,一定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把握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考点14]描写手法分析【10年2考:2010.16(语言描写、动作描写),2012.13B(细节描写)】
4.(原创)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4分)
(1)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2)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答案:(1)此句生动地描写出纳粹兵的蛮横、凶残,“涌”“摁”两个动作,便将纳粹兵来学校抓沙宁老师的情态刻画得逼真可感。
(2)此句描写了谢达的心理活动,形象地表现了谢达机智勇敢、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并与前文逃跑的人会被抓回来折磨而死,吊在营门口及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的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描写手法,有……(作用),形象地(表现了)……
注:常见的描写手法及角度详见本专题P145“文学类文本知识梳理”表6(3)。
考点15 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10年4考:2015.16(伏笔),2014.16(对比),2012.15(对比),2011.14(伏笔)】
5.(2015广东省卷16题)文章多处运用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示例一: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
作用:(1)交代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
(2)表现了谢达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
示例二:例句:“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
作用:交代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3分)
表现了“我”对谢达小小年纪却坚强不屈、慷慨赴死、为国捐躯精神的钦佩之情以及对集中营残忍手段的痛斥。
注:常用的表现手法见本专题P145“文学类文本知识梳理”表6(4)。
【方法指导】(1)明确常用表现手法的含义及作用。(2)结合句子及文章内容进行判断。
(3)结合文章主旨谈表达效果。
考点16文章主旨情感【10年5考:2013.13,2012.13CD,2010.18,2009.18】
6.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现了“我”对谢达小小年纪却坚强不屈、慷慨赴死、为国捐躯精神的钦佩之情以及对集中营残忍手段的痛斥。
【方法指导】把握文章的主旨情感,首先要清楚文章的行文思路,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抓住带有情感色彩的词、句。特别是在文首或文尾出现的抒情句、议论句、哲理句,不但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同时也显示作者的情感态度。在依据色彩推敲作者情感态度的同时,还要结合上下文中一系列同一色彩的词语共同分析。
2抓住文章心理描写的词句。常见的心理描写有以下几种:A.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称;
B.动作暗示;C.衬托:从侧面刻画出作者的心理;D.心理概述: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剖析和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E.修辞手法:修辞能够突出作者的感情色彩。
③抓住文中人物、景物描写句。作者对人物、景物的描写,有时也能帮我们分析其情感态度。分析应由表及里,知其内涵、作用。
3联系作品主旨,把握作者情感态度。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进行。
补充真题:
7.(20015年广东省卷15题)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4分)
| 地点 | 情节 | 主要事件 |
| 学校 | 开端 | 看见沙宁老师被捕。 |
| 集中营门口 | 发展 | (1)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 |
| 集中营里面 | 高潮 | (2)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 |
答案: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赴死的感人的一课。
作用:(1)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
(2)表明了地点的特殊性:集中营是关押囚犯的地方,课堂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却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