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1班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
语文学习的特点要求语文学习打破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的壁垒,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事事、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从教以来,本人深刻地体会现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艰巨性。现代社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然而作为祖国-未来的当代的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理解和写作能力达不到最基本的年龄阶段的要求。经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习语文缺乏兴趣,觉得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语文作为学习的基础课,在许多方面起着桥梁的作用。学好了语文就能提升理解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完善自我,增强本身文化素养。故要从生活入手,充分发挥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从而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2、课题的意义:
①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在大语文观的理念指导下,把社会实践与语文学习相结合,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②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在口语表达、写作能力、与人沟通、与人合作、了解社会等方面得到很多的收获,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从生活体验中重新激发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做一名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初中生。
3、课题介绍
让学生走上街头,走近荧屏,走到图书馆,走进网络,搜集资料、筛选、编排、装帧设计,制作成抄报。分广告标牌、新词汇与挑刺、对联与致辞、民俗民风四个课题小组开展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搜集资料在课外集体创作,如办手抄报、制作品集、拟广告词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1)学习目的:
A、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B、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体现观察与思考、应用与创造、掌握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2、让学生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和课外资料,自主学习与探究。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写出对自己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使学生体验到参与、合作的快乐。
三、学生分析
1、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
2、学生虽然已有400到500字的作文能力,但是在写作方面,尤其是写采访笔记、调查报告还需要老师适时提供报告指导。
3、学生对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参与少。
4、学生思维比较活跃,问题意识较强,能围绕主题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善于和别人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得到赞许和认同。
5、还有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会羞于与外界的交往,需要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有主观的倾向,会影响团队的整体合作。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语文,了解语文,喜爱语文,运用语文。
1、将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成四组,分别确定探究的主题。
2、资料汇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资料的搜集、筛选在课外进行,一课时用于教师指导活动的组织、形式、过程、方法等。
3、交流评价。一课时用于学生展示、交流、评价活动成果,由主持人和小组合作完成展示和解说工作。(小组报告、作品集、手抄报等)
4、写作表达。学生根据本次活动课的切身体验,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小组报告、手抄报、作品集、拟广告词等
六、资源准备
1、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图书馆、书店或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
3、实地调查,走进商店,走上街头,走近荧屏,深入家庭等地方,亲身体验。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起止 时间 | |
| 第一阶段: 动员和培训 | 1、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分成六小组,选出组长,填写小组分工合作表,制定研究计划表。 2、制定外去采访、调查公约。 3、了解相关的要求,小组商议解决问题的方法。 | 1、利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并理解其研究方法。 2、利用教师演示文稿引入活动内容,小组进行初步讨论,学生提问,教师释疑,初步理解活动要求。 | 第6周 | |
| 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 | 提出和选择课题 | 分别确定探究的主题。 | 1、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 2、共同筛选,确定子课题。 | 第7周 第8周 |
| 成立课题组 | 成立四个课题小组,充分交流与研究,确定研究课题。 | 指导小组明确分工。 | ||
|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 制定初步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 与学生交流实施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 ||
| 第三阶段: 课题实施 | 1.各小组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分工合作,有的放矢。 2、个人或小组搜集资料,可采取的形式多样:上网下载、上图书馆查阅、拍照实地调查 3、各成员根据发现,把有用的资料记录下,注明出处,并写下小感受。 4、小组各成员交流信息,汇总资料并加以整理。 | 1、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2、指导学生善于发现,帮助学生学会掌握发现的方法。 3、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 | 第9周 至 第12周 | |
课题小组分工情况表
| 姓名 | 主要负责任务 |
课题小组活动安排
| 活动时间 | 活动内容 | 活动方式 |
课题小组实施方案设计评价表
| 课题名称 | |||
| 对课题方案设计的评价 | |||
| 研究目标 | □清晰 □一般 □模糊 | 进度安排 | □合理 □一般 □不合理 |
| 资源准备 | □丰富 □一般 □很少资源 | 选题的可行性 | □好 □一般 □较差 |
| 选题是否与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相符合 | □相符 □一般 □不符合 | 活动过程是否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步骤进行 | □好 □一般 □较差 |
| 研究环节 | □明确 □一般 □不明确 | 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可行性支持与指导 | □好 □一般 □较差 |
| 学生是否能经历所有活动并有所收获 | □是 □一般□较差 | 预期成果 | □合适 □ 一般 □不合适 |
活动记录过程表
| 课题组名称: | 姓 名 | ||
| 活动时间: | |||
| 活动内容: | |||
| 活动目的: | |||
| 参与人员: | |||
| 活动开始前,我仔细进行了认真思考,认为需要做以下准备工作: | |||
| 活动过程记录: | |||
| 任务完成情况: | |||
| 明确下次任务: | |||
| 成功之处或收获: | |||
| 失败之处或教训: | |||
| 我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分析如下: | |||
学生学习评价表
学生姓名: 班级: 日期: 年 月 日
| 课程名称 | ||||||||||||
| 课题组长 | 指导教师 | |||||||||||
| 编 号 | 评价指标 | 等级评价 | ||||||||||
| 自评 | 他评 | 总评 | ||||||||||
| 等级 | 得分 | 等级 | 得分 | 等级 | 得分 | |||||||
| 1 | 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10分) | |||||||||||
| 2 | 遵守纪律与协作精神(10分) | |||||||||||
| 3 | 课内小组学习活动情况(20分) | |||||||||||
| 4 | 课题设计、提炼能力(10分) | |||||||||||
| 5 | 收集、处理信息能力(20分) | |||||||||||
| 6 | 电脑等手段应用能力(10分) | |||||||||||
| 7 | 活动心得与个人小结(10分) | |||||||||||
| 8 | 参与论文报告撰写情况(10分) | |||||||||||
| 累计总分 | ||||||||||||
| 他 评 | 课题组长签名: | 你阅读参考的书籍、刊物和信息资料名称、作者或网站 | ||||||||||
| 指导教师意见 | 指导教师签名: | |||||||||||
| 备 注 | 他评是由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总评是指导教师在自评和他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评价。 | |||||||||||
课题成果评审表
班级: 课题组长: 时间: 年 月 日
| 课题名称 | ||||||||||||||||
| 课题组长 | 指导教师 | |||||||||||||||
| 课题组成员 | ||||||||||||||||
| 1、课题研究成果书面报告 | 得分 | |||||||||||||||
| 项目 | 评价等级 | 得分等级 | 得分 | |||||||||||||
| 课题报告立意 | 独特 好 一般 欠佳 | 18-20 | 14-16 | 8-12 | 0-6 | |||||||||||
| 课题报告论述 | 科学 较科学 一般 欠佳 | 18-20 | 14-16 | 8-12 | 0-6 | |||||||||||
| 课题报告材料 | 完整 较完整 一般 不完整 | 18-20 | 14-16 | 8-12 | 0-6 | |||||||||||
| 社会实践意义 | 大 较大 一般 不完整 | 18-20 | 14-16 | 8-12 | 0-6 | |||||||||||
| 电脑处理水平 | 高 较高 一般 没有 | 18-20 | 14-16 | 8-12 | 0-6 | |||||||||||
| 2、课题研究成果答辩 | 陈述得分 | 回答问题得分 | 总得分 | |||||||||||||
| A、陈述(10分钟,实施过程,主要成果、观点、收获) | ||||||||||||||||
| 项目 | 评价等级 | 得分等级 | 得分 | |||||||||||||
| 条理 | 清楚 较清楚 一般 不清楚 | 18-20 | 14-16 | 8-12 | 0-6 | |||||||||||
| 成果展示 | 好 较好 一般 不清楚 | 18-20 | 14-16 | 8-12 | 0-6 | |||||||||||
| 手段准备 | 好 较好 一般 不清楚 | 9-10 | 7-8 | 4-6 | 0-3 | |||||||||||
| 语态、仪表 | 好 较好 一般 不清楚 | 9-10 | 7-8 | 4-6 | 0-3 | |||||||||||
| B、回答问题(5分钟,课题组成员都可以回答) | ||||||||||||||||
| 项目 | 评价等级 | 得分等级 | 得分 | |||||||||||||
| 应答能力 | 强 较强 一般 不强 | 18-20 | 14-16 | 8-12 | 0-6 | |||||||||||
| 正确性 | 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 9-10 | 7-8 | 4-6 | 0-3 | |||||||||||
| 合作性 | 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 9-10 | 7-8 | 4-6 | 0-3 | |||||||||||
| 课题成果综合评价 | 评委签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