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题 | 精读课《爬山虎的脚》 | 课型 | 精读课1+X | ||
| 人文性 主题 | 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 ||||
| 工具性 主题 | 1.阅读主题:正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 ||||
| 表达主题: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 |||||
| 教学目标 |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目、均匀、重叠、空隙、叶柄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 ||||
| 课时安排 | 二课时 | ||||
| 教具学具 | 电子白板 课件 | ||||
| 第 一 课时 教学设计 | |||||
| 教学程序 | |||||
| 教学环节 | 师生活动 | 修改建议 | |||
|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自主识字写字 (1)自由读文:读正确、读流利。(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爬山虎、占地、铺上、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引人注目、茎、蛟龙(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书写左窄右宽 “蜗”强调最后一笔是点。 三、读文感悟(一)整体把握 1.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分别找几个同学读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们有没有读得不准确的词语,再想一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用“课文先介绍了…然后介绍了…最后介绍了…”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二)提出问题 1.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爬山虎叶和脚的句子,体会叶和脚有什么特点;用“﹏”划出描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体会爬的过程;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再用“?”标出你弄不懂的问题。先解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 2.自读自悟 3.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示,进行自读自悟。 (1)学生独自读文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学生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参加,帮助解决部分问题。 (3)学生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重点感悟 师:好,同学们的问题很有深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叶的特点,(板书:叶)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画的是哪一段的哪一句,写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叶的特点) 1.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预设感悟点: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嫩红 嫩绿) (2)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新鲜、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2.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填空背诵。 | |||||
| 第 二 课时 教学设计 | |||||
| 教学程序 | |||||
| 教学环节 | 师生活动 | 修改建议 | |||
| 一、复习导入 1.字词复习(认读词语)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汇报交流 (一)整体回顾 1.检测生字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重点 (一)学习脚的特点。 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 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预设汇报(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位置) (2)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形状)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颜色)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与原句对比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很具体,很生动) 3.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 (2)指导背诵:看着图片同桌介绍一下。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导语: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指名读第四段一、二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再读第四段一、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6.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三、学习丛书《诗的材料》 学习要求: 1.快速浏览全文,试着说说主要内容。 2.着重阅读第五段,用——画出写作者看到的句子。用…画出写作者想到的句子。 3.学生汇报交流。 导语,一株普通的牵牛花,一条小小的金鱼,经过叶圣陶爷爷细致入微的观察,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在他的笔下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五、随文练笔:写一写 选择生活中熟悉的动物和植物仔细观察,展开合理想象。说一说。 六、推荐阅读 《丛书》课1篇《诗的材料》。《一粒种子》 七、作业设计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比一比,再组词。 休( )迹( )曲( )经( )拂( ) 体( )弯( )田( )茎( )佛( )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嫩绿的( )嫩红的( ) 灰色的( )鲜红的( ) 灰黑的( )蔚蓝的( )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 |||||
| 教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