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围绕着“大自然的秘密”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二首》《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4篇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古诗二首》是两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雷雨》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介绍了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告诉人们怎样辨别方向;《太空生活趣事多》讲述了在太空中生活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内容 | 课时 | 教学目标 |
古诗二首 | 2 | 1.认识4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4个字,正确读写34个词语。 2.能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字词运用的妙处,能拓展积累词语,抄写句子。 3.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说出雷雨前后景色的变化、“天然的指南针”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和在太空中生活的趣事。 4.能背诵《古诗二首》《雷雨》。 |
雷雨 | 2 |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 2 | |
太空生活趣事多 | 2 | |
语文园地六 | 2 | 1.认读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认识“博、馆”等9个生字。 2.能正确书写“含、迎、留”这3个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敬”这3个结构易错的字,能联系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 3.能仿照例子,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 4.能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5.能背诵古诗《悯农》(其一)。 6.自主阅读《最大的“书”》,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有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
主备教师 | 备课时间 | 2021年 5月 10 日 | |
组长审核 |
年 月 日 | ||
领导签字 |
年 月 日 |
内容 | 15 古诗二首 | |||||
教学 目标 | 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 | |||||
教学 重难点 |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 |||||
教学 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修 改 | ||||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晓、慈、毕、竟、映”这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想象六月西湖独特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 1.图片激趣,欣赏西湖。 2.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交流感受: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了解作者,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作者的了解? (4)理解诗题。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5)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3)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 (4)指名读,读出节奏感。 ①教师范读。 ②分组读,读出诗的韵味。 2.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啊!你们想去看看吗? 2.学习诗句。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荷叶的颜色? (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 (3)指导朗读:读出荷花之红、莲叶之绿。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为什么是“别样红”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 (1)品荷之多。 ①“接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能用几个词说一说荷叶的多吗? ②指导朗读 ③指名读、小组读。 (2)品花之艳。 ①早晨的太阳是怎样的?在明媚的阳光下,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②指导朗读:读出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的荷花的红艳。 (3)品人之情。 ①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 ②指导朗读:读出心情的愉快与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四 、入情入境,读中悟情 1.配乐诵读 2.编写故事:“时光仿佛回到了古时候,我,就是杨万里……(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我来到西子湖畔……(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美景)” 3.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绝、鹂、鸣、含、岭、泊”这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绝、含、岭、吴”这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激情导入,了解作者。 同学们,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介绍作者:唐代诗人杜甫就在这里生活。 3.一天,诗人坐在家中向外望去,被外面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提笔写下了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识字写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生字和多音字。 出示词语,结合图片,学生认读识记词语,读准多音字“行”,相机理解“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3.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把每句诗读流利。 4.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5.指导写字。 分类比较,指导书写“吴、含、岭”。 6.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讲评。 三、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1.出示诗句,指名找出前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1)学生自读,试着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师生交流,相机板书: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2.理解诗意。 抓住“鸣”“上”带领学生理解体会诗句。 3.感受诗中的色彩美。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画面。 5.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看到的画面。先同桌之间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 四、借助图片,突破难点 1.学生自读后两句诗,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读不懂?和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相机理解难点。 3.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1)学生自读。引语:这首诗前两句相对,后两句相对,读起来可好听了。 (2)指名读,师生对读。 (3)引导背诵。 4.布置作业。 (1)收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送别诗,感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这些诗中蕴含的情感的不同。 (2)动手画一画《绝句》所描绘的画面中你最喜欢的一幅画。 | 通过欣赏西湖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了解学生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学生已经理解的就无须再做过多的解析。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只要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初步的了解即可。 在学生逐步理解诗情的基础上,我又给予了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朗读指导。这样的朗读方式,不只是形式上的多样化,更让每一步朗读都有确定的目标,让每一次朗读都是学生认知上的一种提高,真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在组织课堂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内容紧扣上课内容,力求在极短的时间内,用风趣的导语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课堂之中。 把生字和图形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识字,又为学生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对于这首诗,教师不能只作一般性的语句疏通,而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去想象,把学生带入到诗的优美意境中。 运用图片,了解诗人的视角,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帮助理解“窗含”的意境,突破难点。 | |||||
板 书 设 计 | ||||||
教 学 反 思 | ||||||
教学 内容 | 16 雷雨 | |||||
教学 目标 | 1.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字,正确读写“雷雨、乌云”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字运用的妙处,并抄写句子。 4.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以及下雨时的情景。 | |||||
教学 重难点 | 1.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雷雨的景象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2.能边读边想象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 |||||
教学 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修 改 | ||||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压、蝉、垂、户、扑”这5个生字,会写“雷、乌、黑、压、垂”这5个字,正确读写“乌云、窗户、迎面”这3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能说说雷雨前的景象。 3.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字词运用的好处,并练习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出示视频,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雷雨》。 3.指导书写“雷”字。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对照生字表圈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注自然段序号。 2.读准字音。 3.巧记字形 三、朗读课文,梳理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4.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有何不同? 四、理解感受,雷雨前景象 1.默读第1~3自然段,作者在雷雨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读读雷雨前的场景,圈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1)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学生交流。 3.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4.指导书写“压”。 5.感受“闷热”。 你还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雷雨前的闷热? 6.学习第2自然段。 (1)雷雨前没有风,没有声音,好安静呀!忽然…… (2)忽然发生了什么?我们来读课文了解。 (3)指名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理解“摆”:“摆”字写出了风很大。 (5)想象补白。 课件出示: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名朗读: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7.学习第3自然段。 理解并积累“越来越……”。 8.朗读第1~3自然段。 (1)听朗读,想象画面。认真听老师朗读第1~3自然段,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3)借助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认识“压、蝉”等5个字,会写“户、新、迎、扑”这4个字。 2.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体会“挂、坐”等字词运用的准确性。 3.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试着背诵课文。 4.能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以及自己见到的下雨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回顾前文 1.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2.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3.雷雨前,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背一背。 二、理解感受,雷雨中景象 1.过渡:雷雨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自由读一读第4~6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2.作者听到了什么? 3.理解“哗,哗,哗”。 4.理解“看不清”。 5.体会雨的变化。 (1)理解“渐渐地”:你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这种句式说说雷雨中景物的变化。 (3)结合图片,朗读第4~6自然段。 6.试着背一背第4~6自然段。 三、理解感受,雷雨后景象 1.默读第7~8自然段,说说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 2.边读边想象画面。 (1)感受天空的变化:天亮起来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①出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彩虹像什么一样挂在天空?你有哪些感受? ②理解“挂”。 (2)感受空气的变化。 仔细闻一闻,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3)感受小动物的变化。 四、迁移表达,整体提升 1.学生借助板书,说一说变化。 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变化。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全班指名说。 2.朗读全文。 3.试着背诵课文。 4.联系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见过的雨。 你见过的雨是怎样的?试着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一写。 | 创设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设定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利用视频营造一种雷雨天气的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更有兴趣参与到对即将要学的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中。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让学生去挖掘识字的方法和规律,培养识字的能力,体验识字的乐趣,从而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由朗读是在学生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交流时,重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词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理解“垂”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巧妙地借助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语言环境来理解,并和“落”进行对比,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妙。 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是语言文字的内化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雷雨的美妙。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是语文课上的主要训练点,也是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过程。通过朗读体会景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此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借助关键信息说说雷雨景象的变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结合语文情境,运用学过的词语进行个性化表达。 | |||||
板 书 设 计 | ||||||
教 学 反 思 | ||||||
教学 内容 | 17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 |||||
教学 目标 | 1.认识“慌、辨”等13个生字,会写“指、针”等9个字,正确读写“野外、大自然”等14个词语。能积累“慌、辨”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稀、稠”等字的意思。 3.能说出课文里介绍的几种“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 4.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感悟大自然的奥秘。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做生活的有心人。 | |||||
教学 重难点 | 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感悟大自然的奥秘。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 |||||
教学 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修 改 | ||||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用自己积累的记字方法初步记住一些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课文里介绍的几种“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导入课题 1.故事引入。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它告诉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景物来辨别方向。(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②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并正音) ③全班齐读。 认识指南针。 三、提问设疑,小组研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想想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并相互讨论。 3.想一想,怎样利用太阳、北极星、大树和雪辨别方向? 4.小组合作,试填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5.小组选代表,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小组汇报交流。 (2)教师相机指导。 6.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中的几种“天然的指南针”,想一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感悟大自然的奥秘。 2.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词语积累。 出示词语,找生读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如何利用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来辨别方向。 二、精品细读,解决疑难 1.太阳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1)思考:为什么说“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2)指导朗读。 (3)小结:晴天的中午,可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2.利用北极星辨别方向。 (1)人们把北极星比作什么?我们怎样利用它辨别方向? (2)指导朗读。 (3)小结:在黑夜里迷失方向时,可以利用北极星来辨别方向。 3.利用大树辨别方向。 (1)大树怎样给我们指示方向?它为什么能给我们指示方向? (2)借助图片,相机理解“稠”“稀”两个字。 (3)指导朗读,突出“稠、稀”“南、北”的对比。 (4)小结:阴雨天,大树枝叶的稠密可以指示方向。 4.积雪指示方向。 (1)结合图片理解“沟渠”。 (2)严冬时,积雪怎么为我们指示方向? (3)指导朗读。 (4)小结:大雪天积雪融化得快与慢能指示方向。 5.总结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拓展交流:除了文中的方法外,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 2.交流课后收集到的资料。 3.课件出示对应图片,引导学生交流。 4.总结全文,交流感受。 5.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你知道的“天然的指南针”告诉身边的人。 四、认真观察,指导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边认读,边观察字形。 2.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重点指导。 (1)导:上面是“巳”,与第一笔相连,不要写成“已”。第四笔横写在横中线稍下一点。 (2)碰:石字旁写得小且靠上,右边的第一笔点要高于左边“石”的第一横。最后一横在“石”字的下面起笔。 (3)特:牛字旁最后一笔为提,第七笔横起笔穿插于牛字旁横和提的中间,第八笔横比第七笔横短,最后一点写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书写,师生共评。 |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既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识字读文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采用填表方式检查自学效果,简洁明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发现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在复习检查第一节课内容的同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依据语言文字,借助恰当的图片,进行定向引导,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然后再借助具体的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含义。 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感悟大自然的奥秘。同时,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个性化的作业,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个性化成长。 引导学生观察,注意重要笔画所在的位置,写前指明观察方向,写后评价反馈,在看和写的实践中把字写美观,提高书写能力。 | |||||
板 书 设 计 | ||||||
教 学 反 思 | ||||||
教学 内容 | 18 太空生活趣事多 | |||||
教学 目标 | 1.认识“航、宇”等13个生字,会写“杯、失”等8个字,正确读写“太空、生活”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中的常识,能说出太空生活中的趣事,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3.积累由“宇、航、员”拓展的3组词语,能初步体会每组词语的特点。 | |||||
教学 重难点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太空生活中的趣事,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 |||||
教学 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修 改 | ||||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航、宇”等13个生字,会写“杯、失”等8个字,正确读写“太空、生活”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太空生活中的趣事。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图片激趣,引入趣事。 2.学生齐读课题。 3.了解设问,感触趣事。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2)引导了解设问句。 (3)指导朗读。 (4)认读“航天员”。 二、再读课文,梳理“趣事” 1.自由读文,了解趣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识字写字,感知趣事。 (1)课件出示词语表中的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2)通过指名读的方式读这些词语。应注意:“生”是后鼻音,另外要特别注意区分“浴、容”两个字,不要混淆它们的读音。 (3)请学生对生字进行偏旁归类。 (4)学生齐读词语。 ①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摘掉小帽子你还会读吗? ②出示生字小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 ③交流识记生字:你们是怎样来识记这些生字的呢? (5)学生书写,教师点评。 3.整体把握,细数趣事。 (1)指名6位学生接力读课文,说一说文中写了哪些有趣的事。 (2)发现方法:第2~5自然段结构相似,可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概括出有趣的事。 (3)小结 4.布置作业,巩固趣事。 课后,给爸爸妈妈讲一讲在太空中有哪些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由“宇、航、员”拓展的3组词语,能初步体会每组词语的特点。 2.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能说出太空生活中的趣事,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感受“趣事” 1.扩词识记,回忆趣事。 (1)复习生字,游戏导入。 课件出示: 航——航空——航空公司 师:“航”字拉来了好朋友,组成了两个字和四个字的词语。你能帮帮其他的字宝宝吗? (2)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请学生为生字扩词,教师相机点拨。 2.朗读文段,感悟趣事。 (1)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2)交流识记生字“宇、宙”。 (3)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是一样的感觉吗? (4)句子训练: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航天员是怎么睡觉的。 航天员在太空睡觉,必须_______,不然______________。 (5)指导朗读本段。 (6)小结 3.学法迁移,探究趣事。 (1)句式训练:请同学们运用下面的句式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太空趣事。 课件出示: 宇航员在太空,必须___________,不然________________。 (2)学生交流。 4.角色互换,感怀趣事。 (1)太空的生活在我们看来,是那么有趣,可是在航天员的眼里,却不是那么一回事。你们试想一下,如果你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会有什么感受? 二、寻找原因,总结延伸 1.寻找原因,解读趣事。 (1)太空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我们到太空游玩一番,领略了那么多新鲜有趣而又奇特的太空生活,太令人难忘了。现在,你有没有什么疑惑? (2)了解失重。 2.总结延伸,拓展趣事。 三、认真观察,指导生字 1.生字指导,书写之趣。 以“容”和“浴”为例。 (1)观察交流: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异同? (2)学生交流。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个别点评,展示优秀书写示例,出示问题书写示例,并纠正。 2.布置作业,延伸趣事。 (1)查一查: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太空知识的书籍。 (2)画一画: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 (3)写一写:想象自己在太空中会发生哪些趣事。以“我在太空的一天”为题写一段话。 |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美丽的太空图片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设问句的朗读指导意在让学生在了解设问句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朗读再现能力。 此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采用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的形式,让学生融入情境中,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为生字的识记奠定了学习基础。 此环节通过扩词识记导入新课,既帮助学生巩固了生字的识记,又教给学生理解并记忆生字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方法的指导,在引导学生学习一部分后,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和知识面,很好地利用了所学知识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了学生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此环节的书写指导,意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书写习惯,并寓育人于写字教学中,启迪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查”“画”“写”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巩固提高,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 |||||
板 书 设 计 | ||||||
教 学 反 思 |
内容 | 语文园地六 | |||
教学 目标 | 1.认读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认识“博、馆”等9个生字。 2.能正确书写“含、迎、留”这3个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敬”这3个结构易写错的字,能联系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 3.朗读例文,能感受提问的不同角度,能仿照例子,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 4.能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5.能背诵古诗《悯农》(其一)。 6.自主阅读《最大的“书”》,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 |||
教学 重难点 | 1.能联系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 2.能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 |||
教学 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修 改 | ||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认识“博、馆”等9个生字。 2.能正确书写“含、迎、留”这3个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敬”这3个结构易写错的字,能联系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 3.能仿照例子,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你们去过这些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场所名称。 课件出示: bó ɡuǎn lǎn jì yù 博物馆 展览馆 科技馆 体育馆 2.去过的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这些地方有哪些设施。 3.出示“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体育馆”这些场所的图片,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些场所的功能。 4.课件出示生字“博、馆、览、技、育”,边观察边引导学生认识这几个生字。 5.引导识记:“博”和“馆”是左右结构的字,“览”和“育”是上下结构的字。“览”不能读成“nǎn”。 6.你还知道哪些馆? 7.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研究所、派出所、哨所、诊所”,认识生字“研、究、哨、诊”。 二、字词句运用 1.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含、迎、留”,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时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学生交流,互相提醒。 (3)教师引导。 (4)学生动手写一写,老师巡视指导。 (5)观察“荡、满、敬”,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这三个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6)学生交流汇报。 (7)老师提醒。 (8)学生动手写一写,老师巡视指导。 2.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1)课件出示字词句运用中的句子,学生自由读一读,注意带点的词语。 (2)猜猜带点词语的意思。 (3)分小组讨论怎样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6)运用方法,理解词语。 三、写话 1.谈话引入。 2.读一读,说一说。 (1)自读例文,比较理解:边读边圈画句子中的“为什么、哪儿、谁、怎么”等疑问词,比较疑问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2)学生交流自己找的疑问词,并说说它们在句中的位置。 3.说一说,写一写。 (1)读了这些问题,你心中还有其他的疑问吗? (2)在小组里将你的“问号”与你的组员进行讨论。(课件出示图片) (3)小组成员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 (4)写一写:把你心中的“问号”写下来,制成卡片,用上“怎么、谁、什么、在哪里”等疑问词。 (5)总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有喜欢读书的习惯。 2.能背诵古诗《悯农》(其一)。 3.自主阅读《最大的“书”》,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台 1.谈话引入。 (1)谈话导入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展示台。 (1)学生分小组交流,我们班的图书角都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2)分小组进行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 (4)指名读“图书借阅公约”。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图片,仔细观察,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借助拼音,把古诗《悯农》(其一)读通、读顺。 3.指名读,相机正音。 (1)“粟”是平舌音;“农”是鼻音;“种”读四声。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4.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让学生读古诗,对读不准的地方及时提醒和纠正。 (2)结合插图,了解古诗大意。重点理解“一粒粟”和“万颗子”。 (3)回顾古诗《悯农》(其二),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 5.同桌之间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6.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7.指导朗读,并背诵。 8.拓展延伸。 三、我爱阅读 1.激趣导入,质疑提问。 (1)(出示一本书)同学们,这是一本——书。 (2)老师知道大家都喜爱读书,你们能说说读书的好处吗? (3)你第一次看到课题的时候,心里有什么疑问吗? 2.自主学习,感知神奇。 (1)打开课本,带着刚才的疑问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交流。 ①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 ②“书”中的文字是什么?“图画”又是指什么? ③“岩石书”里有哪些知识? ④读“岩石书”有什么用? 3.品味“书本”,感知经历。 (1)默读第1~4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 (2)岩石上除了字,还有什么? (3)读岩石这本书有什么用? 4.整体回顾,总结延伸。 (1)你现在明白为什么说岩石是书了吗? (2)你们想不想像地质勘探员叔叔一样,读懂这本最大的“书”呢?现在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本书,帮助你们读懂充满智慧的岩石。 | 本环节的设计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两组词的规律。一组都含有“馆”,一组都含有“所”,了解“馆”和“所”词性和词意基本相同的特点。教学时让学生去观察、讨论,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 本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引导学生自己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应用新知识,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总结学习经验,这正是新课标“促进学生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参与、合作的意识,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由说到写,读写结合。 在联系生活经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通过交流,展示如何参与建设和管理班级图书角,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会有初步的了解。而回顾旧知,则更能进一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想让孩子学得踏实有效,绝对离不开课外阅读。 | |||
板 书 设 计 | ||||
教 学 反 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