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公东征后,“封建亲喊,以藩屏周”, “兼制大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建”是指( )
A.建立周朝 B.分封诸侯国 C.委任官职 D.实行郡县制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
A.信仰 B.地域 C.财产 D.血缘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4.图1所示的机构创立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5.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德国
6.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右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A.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B.中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C.国民大
D.中华民族的奋起
7.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联中的“公”指的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徐骧
8.“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9.某文献记载:“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该文献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
10.19世纪中期,列强侵略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一场轰轰烈烈的农动在中国南方兴起。这场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1.俗话说,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掌握历史的时序性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它经历了( )
A.30年 B.40年 C.79年 D.109年
12.看到“1921”、“上海”、“嘉兴南湖”这些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国民运动 C.抗日战争 D.中国党成立
13.“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诗中的“会”是指( )
A.一大 B.二大 C.遵义会议 D.七大
14.三大战役胜利后,为推翻政权,人民发动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的“江”是指( )
A.乌江 B.长江 C.湘江 D.闽江
15.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识的伟大转折,使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里的“它”是指( )
A.十四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五大 D.七届二中全会
16.在1955年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这次会议的地点是( )
A.中国北京 B.埃及开罗 C.印度新德里 D.印度尼西亚万隆
17.“小球转动大球”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段佳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乒乓外交” B.日内瓦会议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万隆会议
18.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说:“人民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他的最美好的声名……而且一切意见均交由公民大会加以裁决。”材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
A.人民主权 B.法律至上 C.社会契约 D.间接民主
19.罗马法是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所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 )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 D.《王位继承法》
20.拿破仑时期的《民法典》以罗马法为蓝本,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某些司法原则均源于古罗马。符合以上论断的是( )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
C.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的基础
21.我国著名学者钱乘旦说:“光荣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合适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君主 B.君主立宪制 C.联邦制 D.民主共和制
22. 美国1787年规定:美国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行使,又相互制约。该规定体现的立法原则是( )
A.分权制衡 B.轮番而治 C.抽签选举 D.集权
23.列宁说:“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共同创造的……”。文中的“两位学者和战士”是指( )
A.和 B.伏尔泰和卢梭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圣西门和傅立叶
24.“二战”后,美苏冷战导致两大阵营的对峙,引起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约的建立 D.华约的建立
25.二战以后,美苏两级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26.1967年欧共体成立。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组成欧共体的三个机构不包括( )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欧洲军事共同体
27.“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下列史实中,属于美国“冷战”组成部分的是( )
①杜鲁门主义 ②马歇尔计划 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④太平洋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引起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源是( )
A.俄罗斯走出低谷 B.中国的崛起
C.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 D.日本、西欧的崛起
29.实现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各族人民平等、团结,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主集中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
30.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民主与法制在某一历史时期曾径遭到严重破坏。“某一历史时期”指的是( )
A.建国初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文化大”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31.被誉为新中国“外交之父”、“外交之魂”的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
32.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
A.商品经济 B. 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33.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牛耕的推广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器时代的到来
34.《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经商的人很多D.商业交往有时间
35.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是( )
A.禁止走私贩运 B.海禁 C.重农抑商 D.保护生态资源
36.新航骆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至( )
A.地中海沿岸 B.红海沿岸 C.波罗的海沿岸 D.大西洋沿岸
37.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商场最终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
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扩张和掠夺 C.第一次工业 D.第二次工业
38.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 )
A.戊戌变法后 B.辛亥后 C.鸦片战争后 D.战争后
39.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表现为( )
A.轻工业停滞不前 B.重工业快速发展 C.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40.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首先出现于( )
A.沿海地区 B.北京地区 C.西南地区 D.西北地区
二、单项选择题Ⅱ: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41.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依据( )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4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求其宁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讨伐六国 B.攻打匈奴 C.推行郡县制 D.修筑长城
43.隋唐时期一系列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下列创新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曲辕犁和筒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44.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事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45.下列关于辛亥历史功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46.图2是某同学自制的关于“中国党奋斗历程”的历史年代尺。其中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开天辞地 B.当家作主 C.遵义会议 D.十一届三中全会
47.“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这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段朗诵词。它描述的主要是( )
A.国民时期的北伐战争 B.长征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
C.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敌后抗日 D.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
48.曾经在“文化大”中受到错误批判和打击的原北京市彭真同志,1979年出任全国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主持七部法律的起草工作。上述材料表明,十年“”给党和人民的深刻教训是( )
A.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B.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C.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要准确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
49.伯里克利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因为政权是在在全体公民的手中,……每个人在
法律上是平等的。”这里的“制度”是指( )
A.君主制 B.贵族制 C.民主制 D.内阁制
50.有人说英国资产阶级实际上是议会的。“前是国王的议会,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
A.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前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D.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51.在华盛顿纪念塔内的一块中国人赠送的石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浸浸乎三代之遗志。”碑文对华盛顿的贡献最为赞赏的是( )
A.雄才伟略胜过了许多中国人 B.发表《宣言》
C.创立了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度 D.领导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52.1848年,《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主义的诞生,它成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下列事件中,实践了这一思想的是( )
①英国光荣 ②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③美国战争 ④十月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53.“马歇尔计划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因为该计划实际上是( )
A.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 B.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
C.以经济的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体系 D.导致世界政局的不稳定
54.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认为( )
A.美国不再是世界强国 B.中国成为超级大国 C.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D.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55.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C.采取不抑制兼并的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56.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海难发生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严控对外联系
57.《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 )
A.推行重农抑商 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58.伏尔泰说:“这无疑是我们地球上的头等大事,因为在这之前,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一直是一无
所知,迄今为止任何伟大业绩在这一新的创举面前都相形见拙。”这件“头等大事”是指( )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59.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经济大危机 B.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率高
C.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过美国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60.厦门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以前,产自江浙和福建的棉布十分畅销,但自从开埠通商后,“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土产棉布质量的下降 B.交通运输的不便 C.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D.洋布洋纱的冲击
三、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
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2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得1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61.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刺史 D.军机大臣
62.下列文件属于太平天国时期纲领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权利法案》
63.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1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C.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D.南京大的有关报道
. 美国规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这体现的原则是( )
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集权原则
65.二月“使临时得以上台执政,但它仅对国家的政治门面做了修饰,未能阻止
继续参战,没有消除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没有解决农民问题。”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
A.十月具有必要性 B.二月巩固了沙皇的统治
C.二月的性质是资产阶级 D.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66.1949-1956年,中国党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包括(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67. 有学者认为:1955—1975年期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两极’的现象,或者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宰制,逐步让位于新的全球格局。”当时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有( )
A.苏联的解体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68.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说明当时在这一地区 ( )
A. 积极推行重商 B.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 存在一定的自由劳动力 D. 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69.《党宣言》中写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因素迅速发展。”作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促进了非洲经济空前发展
C.加强了封建主义力量 D.有利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7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
C.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 D.工业和科技的进步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三校联考学业水平测试
高一历史试题
参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B | D | B | B | A | A | C | C | A | A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答案 | A | D | C | B | B | D | A | A | B | D |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答案 | B | A | C | B | B | D | A | C | C | C | |
题号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答案 | B | B | D | D | B | D | D | C | D | A |
题号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答案 | B | C | D | C | D | C | C | B | C | C |
题号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答案 | C | C | C | C | B | D | A | A | D | D |
题号 | 61 | 62 | 63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
答案 | BC | AC | AD | BC | AC | AB | CD | CD | AD | B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