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本文,一要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二要明确作者写作此文的手法;三要掌握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四要熟练地背诵全文。
读读练练
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惟吾德馨( xīn ) 苔痕(tái ) 素 琴( sù ) 案牍( dú )
· · · ·
2 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有仙则名 著名,有名气 。 有龙则灵 灵异
· ·
惟吾德馨 有灵气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何陋之有 简陋
· ·
3 文学常识填空。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2)本文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和哲学家。
4翻译下列句子。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整体理解
本文紧扣“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惟吾德馨”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室外环境之雅,用“_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何陋之有”予以强调,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课内语段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可以分为三层,请在文中用“‖”划分出层次,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值得称颂。
第二层:写陋室的环境和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总结上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2本文的中心句是:惟吾德馨__
3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引用互文借代反问
4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托何物言何志?
《爱莲说》托“莲”的形象突出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陋室铭》借“陋室”表达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向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成长环境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体态,香气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而不敢侵犯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风度,气质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爱莲说》专题练习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庄重而高雅。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发挥题:
1、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1、 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2、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答:提示,可答“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
3、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4、 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填空题:
1、 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
2、 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
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拟人)。
4、 指出句式: (1)菊之爱:(倒装句)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
5、 从句子种类看,第2段第一句属(陈述)句,第二句是(感叹句)第三句属(陈述)句,第四句属(反问句),第五句是(感叹句)。
6、 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质)。
7、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8、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在《爱莲说》中找出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 用一组骈句来描写你熟悉的一种花:风定梅花香,月寒只影俏。
10、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随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什么花? (莲花)
10、 作者以(莲)自况;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陶渊明),课本中学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与“鲜有闻”的“鲜”字构成反义词的是(众)。
阅读《爱莲说》,回答文后几道题: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蕃:多 ②陶后鲜有闻 鲜:少
③亭亭净植 植:树立 ④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
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6、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7、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
②喜爱的原因是: 。
三、课内语段阅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将这首诗分为两层,并分别概括它们的大意。
第一层 :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第二层: 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2.“问君何能尔”中的“尔”指代什么?指代前两句。
3.你是如何理解“心远地自偏”的?此句是强调人的精神应超脱一些,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或较少受到外界烦乱事物的影响。
4.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情、景、理浑然融合。
饮酒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饮酒》诗共20首,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都是诗人酒后偶然的题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第五首,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它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十二年(417),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诗人在东篱旁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中望见郁郁葱葱的庐山,这时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面对着这一自然和谐的景象,诗人不禁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的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次北固山下
在唐朝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律却使他留名青史。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这首诗的一二句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三四句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五六句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七八句抒写思乡之情。这首写景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第一句写早春的背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而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都不见。但若下过一场雨后,春就悄悄地来了,小草就是春的使者。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很自然地引出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为什么早春的草色要比皇城的处处烟柳好呢?只因为春草蕴涵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而杨柳堆烟的暮春又有什么稀奇呢?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后人多取其题面之意,咏边塞征战之事。本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全诗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两个场景。前四句写的是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第一句用“黑云”一词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第二句“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壮士雄姿英发。第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半卷”写出援军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了交战地点。接着写双方的苦战及将士欲以身躯报效国家的豪情。
天净沙秋思
这是一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是第一层。
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