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世界近代史复习知识要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0:55:02
文档

世界近代史复习知识要点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一.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条件、主要事件和意义。1.条件:(1)航海技术、造船术的发展、罗盘针、多桅帆船在航行中的应用;(2)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3)商业上的进步;(4)的支持。2.主要事件:(1)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2)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3)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3.意义:1)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2)欧洲商业重心的转移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价格”;4)开阔了人类的眼界,有利于科技的进步,也敲响了欧洲封建制
推荐度:
导读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一.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条件、主要事件和意义。1.条件:(1)航海技术、造船术的发展、罗盘针、多桅帆船在航行中的应用;(2)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3)商业上的进步;(4)的支持。2.主要事件:(1)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2)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3)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3.意义:1)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2)欧洲商业重心的转移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价格”;4)开阔了人类的眼界,有利于科技的进步,也敲响了欧洲封建制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一.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条件、主要事件和意义。

1.条件:(1)航海技术、造船术的发展、罗盘针、多桅帆船在航行中的应用;(2)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3)商业上的进步;(4)的支持。

2.主要事件:(1)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2)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3)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3.意义: 1)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2)欧洲商业重心的转移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价格”;4)开阔了人类的眼界,有利于科技的进步,也敲响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丧钟;5)殖民征服与殖民化的开始。

二.意大利首先发生文艺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萌芽,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2.中世纪以来,教垄断西方文化教育,取消了个人思想自由,使人们的生活缺少理性思维;

3.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摧毁教会的神学观;

4.意大利更多地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

5.14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既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又促使人们开始反省。

三.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意志开始?

1.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2.政治因素: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四.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1,背景: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彼得一世即位以前,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17世纪末,在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在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统治阶级。

2.内容:1)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2)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3)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4)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5)兴办近代工业,改革经济落后面貌;5)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地位。

3.影响:1)国力壮大,跻身欧洲强国行列。通过与瑞典的两次战争结果的比较,可清楚认识到,通过彼得一世的改革,整体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欧洲的影响力也得到了增强;2)保留封建农奴制,走上扩张道路。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强农奴制基础上实行的,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这决定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3)对当时一些落后的封建国家有借鉴作用;4)由于彼德一世鼓励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所以对于当时的一些发达国来说,是一个充足的原料产地、加工工场和劳动力市场。

五.为什么说法国的君主最为典型?

六.分析三十年战争产生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原因: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的扩张;宗教改革引起新教与天主教的矛盾加剧。直接起因:奥地利对波希米亚的侵略和占领。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和德意志一些新教统治者以及信奉新教的丹麦、瑞典等国联合起来,反对奥地利。

影响:导致德意志,荷兰和瑞士,西班牙衰落,法国和瑞典兴起。

七.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意义。

意义: 1: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扫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2:对欧洲乃至对世界都有深刻影响;3:中所产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后来在欧美产生了积极影响。

八.如何评价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家、军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共和国成立前的克伦威尔应基本肯定,后期应基本否定。在英国资产阶级的第一阶段,克伦威尔可以算是资产阶级家,他贡献突出,用武力击溃了王军主力,王党叛乱,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制;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逐渐走向反动,远征爱尔兰,并对爱尔兰进行大肆掠夺,在远征爱尔兰的问题上不存有两重性的问题。克伦威尔的护国政治是走向复辟的过渡形式,因此谈不上是新制度的探索者。他民主派运动,发动一系列的商业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九.西欧启蒙运动出现的背景及其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背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许多自然界的奥秘,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历史意义: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为欧洲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为法国大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

十.怎样认识拿破仑的政权和他的对外战争

政权,拿破仑政权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军事专政。从背景看,建立集权统治是维护资产阶级成果的客观形势的需要。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来看,由民主共和制度向军事制度的转变,与大创立的自由、平等、等原则完全相悖。从拿破仑政权的实质内容来看,它虽然用帝制取代了共和制,改变了政体和官制,这与其说是形式上的改变,倒不如说是一种新的稳定。因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未变,资产阶级的施政方针未变,它推行的一系列都是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从拿破仑政权灭亡的原因来看,政权不能长久适应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条件,终于在内外势力的进攻下倒台了。

对外战争,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和侵略扩张的双重性质。这一政权以战争的手段,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巩固了大的成果;又因战争的失败,葬送了帝国,使封建王朝得以复辟。

一方面,他前期所进行的战争,捍卫了法国大的成果,并把大的思想和精神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而资产阶级的历史洪流,是势不可挡的。

另一方面,他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掠夺和奴役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具有侵略性,招致了人民的反抗并导致了他的最终失败。此外,拿破仑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这就决定了他的战争必然要反映法国大资产阶级的要求,必然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

十一.工业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英国?

1.英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2.英国拥有丰富的煤矿,而且很早就开始开采和利用这种燃料;3英国拥有大量可用于工业的流动资本;4.英国拥有大量可用于工业的自由劳动力;5.英国拥有较发达的国内市场;6.英国拥有众多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十二.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运动中的作用

俾斯麦作为普鲁士王国的宰相,出台“铁血”,将作为国家活动的中心。以普鲁士传统的军国主义和强大的国力,进行了与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最后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大业,帮助德皇威廉一世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可见他是德意志统一的组织者。

十三. 试比较德国、意大利两国统一运动的异同

1.相同点:统一前:1)工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  2)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各自资本主义的发展;3)都面临着奥地利、法国等国的阻挠;4)都是当时欧洲民族运动潮流的产物;5)都被拿破仓征服过,法国成为它们共同的敌人

统一过程中:1)都有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德意志是普鲁士,意大利是撒丁王国;2)都是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由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3)两国都有一个主要领袖人物领导;

统一后: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保存大量封建残余。

2.不同点:1)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德国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意大利除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除外国势力。2)领导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同: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弱小,统一是由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领导的;而意大利虽在撒丁王国领导下进行,但人民群众起了重要作用,存在自下而上的道路。3)外援不同:德国统一完全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未借助外援;而意大利是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援助才打败奥地利的。4)结果: 德意志成为欧洲新兴的强国,发展速度快;意大利的发展仍困难重重.

十四.农奴制改革背景、内容及影响

背景: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等);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统治的新思潮;军事上,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

内容: 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3,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村社”。在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

影响:维护了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地位,同时也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十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影响

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与尖锐。

经济上,工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并作为一支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思想上,欧洲社会主义思想高涨,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成功。

影响:1848年《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1.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2.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3.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昭示了未来主义社会的原则

5.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6.展示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 7.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8.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六. 1857-1859印度民族大的背景、历史意义

背景:1.英国在印度采取高压手段实行殖民统治,引起了印度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1)劫掠财富(2)强征赋税“固定柴明达尔制”→“不固定柴明达尔制”(3)冲击印度民族工业“悲惨的境况在商业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2.印度士兵备受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反英情绪日益高涨

(1).同农民的矛盾:剥削农民和手工业者。(2).同士兵的矛盾:强迫改变宗教信仰。(3)同封建王公的矛盾:兼并王公的土地,取消他们。

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大提高了广大印度人民的爱国主义觉悟。赶走外国侵略者,恢复印度的的思想第一次提出并传播到民间。大量反英斗争的英雄事迹流传下来,在群众中埋下了种子,成为日后推动印度民族运动发展和走向胜利的强大的精神鼓舞源泉。 2.国际意义:大延缓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亚洲的速度(中,英国被迫将原派往中国的侵略军半路改派向印度);它和中国的太平天国、伊朗巴布教徒、日本明治维新一起构成了亚洲风暴,显示了亚洲人民的英勇反抗精神。

十七.分析近代日中两国的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1)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2)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3)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4)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明治维新:(1)封建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2)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3)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4)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十八.第二次工业发生的历史条件、特点及影响

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的确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特点:(1)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2)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发展迅速;(3)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交叉进行。

影响:经济方面:(1)带动新工业部门的产生与发展,也使旧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得到飞跃发展;(2)推动了生产力飞速发展,在生产管理方面也引起深刻的变革;(3)出现了垄断组织,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

政治方面:(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言人;(2)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迎来新的高潮。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和尖锐化。

十九. 分析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⑴第二次工业的推动;⑵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

影响:积极作用:(1)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建立垄断组织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攫取高额利润。但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3)垄断组织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消极影响:1)垄断组织之垄断市场、垄断价格,势必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2)垄断资本的形成,其间充满了暴力、欺诈的行为及种种卑鄙丑恶的手法。(3)垄断的形成,导致食利者阶层的出现。(4)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5)垄断资本是战争的根源。

二十.传统观点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对此你有何看法?

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在帝国主断资本主义越来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止技术的应用和进步,因而造成停滞和腐朽的趋势。尽管这种趋势并不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在个别部门、个别国家或个别时期内迅速发展,但是总的说来,工业发展的速度已经滞缓下来,在资本雄厚的帝国义时期空前尖锐化。……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一环,在无产阶级力量最强大的国家里,资本主义有可能首先被推翻。

二十一. 论述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势

1.行政权力的膨胀。

2.国家机器的加强:(1)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完善军事组织,强化它们的扩张和功能;(3)国家政权的职能扩大,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及进行干预。

3.结构趋于完善:(1)建立文官制度,消除官场,提高行政效率,(2)实行专家的科学化管理。

4.政治民主的扩大。

5.两党制的正式形成及其他形式的政党政治

6.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散。

二十二、美国内战的性质、历史影响以及为什么获胜的是北方?

性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

历史影响:美国内战以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不仅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最大的内部障碍,而且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

美国内战是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在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解决了美国战争后就已经存在,之后又不断发展的南北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为美国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为美国将来站在世界经济的前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方获胜的原因:

1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力高于南方的奴隶庄园经济

2《宅地法》和《黑人奴隶宣言》得颁布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也进一步削弱了南方的力量和治基础

3北方外交上得到一些国家的支持

4,美洲与其他相距太远,英国不易参与战事

(具体的分析)根本原因在于,北方是新兴而进步的资本主义制度,代表了北美乃至世界文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对移民(特别是欧洲移民)、资金有巨大吸引力,实行机械化生产,而南方是农奴制的庄园种植业,生产力相对就会较差,而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是大势所趋,所以南方失败。

同时,《黑奴宣言》《宅地法》也是北方获胜的重要原因和保障。《黑奴宣言》可以直接争取广大的黑人民族的支持、参军甚至倒戈一击,而黑人是南方的劳动力和的很大组成部分,这样就使得南方失去黑人的支持;林肯还颁布的《宅地法》,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西部农民为联邦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在巨大实力差距面前,南方的筹码不多,可能只有两个,一个是英国的支持,英国帮助南方制造军舰,但当时起决定性因素的毕竟是陆军,且北方造船业也很发达,国际上法国支持北方;一个是先发制人,速战速决,以小搏大,不过北方在开头措手不及后就进行了一系列动员和调整,优势渐显。

二十三、比较彼得大帝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

答:(1)两次改革都是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动。但是由于时间,内容,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只有结果和目的是相似的。

(2)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力行改革,使俄罗斯现代化,定都圣彼得堡,人称彼得大帝。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是使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

(3)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着手国内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主要实行农奴(二一九法令),设立地方自治议会,修订司法制度,充实初等教育,改革军制,以谋求的近代化。

二十四、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土地解析

答:雅各宾派把逃亡贵族土地分成下块出售;农村公有地按当地人口分配。

法国资产阶级面临严峻的内外危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成为打击封建势力和争取农民支持以挽救的重要手段。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土地,在当时起到了摧毁封建制度、挽救和农业生产力的作用,但造成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制约了两次工业期间法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成为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远远落后于美国和德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1)资产阶级:雅各宾派土地的最大受益者。

雅各宾派掌权后,基于自己的经济主张和小农的压力,先后三次颁布了土地法令,以

最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

雅各宾派土地的最大受益者是资产阶级与农民,首先是资产阶级。

(2)雅各宾的土地加强了资本主义土地的集中,为法国近代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不象有的同志讲的,土地加强了小农,而忽视资产阶级取得土地的状况及其对法国近代化的影响。从这一点上说,雅各宾派土地是积极的,至于法国资产阶

级为什么没有在19世纪起到英国资产阶级那么大的作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是雅各宾派土地的客观结果。

名词解释

教皇子午线:教皇子午线是指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后,西、葡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而大动干戈,互不相让。1493年5月,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约等于3英里)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丁•路德: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1483年11月出生在日耳曼(人称日耳曼为改革发源地)中部绍森几亚(Thuringia)的曼斯菲德(Mansfeld)附近的艾斯里本 (Eiskeben)-->撒克森伯爵(选候)领地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新教路德宗创始人。

《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10月30日,马丁·路德写了《九十五条论纲》,第二天中午贴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他说:当钱投入钱柜的叮当作响时候,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他认为出卖赎罪券是“欺骗”和“捏造”,是犯了错误,是宣传与“教不符”的道理。这种论点对教皇和天主教会是一个沉重打击,无疑是一次思想,从此有了思想自由和宗教自由。而这也立即在德国引起了燎原大火,农民、平民把它看成的信号,市民、骑士甚至部分诸侯也卷入了反教会的浪潮,顿时,路德成了各种反对派团结的中心,《九十五条论纲》也成了各派的共同纲领,两个星期便传遍了整个德国。

胡格诺战争:法国宗教战争(les Guerres de religion),又名胡格诺战争。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连续八次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激烈对抗,对十六世纪的法国造成了破坏。

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年-1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1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尼德兰:尼德兰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这次是通过民族战争的形式完成的,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使人类历史的前景出现一抹灿烂的曙光。

圣像破坏运动:“破坏圣像运动”有三:最初两次是指726年至843年期间,东罗马帝国中数位皇帝所推行的,从726年皇帝利奥三世颁布禁止祟拜偶像法令为开端,至公元843年幼帝米海尔三世统治时期。三是1566年8月11日由尼德兰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发动的反对天主教会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人动,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尼德兰资产阶级的起点。

圈地运动: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新贵族: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国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在此期间,制呢业等工场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还出现了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牧场和农场。由工场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等组成的新型资产阶级成长起来。有些贵族虽然保留了贵族头衔,却也从事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活动,他们被称为新贵族。新贵族有两种人:第一是原来的封建贵族,但是他们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种是资本家,但是为了有政治地位,而买了封建贵族的名号。

清教运动: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运动后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清教明显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张,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反封建斗争的现成的思想武器。

光荣: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说明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

1787年美国:美利坚合众国(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通称美国联邦或美国(U.S. Constitution)。它是美国的根本大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美国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1787年5月,美国各州(当时为13个)代表在费城(Philadelphia)召开制宪会议,同年9月15日制宪会议通过《美利坚合众国》。17年3月4日,该正式生效。后又附加了27条修正案。

《宣言》:《宣言》,17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言以美国的《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宣言:《美国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为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会议于费城批准,当日兹后成为美国纪念日。宣言之原件由会议出席代表共同签署,并永久展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之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此宣言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以解除雅各宾派过激主义威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借口,开始行动,他派控制了督,接管了的一切事务,开始了为期15年的统治。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上称拿破仑在这天发动的政变为“雾月政变”,史上通称“雾月18日政变”。

封锁体系: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被迫放弃侵英计划后,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拿破仑于1806年11月21日在柏林发布敕令,宣布封锁不列颠诸岛,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船只一律不许驶入帝国控制的任何港口。并于1806—1807年先后颁布4个敕令(柏林敕令 2次米兰敕令枫丹白露敕令),1807年10月13日拿破仑在其设朝听政的枫丹白露行宫(巴黎南部)再次发布敕令加强封锁,宣布任何商品必须有原产地证明,确属非英国及其殖民地产品,方可进入;一切中立国的船只凡曾在英国靠过岸的,货船一并没收;曾屈服于英国的中立国船只即视为“已剥夺国籍”,可予捕获。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这一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各国造成严重后果。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丧失,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

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提议和组织的。其目的在于重划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

神圣同盟:神圣同盟是一八一五年九月,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奥地利、俄罗斯和普鲁士三国君主--奥地利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威廉三世--打败拿破仑后缔结的同盟,目的是维护君主政体,反对法国大在欧洲所传播的理想。另外意大利足坛也有神圣同盟的说法。

普法战争:普法战争是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而爆发的战争。但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战争后期,普鲁士将战争由自卫战争转化为侵略战争。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于1871年1月18日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告终。战役发生在在德法两国,因此称为“德法战争”。

西进运动: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是美国人民由北美东部向西部地区开发、移居的过程。它始自美国建国后,当初移民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进入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从19世纪20年代起,移民开始越过密西西比河,进入美国新扩张的地区,40年代,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形成移民的“加利福尼亚热”,19世纪末,西进运动结束。

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日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宣言》《奴隶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是份由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公布的宣言,其主张所有美利坚邦联叛乱下的领土之黑奴应享有自由,然而豁免的对象包含未脱离联邦的边境州,以及联邦掌控下的诸州。此宣言仅立即少部分奴隶,但实质上强化联邦军掌控邦联的领土后这些黑奴自由的权威性,并为最终废除全美奴隶制度预先铺路。

1861年改革:1861年沙皇亚力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宪章运动:宪章运动是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是世界三大工人运动之一。目的: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涂油子弹事件:19世纪上半期时,英国在印度实行疯狂的殖民掠夺造成了印度人民深重的灾难。当时,英国在印度的大部分是殖民当局招募的士兵,他们备受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生活条件也十分恶劣。1857年初,英国殖民当局发给印度士兵一种涂有牛脂和猪油的纸包装的新子弹,使用时必须用牙咬开。信奉印度教和教的士兵认为这是对他们宗教信仰的侮辱(印度教视母牛和白牛为神圣,教忌猪肉),极为愤慨。印度教士兵手捧恒河水,教士兵面对《古兰经》,发誓要消灭英国殖民者。四月底五月初,密拉特85名士兵拒绝使用新子弹,殖民者将他们处以七年徒刑。5月9日,英官召集全体军官集会,当众剥去85名士兵的军装,戴上脚镣押往监牢。士兵忍无可忍,决定立即发动。5月10日,当英官在教堂里祈祷时,士兵们了。他们打开了牢房,释放了被捕者,封锁了交通要道,“杀死英国人”的呼声响彻密拉特的上空。军民烧毁了英国殖民者的住宅、教堂、兵营和衙署,严惩了英国殖民军政,并在当夜向德里挺进。印度民族大因此爆发。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垄断组织:垄断组织(monopolies/monopoly organization)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泰罗制: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认为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他在《科学管理》一书中说过:“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其目的在于提高每一单位劳动的产量”。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企业的利润或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第二次工业: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缅因号”事件:18年2月15日晚上,在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的哈瓦那港,停泊着不少船只。一座古老的灯塔俯瞰着海面,灯塔的后面是西班牙人早在1590年修建的莫罗城堡的巍巍身影。美国的“缅因号”军舰,这时候也停靠在这里。晚风从海上轻拂过来,劳碌了一天的海军将士正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海滨夜景,倾听着大海的涛声。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缅因号”爆炸了。很多官兵还没来得及问发生了什么事,就送了命。据事后统计,在这次爆炸中死亡1人,受伤100人。

美西战争:美西战争(Spanish-American War)美西战争是1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

文档

世界近代史复习知识要点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一.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条件、主要事件和意义。1.条件:(1)航海技术、造船术的发展、罗盘针、多桅帆船在航行中的应用;(2)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3)商业上的进步;(4)的支持。2.主要事件:(1)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2)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3)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3.意义:1)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2)欧洲商业重心的转移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价格”;4)开阔了人类的眼界,有利于科技的进步,也敲响了欧洲封建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