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报 学 院 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 业 名 称 电气自动化技术
修 业 年 限 3年
专业负责人 王云彬
专业开设时间 2002年
填 报 日 期 二零一零年三月
烟台南山学院制
2010年3月
一、专业和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专业基本情况 | ||||||||||||||
专业名称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码 | ||||||||||||
修业年限 | 3 | 所在院系 | 自动化工程学院 | |||||||||||
专业设置时间 | 2002年 | 首次招生时间 | 2002年 | |||||||||||
首届毕业生时间 | 2005年 | 已有毕业生届数 | 5 | |||||||||||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 903 |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 670 | |||||||||||
本校相近专业 |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 | |||||||||||||
何时确定为何种省级及以上教改试点专业或示范专业 | 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能人才培训鉴定主体专业 | |||||||||||||
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 ||||||||||||||
姓名 | 王云彬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1.9 | |||||||||
学历 | 本科 | 学位 | 工学学士 | 专业技术职务 | 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 | |||||||||
现任职务(包括社会兼职) | 无 | |||||||||||||
从事专业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
联系电话 | 单位 | 自动化工程学院 | 住宅 | —— | ||||||||||
获省级及以上奖励情况 | ||||||||||||||
时间 | 获奖项目及奖励等级 | 授奖单位 | ||||||||||||
1994年 | 辽宁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 辽宁省科协 | ||||||||||||
1994年 | 沈阳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 沈阳市科协 | ||||||||||||
1988年 | 部分高校电机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 —— | ||||||||||||
专职教师人数 | 40 | 其中高级职称比例 | 32.5% | |||
双师型教师数及比例 | 16(40%) | |||||
教师中老、中、青的比例为 | 1 : 2 : 7 | |||||
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 | 60% | |||||
具有硕士学位人数 | 24 | |||||
高级职称教师中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比例 | 100% | |||||
教师近5年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数量 | 5 | |||||
教师近5年编写出版的教材数量 | 13 | |||||
近5年承担教学改革项目数量*** | 8 | |||||
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指获校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学成果等) | ||||||
获奖时间 | 获奖项目名称及奖励等级 | |||||
2006年 | EDA 技术应用 校级三等奖 | |||||
2007年 |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 校级三等奖 | |||||
2004年 | 研发式单片机实训装置,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校级三等奖 | |||||
2005年 | 学历教育课程标准制订的研究与实践 校级二等奖 | |||||
2005年 | 加强电路课程建设,打造一流精品课程 校级一等奖 | |||||
2004年 |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创新 校级三等奖 | |||||
2004年 | 开设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实践和体会 省级二等奖 | |||||
1997年 | “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教学基地建设 省级二等奖 | |||||
1997年 | 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 三等奖 |
三、本专业科研学术水平
近5年教师在公开期刊发表论文数* | 86 | ||||||
近5年教师出版专著数* | |||||||
近5年教师主持科技研究与开发项目情况 | |||||||
年份 |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 下达或委托 项目单位 | 完成情况 | |||
2004-2005 | 山东省自学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考核考试系统 | 朱绍卫 | 省科技厅 | 完成 | |||
2007-2009 | 高质量大规格铝合金扁锭熔炼与铸造技术研究开发 | 张涛 | 省科技厅 | 完成 | |||
2001-2005 | 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05ZJ105) | 张丛善 | 山东省“十五”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 | 完成 | |||
2001-2006 | 校园网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FFB) | 张丛善 | 教育部“十五”教育规划项目 | 完成 | |||
2006-2008 | 氯乙烯合成增产技术 | 高翔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 完成 | |||
2004-2005 | 铁路车号系统的AEI仿真实现 | 高翔 | 沈阳市 | 完成 | |||
近5年教师科研成果获奖励情况 | |||||||
年份 | 获奖人 | 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等级 | 授奖部门 | |||
2008 | 高翔 | 氯乙烯合成增产技术 | 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中石化 | |||
2005 | 高翔 | 铁路车号系统的AEI仿真实现 | 二等奖 | 沈阳市 |
教材中使用近3年出版的教材比例 | 95% | ||||||
课程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比例 | 90% | ||||||
本专业应开实验个数 | 94 | 实际开出实验个数 | 94 | ||||
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情况 | |||||||
单位 | 有否协议 | 承担的教学任务 | 每次接受学生人数 | ||||
皇明太阳能 | 有 | 企业冠名班 订单培养 | 80 | ||||
南山电厂 | 有 | 企业冠名班 订单培养 | 40 | ||||
南山精纺厂 | 有 | 教学、顶岗实习 | 50 | ||||
南山轻合金有限公司 | 有 | 教学、顶岗实习 | 50 | ||||
南山铝材有限公司 | 有 | 教学、顶岗实习 | 50 | ||||
东海电厂 | 有 | 教学、顶岗实习 | 50 | ||||
东海铝业公司 | 有 | 教学、顶岗实习 | 50 | ||||
滨州魏桥铝业科技有限公司 | 有 | 顶岗实习 | 100 | ||||
鄂尔多斯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 有 | 顶岗实习 | 20 | ||||
山东晨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有 | 顶岗实习 | 50 | ||||
烟台东方电子玉麟电器有限公司 | 有 | 顶岗实习 | 20 | ||||
淄博牵引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有 | 顶岗实习 | 20 | ||||
济宁市通联电器公司 | 有 | 顶岗实习 | 20 | ||||
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 有 | 顶岗实习 | 20 |
专科近2届学生累计英语应用能力通过率 | |||||||
近4年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学类竞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或在国际比赛中获奖情况 | |||||||
竞赛时间 | 竞赛名称 | 获奖等级 | |||||
2009 | 全国大学生 英语竞赛 | 国家级一等奖 | |||||
2009 | 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 | 省级一等奖 | |||||
2008 | 全国大学生 英语竞赛 | 省级一等奖 | |||||
2009 | 全国大学生 数学建模竞赛 | 省级二等奖 | |||||
2009 | 全国大学生 数学建模竞赛 | 省级三等奖 | |||||
2008 | 全国大学生 数学建模大赛 | 省级三等奖 | |||||
2007 | 全国大学生 数学建模大赛 | 省级三等奖 | |||||
2009、2008 | 全国大学生 数学建模大赛 | 成功参赛奖(若干) | |||||
本专业近3年招生数 | |||||||
2007 | 2008 | 2009 | |||||
225 | 409 | 269 | |||||
近3年毕业生情况 | 2007 | 2008 | 2009 | ||||
本专业近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 | 99% | 99% | 100% |
1、目前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 |
专业优势 1、先进的培养模式 自动化工程学院一直以我校对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型的培养目标为准则,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大力开展“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建立了模块化、订单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皇明太阳能集团、南山电厂联合成立了冠名班。南山集团、烟台莱福士船厂、魏桥创业集团、山东晨鸣纸业、青岛北海造船厂、邯郸钢管厂等知名企业也成为我院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2、精诚的师资力量 自动化工程学院一直以来就以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精诚团结、爱生爱校、无私奉献”的教师团队为目标,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了一支具有相当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兼具学生的专业和心灵导师职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一贯坚持教书育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与研究实践中,注重提高个人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在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以及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治学作风严谨、教学态度严肃、学生工作精细”的优良传统,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优良的实验实训设施 本专业拥有比较现代化的电类实验设备与实训基地。能够完成实验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师资培训等。为“学训交替”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消化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4、雄厚的资金、优越的地域 南山集团重视南山学院的发展,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这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了坚实的保障。南山集团对涉及专业建设的项目一贯响应迅速,以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和简捷的审批流程保证了专业建设的高效率。目前本专业已建成的专项实验室累计投资超过500万元,正在建设中的虚拟仿真等3个实验、实训基地投资额也达180余万元。 山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其龙口处于山东半岛城市群,这里是我国最具活力的新兴制造业基地,国家、山东省及烟台市三级“十一五”规划都明确提出依托半岛区位优势,重点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产业基地,烟台处于连接东北亚和我国京津、华东、内陆的交通枢纽,必将助推精深制造业发展以及传统产业升级,这些必然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保持持续旺盛需求,也会为该专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办学特色 1.“核心技术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发展,“核心技术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正在形成。以电工电子技术、电气设备及系统安装、调试、维护技术、PLC和微机控制技术为核心,自动化工程学院尝试和探索了 “一体化”专业建设解决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个一体化即:“核心技术与课程设置一体化”、“核心技术与教学环境一体化”、“核心技术与顶岗实习一体化”和“核心技术与职业资格一体化”,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以“技术+技能”为培养目标的教学平台 以柔性实训室为代表的完善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为完成实验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打下坚实的基础,为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消化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这种先进的教学平台,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学院着力引进有企业技术、管理背景的教师;鼓励推动教师积极开展与企业联合攻关、到企业现场“备课”。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实践,在大纲制定、教案编制以及课堂教学各环节渗透自动化工程实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应用现状,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专业导师制”助力学生专业、人格全方位健康成长 自动化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指导教师制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每个班级配备一个专业指导教师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通过推行专业导师制不仅有助于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人格方面的发展。 |
2、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和职业背景的调研与论证以及人才需求情况与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
电气自动化技术已渗透在工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和先进自动化设备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发展中国家,大量企业面临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企业先进装备和技术应用需要大量自动化技术人才,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需求越来越多,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条件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养掌握自动化生产设备制造、维护和运行管理等自动化技术高技能人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 目前,电气自动化涉及我国各行各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中冶金、石油、化工、制造等行业应用范围最广,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也最大。 近年来,山东省经济快速发展,而山东半岛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经济基础、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较好的经济发展成绩,成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崛起在中国北方的重要地区。“半岛强则山东强”,山东省提出重点建设山东半岛,把半岛打造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北方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核心地区;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为我国极具开放活力、各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的都市连绵区。半岛地区在落实省提出的半岛城市群、半岛制造业基地、日韩产业协作区等重大战略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目前,山东正在实施“一体两翼”区域总体布局,半岛经济的发展将对山东省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经济的高速集约化发展必将对高素质人才产生大量需求,特别是作为半岛经济最重要一级的制造业,无论是新建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升级,必然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我校较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定位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全国主战场。本专业近年来办学质量稳步上升,办学规模、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一直位居我校前列,毕业生深得用人单位好评。为深化专业内涵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自动化工程学院在总结近年来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机遇、新挑战,申办“电气自动化技术”校级特色专业。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核心技术一体化”的建设理念,按照南山学院的办学主旨,力争将该专业办成我校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 |
1、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
指导思想 以我国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和方针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强化特色;以我校对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型”的培养规格为准则,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探寻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学校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本专业。 目标与思路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研分析省内机械电子、电力、冶金、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为学生奠定终生学习、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的宗旨,确定和建立本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建立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技术+技能”型模块化、订单化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课程体系 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群的技能需求,改革课程体系,使整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核心技术技能服务,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强化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能力。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形成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采取“引进+培养”措施,培养建设一支既有深厚的专业理底、又有丰富的行业自动化工程、技术及管理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强化学生核心技能培养 建设一个能在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进行学生专业技能实训与鉴定、应用技术研发、新技术培训推广的高水平实验实训基地,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训条件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重点培养学生在电工电子技术、电气设备及系统安装、调试、维护技术、PLC和微机控制技术的竞争力,使毕业生掌握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引进、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技改、销售等技能。同时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开辟校外企业级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核心精品课程 中期规划建设省、校两级精品课程,梯次和内容分布合理。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成我校品牌和优势专业,与本科自动化(已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形成“两翼”和龙头,带动自动化工程学院整体学科专业群的发展。 |
2、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 |
电气自动化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3人(32.5%),硕士以上学位24人(60%),老中青比例为1:2:7,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团队初步形成。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全面优化师资队伍,学院以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目标,加强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为补充,提出近期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 (1)“引进+培养”提高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依托南山集团,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科研开发,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持续提高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持续提高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比例。 (2)加大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到我院担任兼职教师工作的力度,使兼职教师队伍成为我院教学工作的重要力量,争取今年取得突破。力争使本专业具有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组成完善的专业教学团队。 (3)2年内,引进1-2名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科专业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并具有行业企业5年以上专业技术及工程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骨干教师,并作为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 |
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 |
近年来,自动化工程学院按照“核心技术一体化”的专业建设理念,扎实构建相应课程体系。通过与南山集团及其他战略合作企业良性互动,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找准定位,并据此确定出高职学生应掌握的核心技术及应具备的技能。目前,以“订单培养”为特色、旨在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和实验实训课程系统已基本形成。展望未来,学院在专业建设上仍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作为“重中之重”,希望能在如下几方面持续改善、提高,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1)校企结合,制定能力标准。依托南山集团,辐射省内外知名企业,继续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掌握行业企业技术发展最最新动态,实时准确把握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持续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收集毕业生和企业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学习职教发达国家和国内职教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掌握职教发展新趋势。邀请战略合作企业参与制定并完善岗位(群)职业能力标准及教学计划、核心课程。 (2)改革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根据岗位群技能要求,按照中心组团模式确立专业培养核心课程(核心层)、专业必修课程(支撑层)、专业选修模块(应用层)。加大核心课、必需技能型课程学时,突出核心技能的中心地位。 (3)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继续深化与皇明太阳能集团、南山电厂的校企合作,并将合作范围和内容推向纵深。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制定能力标准、编制教材及教学大纲、案例教学、实训教学、指导生产和顶岗实习、成绩考核评价等方式使企业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4)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实现省级精品课程零突破,建设2-3门校级精品课程。以此推动教师培养、课程建设、专业建设。 (5)鼓励教师参编教材。积极推动骨干教师根据本专业核心技术及技能要求,编制适合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型课程教案、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 |
4、教学管理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 |
自动化工程学院作为教学、教学改革、学生日常管理、招生及就业、质量保证等组织工作的信息测量、传递、执行、控制的基层单位,多年来一直严格执行学校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法规,并结合自身情况,在制度框架内自主开发适合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本办学规律的管理模块,保证组织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序、可控实现。 计划 目前学院的常规性工作,诸如招生、就业、教学、学生管理等按照学年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安排到个人,并在计划的制定、执行以及变更等环节形成了一套稳定而行之有效的程序,现行各种规章制度较为完备;组织发展战略性工作,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及课程改革、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依照学校整体办学框架及学校在各个时期、发展阶段内的文件精神制定组织计划,各教研室、学生管理单位根据组织计划在部门职能描述框架内制定部门计划。 组织 自动化工程学院现设副院长1人(主持工作),助理1人,教学秘书、行政秘书各1人,设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电工电子、热能动力4个教研室及一个学生管理办公室。这种配置可以满足二级学院各种职能的正常执行,并在学校层面对学院级组织工作实现可控。根据我院对学科建设的管理思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有关工作由电气工程教研室负责执行。我院在学生培养和管理方面,近年来探索出”专业导师制”度——学院所有班级除班主任外,另配置一名专业教师,旨在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两方面的规划,兼顾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实际需要,和班主任相互协同,制定学生成长档案。这种基于过程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尊重了接受教育服务的主体——学生的需要。 领导 我院实行院长(主持副院长)负责制,院长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负责。 控制 学院工作的目标始终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竞争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在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教学及实训方面,自动化工程学院对任课教师实行教研室和课程组双重管理:教师所在教研室对于教师负日常管理职能,对其工作质量负责,教研室主任的职能包括了解所有教师的授课情况并作出准确客观评价,另外要求教研室所有教师互相听课,共同提高;教师所在课程组有“集体备课”要求,相互之间实现信息透明、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学院在每学期结束进行教师考评,与绩效挂钩,促进教师业务提高,思想先进;另外根据学年或学期工作计划安排,走访调查企业和毕业生,了解毕业生状况,为客观评价培养质量提供信息源。自动化工程学院作为学校下属二级学院还接收学校层面的质量监控。 自动化工程学院的目标是建设过程科学、结果有效、运作高效的组织。为达到这个目标,今后需要努力和改善的环节有: (1)关乎学院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计划的制定要更加科学、务实,这涉及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科建设发展等各方面。计划的制定将在调研完备、论证充分的前提下展开,并注重计划的可操作性。 (2)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等管理制度要日趋完善,为学校层面改革完善制度提供支持;“专业导师制”要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文件,为推广准备条件。 (3)不断完善教师评价、薪酬体系,为学校层面改革完善制度提供支持。 (4)走访调查企业和毕业生工作应常态、制度化;调查内容要科学、全面,能对教学及课程改革提供重要依据,调查范围要拓展至所有连续或规模接收本专业毕业生的单位。 |
附表一:教师近5年发表教学论文情况统计表
论文题目 | 作者 | 出版社 | 时间 |
浅谈实践教学 | 秦健 | 《当代教育论丛》 | 2006.7 |
高职教育中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 | 朱绍卫 | 《职业教育研究》第十二期 | 2006 |
高职教育中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 | 朱绍卫 | 《当代学术月刊》第五期 | 2006 |
浅谈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 | 张涛 | 《科技资讯》 | 2007 |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 辛涛 | 《科技资讯》 | 2006 |
教材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时间 |
PLC实验指导书 | 秦健 | 南山学院 | 2007 |
单片机实验指导书 | 秦健 | 南山学院 | 2008 |
微机原理实验指导书 | 秦健 | 南山学院 | 2008 |
电工实验指导书 | 刘毅平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8 |
电工实验指导书 | 高树贤 | 南山学院 | 2008 |
电机拖动指导书 | 高树贤 | 南山学院 | 2009 |
机床电气维修指导书 | 高树贤 | 南山学院 | 2009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张涛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8 |
数字电子技术 | 孙艳波 | 大连理工大学 | 2008 |
PLC实验指导书 | 孙艳波 | 南山学院 | 2004 |
单片机实验 | 孙艳波 | 南山学院 | 2004 |
模电实验指导书 | 朱绍卫 | 南山学院 | 2006 |
电子技术实践教程 | 朱绍卫 | 南山学院 | 2008 |
项目名称 | 级别 | 负责人 | 时间 |
研发式单片机实训装置,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 南山学院 | 秦健 | 2004.9 |
EDA技术应用 | 南山学院 | 朱绍卫 | 2004.03-2004.12 |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 | 南山学院 | 朱绍卫 | 2006.03-2006.12 |
基于青果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 南山学院 | 辛涛 | 2006.03-2007.12 |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开发研究 | 南山学院 | 刘丽丽 | 2007.10-2008.10 |
省级精品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山东省教育厅 | 张涛 | 2006.6-2009.9 |
校级精品课程《电路原理》 | 南山学院 | 刘新红 | 2007.10-2009.10 |
校级特色专业“自动化” | 南山学院 | 辛涛 | 2007.10-2009.10 |
论文题目 | 作者 | 出版社 | 时间 |
基于广义相关系数法的MPCA在线监控方法 | 高翔 | 控制工程 | 2009 |
一种基于新型数据预测方法的MICA仿真研究 | 高翔 | 计算机仿真 | 2009 |
Research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n Multi-sampling rate system | 高翔 | WCICA'08. (1183-11) (EI) | 2008 |
The DTW synchronized MPCA On-line Monitoring and Fault Detection Predicted with GCC | 高翔 | 2008CCDC(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1085-1088)(EI) | 2008 |
Building and Updating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model in Dual rate system | 高翔 | ICMIC2008,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in-disc)( SCI ) | 2008 |
基于OFA的PVC聚合过程MICA监控和故障诊断 | 高翔 | 中国控制会议2008年会(EI,ISTP) | 2008 |
Real-time running workpiec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t room temperature with refrigeration reference | 鞠晓君 | ISPMM2006(EI) | 2006 |
基于小波分析与概率神经网络的化工过程的故障诊断 | 谷雷 |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 2008 |
概率神经网络在化工过程故障检测中的应用 | 谷雷 | 控制工程 | 2008 |
焦炉集气管压力解耦控制系统 | 李秀珍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 |
基于DSP电子皮带秤称重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 王兵兵 | 农机化研究 | 2009 |
基于FCM的木材X射线图像缺陷分割 | 李永生 | 森林工程 | 2008 |
康佳“K”系列彩电自动关机故障的检修 | 田洪波 | 无线电 | 2007 |
吊车-双摆系统的增量式滑模控制 | 董云云 | 第27届中国控制会议 (EI,ISTP) | 2008 |
Energy-based control for a class of under-actuated mechanical systems | 董云云 |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CISP2008) (EI,ISTP) | 2008 |
基于模糊滑模控制的移动机械臂运动控制 | 刘丽丽 | 系统仿真学报 | 2008 |
Set-point stabilization of Nonholonomic Mobile Robot Based on Optimizing Bezier Curve | 刘丽丽 | EI检索号:5 | 2008 |
基于△调制反馈离散时间系统的Hash函数研究 | 王美春 | 通信技术 | 2007 |
基于有向图的求可达矩阵的一种简洁算法 | 杨伟丽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 2006 |
系统分析与系统建模的解析及其在系统工程中的关联 | 杨伟丽 | 青岛大学学报 | 2006 |
一种基于OFDM信号的多传感器测距算法研究 | 杨国庆 | 传感器与微系统 | 2008 |
教材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时间 |
十、审批意见
学院意见 |
(学院公章) 年 月 日 |
学校意见 |
(学校公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