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 ||
1. .教育 2. 教师 3. .学生 4. 家长 |
2、教育的发生包括( )与出现两个阶段。 | ||
1. 结果 2. 未来 3. 发生 4. 起源 |
1. 植物的发展 2. 人的身体 3. 学生的发展 4. 动物的身体 |
1. 领导 2. .教师 3. .商人 4. 学生 |
( )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 ||
1. 五经 2. 四书 3. 学记 4. 礼记 |
6、( )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篇章,中心思想是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三纲领”“目”,并进行了论证。 | ||
1. F. 《大学》 2. 《礼记》 3. 《荀子》 4. 《中庸》 |
衡量教育测量的质量,可以采用信度、( )、难度、区分度4个指标。 | ||
1. 效度 2. 纬度 3. 经度 4. 长度 |
8、学生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包括:规定的( )、不对称的“同位”关系、教育基本关系。 | ||
1. 学校关系 2. 社区关系 3. 社会关系 4. B.家庭关系 |
( )是根据国家性质和法律建立起来的教育机构系统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称。 | ||
1. 学校制度 2. 教育制度 3. 教育法规 4. 学生手册 |
10、1.近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 )、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发展目标的全面性。 | ||
1. 教育的普及性 2. 教学的性 3. 教育的社会性 4. 学生的差异性 |
11、 孔子的( )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教育价值观。 | ||
1. .“有教有类 ” 2. .“因人而异” 3. .“相向而行” 4. .“有教无类” |
12、 学生应该履行的规范有:以( )为主要任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以规范化地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 ||
1. .学习 2. 实践 3. .实习 4. .教学 |
13、 ( )代表了一种比较保守的或者传统的教育观。其代表人物有赫钦斯、艾德勒、阿兰、利文斯通等。 | ||
1. 利己主义 2. .永恒主义 3. 理想主义 4. 功利主认 |
14、孟子提出( )的教学原则。 | ||
1. 标准统一 2. .因人而异 3. .循序渐进 4. 长善救失 |
15、 教育内容具有目的性与( )性。 | ||
1. 不确定 2. .预想 3. .预定 4. .确定 |
16、 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层面的教育活动是把( )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 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 | ||
1. .领导 2. .教师 3. 学生. 4. .家长 |
17、 教育内容概括为自然环境 资源、社会环境资源、( )资源及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等人力资源四大种类。 | ||
1. .精神 2. .物质 3. 知识 4. .文化 |
18、 夏代设置了“序”“校”学校, “校”的( )与夏政权的性质有直接关系,教以习射等军体技能,以培养能射善战的战士为目标。 | ||
1. 教学方法 2. 教育内容 3. .教育手段 4. 教学对象 |
19、最有代表性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是美国( )。 | ||
1. 杜威 2. 斯宾塞 3. .桑代克 4. .荣格 |
20、孔子说“( ),习相远”指的是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强调教育对人的塑造。 | ||
1. D. 性相近 2. 性相善 3. 性相同 4. 性相异 |
1. E. 一致性 2. 永恒性 3. .可变性 4. 不变性 |
22、中国从汉武帝的“( ),独尊儒术”起,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统治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 ||
1. 罢黜百家 2. 董仲舒 3. 焚书坑儒 4. 法学 |
1. 教育者 2. .受教育者 3. . 学生 4. .教师 |
24、20世纪初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教育就是 ( )。 | ||
1. C. 学习 2. 实践 3. 生活 4. 成长 |
25、孔子创办私学,编订“六经”作为主要( )。 | ||
1. 课堂教育 2. 教育内容 3. 学校教育 4. 家庭教育 |
1. 生物起源论 2. 植物起源论 3. 动物起源论 4. 社会起源论 |
27、 古代社会教师这一角色的特点( )合 、重道德教化、教师地位悬殊。 | ||
1. 师生 2. 家校 3. .师长 4. 官师 |
A | ||
1. .社会 2. .家庭 3. 学校 4. .社区 |
29、教育活动包含( )的教、 学生的学两种基本的方式。 | ||
1. 教师 2. .课程 3. .家长 4. 学校 |
30、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师、教育内容。 | ||
1. 学生 2. 社会 3. 教材 4. 学校 |
31、 ( )明确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一门学科的设想,并为此付诸实践,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 ||
1. .斯宾塞 2. 荣格 3. .杜威 4. 赫尔巴特. |
32、 杜威提出了( )的教学原则。 | ||
1. . “从实践中学” 2. “从理论中学” 3. .“从做中学” 4. .“从书中学” |
33、 教育功能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教育功能取向的( )、教育功能行为的发生、教育功能结果的初步实现。 | ||
1. .确定 2. 不定 3. .可行 4. 可疑 |
1. .理念 2. .价值 3. .概念 4. 价格 |
35、在课程设计时,重视以下四大原则:人的基本需要是成长和( )实现心理和社会健康依赖于“存在”的确认和整合成长的基本工具是人际关系、学习模式应以个人的经验为主。 | ||
1. .自我 2. .联合 3. .自主 4. 集体 |
36、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 | ||
1.A.√ 2.B.× |
37、道家不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其思想精髓是“无为”与“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 | ||
1.A.√ 2.B.× |
38、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应当起主导作用,虽然存有争议,但历来是我国教育界多数人在理论上和实际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共识。( ) | ||
1.A.√ 2.B.× |
39、 谢灵运所说:“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指的是自然资源。( ) | ||
1.A.√ 2.B.× |
40、教育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从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制度的演变。( ) | ||
1.A.√ 2.B.× |
41、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仕通过“师”与“巫”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 | ||
1.A.√ 2.B.× |
42、 学校教育内容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直接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社会、不同国家和不同学校层次与类别的人才培养目标。( ) | ||
1.A.√ 2.B.× |
43、古雅典产生了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以及青年军训团等教育机构。( ) | ||
1.A.√ 2.B.× |
44、 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应该以何者为重,构成了历史上所谓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之争。( | ||
1.A.√ 2.B.× |
45、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往,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话构成了新的师生关系——“我—你”关系。( ) | ||
1.A.√ 2.B.× |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 | ||
1.A.√ 2.B.× |
47、学生的学习是漫无目的的,学什么、怎么学,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的方向还要符合社会的要求。( ) | ||
1.A.√ 2.B.× |
48、学生不是儿童不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 | ||
1.A.√ 2.B.× |
49、在19世纪初期,法兰西第一帝国就实施了初等教育教师考核和证书制度。( ) | ||
1.A.√ 2.B.× |
50、 《礼记·学记》中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揭示了教学相长的客观规律。( ) | ||
1.A.√ 2.B.× |
51、荀子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不是指得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 ||
1.A.√ 2.B.× |
52、前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并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 | ||
1.A.√ 2.B.× |
53、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 ||
1.A.√ 2.B.× |
54、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 | ||
1.A.√ 2.B.× |
55、师生心理关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它受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影响。( ) | ||
1.A.√ 2.B.× |
56、 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不是教师、学生、环境。( ) | ||
1.A.√ 2.B.× |
57、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没有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 | ||
1.A.√ 2.B.× |
58、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基于其心理学的视角,以儿童的无意识模仿为基础,提出了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模仿是教育的基础。( ) | ||
1.A.√ 2.B.× |
59、 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和社会角色,其产生是源远流长的,但在整个古代社会,其发展却不是缓慢的。( ) | ||
1.A.√ 2.B.× |
60、 个人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 | ||
1.A.√ 2.B.× |
61、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不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 ) | ||
1.A.√ 2.B.× |
62、教师个体专业化指教师个体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伦理、专业人格等方面的专业化,其基本途径包括: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学习。( ) | ||
1.A.√ 2.B.× |
1.A.√ 2.B.× |
、 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是对的,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约性。( ) | ||
1.A.√ 2.B.× |
65、 教育手段不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形式与条件的总和。( ) | ||
1.A.√ 2.B.× |
66、 从教育活动内部来看,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 | ||
1.A.√ 2.B.× |
67、教育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态及水平。( ) | ||
1.A.√ 2.B.× |
68、教育本质“上层建筑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属于精神生活,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 | ||
1.A.√ 2.B.× |
69、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才拉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 ) | ||
1.A.√ 2.B.× |
70、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共享与共创。( ) | ||
1.A.√ 2.B.× |
71、教育活动包括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两者的联系方式不构成教育系统的总体结构形式。( ) | ||
1.A.√ 2.B.× |
72、 社会本位论不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 | ||
1.A.√ 2.B.× |
73、 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 | ||
1.A.√ 2.B.× |
74、儒家文化不是一种伦理性文化,因而,在教育成为一种形态的古代社会中,道德伦理教育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 | ||
1.A.√ 2.B.× |
75、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教师需综合地完成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品质和任教育学原理务所决定的。( ) | ||
1.A.√ 2.B.× |
76、 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两个方面。( ) | ||
1.A.√ 2.B.× |
7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也是: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可见教师是教育过程中必要而非充分的因素、重要而非基本的因素。教师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已。( ) | ||
1.A.√ 2.B.× |
78、 就教育者的教法而言有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与实践的方法;就受教育者的学法而言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大类。( ) | ||
1.A.√ 2.B.× |
79、 简答道德与教育的关系。 | ||
参: 答:道德与教育的关系。首先,社会的道德影响着道德教育的内容。一是特定教育环境中的社会道德主张什么,那么其道德教育的内容就是什么;二是社会道德影响教育的方法、手段。(2.5分)其次,教育对社会又有巨大的作用。一是教育可以传播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公德的发展;二是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道德教育活动,培养有社会道德所需要的人才,提供全体民众的道德素质。(2.5分) |
参: 签:除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与制约之外,教育的发展有着自身的逻辑与规律性,这些逻辑与规律决定自身所具有的相对性,具体包括: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2分)教育与生产力的不平衡性。(1分)教育与一定社会生产力是息息相关的,但它们之间并不是机械对应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继承性。(2分) |
81、简答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 ||
参:
答:教育作为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分为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这两个方面:(1分)(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2分)(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即人的发展只有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去促使人的社会化,个性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2分) |
82、 简答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 ||
参: 答:作为合格的教育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0.5分) 第一,思想品德修养。具体言之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尊重与热爱学生集、集体协作精神、为人师表等。(1.5分) 第二,知识结构。具体包括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1.5分) 第三,能力结构,具体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能力等。(1.5分) |
83、 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 | ||
参: 答:《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主要教学原则有(1.5分): (1)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0.5分)。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 (0.5分)。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0.5分)。 (4) 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0.5分)。 (5) 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0.5分)。 (6)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不能地死记硬背(0.5分)。 (7) 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0.5分)。 |
84、 简答现代教师职业任务的变化。 | ||
参: 答:在现代教育中,由于学校教育已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从重知识的传授到重学生智能的培养;教育活动从关注教师的“教”到重学生的“学”;教育任务的完成更多地有赖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这些变化对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0.5分) 首先,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展。(1.5分)其次,在育人方面,教师职业的示范作用将更加明显。(1.5分)第三,在自我发展方面,要养成更高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1.5分) |
参: 答:惩罚作为一种消极的或负强化的教育方式,其教育作用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惩罚不符合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基本民主精神,另一方面也具有教育性。(2分)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如下基本问题: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惩罚应当合理公平与准确、惩罚应当与尊重学生相结合、惩罚手段的灵活性。对教育中的惩罚,我们应报如下的态度,惩罚并不必然与教育性无缘,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如何使用惩罚手段。(3分) |
86、简答什么是校本管理。 | ||
参: 答:校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学校管理观: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学校管理目标和任务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的,而不是上级或外部强加的。校本管理系统实质上是自组织管理系统。(1分)校本管理理念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动态有序的结构,学校组织最初是处于无序态,通过学校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协同的作用形成有序的结构。(2分)学校组织具有自主和自控能力,它根据自身内部的需求主动同外界环境进行交换,使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校本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行政控制模式——校长决策,专业控制模式——教师决策,社区控制模式——家长、社区成员决策。(2分) |
87、 简答“遗传决定论”。 | ||
参: 答:“遗传决定论”是一种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教育思想。(1.5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1.5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我们反对“遗传决定论”的思想,认为它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它的因素,是一种片面的观点。(2分) |
88、简答教育学的特点。 | ||
参: 答:教育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0.5分)(1)综合性。当代科学发展呈现出各门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共同特征。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理论,由于其涉及的相关理论众多,其学科综合性表现的更为突出。(1.5分)(2)实践性。教育科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理论研究工作,它的理论来自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并最终要接受教育、教学实践和广大教育实践者的检查和鉴定。(1.5分)(3)层次性。教育科学是一个内部结构具有层次递进性的有序的系统,随着人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种特性更为明显的表现出来。(1.5分) |
参: 答:环境因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有(0.5分)(1)所有环境的影响都具有自发性,即环境由自然、社会、前人、他人所创设的,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先在的、给定的。(1.5分)(2)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客观存在的环境影响因素不一定能影响个体的发展,如果个体接受环境的影响,那么这种特殊的环境就会对个体的发展起到影响作用;但如果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有抵抗意识,特别是能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那么这种特殊的环境因素也就不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到影响作用。(1.5分)(3)个体对环境的影响存在适应与对抗——即使环境对个体产生影响,但个体的态度却决定着这种影响的效果。(1.5分) |
90、简答如何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 | ||
参:
答: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表现为多个方面,也可以表现为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0.5分) (1)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从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与整体的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结果。(1.5分) (2)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从蒙昧野蛮走向进步文明,离不开教育这一重要条件。(1.5分) (3)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条件之一,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特别是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1.5分) |
91、.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 | ||
参: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1分)其主要教学原则有: (1.5分) <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 (0.5分)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 (0.5分)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0.5分) <4>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 (0.5分) <5>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0.5分) <6>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 (0.5分) <7>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 (0.5分) |
92、 简答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 ||
参: 答: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包括。(0.5分)(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这种活动(1.5分)。(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这要比动物通过遗传方式传递信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1.5分)(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1.5分) |
93、简答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 ||
参: 答: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要使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调查研究,掌握后进生的特点,找准导致他们暂时落后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1分)(2)寻找闪光点,增强自信心。自尊心的满足和自信心的树立对推动后进生的进步至关重要。老师要注意鼓励后进生,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和表扬,让他们得到尊重,重拾信心。(1分)(3)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教师要主动亲近后进生,用爱感染他们。讲道理要深入浅出,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1分)(4)抓住时机。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要善于抓住转变时机。教师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勇敢冲击。(1分)(5)注意反复,坚持不懈。后进生的个别转化教育是长期性的工作,进步过程也不会都是直线的,教师要有耐心和决心,帮助后进生不断进步。(1分) |
94、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 ||
参: 答:教师劳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任务的综合性。首先教师需要同时完成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任务上。其次在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和指导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第三,教师要善于协调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以指导学生良好发展。(1分) (2)劳动对象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客观上影响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1分) (3)劳动手段的主体性。首先教师的劳动手段一方面是由人类智慧结晶的教材来充任,另一方面是由教师自身的学识、能力、人格来施行。其次教师必须理解消化教材才能有效的传递人类文化的精华。再则其示范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主体性。(1分) (4)劳动过程的创造性。教师要有极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效的完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完善学生个体,帮助学生实现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都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其智力水平。(1分) (5)教师劳动的长效性。首先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人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次就学生某一具体、局部的发展来看,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1分) |
95、 简答你所了解有关布鲁姆的教育思想. | ||
参: 答:第一,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0.5分)布鲁姆主张在实际中帮助每一个儿童挖掘他们在校学习的全部潜力,使绝大多数学生学会所教授的大多数内容。布卢姆和他的助手及同事们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提出了“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的学校教学思想。为掌握而教的教学方法分五步:一是确定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二是制定实施教学计划;三是测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四是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第二次学习机会;五是有针对性地再讲述有关内容。根据布卢姆的主张,只要教材合适,教法设计得当,结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反馈的经常评价测验,并且教师和学生两者都了解期望于他们的是什么,那么,90%以上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的要求(1.5分)。 第二,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6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1.5分) 第三,关于“人类特性”的独特见解。布卢姆19年曾将环境因素对人类特性的影响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报导说,被剥夺的儿童和在富裕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之间,就保守的估计而言,智商相差20。布卢姆还指出,早期儿童的各种经验(社会的和智力的刺激作用)是与其后来的成功相一致的。(1.5分) |
96、简答罗杰斯的教育思想。 | ||
参: 答:罗杰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个性,有创造性的人。为此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原则。(2分)罗杰斯重视人的潜能,希望教育培养具有个性的人,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突出了人的个性,他的非指导性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这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是值得借鉴的。但是非指导性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3分) |
97、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 | ||
参: 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 第三、教育的历史性。 第四、教育的继承性。 第五、教育的相对性。 第六、教育的长期性。 第七、教育的民族性。 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
98、评述教育目的上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 ||
参: 答: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是教育目的观上两种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2分) 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制定。其代表人物有诺笃尔普、涂尔干等人。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与个体发展的需要。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人。(3分)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应当说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立场。但是这种教育目的观忽视了个体的活力与存在,最终追求的社会存在的价值也成了无源之水。个人本位论有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它强调人的个性,对于反对宗教神学与封建教育的有其进步意义。但是,它把个人的自由与社会对立起来,最终其倡导的个性发展也将成为空中楼阁。(3分) 在教育目的观上,应当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二者实现有机的结合与统一。(2分)
|
99、论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 ||
参:
答: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2分) 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是学校与工、农、商等其他部门的根本区别之所在。(1.5分)其次,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它所占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比其他途径更强,能更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1.5分)再次,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让学生掌握间接经验是教学的特色与功能,它可以迅速、有效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智慧,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社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1.5分)最后,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1.5分)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教学为主,说明教学是学校教育主要的中心工作,而不是惟一的工作,学校的其它工作应围绕中心工作来组织开展。学校在保证教学的时间、秩序、质量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其他教育途径,使多种途径协调发挥育人的功能。(2分)
|
100、 结合现实试论述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影响。 | ||
参: 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包括: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三层。(2分) 通过教育立法促进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通过教育立法,促进教育持续、稳定、平衡、协调地发展。包括完成教育立法、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选择科学的教育指导思想、确定可行的教育培养目标、建构合理的建议结构体系、安排合理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教育过程实施依法治教等方面。(2分) 学校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设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轴,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教育,特别是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享受、学会工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事;通过教育使得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发展自己;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全面的发展基础,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使得学生能够为适应职业的需要、享受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地学习。(4分) 社会要个体可持续发展而推进教育终身化---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才是促进人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保证。(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