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 D )5-302
A.娱乐功能 B.政教功能
C.文化交流功能 D.审美功能
2.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 A )5-288
A.意象世界层 B.形式符号层
C.物质实在层 D.意境超验层
3.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说”的美学家是( C )5-279
A.燕卜荪 B.艾略特
C.克莱夫·贝尔 D.艾布拉姆斯
4.载道说和娱乐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D )5-279
A.艺术的本质 B.艺术的形态
C.艺术的起源 D.艺术的功能
5.西谚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审美理解具有( D )4-247
A.直观性 B.无目的性
C.普遍性 D.多义性
6.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 C )3-142
A.休谟 B.洛克
C.荷加兹 D.夏夫兹博里
7.关于审美惊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2-73
A.它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B.它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
C.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
D.它与被打断的生活之间依然保持一种内在的深刻联系
8.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 D )2-102
A.生殖活动 B.劳动生产活动
C.狩猎活动 D.巫术礼仪活动
9.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 D )2-52
A.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
B.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C.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力
D.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是指( C )2-60
A.审美活动与其他人生实践无关 B.审美活动只具有手段意义
C.审美活动直接是目的本身 D.审美活动直接是现实的人生实践
11.灵感理论在中国古代主要表述为( D )6-320
A.迷狂说 B.神灵凭附说
C.代神立言说 D.“顿悟”与体“道”
12.孕育意象的第一步往往是( C )6-316
A.艺术敏感 B.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
C.主体接触客体并受感动 D.对于艺术技巧的运用和理解
13.接受主体的主体性来源于( B )6-335
A.艺术品的“物化状态” B.接受者的“期待视野”
C.创作者的“理想形象” D.主客体的“情景关系”
14.美育的功能之一是( B )7-370
A.修身 B.养性
C.求知 D.养神
15.《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 A )7-343
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 B.美育需要动力
C.美育以风为动力 D.美育雷厉风行
16.我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提出要从“审美关系’’出发来研究美学问题的著作是( B )1-5
A.《美学讲演录》 B.《美学新论》
C.《美学新解》 D.《实验美学》
17.黑格尔的美学代表作是( D )1-2
A.《实验美学》 B.《判断力批判》
C.《艺术哲学》 D.《美学》
18.美学的学科性质是( D )1-13
A.自然科学 B.价值学科
C.实证学科 D.人文学科
19.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古希腊的( B )3-161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毕达哥拉斯
20.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的审美形态是( A )3-138
A.优美 B.崇高
C.荒诞 D.乖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 ABC )4-229
A.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超越 B.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
C.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超越 D.从主观世界向客观世界超越
E.从内在世界向外在世界超越
22.审美趣味中实际上存在着的矛盾包括( AD )2-53
A.个体性与社会性 B.主体性与客体性
C.感受性与思想性 D.特殊性与普遍性
E.工具性与价值性
23.美学史上,人们划分艺术类型,往往依据的标准有( ABC )6-325
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D.艺术作品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
E.艺术作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4.下列属于“美育的目的”的是( ACD )7-377
A.培养审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B.造就文化人才
C.成就审美的人生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E.繁荣社会文化
25.审美形态主要有( ACE )3-124
A.优美与崇高 B.宏大与渺小
C.悲剧与喜剧 D.细腻与粗犷
E.丑与荒诞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小题3分,28、29小题,每小题4分,共14分)
26.有我之境5-298
答:
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27.审美体验2-74
答:
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28.空间艺术6-326
答:
一般来说,空间艺术是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的。这是因为,空间艺术的首要特点就在于它总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规范在空间之中排列而成的。人们在欣赏这种艺术的时候,当然就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视觉活动,把握作品的空间特征。就这个意义上说,空间艺术的形式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在把握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的时候,首先就必须弄清其形式规律。然而另一方面,任何艺术都必然要塑造一定的审美意象并表达一定的意蕴和内涵,空间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29.净化说3-161
答:
净化说是西方美学理论之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某种道德教育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5-294
答:
艺术意象的特征主要是:虚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存)的层次。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惰常理。
(2)感性。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
(3)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4)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1.如何理解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2-61
答:
(1)审美活动之所以吸引人、感染人,是因为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
(2)凡是人类足迹所到之处,凡是进入人的生存领域的各种各样的事物,也无不可以跃人人的审美视野中。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
(3)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人除了追求物质价值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外,也有各种各样追求精神价值的活动。审美活动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活动。
32.简述作为审美活动中介的艺术品的基本特征。5-281
答: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首先,艺术品不能是自然物,而必须是人工制品。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作“艺术品”。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艺术品首先是人工制品,但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品仅是人工制品中的极少部分。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33.美育的功能。7-369
答:
(1)怡情养性。美育是通过审美“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这使得美育与德育和智育这两种教育有相当的差异。
(2)化性起伪。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美育正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对人的本性进行维护和滋养。
34.简述美学的研究方法。1-16
答:
(1)美学既然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那么它的研究方法自然也应当是多样的、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
(2)美学既然是研究具体的审美现象和现实的审美活动,就意味着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
(3)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美学研究的方法应当是多元的、多样的。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不同方法,也可以同时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还可以用不同方法进行不同的组合研究。
(4)美学研究的多种方法还是有主次之分,核心与附属之分。我们认为,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想象力是审美对象得以构成的重要因素?4-238
答:
想象力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早在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人们就开始借助于想象力来改造和征服自然,将自然力形象化,从而创造了大量的神话和史诗。因此,想象力乃是人类一切艺术创作和审美的必要条件,当然更是构成审美经验的一个要素。
36.为什么说丑也是一种审美形态?请举例说明。3-180
答:
作为丑的事物,如何成为审美形态呢?这主要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
(1)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这种情绪感受与现实的反感不同,它包含着人对生存实践的体悟和观照,在这种生存体悟的观照中,人获得的是精神的自由,因为这种对丑恶的事物和对立的力量的批判和揭露,是通过审美自由的方式进行的,人们从中获得了一种肯定的价值。
(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自然界中的扭曲的、缺陷的形象,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缺憾、不足甚至丑恶等,都给人以不和谐感。但这些都使人从不和谐的形式中,体悟到美的存在,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艺术作品中的丑,更是以丑为美,发人深省,启迪人生。这样这些丑的形式经过人的内在心理的转换,成为美的形象。因此,丑不管怎样,总是人们的一种生存实践的表达形式。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大希庇阿斯篇》的作者是( B )1-2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黑格尔 D.鲍姆加登
2.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D )1-7
A.美的规律 B.艺术现象
C.审美心理 D.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3.区分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是( D )2-54
A.主体的创造性 B.历史的传统性
C.社会的普及性 D.与对象属性的一致性
4.构成审美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 )2-71
A.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 B.审美环境与审美条件
C.审美意志与审美愿望 D.审美教育与审美素养
5.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 C )2-100
A.大脑的发育完备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物质生产劳动 D.社会交往的发展
6.比较自觉的审美活动产生于( D )2-108
A.距今约300-200万年前 B.距今约30-5万年前
C.距今约5万年前 D.距今约3-1万年前
7.所谓审美形态的二重性是指其( D )3-127
A.历史生成与个体相对性生成
B.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C.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D.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8.以下线条哪种能使人产生优美感( D )3-138
A.粗犷的直线 B.锐角的折线
C.平直的虚线 D.纤巧的曲线
9.广义的荒诞实质是( A )3-190
A.对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B.对庸人行为的嘲弄
C.对社会流行的批判 D.对人生命运的揭示
10.在审美感知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是( A )4-235
A.视觉与听觉 B.嗅觉与味觉
C.触觉与知觉 D.平衡觉与重力觉
11.在发生认识论看来,用原有的心理图式去进行审美活动是( A )4-254
A.同化过程 B.调节过程
C.想象过程 D.感悟过程
12.艺术家在创造意象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人生态度,这是艺术意象的( B )5-295
A.虚拟性 B.感性
C.想象性 D.情绪性
13.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快乐,是艺术的( A )5-300
A.娱乐消遣功能 B.认识功能
C.思想启迪功能 D.社会干预功能
14.艺术品提供给我们最基本的东西是( C )6-306
A.形象 B.快乐
C.意象 D.感悟
15.所谓艺术技巧是指( D )6-321
A.艺术思维技巧 B.艺术联系技巧
C.艺术审美技巧 D.艺术操作技巧
16.下列类型中属于时间艺术的是( D )6-325
A.建筑 B.绘画
C.雕塑 D.音乐
17.“悟”是艺术品鉴赏过程中( C )6-339
A.所有接受者必定要达到的层次 B.接受主体鉴赏活动的起始环节
C.接受主体感知最终的升华 D.对创作主体意象的复制
18.在西方最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家是( D )7-350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19.孔子的美育讲究的是( A )7-3
A.美善协调 B.天人合一
C.逍遥自在 D.渐修顿悟
20.审美境界的核心是( B )7-383
A.力量 B.自由
C.学识 D.博爱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美学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BCD )1-18
A.审美萌芽 B.审美意识
C.审美思想 D.审美学科
E.审美体系
22.将审美归结为本能的理论主要缺点是( AE )2-95
A.混淆了人与动物行为之间质的区别 B.不能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C.缺乏生物学的基础 D.没有考古素材的支撑
E.忽视了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23.构成悲剧内涵的核心因素是( BCD )3-161
A.奉献 B.冲突
C.抗争 D.毁灭
E.胜利
24.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有( DE )2-53
A.品位 B.个性
C.能力 D.品味
E.兴趣
25.意象的主要类型包括( ABCD )5-292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E.形象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第26、27小题每小题4分,第28、29小题每小题3分,共14分)
26.审美形态3-119
答:
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要准确理解审美形态的内涵,就必须对人生样态、人生境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概念的内涵有所理解。
27.“劳动说”2-97
答:
劳动说作为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也有很多信奉者与支持者,尤其在20世纪我国美学和文艺学领域曾一度占据优势地位。这一理论的主旨是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28.对比联想4-239
答:
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这种联想主要建立在两种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对比关系的基础之上,其功能不在于强化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而在于强化对这两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29.灵感6-320
答:
所谓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这种“突然”出现的灵感往往像火花一样给艺术家照亮了另一个艺术的世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自然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为审美对象?2-79
答:
审美对象既具有一般对象共有的属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审美活动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都必须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材料作为其现实存在的必要条件。审美对象不只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属性,同时这些物质属性本身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客观性,并非仅仅因为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材料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客观物质材料总是承载着、蕴涵着一定的客观生活内容。一定的客观事物首先是因为与人的实际生活发生了某种深刻的必然的关系,成了人的生活世界中一种有意义的事物,它才可能成为某种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那些尚未进入人的世界的事物,即使存在着,也是一种本然性的存在物,不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审美对象不仅在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呈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它才真正地完成自身。所谓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完成,就是说,只有在审美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碰撞、交融,审美对象才会现实地具体地生成。因此,审美对象既不等于客体的审美条件本身,也不等于主体的审美体验本身,它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审美价值属性相互融合与统一的产物。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31.为什么美不能先于人而存在?2-69
答:
(1)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人们之所以有资格来谈论美,是因为人在审美活动中不断地创造着美。如果说,美就在客观事物本身,就是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那么,何以这种属性是美的,别的属性就不美?如果离开人,我们甚至无法说明最简单的审美现象。
(2)我们之所以说某种东是美的,是因为这种东西对人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的。如果把美从审美活动中分离出来并把它实体化,就会导致美本身的消失。
(3)美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它才现实地生成、真实地显现出来。所谓美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
32.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是怎样的?4-251
答:
(1)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结合起来进行思索。在实践中人的感觉和情感的人化过程为情感与理智的融合提供了本体论的条件。
(2)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
(3)单纯关于主体情感的抒发并不能产生美,只有当情感经过提升与净化,经过理智的筛选和改造之后,才能够真正转化为艺术表现的对象。
(4)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情感活动要受到思想的制约。总之,情感与理智在审美经验中只有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才符合审美活动的基本要求。
33.简述审美活动的特殊性。2-57
答:
我们从四方面简要分析一下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在当下直接性的情境中所展开的一种最具本己性的精神交流与沟通,它既是主体得以能动地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对象能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一种生动过程。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审美是一种在自身中排斥直接的功利性,但又在其根底里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血脉相通的特殊活动,就是说,它既具有功利性,又具有无功利性,既具有自律性,又具有他律性,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就恰恰在于它是诸多矛盾因素的辩证统一。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正因为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相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又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活动又具有他律性,就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
34.简述什么是意境以及意象与意境的区别。5-297
答:
一、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二、意象与意境的主要区别在于:
1、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申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5小题14分,第36小题12分,共26分)
35.试分析美育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教材中无法找到标准答案)
答: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过情感的作用。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2)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见,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
(3)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从思维的发生学来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甚至成为书呆子,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4)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
36.试论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与区别。5-281/284
答:
一、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不能是自然物,而必须是人工制品。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作“艺术品”。“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一个区别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艺术品首先是人工制品,但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品仅是人工制品中的极少部分。艺术品是人的高级活动——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人工制品中的高级部分。这是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二个重要区别。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二、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审美和创造可以使一部分非艺术品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进入艺术品的行列,从而扩大人类的审美视野,充实人类的审美经验。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孔子的“草上之风必偃”可以形象地说明美育的特点是( B )7-366
A.诉诸感性 B.潜移默化
C.能动性 D.艺术性
2.作为美育实现过程的“消融查(渣)滓”说的提出者是( C )7-344
A.董仲舒 B.顾炎武
C.朱熹 D.韩愈
3.“艺术天才”的正确表述是( C )6-315
A.人人都是艺术天才 B.唯心主义看法
C.客观存在的现象 D.子虚乌有的东西
4.艺术本体论从根本上讲就是艺术( A )6-305
A.存在论 B.形式论
C.行为论 D.功能论
5.被定义为“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的是( B )6-316
A.艺术想象力 B.艺术敏感
C.艺术灵感 D.艺术技巧
6.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内在感官说”的美学家是( D )4-208
A.荷加兹 B.哈奇生
C.博克 D.夏夫兹博里
7.在西方美学史上,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是( B )4-209
A.杜威 B.桑塔亚那
C.维特根斯坦 D.柏格森
8.在艺术的定义问题上,提出“集体无意识说”的美学家是( C )5-277
A.洛克 B.弗洛伊德
C.荣格 D.苏珊·朗格
9.模仿说的合理性在于( B )5-278
A.始终肯定人的主体因素 B.始终抓住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C.始终注重艺术的情感性因素 D.始终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
10.主张艺术必须抒发主体内心情感的艺术观是( B )5-278
A.神启说 B.表现说
C.有意味的形式说 D.符号说
11.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实体和媒介是指( A )5-286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12.优美、喜剧、丑和荒诞等审美形态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主要是由于( D )3-135
A.文化的认同 B.社会的发展
C.艺术的变迁 D.实践的提升
13.荒诞的表现形式是( C )3-188
A.优雅 B.壮丽
C.怪诞 D.喜剧
14.美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的关系是( D )1-20
A.完全等同 B.平行关系
C.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D.前者以后者为基础
15.鲍姆加登用于命名自己著作的“Aesthetics”原意是( D )1-23
A.艺术学 B.自然学
C.理性学 D.感性学
16.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当代中国美学家是( C )1-5
A.朱光潜 B.宗白华
C.蒋孔阳 D.李泽厚
17.“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是指( D )2-60
A.审美活动只具有手段意义 B.审美活动与其他人生实践无关
C.审美活动直接是现实的人生实践 D.审美活动直接是目的本身
18.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是( D )2-97
A.列宁 B.斯大林
C.恩格斯 D.普列汉诺夫
19.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是( B )2-100
A.具有普遍意义的日常生活 B.具有社会性要求的劳动
C.人的精神属性的满足 D.人的生物属性的满足
20.提出“审美带有令人的性质”这一命题的是( B )2-57
A.马克思 B.黑格尔
C.康德 D.列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关于美育,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BD )7-360
A.形象直观的教育 B.潜移默化的教育
C.立竿见影的教育 D.以情动人的教育
E.以理服人的教育
22.艺术想象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B )6-319
A.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和感受 B.融会和整合表象感受
C.创造艺术的灵感 D.主导和主宰艺术理想
E.联系意象世界与认知能力
23.下列美学家中,属于直观主义者的有( ABC )4-210
A.叔本华 B.柏格森
C.克罗齐 D.施莱尔马赫
E.狄尔泰
24.优美对象往往表现出的特征有( ABCDE )3-138
A.秀丽 B.柔媚
C.纤巧 D.幽静
E.淡雅
25.审美理想不是纯粹的个性特征,而是反映着( ABD )2-52
A.民族性 B.时代性
C.主体性 D.阶级性
E.客观性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4分,28、29小题每题3分,共14分)
26.以美育代宗教说7-346/369
答:
美育具有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功能,所以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他在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时候,他拿宗教与美育作比较:“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他还把美育看成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激发创造力的动力。宗教也是诉诸人的心灵,追求完满与解脱,但主要是减少人们现实的痛苦,鼓励他们对来世充满希望。而美育则是受审美对象感发,拓展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个性,追寻真实现世的幸福,不是虚无飘渺的来生。
27.鉴赏过程中的“品”6-339
答:
“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接受主体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起来,丰富起来,完满起来。
28.生物本能说2-93
答:
生物本能说从人的自然天性来说明审美发生的,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人类的审美活动在其本源处就是一种本能的需要。这种学说的缺点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29.喻象5-293
答:
如果说兴象是把“主体”熔铸于世界中,满足于“世界”的“自相”,喻象便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特点。1-16
答:
(1)美学既然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那么它的研究方法自然也应当是多样的、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
(2)美学既然是研究具体的审美现象和现实的审美活动,就意味着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
(3)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美学研究的方法应当是多元的、多样的。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不同方法,也可以同时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还可以用不同方法进行不同的组合研究。
(4)美学研究的多种方法还是有主次之分,核心与附属之分。我们认为,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31.简述艺术接受的主体性。6-334
答:
艺术意象的重建不只是艺术家创造的意象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道程。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
(1)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接受者不可能直接领悟到创造者的艺术意象,而是调动主体性因素对创造者提供的一个文本和形式符号进行意象的创造。那么,它的意象重建就是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的重建。而每个不同的接受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不同的。
(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任何接受者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都不可能完整地得到创造者的意象,同时不同接受者对同一件艺术品的接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都是由接受者的“期待视界”的不同决定的。
(3)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接受者重建意象是主体不断对艺术品提供的总体框架进行填补空白、揭示意义、参与创作的动态过程。这种主体参与创作的过程贯穿着欣赏的全过程。
(4)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皆然,其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艺术品只提供了一个较为模糊的、概括的总体形式架,接受者只有通过主体性的参与,填补图式结构中的空白,使其不确定的意象确定下来,才能重建起具体的意象体系。
32.美育与人格教育的关系。7-353
答:
(1)美育与人格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
(2)美育是人格教育的规定虽然揭示出了审美教育的间接效应,但却显得过于宽泛。审美基于个体的精神自由,道德基于群体的礼常,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其结果必然是以礼常窒息了个体的精神自由,美育事实上也就沦为以美为手段的德育,取消了自身的性。
33.简述艺术品的层次结构,并说明其内在关系。5-285
答:
一、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由此出发,将艺术品的基本层次结构作如下分析:
1、物质实在层
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实体,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存在而言的。
2、形式符号层
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果说物质实在层是它的间接性物质存在,那么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形式符号层的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在艺术品的整体结构中,形式符号层指示、负载意象的功能远大于其的审美价值。
3、意象世界层
所谓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4、意境超验层
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超验屡次又可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
二、艺术品层次结构的内在关系:从物质实在层到形式符号层,到意象世界层,再到意境超验层,艺术品一层层走向了纵深。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艺术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单个层次都毫无意义。
34.简述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2-63
答:
审美活动不仅有着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而且具有不同于其他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1)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
(2)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他既是从生活世界中暂时的退出,又是向生活世界更深的突进。
(3)审美活动所追寻的又并非一种一般的精神价值,而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35.举例论述悲剧审美形态的特征。3-162
答:
悲剧作为审美形态,所体现的主要特征有:
(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悲剧的审美价值一般是表现为审美存在中的主客体的冲突、斗争的过程,这样其实就是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纵观历史发展中的各类悲剧艺术形式,其实都蕴含了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的存在实践的悲剧冲突。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悲剧审美体验不仅停留在怜悯、恐惧等个体情感的范畴之中,而是对基于存在的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36.结合具体审美实践,说明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4-259
答: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1)呈现阶段
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借助感知对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
(2)构成阶段
如果说在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主要通过审美知觉来进行的话,那么在其第二阶段即构成阶段中,审美想象的作用就是关键性的了。由于在构成阶段审美主体与对象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因而主体所获得的只是关于对象的原始经验材料。虽然此时主体已经由于对象与身体的契合而感受到一定的审美愉悦,但主体尚未构成对象的完整表象,因而也就无法对其加以评价和判断,其感受自然也就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主体还必须通过想象力的作用来构成较完整的审美对象。
(3)评价阶段
审美体验的最后阶段是评价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主体要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主体的理解力在此无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真正将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进行研究的美学家是( D )3-145
A.劳鲍特里 B.布瓦洛
C.爱迪生 D.博克
2.从联想的类型来看,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属于( B )4-239
A.相似联想 B.对比联想
C.接近联想 D.类比联想
3.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是( A )5-287
A.形式符号层 B.意境超验层
C.物质实在层 D.意象世界层
4.在各种艺术意象中,以“天然”和“隐蔽”为主要特点的是( C )5-292
A.抽象 B.喻象
C.兴象 D.仿象
5.艺术的首要功能是( C )5-302
A.认识 B.感化
C.审美 D.启蒙
6.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 A )1-17
A.哲学方法 B.心理学方法
C.艺术学方法 D.人类学方法
7.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 C )1-24
A.先验主体论 B.理念论
C.绝对精神论 D.现象学的基本本体论
8.贯穿美学始终的理论基石是( D )1-47
A.审美对象 B.审美形态
C.审美经验 D.审美活动
9.曾将艺术形象称之为“幻象”的美学家是( A )2-88
A.苏珊·朗格 B.英伽登
C.杜夫海纳 D.阿恩海姆
10.我国的史前绘画最早见于( C )2-116
A.旧石器时代晚期 B.旧石器时代中期
C.新石器时代 D.旧石器时代早期
11.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的实质是( B )3-129
A.诗性与雕塑性的 B.戏剧性与雕塑性的
C.诗性与音乐性的 D.音乐性与戏剧性的
12.体现了西方人在丑面前的无奈的审美形态是( C )3-137
A.悲剧 B.喜剧
C.荒诞 D.崇高
13.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 B )3-150
A.柏拉图 B.朗吉弩斯
C.康德 D.博克
14.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美学家是( D )3-1
A.马克思 B.席勒
C.康德 D.亚里士多德
15.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B )4-209
A.哈奇生 B.乔治·桑塔亚那
C.夏夫玆博里 D.狄尔泰
16.在审美经验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五官感觉是( D )4-235
A.味觉和嗅觉 B.听觉和触觉
C.视觉和味觉 D.视觉和听觉
17.在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起着关键作用的是( A )4-259
A.审美知觉 B.审美想象
C.审美情感 D.审美理解
18.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是( B )5-277
A.现代主义文艺 B.现实主义文艺
C.浪漫主义文艺 D.后现代主义文艺
19.“载道说”的完善者是( C )5-279
A.孔子 B.孟子
C.韩愈 D.朱熹
20.在意象生成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是( D )5-291
A.意象和知觉 B.理智和情感
C.体验和感受 D.意向和想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审美形态的特征是( ABCD )3-125
A.生成性 B.贯通性
C.兼容性 D.二重性
E.差异性
22.下列想象类型中属于想象活动的初级形式的是( BCD )4-239
A.创造性想象 B.接近联想
C.类似联想 D.对比联想
E.再造性想象
23.艺术品的基本特征有( BCE )6-307
A.自律性 B.他律性
C.形式符号性 D.封闭性
E.开放性
24.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有( AB )2-53
A.兴趣 B.品位
C.能力 D.个性
E.共性
25.倡导生物本能说的美学家是( ABC )2-93
A.达尔文 B.弗洛伊德
C.博克 D.席勒
E.弗雷泽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小题3分,28、29小题每小题4分,共14分)
26.审美形态3-119
答:
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要准确理解审美形态的内涵,就必须对人生样态、人生境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概念的内涵有所理解。
27.无我之境5-298
答:
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28.有意味的形式说5-279
答:
上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29.崇高3-145
答: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喜剧的特点。3-169
答:
喜剧具有自身的特点。
(1)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2)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喜剧一般以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现实与表象的悖谬,使人让期望与现实产生强烈的反差,从而造成可笑的效果。
(3)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笑作为审美的情感形式,既是一种讽刺和批判,也是一种快乐和肯定。
31.简述审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想象的作用。4-249
答: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强烈的情感,也就没有活跃的想象。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艺术想象力的激发离不开情感的作用。
(2)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32.简述审美经验的特点。4-220
答:
一、直观性。直观(intuition,又译直觉)一词在汉语中通常被看作感性认识的同义词,其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其局限性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
二、非功利性。美学理论中所说的功利指的是各种与主体有利害关系的现象。审美经验之所以具有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1、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2、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或者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
三、超越性。在美学研究中,当我们谈论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时候,既包含了该词的日常语义,又涵盖了该词的哲学用法。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审美经验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生实践活动,其作用就在于让人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不断地在审美修养和思想境界方面超越自己。而审美经验之所以具备这种功能,则是因为其内在机制中就蕴涵着超越性的因素。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2、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
3、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33.简述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2-62
答:
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一种形式,它具有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1)审美活动与其他的价值活动一样,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在这种价值关系中,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
(2)审美活动同其他价值活动一样,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和现象,不仅客体在变,而且主体也在变,因此,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必然呈现为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绝不存在所谓永恒的价值。
34.简述原始意识的特征。2-106
答:
原始意识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原始意识在具体性中包含着抽象性。在原始意识中还没有抽象概念,因此,原始人还不能通过概念范畴去客观地把握世界,而是依赖意象的联结和转化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最初认识。
(2)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由于原始人没有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还不能把主体与客体、事实与想象区别开来,因而他们往往把主体需要与客体特征混同起来,把主观想象与客观事实融为一体。
(3)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由于原始人不能正确解释人与世界及人以外各种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本质关系,因此,他们便以自己的主观臆想去代替客观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并赋予这种联系以某种神秘的属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举例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5-281/284
答:
一、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不能是自然物,而必须是人工制品。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作“艺术品”。“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一个区别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艺术品首先是人工制品,但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品仅是人工制品中的极少部分。艺术品是人的高级活动——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人工制品中的高级部分。这是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二个重要区别。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二、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审美和创造可以使一部分非艺术品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进入艺术品的行列,从而扩大人类的审美视野,充实人类的审美经验。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36.举例说明审美关系的特点。1-36
答: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全国2012年4月自考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 A )1-37
A.体验 B.诠释
C.认识 D.反思
2.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个体内在性和( C )1-33
A.外在性 B.对象性
C.生成性 D.合成性
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美”指的是( C )1-11
A.自然美 B.社会美
C.科技美 D.生活美
4.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即( D )5-278
A.形式 B.符号
C.模仿 D.直觉
5.在艺术作品的诸层次中,直接指示、负载着意象世界的是( B )5-287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境超验层 D.意象世界层
6.各种艺术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 B )5-303
A.教育 B.审美
C.认识 D.娱乐
7.以下不属于原始审美活动的是( D )2-109/111/116
A.器物装饰 B.纹身
C.岩画 D.戏剧
8.审美活动应当排除( B )4-226
A.情感因素 B.直接功利性
C.合目的性 D.现实意义
9.席勒认为人的游戏冲动产生于( A )2-93
A.生命力的盈余 B.性欲的升华
C.心灵的净化 D.想象的自由
10.普列汉诺夫认为,审美得以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中介性因素是( C )2-101
A.劳动的价值 B.生产的根本性
C.功利性的观念 D.生产的可塑性
11.审美经验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的主要方式是( C )4-232
A.感知 B.推理
C.象征 D.比喻
12.提出“反思判断力”这一概念的美学家是( A )4-268
A.康德 B.黑格尔
C.海德格尔 D.伽达默尔
13.艺术存在论研究的是( A )6-325
A.艺术的存在方式 B.艺术的认识方式
C.艺术的形态 D.艺术的起源
14.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 B )6-310
A.表达 B.生成
C.物化 D.外化
15.不属于天才的艺术创造力的是( D )6-316
A.艺术敏感 B.艺术技巧
C.灵感 D.记忆力
16.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是指( D )3-127
A.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B.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C.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D.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17.作为一种审美范畴,优美表征着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 B )3-140
A.超越状态 B.和谐状态
C.体验状态 D.享乐状态
18.提出“游于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B )7-3
A.庄子 B.孔子
C.老子 D.墨子
19.中国书法艺术所产生的意象类型主要是( C )5-293
A.喻象 B.仿象
C.抽象 D.兴象
20.悲剧的美育效果主要在于( C )3-161
A.恐惧 B.震撼
C.净化 D.悲伤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审美经验的产生所依赖的主客体条件是( AC )2-73
A.主体具备审美修养与审美能力
B.主体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
C.客体具备某种独特之处
D.客体具备某种合理之处
E.主体熟知和理解客体
22.审美经验的三个阶段是( CDE )4-259
A.构思阶段 B.外化阶段
C.呈现阶段 D.构成阶段
E.评价阶段
23.影响接受者“期待视野”的因素有( ABCDE )6-335
A.文化基础 B.审美趣味
C.艺术修养 D.想象能力
E.艺术敏感
24.审美形态的历史性,主要表现在( AE )3-128
A.它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B.它是多种审美因素的感性凝聚
C.它受到贯通古今的文化精神的制约
D.它表征着美在审美中生成的规则
E.它的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
25.关于美育功能的说法不准确的有( ABC )7-370
A.诉诸感性 B.形象直观
C.潜移默化 D.化性起伪
E.怡情养性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3分,28、2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26.喻象5-293
答:
如果说兴象是把“主体”熔铸于世界中,满足于“世界”的“自相”,喻象便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
27.以美育代宗教说7-369
答:
美育具有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功能,所以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宗教也是诉诸人的心灵,追求完满与解脱,但主要是减少人们现实的痛苦,鼓励他们对来世充满希望。而美育则是受审美对象感发,拓展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个性,追寻真实现世的幸福,不是虚无飘渺的来生。
28.悟6-339
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29.审美需要2-49
所谓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巾,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1-18
答:
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对自身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现象的反思,这种反思也是源远流长的。从总体上看,这一源远流长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即最先形成审美意识,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的美学学科。
31.简述意象的生成。5-291
答:
“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便是“意象”。但二者并非是机械的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比如,读一篇小说,首先接触的是文字符号、潜藏于这些符号背后的内涵,渐渐地在读者心中逗引出一种审美情感,这种情感的发生正喻示着主客体之间、思想与形象之间、情景之间、内外之间、质文之间的融合,也便是意象的生成过程。
32.简述审美对象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性原则。2-82
答:
审美条件的各种物质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组合规律,就是审美对象的形式规律。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原则,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节奏韵律、对比调和等等。其中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所谓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33.简述亚里士多德划分艺术形态的方法。6-324
答: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对现实的“摹仿”,因此,可以根据各门艺术摹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而对其加以分类。从摹仿的媒介来看,绘画、雕刻等艺术用颜色、姿态来摹仿事物;音乐、舞蹈等则用音调、节奏来摹仿事物;而诗歌等文学艺术则用语言来摹仿事物。从摹仿的对象来看,有的艺术如悲剧摹仿比一般人好的人物;有的艺术如喜剧则摹仿比一般人坏的人物。从摹仿的方式来看,有的通过口述,如史诗;有的通过人物的动作,如戏剧表演。这种分类方式仍只是外在的和初步的。不能涵盖所有的艺术形式也不能揭示各门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
34.简述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7-358
答:
(1)联系
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也同样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就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审美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美的无限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我们却不能把它们简单地混同起来。
(2)区别
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第一、从活动的存在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力,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偶发性等特点,而审美教育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它是一个按照预先拟订好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受教者施以定向审美培育的活动过程。第二、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审美活动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就是审美关系的确立和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同时被建构、生成的过程。而审美教育则是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审美教育的现实发生,就是施教者以审美对象为中介与受教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35.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云:“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试以这首诗为例,说明在审美经验中情感对想象的影响。4-249
答: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强烈的情感,也就没有活跃的想象。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2)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杜甫的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
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该诗通篇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这种情感支配着作者的艺术想象,使作者创造出的艺术形象也打上了明显的烙印。诗的最后两句几乎纯粹是一种激情的宣泄,是情感的顶峰状态为诗人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抒情主人公仿佛真的踏上了归乡的旅途。在这里,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已经完全泯灭了,而艺术家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活动也就密切地交融在一起了。
36.为什么说悲剧感是痛感中的快感?请举例阐释。3-161
答:
悲剧审美形态在人的审美体验上表现为悲剧感,悲剧感是强烈的痛感中的快感,它的获得来自于悲剧对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揭示。在人的存在体验中,在存在价值的实现中,正是人的存在价值的伟大与崇高,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快,使人能“以悲为美”、“化悲为美”。悲剧艺术形式是悲剧审美形态体验的主要价值载体,因为作为人生存在有价值意义的、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等伦理情感,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这样,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但它们必须以悲剧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
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 试卷
课程代码: 00037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 本卷所有试卷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的无效。
2.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 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实验美学》的作者是( D ) 1-4
A.维特根斯坦 B.杜威
C.弗洛伊德 D.费希纳
2. 实践是人的最基本的( D ) 1-27
A.行为方式 B.思维方式
C.审美方式 D.存在方式
3.审美需求是人的一种( D ) 1-31
A.普遍需求 B.自然需求
C.物质需求 D.精神需求
4.客观事物转化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条件是( B ) 2-84
A.具有审美价值 B.与审美主体相联系
C.线条优美形状奇特 D.色彩鲜艳功能强大
5.认为审美发生于游戏的学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A ) 2-92
A.席勒 B.德谟克利特
C.泰勒 D.普列汉诺夫
6.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是( C ) 2-111
A.出现了系统的艺术门类 B.绘画技艺的成熟
C.人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D.舞蹈行为的普及
7.所谓审美形态的生成性是指其( A ) 3-125
A.历史生成与个体相对性生成
B.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C.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D.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8.下列哪首乐曲最能使人产生崇高感?( D )3-145
A.《蓝色的多瑙河》 B.《春江花月夜》
C.《摇篮曲》 D.《命运交响曲》
9.将喜剧的根源归结为两种社会力量冲突的学者是( C ) 3-169
A.康德 B.黑格尔
C.马克思 D.亚星士多德
10.审美经验是( C ) 4-245
A.完全拒斥理性因素的 B.纯粹的理性思维
C.包含理性因素的一种本质直观行为 D.所有生物共有的心理活动
11.审美欣赏中的反馈调节多数是在( A ) 4-259
A.无意识中完成 B.理性思维指导下完成
C.社会交往中完成 D.个人独居时完成
12.表现现实世界所没有的、所应有的、不可能有的东西是艺术意象的( A ) 5-294
A.虚拟性 B.感性
C.想象性 D.情绪性
13.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是艺术的( B ) 5-300
A.娱乐消遣功能 B.认识功能
C.思想启迪功能 D.社会干预功能
14.所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是艺术接受中的( C ) 6-340
A.“观”的阶段 B.“品”的阶段
C.“悟”的阶段 D.“思”的阶段
15.艺术天才的形成是( D ) 6-316
A.神灵启迪的结果 B.良师教导的结果
C.勤学苦练的结果 D.天赋与实践合力作用的结果
16.戏剧列入时间艺术的主要依据是( B ) 6-331
A.可以摆脱空间而存在 B.各种基本元素在时间进程中展开
C.佳作可以流芳百世 D.有音乐的协助与介入
17.造成不同主体对同一作品不同解读的根本原因是( C ) 6-334
A.艺术接受的环境不同 B.艺术接受的时代不同
C.艺术接受的主体不同 D.艺术接受的动机不同
18.最早提出“寓教于乐”原则的西方学者是( D ) 7-350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19.美育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灵,关键在于它有( C ) 7-360
A.深邃的哲理 B.规范的流程
C.感性的形式 D.强制的灌输
20.所谓“审美的人”是( A ) 7-383
A.具有自由人生境界的人 B.能够进行艺术创作的人
C.身材美丽的人 D.追逐时尚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21.审美需要是人的( ACE ) 2-49
A.生命需要 B.生理需要
C.高级的精神追求 D.日常生活的衍生
E.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
2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常常表现为( ABCDE ) 3-180
A.反常 B.混乱 C.扭曲 D.缺陷 E.不和谐
23.下列现象中不是艺术品的有( ABD )5-281
A.高山飞瀑 B.鸟语花香
C.园林建筑 D.夕阳西照
E.诗词歌赋
24.艺术品的基本层次结构包括( ABCD ) 5-286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象超验层
E.思想内容层
25.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是( ABCDE ) 5-297
A.广度与深度的关系 B.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C.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D.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E.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26.审美趣味 2-53
答: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7.荒诞 3-188
答: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荒诞的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惺诞、变形,它的内容是荒谬不真。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28.“有意味的形式” 5-279
答:
“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点是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来的,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29.艺术敏感 6-316
答: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 艺术敏感是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它是艺术家生产意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0.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什么? 1-16
答:
(1)美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2)首先,美学从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
(3)其次,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
(4)再次,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
(5)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等,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
31.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与其人生实践的关系是怎样的? 4-217
答:
(1)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具有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2)艺术家的审美经验是与其人生实践相统一的。
(3)此外,艺术家的人生实践又丰富、发展了其审美经验,使之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32.简述审美情感在审美想象中的作用。 4-249
答:
(1)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强烈的情感,也就没有活跃的想象。
(2)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
33.简述喜剧的特征。 3-169
答:
(1)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2)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3)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34.简述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 7-345
答:
(1)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是蔡元培。他强调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2)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自存在的价值。
(3)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2分。共24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5.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审美的人”? 7-383
答:
(1)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2)“审美的人”是人的一种人生境界或生存状态。他不可能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现代教育的产物。
(3)只有在接受智育、德育、体育的同时接受过良好美育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审美的人。
36.试从艺术接受的角度,对西谚“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出理论阐释。 6-333
答:
(1)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象的生成过程,艺术意象的重建不只是艺术家创造的意象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能动的再造过程。
(2)首先接受者调动主体因素对创造者提供的文本和形式符号进行意象的创造。它的意象的重建就是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的重建,而每个不同的接受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不同的。
(3)其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对于作品来说,是一种先在的结构。任何接受者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都不可能完整地得到创造者的意象,同时不同接受者对同一件艺术品的接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是由于接受者的“期待境界”的不同决定的。
(4)再次,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接受者重建意象是主体不断对艺术品提供的总体框架进行填补空白、揭示意义、参与创作的动态过程。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冯友兰认为最高的人生境界是【 B 】1-34
A.自然境界 B.天地境界
C.功利境界 D.道德境界
2.美学确立为一门学科的年份是【 B 】1-22
A.1765年 B.1750年
C.1745年 D.1730年
3.审美情境产生于人生的【 C 】1-29
A.幸福状态 B.在场状态
C.自由状态 D.癫狂状态
4.清代画论家戴熙指出:“古人书画多用熟纸。今人以生纸为能,失合古意矣。“这句话强调了艺术品结构中的【 D 】5-286
A.形式符号层 B.意境超验层
C.意象世界层 D.物质实在层
5.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是【 D 】5-295
A.思想性 B.情感性
C.娱乐性 D.想象性
6.最早提出“天才论”的美学家是【 A 】5-278
A.康德 B.布洛
C.席勒 D.荣格
7.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新诗鼓励青年改造人生和社会,这反映了艺术的【 C 】5-301
A.思想启迪功能 B.政治宣传功能
C.社会干预功能 D.道德教育功能
8.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 D 】2-94
A.精力的宣泄 B.情感的表现
C.生命的绵延 D.性欲的升华
9.中国古典美学中经常谈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审美对象的【 C 】2-90
A.主观性 B.客观性
C.开放性 D.想象性
10.在决定审美发生的诸多条件中首要的是【 B 】2-102
A.人的精神活动 B.劳动
C.人的日常生活 D.宗教
11.自然中的优美主要表现为客体对象【 C 】3-143
A.色彩的艳丽 B.形状的奇特
C.感性形式的和谐 D.感性形式的整齐
12.在现代西方,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是【 A 】4-210
A.人本主义美学 B.经验主义美学
C.实证主义美学 D.理性主义美学
13.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审美主体的心理世界与外在对象之间具有【 D 】4-237
A.对立关系 B.一致关系
C.互补关系 D.同构关系
14.艺术接受过程的三阶段是【 B 】6-337
A.看、想、悦 B.观、品、悟
C.感、悟、思 D.望、受、想
15.音乐是一种【 B 】6-325
A.空间艺术 B.时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时空艺术
16.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句话体
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 C 】6-312
A.反映关系 B.模仿关系
C.感动关系 D.认识关系
17.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不断演变的,这使其在历史性中又具有了【 B 】3-128
A.民族性 B.当代性
C.世界性 D.模糊性
18.审美活动发生的标志是【 C 】2-104
A.美学思想的形成 B.艺术活动的发生
C.审美意识的产生 D.美学学科的确立
19.蔡元培倡导【 A 】7-369
A.“以美育代宗教” B.“以德育代宗教”
C.“以科学代宗教” D.“以艺术代宗教”
20.在西方,最早明确提出以审美教育人的美学家是【 A 】7-348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康德 D.席勒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艺术创造的源动力是【 AD 】6-315
A.艺术素质 B.艺术经验
C.艺术趣味 D.艺术天才
E.艺术理论
22.在审美经验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有【 AB 】4-235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味觉
E.触觉
23.审美理想不是纯粹的个性特征,而是反映着一定的【 ABC 】2-52
A.民族性 B.时代性
C.阶级性 D.主体性
E.自由性
24.对崇高理论做出直接贡献的西方美学家有【 ABE 】3-156
A.博克 B.康德
C.亚里士多德 D.荷加兹
E.黑格尔
25.决定美育内涵和性质的主要因素有【 BD 】7-359
A.教育者的主观目的
B.所使用的媒介手段
C.受教者的特殊要求
D.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根本价值
E.国家的教育方针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3分,28、2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26.集体无意识说5-277
答:
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27.审美教育7-359/360
答: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28.审美活动无功利2-59
答:
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29.兴6-317
答:
兴就是指艺术家因感受到某种存在而发生了主观情绪的变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提高审美趣味?2-55
答:
(1)要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除了尽可能多地进行审美活动,积累起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理想。
(2)而审美理想的提高则不仅仅是一件审美活动自身的事情,审美理想在根本上是与主体的人生理想相统一的。
(3)因此,主体只有通过艰苦的人生实践切实地改进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最终提高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31.简述艺术存在动态过程的三个环节。6-307
答:
(1)艺术创造
(2)艺术品
(3)艺术接受
32.简析审美关系的内涵。1-36/40
答:
(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归结起来,我们认为,所谓审美关系,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33.比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5-298/299
答:
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他举例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乃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为无我之境。
(1)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2)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3)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34.为什么不能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7-355/356
答:
(1)这一观点一方面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看不到除艺术以外,还有很多的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些艺术以外的审美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非艺术所能完全代替。
(2)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以至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实际上审美教育并不仅仅是要培养人们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它的目的也不是要造就出几个艺术家来。如果我们不能从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上来理解审美教育的内涵,就最终会把审美教育视为一种技艺和手段而取消了它实际存在的地位。
(3)美感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艺术教育不能替代美育。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35.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试以这首诗为例,说明审美经验中的交感现象。4-238
答:
从哲学高度来看,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它使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密切关系。事实上,在一般的经验活动中,感知本身也处于这样一种原初的状态,只是由于在这些活动中主体一般处于实用目的的支配之下,因而理智的因素迅速地参与进来.从而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统一状态,使它们处于分离和对立的关系之中。而在审美经验中则不同,感知活动所导致的主客统一状态始终得以保持,一旦这种状态被打破,审美活动也就随之结束。以往的美学理论由于看不到这一点,因而或者把审美感知当作是对于对象属性的客观反映,或者把审美活动看成是纯粹主观性的,其共同的特点都在于把审美经验当作主客分离的认识活动。审美经验的根本特点恰恰在于,它是一种处于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状态下的经验。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一再证明了这一点。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抒写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之间亲如知己、密不可分的忘我状态。
36.试结合艺术作品谈谈你对荒诞感的理解。3-1/190
答:
荒诞感是指主体对荒诞的感受与经历,是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对人的存在与意义的直观和体验。荒诞感是复杂的,但其基本的感受必定是孤独、恶心、烦、畏、绝望等,因而其生理、心理的表现也是独特的。非理性的荒诞的形式与同样荒诞的内容,使人感到的是愕然,是不可思议,因而会笑。荒诞感的笑不同于喜剧感的笑,喜剧感的笑是对旧事物的讽刺,是对自己的信心与自豪,是充满希望的肯定的笑。荒诞感的笑却是对世界的荒诞的感受,因其荒诞而感到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是一种无望的否定性的笑。荒诞也有一种悲剧感,但悲剧感在悲情中存在希望,荒诞是无望的;它也不会让人感到悲情,它只是让人欲悲不得,陷入一种尴尬困窘的境地。对荒诞的表现与感受,反映着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满、忧虑、恐惧、迷茫甚至绝望,但在荒诞的形式下又隐隐透出了人类对自身的完整性、自身的自由和的潜在追求。荒诞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正是在于它给予在荒诞中生存的人以反抗的勇气和力量。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从联想的类型来看,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睹物思人”属于( C ) 4-239
A.类似联想 B.对比联想
C.接近联想 D.类比联想
2.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 C ) 4-241
A.感知 B.想象
C.情感 D.理解
3.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 D ) 5-288
A.形式符号层 B.意境超验层
C.物质实在层 D.意象世界层
4.与自然对象之间没有直接、显明的关系的意象是( D ) 5-293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5.艺术接受过程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B ) 6-337
A.品,观,悟 B.观,品,悟
C.悟,品,观 D.品,悟,观
6.柏拉图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 B ) 1-24
A.先验主体论 B.理念论
C.绝对精神论 D.现象学的基本本体论
7.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是( A ) 1-29
A.自由 B.实践
C.存在 D.本体
8.主体进行任何审美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是( B ) 2-55
A.审美经验 B.审美理想
C.审美趣味 D.审美效果
9.倡导劳动说的美学家是( A ) 2-97
A.普列汉诺夫 B.泰勒
C.弗雷泽 D.席勒
10.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缩影是( B ) 3-126
A.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B.审美形态的生成性
C.审美形态的兼容性 D.审美形态的二重性
1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A ) 3-135
A.刘勰 B.司空图
C.王夫之 D.王国维
12.把美区分为“秀美”和“威严”两大类的美学家是( A ) 3-138
A.西塞罗 B.荷迦兹
C.博克 D.阿奎那
13.认为崇高和优美都是“活的形象”的美学家是( B ) 3-152
A.尼采 B.席勒
C.康德 D.叔本华
14.悲剧情绪的“焦虑说”的提出者是( A ) 3-167
A.克尔凯戈尔 B.亚里士多德
C.马尔库塞 D.尼采
15.“畅神说”出现于我国的( B ) 4-219
A.先秦时期 B.魏晋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6.叶燮在《原诗》中提出的创作的四大原则是( C ) 4-252
A.胆、智、识、力 B.才、德、识、力
C.才、胆、识、力 D.德、智、胆、力
17.在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起着关键作用的是( D ) 4-267
A.审美知觉 B.审美想象
C.审美情感 D.审美理解
18.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本质上是( B ) 5-279
A.游戏 B.有意味的形式
C.符号 D.模仿
19.将艺术品分成符号和意义两个层次的是( A ) 5-285
A.符号学美学 B.现象学美学
C.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D.后现代主义美学
20.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是( D ) 6-312
A.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关系
B.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C.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模仿与被模仿关系
D.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动与被感动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美育的特点是( ABC ) 7-360-367
A.诉诸感性 B.能动性
C.潜移默化 D.诉诸理性
E.被动性
22.中国古代早期的“象”按照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 ACDE ) 3-130
A.鸟类之象 B.虫类之象
C.鱼类之象 D.植物之象
E.想象混合物之象
23.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主体的基本存在状态有( ABE ) 2-71
A.惊异 B.体验
C.怜悯 D.愉悦
E.澄明
24.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主要取决于它的哪些特征?( BC ) 2-88
A.实体性 B.非实体性
C.开放性 D.自足性
E.意象性
25.审美形态的主要类别包括( ABCDE ) 3-119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E.丑和荒诞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6.再造性想象 4-240
答:
再造性想象是指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
27.审美体验 4-270
答:
审美体验是对主体感觉和审美能力的一种提高,处在审美体验终点的感觉与起点处的感觉相比较,总是具有更大的深度和普遍性。
28.游戏说 5-276
答:
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29.艺术的审美功能 5-299
答:
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的原因。 4-225-228
答:
审美经验之所以具有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1)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2)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或者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
31.简述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1-25/26
答:
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是:
(1)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现实生活是人的存在的特定历史境域。从现实生活出发,对人的存在进行历史反思和现实揭示,是马克思的存在论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论的内在本性之一。
(2)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诚然,马克思是肯定人的自然存在及其意义的,人就存在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生存方式和人的社会存在本质。因此,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最根本的,马克思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人正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诞生、发展、获得自己现实的社会存在的,而世界也是在实践活动不断得到改变,愈益成为人的世界。
概而言之,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而马克思的实践论则内在地含摄着存在论维度。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的结合,亦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32.简述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2-51/52
答:
(1)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
(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3.简述生物本能说的缺点。 2-95
答:
(1)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2)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34.简述悲剧作为审美形态的主要特征。 3-162~163
答:
(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5.试论艺术的存在方式。 6-306/307
答:
(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艺术只是一切艺术品的总称,世界上不存在一个“艺术”实体,它只存在于一切具体艺术品之中。而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我们在无限多样的艺术品中可以提取到所有艺术品共有共通的东西,那就是艺术意象。意象是我们欣赏所有的艺术品时都能感受到的,它像艺术的灵魂,在万千艺术品中流动,它是艺术品所提供给我们的最基本的东西。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从存在方式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
(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由此可见,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3)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但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
36.试论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2-57~60
答: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在当下直接性的情境中所展开的一种最具本己性的精神交流与沟通,它既是主体得以能动地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对象能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一种生动过程。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审美是一种在自身中排斥直接的功利性,但又在其根底里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血脉相通的特殊活动,就是说,它既具有功利性,又具有无功利性,既具有自律性,又具有他律性,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就恰恰在于它是诸多矛盾因素的辩证统一。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正因为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相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又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活动又具有他律性,就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