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寄生虫总结表格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0:55:45
文档

寄生虫总结表格

名称成虫形态虫卵形态感染寄生部位/营养幼虫致病成虫致病常用诊断方法/常用药传染源备注似蚓蛔线虫蛔虫Ascarislumbricoides寄生人体肠道最大线虫;活粉红,死灰白;头尾略细;体表有横纹,侧线明显,品字形三唇瓣;雌虫双管型;雄虫象牙状交合刺受精卵:宽椭圆形,卵壳自内向外分为蛔甙层、壳质层、受精膜,卵细胞与卵壳间常见新月形间隙;未受精卵:长椭圆形,无蛔甙层,卵壳内含许多折光颗粒;卵壳外蛋白膜凹凸不平,被胆汁染成棕黄色,脱落后卵壳无色透明,可与其他线虫卵区分感染期卵(与受精卵相同蛋白膜与卵
推荐度:
导读名称成虫形态虫卵形态感染寄生部位/营养幼虫致病成虫致病常用诊断方法/常用药传染源备注似蚓蛔线虫蛔虫Ascarislumbricoides寄生人体肠道最大线虫;活粉红,死灰白;头尾略细;体表有横纹,侧线明显,品字形三唇瓣;雌虫双管型;雄虫象牙状交合刺受精卵:宽椭圆形,卵壳自内向外分为蛔甙层、壳质层、受精膜,卵细胞与卵壳间常见新月形间隙;未受精卵:长椭圆形,无蛔甙层,卵壳内含许多折光颗粒;卵壳外蛋白膜凹凸不平,被胆汁染成棕黄色,脱落后卵壳无色透明,可与其他线虫卵区分感染期卵(与受精卵相同蛋白膜与卵

名称成虫形态虫卵形态感染寄生部位/营养

幼虫致病成虫致病常用诊断方法/常用药

传染源备注
似蚓蛔线虫

蛔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寄生人体肠道最大线虫;活粉红,死灰白;头尾略细;体表有横纹,侧线明显,品字形三唇瓣;雌虫双管型;雄虫象牙状交合刺受精卵:宽椭圆形,卵壳自内向外分为蛔甙层、壳质层、受精膜,卵细胞与卵壳间常见新月形间隙;

未受精卵:长椭圆形,无蛔甙层,卵壳内含许多折光颗粒;

卵壳外蛋白膜凹凸不平,被胆汁染成棕黄色,脱落后卵壳无色透明,可与其他线虫卵区分

感染期卵(与受精卵相同蛋白膜与卵壳,内含幼虫);

经口感染

小肠上段;

肠道内半消化的食物

体内移行致组织机械性损伤;

肺部停留发育导致蛔虫性肺炎(畏寒、咳嗽、胸闷胸痛X光检见肺部有类似病毒性肺炎的散在游走阴影)、哮喘(发热、咳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异位寄生

①掠夺营养和破坏肠黏膜影响吸收:儿童可见营养不良、发育障碍,严重可贫血,患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间歇性胃痛;

②超敏反应: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视神经炎、永久性结膜炎、蛔虫中毒性脑病;

③并发症(异位寄生、钻孔习性):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堵塞呼吸管道,肠穿孔引起腹腔炎症等

①粪便直接涂片法;

②饱和盐水浮聚法;沉淀法;

③定量透明法;

④痰液检验虫卵

阿苯哒唑、甲苯哒唑、左旋咪唑

病人、带虫者(粪便内含受精蛔虫卵的人)防治:驱虫治疗;粪便无害化处理,注意个人卫生;卫生宣传
毛首鞭形线虫

鞭虫

Trichuris trichiura

前细后粗呈马鞭形;2个半月形唇瓣;咽管外有串珠状排列杆细胞;雌雄皆单管型;雌虫尾端钝圆,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有一根交合刺

纺锤形,黄褐色,卵壳较厚,由内到外分为:脂层、壳质层、卵黄膜;两端各一透明盖塞;排出时含一未卵细胞感染期卵;

经口感染

盲肠;

重度也可寄生于结肠、直肠、回肠下段

血液、组织液

成虫细长的前端能侵入宿主粘膜下层甚至肌层,掠夺营养,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

肠壁粘膜出血、水肿、慢性炎症、慢性出血;轻度无明显症状;

重度感染:头晕、阵发性下腹痛、慢性腹泻、大便含血、消瘦贫血,儿童可致直肠脱垂;

①粪便直接涂片法;

②沉淀集卵法,离心沉淀法;

③定量透明法(效果好)

阿苯哒唑、甲苯哒唑

病人、

带虫者

防治:驱虫治疗;粪便无害化处理,注意个人卫生、饮食习惯,保护水源与环境卫生
蠕形住肠线虫

蛲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细小,乳白色;口空位于头顶端,有3个小唇瓣;有头翼、咽管球;雄虫后端向腹面卷曲呈6字形,有一根交合刺;雌虫双管型

无色透明,不对称D形卵,卵壳由内到外分:脂层、壳质层、蛋白质膜(光滑);排除虫卵内含幼虫,虫卵一端有幼虫孵出口

感染期卵(雌虫夜间爬出肛门产卵);

经口感染

小肠下段、盲肠、结肠,重度可至胃、食道

肠内容物;组织;血液

肛门、会阴部搔痒,搔破继发感染;儿童烦躁、夜惊、失眠、夜间磨牙等精神神经症状,严重可致脱肛;

并发症(异位寄生):蛲虫性阑尾炎,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

透明胶纸拭子法(或棉签拭子法,清晨解便前或洗澡前检查肛门)

阿苯哒唑、甲苯哒唑

病人、

带虫者

易反复自身感染;流行与发达无关;

儿童集体机构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十二指肠钩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大C形;2对钩齿;背辐肋远端分为2支-再分为3小支;交合伞撑开时呈圆形;交合刺末端分开;有尾刺

虫卵:长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排出卵内有2到4个细胞,卵壳与细胞之间有明显空隙;

幼虫:杆状蚴→土壤中7到8天,蜕皮两次→丝状蚴(不食能动有鞘膜,向温泌酶溶皮肤)

丝状蚴;

皮肤(主要)、经口、母乳、胎盘、生食转续宿主肉

小肠

血液;淋巴液;脱落肠上皮细胞

①钩蚴性皮炎(粪毒):感染期幼虫侵入皮肤导致充血斑点、丘疹、小泡疹、奇痒难耐,抓破后继发感染,形成脓疮,经结痂、脱皮而愈;

②呼吸道症状:阵发性咳嗽、血痰、哮喘,幼虫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可引起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

①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②腹泻、异嗜症;

③消化道症状:消化道出血,黑便、柏油便、血便、血水便,出血时间迁延不断而贫血严重;

④婴儿钩虫病:急性便血性腹泻:黑色柏油样大便、消化系统紊乱、发热、精神萎靡、心尖区明显收缩期杂音、肝脾肿大、贫血严重、生长发育迟缓;

⑤早期、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①粪便直接涂片法;

②饱和盐水浮聚法;

③改良加藤法;

④钩蚴培养法;

⑤痰液检验;

阿苯哒唑、甲苯哒唑;

钩蚴性皮炎患者可采用热毛巾敷于患处;

左旋咪唑涂剂、软膏

病人、

带虫者

防治:加强个人保护
美洲板口线虫

美洲钩虫

Necator americanus

小S形;1对板齿,背辐肋基部分为两支-再分2小支;交合伞撑开呈扁圆形;一交合刺末端呈钩状;无尾刺

旋毛形线虫

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寄生人体最小线虫,咽管占体长1/3到1/2;雌雄均为单管型;子宫较长

子宫中段含虫卵,后端、阴门处含幼虫活幼虫囊包;

经口感染

幼虫:横纹肌

成虫:十二指肠、空场上段

成虫:肠绒毛

①侵入型(肠型期):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粘膜,引起肠道广泛性炎症,受累部位充血、水肿、出血、溃疡,形成浅表溃疡,患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有厌食、乏力、低热;

②幼虫移行期(肌型期):新生蚴侵入肌组织引起血管炎和肌炎,患者全身肌肉酸痛压痛(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异位寄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炎症甚至死亡;

③囊包形成期(恢复期):肌痛,并发心肌炎、肺炎、脑炎

肌肉活检;

阿苯哒唑、甲苯哒唑

人;

多种哺乳动物

整个生活史均营寄生,完成生活史必须经历宿主更换
班氏吴策线虫

班氏线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肉眼可见白的细丝状,体表光滑;口周围有两圈乳突;雄虫尾向腹面卷曲成圈;雌虫为双管型;卵巢段含大量虫卵,随子宫延伸,内含卷曲胚蚴的卵,近阴门处为微丝蚴;

微丝蚴: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头端无体核区为头间隙;

在蚊体内发育:微丝蚴→蚊胃→腊肠蚴→蚊胸肌内发育,蜕皮两次,活动能力增强→移至蚊下唇→丝状蚴(本过程只有体态变化没有数量增值)

微丝蚴:体核清晰可数;头间隙短;体态柔和有大弯;没有尾核微丝蚴;经蚊虫叮咬传播;

中间宿主:雌蚊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

终宿主:人

中间宿主:雌蚊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终宿主:人、猫猴

深层淋巴系统(下肢、腹股沟、阴囊、生殖系统、肾盂)微丝蚴血症(带虫者):一般无症状或仅有发热和淋巴管炎

急性超敏反应:淋巴管内膜肿胀,炎症细胞浸润等导致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离心性淋巴管炎(流火、红线),丹毒样皮炎(浅表微细淋巴管炎);

慢性阻塞性病变:

①象皮肿(晚期丝虫病体征):淋巴管溃破流出高蛋白淋巴液刺激纤维组织增生;④隐性丝虫病

②睾丸鞘膜积液:精索、睾丸淋巴结淋巴液回流受阻导致渗入鞘膜内形成积液、阴囊肿大;

③乳糜尿:主动脉前、肠干淋巴结阻塞导致小肠吸收的乳糜液流入粘膜破损的肾盂混于尿中;

①厚血膜法(血液微丝蚴检查);夜现周期性: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夜多昼少周期性出现的现象。

班氏:10PM到2AM;

马来:8PM到4AM;

②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③体液、尿液微丝蚴检查;

④组织内活检;

海群生、呋喃嘧酮、伊维菌素

病人、

带虫者

防蚊灭蚊是最重要防治方法
马来布鲁线虫

马来线虫

Brugia malayi

微丝蚴:体核紧密重叠不可数;头间隙长;体态僵直,大弯中有小弯;有2个尾核

四肢浅表淋巴系统
 名称成虫形态虫卵形态感染/宿主

寄生部位致病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常用药

传染源防治
 华支睾吸虫

(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葵花子状,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狭窄后端钝圆,体表无棘;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雌雄同体;1对分支状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后1/3,缺阴茎、阴茎袋、前列腺;1个边缘呈分叶状卵巢位于睾丸前,卵黄腺位于虫体两侧中1/3

寄生人体蠕虫中最小虫卵;芝麻形,黄褐色,一端窄且有盖,卵盖周围卵壳增厚,另一端有小疣;粪便排出卵内含毛蚴囊蚴;经口感染;

第一:淡水螺;

第二:淡水鱼虾;

终:人,食肉哺乳动物;

保虫:猫狗猪鼠

肝内胆管(从十二指肠内破出后移行至)肝脏损伤(主要发于次级胆管),一定程度肝功能障碍;

①虫体在胆道寄生时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性刺激等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超敏反应炎性反应;

②胆管上皮增生,胆管局限性扩张,腺瘤样病变,病理性堵塞,重者导致门脉区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萎缩变性,形成胆汁性肝硬化;

③胆管内虫体聚集造成机械性堵塞,出现胆管炎、胆囊炎、阻塞性黄疸;

并发症:胆结石(核心常见虫卵)、胆囊炎、胆管炎、肝胆管梗阻,偶见胰管炎、胰腺炎

轻度:无明显症状;

重度:急性期: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发热、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肝区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期(多见):消化道症状为主,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肝(左叶)肿大,质软;重症者消瘦、浮肿、贫血;晚期:肝硬化、腹水、死亡;

儿童(死亡率高):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肝脾肿大、发育障碍、侏儒症

①定量透明法(95%以上);

②集卵法;

③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近100%,复杂难受)

吡喹酮

阿苯达唑

能排出虫卵病人、

感染者、

受感染动物

①粪便无化处理;

②不食生(未煮熟)鱼虾

③灭螺

 布氏姜片吸虫

(姜片虫)

Fasciolopsis buski

寄生人体最大吸虫;虫体肥厚,长椭圆形,肉红色,前窄后宽,背腹扁平,体表有微细体棘;腹吸盘大,肉眼可见,靠近口吸盘;1对高度分支睾丸呈珊瑚状,前后排列于虫体后半部;1个分支卵巢位于睾丸前,虫体两侧卵黄腺较发达

寄生人体最大吸虫卵;长椭圆形,浅黄色,卵壳薄,卵盖不明显,内含一个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

囊蚴;经口感染;

中间:扁卷螺;

终:人、猪;

保虫:猪、兔狗;

传播媒介:菱角、荸荠、茭白等水生植物

小肠上段,严重可至胃、大肠机械性损伤,代谢产物引起超敏反应;

吸附的肠粘膜及其附近组织炎症、点状出血、水肿、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脓肿或溃疡;

病变部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

轻度:无明显症状;

重度: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肠梗阻、腹部隐痛、腹泻(便多,稀而臭)便秘交替、精神萎靡;

儿童:低热、消瘦、贫血、浮肿腹水、发育障碍、智力减退,可致侏儒症,重者甚至衰竭致死

粪便浓集法(3检90%以上)

吡喹酮

能排出虫卵病人、

感染者、

①粪便无害化处理;

②不生食水生植物喝生水;

③健康教育、普查普治

 卫氏并殖吸虫

(肺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虫体肥厚,宽:长约1:2;背侧稍隆起,腹面扁平,活体红褐色,体表布满小棘;口、腹吸盘大小相似,腹吸盘位于虫体中部;卵巢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后,卵巢6叶;1对睾丸指状分支并列于虫体后1/3

金黄色,椭圆形,虫卵不对称,卵壳薄厚不均匀,卵盖大,常略倾斜,卵壳对应面常增厚囊蚴;经口感染;

第一:川卷螺;

第二:淡水蟹,蝲蛄;

终:人;

保虫:猫科、犬科等食肉哺乳动物;

转续:猪、兔

肺(虫卵可随呼吸道排除,也可随痰液吞咽进入消化道)急性期(童虫移行):后尾蚴穿肠粘膜、肝脏形成出血性、纤维素性炎症或脓性窦道,进入腹壁可致出血性或化脓性肌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期(定居肺部致病):①脓肿期: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出血,继发炎症,肉眼可见病变处呈窟穴状或隧道状,内有血液,随之出现炎性渗出,病灶周围产生肉芽组织形成薄膜状囊肿壁;②囊肿期:渗出性炎症致大量细胞浸润、集聚、死亡、崩解、液化,囊肿内充满赤褐色果酱样液,镜检见坏死细胞、夏科雷登结晶和大量虫卵,囊壁增厚;③纤维疤痕期:虫体死亡或转移,囊肿内容物通过支气管排出或吸收,囊内肉芽组织填充,纤维化形成疤痕

急性期:轻者表现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泻、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可有全身过敏反应、高热、胸腹痛、咳嗽、肝大伴有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胸X光有阴影;

慢性期可造成多器官受损,临床表现复杂;

①胸肺型(常见):咳嗽、胸痛、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虫体可窜扰胸腔造成炎症;

②腹型: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可造成腹部器官广泛炎症粘连;

③皮下包块型;

④脑脊髓型:头痛、癫痫、偏瘫、颅内高压、颅内占位性病变;

⑤亚临床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他症状不明显

①询问病史;

②痰、粪便直接涂片查虫卵;

③皮下包块活检虫体

吡喹酮

能排出虫卵病人、

肉食哺乳动物;

保虫宿主广泛存在

不生食溪蟹、蝲蛄及其制品,不喝生水
 斯氏狸殖吸虫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虫体窄长,宽:长约1:2.4至3.2;前1/3处最宽,腹吸盘位于体前1/3处,略大于口吸盘;卵巢分支多

椭圆形,不对称,壳薄厚不均匀误食转续宿主肉

第一:淡水螺;

第二:溪蟹石蟹;终:果子狸、猫犬;

转续:蛙鸟鸡鸭;

人并适宜宿主

童虫移行童虫移行症

皮肤型:皮下游走包块结节;

内脏型

急性血吸虫病:潜伏期大约5~8W(之后成虫大量产卵,毛蚴释放大量抗原),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血便、干咳、痰中带血;

慢性血吸虫病(流行区90%,急性期症状消失而未经病原治疗者、反复感染者):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可无症状,少数轻微肝脾肿大,肝功能正常,有症状患者表现为慢性腹泻,肝肿大(表面光滑、质硬、无压痛);

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干线型肝纤维化、肝脾肿大、门脉高压。①巨脾型:脾肿大、功能亢进肝脏内静脉高压引起脾静脉血流不畅、虫卵毒素引起脾脏细胞增生;②腹水型:由门脉高压与肝功能代偿失调引起,常在呕血、感染、过度疲劳后诱发,主要特征:腹壁静脉曲张、脐疝股疝、胸腔积液,易出现黄疸;③结肠增殖型:结肠病变、交替腹泻便秘、严重者不完全性肠梗阻,并发结肠癌;④侏儒型:儿童时期感染影响内分泌;⑤合并症:上呼吸道出血、肝性昏迷;

异位血吸虫病:肺、脑

皮下包块、组织活检

吡喹酮

仅在中国有报道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雌雄异体、异形,虫体呈圆柱形,外观似线虫口、腹吸盘位于虫体前端;雄虫乳白色,背腹扁平,自腹吸盘以下虫体两侧向腹面卷曲呈圆柱状沟槽(抱雌沟);雌虫圆柱形,前细后粗,腹吸盘不明显,因肠内含较多红细胞消化残留物,呈灰褐色;雌虫常居抱雌沟内与雄虫成合抱状;(7个)睾丸呈串珠状排列于腹吸盘后方;1个长椭圆形卵巢位于虫体中部

浅黄色,椭圆形,卵壳薄厚均匀,无卵盖,卵壳一侧有一逗点状小棘,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卵壳内侧一薄层胚膜,内含一成熟毛蚴,毛蚴和胚膜间常可见大叫不等圆形或椭圆形油滴状分泌物尾蚴;接触疫水经皮肤感染;

中间:钉螺;

终:人;

保虫:牛羊猪等多种哺乳动物

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免疫性疾病(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诱发免疫应答,其后果为一系列免疫病理变化);

尾蚴:尾蚴性皮炎(Ⅰ、Ⅳ超敏反应);

童虫:机械性损伤与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超敏反应;一过性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局部细胞浸润、点状出血;

成虫:静脉内膜炎、Ⅲ型超敏反应;

虫卵(血吸虫治病主要因子):虫卵肉芽肿,破坏肝、肠组织,引起慢性血吸虫病;肉芽肿纤维化导致肝脏门脉周围广泛纤维化,阻塞窦前静脉,导致门脉高压,引起肝脾肿大,腹壁、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晚期可致肝硬化、腹水

①毛蚴孵化法;

②定量透明法(改良加藤法,可测定人群感染度、考察防治效果);

③尼龙袋集卵法(适合普查);

④直肠镜活组织检查(慢性、晚期病人)

吡喹酮

病人、

多种家畜

①消灭传染源;

②切断传播途径:灭螺、粪便无害化处理、安全供水;

③保护易感者;

④加强宣传教育

 名称(进化)成虫形态虫卵形态感染寄生部位致病成虫诊断幼虫诊断治疗防治
 链状带绦虫

猪带绦虫

Taenia solium

圆叶目

乳白色、扁长如带、前端较细向后渐扁阔,节片较薄,略透明,头接近球形;4个杯状吸盘,能伸缩的顶突,有两圈小钩;每个成节均含一套雌雄生殖系统;150到200个睾丸,卵巢位于节片后1/3,分3叶;孕节中子宫每侧发出7到13个分支,分支不整齐

球形,卵壳很薄,内为胚膜,胚膜较厚,棕黄色,光镜下呈放射状条纹,内含六钩蚴;囊尾蚴白色半透明囊状体,头节有顶突与小钩囊尾蚴;

经口感染(3种途径:自体内、自体外、异体感染);

中间:人、猪;

终:人;

成虫:小肠上段;

囊尾蚴:肌肉、皮下眼、脑;

成虫寿命大于25年

成虫:猪带绦虫病,症状轻微,排节片(多个节片,被动排出)、消化道症状;

囊尾蚴:猪囊尾蚴病(囊虫病,危害严重),分为:

①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囊尾蚴在皮下、粘膜下、肌肉中形成结节,无压痛无炎症,寄生数量多时可出现肌肉酸痛无力、假性肌肥大症;

②脑囊尾蚴病:囊尾蚴寄生在脑内,三大症状有: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神经精神症状;

③眼囊尾蚴病:多见于眼球深部、玻璃体及视网膜下,常累及单眼,表现为视力障碍,虫体死亡后其分解产物产生强烈刺激造成眼内组织变性,导致玻璃体浑浊、视网膜脱落、视神经萎缩,并发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最终可导致眼球萎缩而失明

①询问病史(是否生食猪肉、有无排节经历);

②粪便检查(试验性驱虫、连续数天,淘洗查节片)

结节活检;成虫:槟榔-南瓜子合剂、吡喹酮、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囊尾蚴:手术摘除

①治疗病人;

②粪便无害化处理;

③猪圈养;

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生食猪肉;

④加强肉类检疫

 肥胖带绦虫

牛带绦虫

Taenia saginata

圆叶目

与链状带绦虫相似;更长;节片更多;头节略呈方形,有4个吸盘,没有顶突与小钩;卵巢分2叶;子宫分支较整齐,每侧15到30支,支端多有分叉

虫卵形态不易与链状带绦虫虫卵区分;囊尾蚴无顶突与小钩,不寄生于人体囊尾蚴;

经口感染;

中间:牛;

终:人

成虫:小肠上段;

成虫寿命可达20到30年

寄生多为1条;患者一般无症状;

消化道症状:腹部隐痛、饥饿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下降;

排出节片(单节、可主动排出);

肛周瘙痒;

偶发阑尾炎、肠道阻塞等并发症

①询问病史;

②粪便检查孕节;

肛门拭子法

成虫:槟榔-南瓜子合剂、吡喹酮、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①治疗病人与带虫者;

②注意牧场清洁,管理人畜粪便;

③加强卫生教育,注意饮食习惯;

④加强肉类检疫

 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圆叶目

医学寄生虫中最小绦虫,除头颈部外,虫体只有幼节、成节、孕节各一节,偶尔或多一节;节片长均大于宽;头节梨形,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两圈小钩,顶端有顶突腺,顶突富含肌肉组织,伸缩能力强;

虫卵与带绦虫虫卵相似,光镜下无法区分;棘球蚴:呈球形囊状体由外向内分为:角皮层(乳白色半透明,无细胞结构,易碎)、生发层(胚层,细胞核清楚),内含物包括:棘球蚴囊液、原头节、生发囊(仅有生发层,内含多个原头节)、子囊、孙囊等(从囊壁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和小的子囊悬浮在囊液中称棘球蚴砂)虫卵;

经口感染;

中间:人、牛羊骆驼;

终:狗等犬科食肉动物

六钩蚴:十二指肠,可随血液流至全身;

棘球蚴:全身组织器官;

成虫:犬小肠上段

棘球蚴病(包虫病),以机械损害为主;早期无症状,随囊肿增大逐渐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组织细胞萎缩坏死,棘球蚴囊液渗出产生毒性作用和过敏反应;

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包块压迫血管、胆管可致腹水、黄疸等,累计部位广:肝肺脑脾肾等;

毒性和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继发性感染等

成虫不及生于人体询问病史(是否来自流行区);影像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吡喹酮、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手术摘除

①加强卫生教育,注意个人卫生与饮食卫生;

②犬类驱虫;

加强卫生检疫,不喂食犬类内脏等

 曼氏迭宫绦虫

Hymenolepis nana

假叶目

头节细小呈指状,背、腹面各有一条纵行吸槽;节片一般宽大于长,远端相等;睾丸呈小泡状,散布于节片中部;子宫螺旋状盘曲,紧密重叠,位于节片中部椭圆形,两端稍尖,浅灰褐色,卵壳较薄,一端有卵盖,内有一个卵细胞和若干卵黄细胞;裂头蚴呈长带形,头端膨大,有一明显凹陷,体不分节,具不规则横褶皱,末端钝圆,活时伸缩能力强裂头蚴;经皮肤经口感染;第一:剑水蚤;第二:蝌蚪(蛙)、人(误食剑水蚤);终:猫、狗、人;转续:蛇、鸟、人眼;四肢躯体皮下;口腔颌面部;内脏;脑等成虫偶然寄生于人体症状轻微:上腹不适、恶心呕吐;

裂头蚴:曼氏裂头蚴病:被侵袭部位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导致局部肿胀,甚至发生脓肿;

①眼裂头蚴病(最多见):多累及单眼眼睑或眼球,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奇痒、有虫爬感,裂头蚴侵入眼球内可造成眼球突出、运动障碍、角膜溃疡、玻璃体浑浊,甚至并发白内障导致失明;

②皮下裂头蚴病:多类及四肢躯干浅表,游走性皮下结节、虫爬感、可有搔痒触痛;

③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口腔粘膜及颊部皮下硬结,红肿发炎、有虫爬感(小白虫溢出史);

④脑裂头蚴病:类似脑瘤;⑤内脏裂头蚴病(罕见)

粪检虫卵局部检出虫体裂头蚴:手术摘除;

成虫:吡喹酮、阿苯达唑

①加强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

②不用蛙肉等外贴伤口,不生食肉类,不喝生水

 微小壳膜绦虫

Spirometra mansoni

圆叶目

小型绦虫;头节呈球形,有4个吸盘和一个可伸缩顶突,有单环小钩,节片均宽大于长;成节有3个球状睾丸,横列于节片中部,卵巢分叶状;孕节子宫呈袋状,充满虫卵

圆形或类圆形,无色透明,卵壳很薄,内有较厚胚膜,胚膜两端略隆起并发出4到8跟丝状物于卵壳和胚膜之间,内含六钩蚴

虫卵、似囊尾蚴;

经口感染(3种途径:自体内、自体外、需中间宿主);

中间:多种蚤类、甲虫、拟谷盗;

终:人、鼠

成虫:小肠成虫头节上的吸盘、小钩和体表的微毛对宿主肠壁的机械性损伤;虫体分泌物的毒性作用;

一般无症状,重度感染可出现胃肠道和神经症状:腹痛腹泻、头痛头晕

粪便中检获虫卵、孕节(生理盐水涂片法、水洗沉淀法、浮聚浓聚法)成虫:吡喹酮、槟榔-南瓜子合剂、阿苯达唑

①粪便无害化处理;

②防止水源、食物污染;

③灭鼠;

④提高自身免疫力

 名称滋养体包囊感染脱囊/寄生

致病机制病理与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常用药

传染/预防

 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形态与虫体的多变性和寄生部位有关(阿米巴痢疾患者新鲜粘液血便或阿米巴肝脓肿穿刺液中活动活泼,形态变化大;患者组织中分离的滋养体常含红细胞,有时候白细胞和细菌);借伪足作单一定向运动,有透明外质和富含颗粒的内质;含一球形泡状核,核膜内有单层分布、大小均一核周染色质粒,核仁小。(无菌培养基中滋养体常含有两个核)一个滋养体形成一个包囊(单核),进行二增殖;胞质内含一特殊营养储存结构,即拟染色体,短棒状,可用于虫株鉴别;未成熟包囊有1或2个核,含糖原泡;成熟包囊含4个核,圆形,无拟染色体和糖原泡;

四核包囊;

经口感染;

人为适宜宿主;

结肠;

多为结肠;

溶组织内阿米巴可侵入宿主组织或器官、适应宿主免疫反应、表达致病因子;虫体表达致病因子可破坏细胞外间质,溶解宿主组织,抵抗补体溶解作用;阿米巴造成接触性破坏(260kDa凝集素介导吸附于肠粘膜、穿孔素于宿主细胞形成孔状破坏、半胱氨酸蛋白酶溶解宿主组织)

肠阿米巴病多发于盲肠或阑尾(可累及乙状结肠、升结肠、回肠);典型病灶:滋养体形成的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重者滋养体可突破粘膜肌层,引起液化坏死灶、溃疡面大而深,引起粘膜脱落;

①急性阿米巴痢疾:烧瓶状溃疡、腹痛、里急后重,每天10余次排便,脓血粘液便、臭;

②慢性期: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

③阿米巴肿:结肠粘膜对阿米巴刺激的增生反应,组织肉芽肿伴慢性炎症和纤维化;阿米吧行结肠炎并发症可致肠穿孔、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肠外阿米巴常见阿米巴肝脓肿:滋养体侵入门静脉系统,溶解肝细胞形成坏死性小灶,多个小灶融合形成肝脓肿,其内充满坏死物、组织碎片,滋养体主要集中于脓肿边缘;肝穿刺可见“巧克力酱样”脓液;

向周围溃破或随血流可至胸腔、腹腔、肺、心包、脑、皮肤;

滋养体:取粪便脓血粘液部分、肠粘膜活组织、肝脓肿穿刺液做生理盐水涂片;

包囊:成形粪便直接涂片法,浓集法,碘液涂片;

甲硝唑;

传染源:粪便中持续带包囊者;

①粪便无公害处理;

②保护水源、防止食物污染;

③灭蝇灭蟑;

 结肠内阿米巴

Entamoeba coli

较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核含大而偏位核仁及大小不一、排列不齐的核周染色质粒;胞质含颗粒、空泡和食物泡,多含细菌,不含红细胞;以多个短小伪足移动;1到8个核(成熟为8核包囊);未成熟包囊含糖原泡、草束状拟染色体;

不致病;不引起临床症状;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前鞭毛体]

梭形或长梭形;虫体前端基体在动基体前发出有1根伸出体外鞭毛作为运动器官,鞭毛与虫体长度相近;核位于虫体中部;许多前鞭毛体常以鞭毛相缠形成菊花状;

[无鞭毛体]

卵圆形;内含一大而明显圆形核;动基体位于核旁,深染细小杆状;

前鞭毛体;

白蛉吸血;

传播媒介:白蛉

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及一些哺乳动物单核吞噬细胞内(肝、脾、骨髓);

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

虫体粘附于巨噬细胞,经纳虫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虫体在纳虫空泡内存活、繁殖,胀破巨噬细胞,造成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增生,累及淋巴组织;①内脏利什曼病:长期不规则发热(常呈双峰热型,即上下午各一次高热);无鞭毛体大量增生导致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增生,引起肝、脾、淋巴结肿大,脾肿大(最常见)导致贫血,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免疫复合物沉积肾脏导致其通透性受损,发生蛋白尿、血尿、齿龈出血;全身血细胞减少导致急性粒细胞缺乏等并发症,易并发各种感染(肺炎、走马疳):

②皮肤型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后期并发症):面部、四肢、躯干等出现含利什曼原虫的皮肤结节,结节呈大小不等肉芽肿或呈暗色丘疹状;

③淋巴结型黑热病:无黑热病史,局限于淋巴结,表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多见腹股沟,淋巴结内常可查见利什曼原虫,多数情况良好可自愈;

④皮肤利什曼病:皮肤溃疡,溃疡中常有脓液流出;累及四肢关节处可丧失劳动力,继发感染可并发淋巴管炎;

穿刺涂片(骨髓、淋巴结、脾脏);

皮肤活组织涂片;

五价锑剂葡萄糖酸锑钠、戊脘脒(芳香双脒剂);

①杀灭病犬;

②灭蛉;

 蓝氏贾第鞭毛虫

(贾第虫)

Giardia lamblia

呈倒梨形,两侧对称;前钝后尖,背凸腹平;腹侧前半面有一个吸器;有前侧、后侧、腹和尾鞭毛4对;一对平行轴丝沿中线由前向后连接尾鞭毛,将虫体均分两半,一对爪锤状中体与轴柱1/2相交;胞质内可见许多空泡、纤维物质和中体;

椭圆形;囊壁厚;内含2个(未成熟)或4个细胞核;胞质内可见中体和鞭毛早期结构;

四核包囊;

经口感染;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小肠上段;

机械阻隔,营养竞争(大量虫体覆盖小肠粘膜);

机械刺激、损伤(吸盘);

化学刺激、损伤(分泌物、代谢产物毒理作用);

肠内细菌协同作用;

宿主免疫状态(IgA缺乏、免疫功能低下、爱滋病患者多发生严重感染);

无症状带囊者;

①急性期:恶心、厌食、上腹及全身不适、发热,吸收不良,脂肪泻,突发性恶臭水便,中腹部痉挛性疼痛;

②亚急性或慢性期:胀气,周期样稀便,反复发作,恶臭;

滋养体:生理盐水涂片、十二指肠引流、肠检胶囊法、小肠活体组织检查;

包囊:成形粪便碘液涂片;

甲硝唑、呋喃唑酮

传染源:排除包囊的人和动物;

①粪便无公害处理;

②保护水源;

③个人卫生(儿童);

 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

活滋养体成无色透明状、有折光性,体态多变,活动力强;固定染色后呈水滴形或梨形;前端有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体外侧前1/2处有一波动膜,其外缘与向后延伸后鞭毛相连;

无包囊期;滋养体;

性传播(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间接传播;

女性:阴道(多见于后穹隆)、尿道(偶见);

男性:前列腺、尿道、也可侵入睾丸、附睾、包皮下组织

滋养体以阴道表皮细胞的糖原为食;正常女性阴道有自净作用,阴道内乳酸杆菌酵解糖原生成乳酸,维持阴道酸性环境,滋养体竞争消耗糖原,破坏阴道酸碱平衡,继发细菌感染等;可致阴道壁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脱落;

黏附于男性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并以此为食或吞噬精子,影响精子活力可致男性不孕;

多数女性无症状或临床症状不明显;

女性常见阴道炎:白带增多、外阴瘙痒或灼烧感,阴道镜检可见分泌物增多,呈灰黄色、稀薄泡状、有异味,阴道壁可见弥散性粘膜充血和鲜红色点状损害;也可累及尿道;

男性可见尿道炎:尿频、尿急、尿痛;前列腺炎等;

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或染色);肝浸液培养基培养;尿液沉淀物;精液、前列腺液直接涂片有时可见;

甲硝唑;

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还原酸性环境);

传染源:滴虫性阴道炎患者、无症状带虫者、男性带虫者;

①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卫生);

②谨慎使用公共设施(公共马桶、浴具、泳衣等)

 名称形态感染脱囊/寄生

致病机制(特点)病理与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常用药

传染/预防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环状体]:大而明显,常见1个环状体/细胞;

[大滋养体]:大,有伪足,空泡明显,疟色素呈棕黄色,点状或线状分散;被感染红细胞较大,色浅,圆形或椭圆形,有薛氏小点;

[裂殖体]:大,核开始;

[配子体]:

[雄配子体]:致密球形,胞质呈暗浅蓝色,核大居中、淡红色,染色质致密;

[雌配子体]:卵圆形,体大,胞质蓝色,核小而致密、深红色、偏向细胞一侧,疟色素粗糙分散;

子孢子;

雌性按蚊吸血、输血;

终宿主:雌性按蚊;

中间宿主:人;

(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现象)

媒介(中国):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等;

肝细胞、

红细胞;

①有再燃,有复发(有休眠子);

②发热阈值比P.f低;

③发热较规律(48h);

致病主要阶段为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引起;

㈠潜伏期:疟原虫侵入至出现临床症状前,其长短由原虫种株、子孢子数、机体免疫力、抗疟药物摄入等有关;

㈡疟疾发作:典型表现为周期性寒颤、高热、出汗退热这三个连续阶段。疟疾周期性发作与疟原虫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P.v 48h; P.f 36h-48h)

㈢疟疾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无再感染,仅有体内残存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经一段时间又再次引起疟疾发作。再燃与宿主抵抗力和特异性免疫力降低、疟原虫抗原变异等有关;

㈣疟疾复发:疟疾初发患者红内期疟原虫已消灭,无再感染,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疟疾发作。复发可能与肝细胞内休眠子复苏有关;P.f/P.m无复发 P.v/P.o有复发;

㈤并发症:

⑴贫血:(P.f最甚),原因有①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②脾功能亢进③免疫病理损害(由于疟原虫感染,红细胞隐藏抗原暴露,引起红细胞膜的自身免疫原性)④骨骼造血功能受抑制;

⑵凶险型疟疾:(主要由P.f引起),原因有①P.f繁殖快、裂殖子数量多②机体缺乏免疫力③RBC表面突起粘附小血管壁引起堵塞等;

①脑型:头痛、抽搐、昏迷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是儿童及无免疫力成人主要死亡原因;

②厥冷型:皮肤湿冷、体温下降、血压降低;

③超高热型:发热40度以上;

④痢疾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水肿,引起营养吸收障碍;疟色素沉积肝脏是干细胞变性、小叶中心区硬化,致肝肿大,可出现黄疸;

⑶脾肿大:脾充血、单核-巨噬细胞增多、反复感染导致纤维组织增生;

⑷黑水热:由于大量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引起患者并发高热和出血性黄疸;患者死于肝肾功能衰竭;

⑸疟疾性肾病:Ⅲ型变态反应所致,病变红细胞堆积与肾组织缺氧导致肾小管硬化引起肾功能衰竭;多见于儿童,引起急性肾小球性肾炎并发肾病综合征;

⑹无尿少尿患者迅速出现肺水肿,可致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缺氧引起肺血循环障碍);

①询问病史:输血史、蚊虫叮咬史、进入疫区史等;

②厚薄血膜染色镜检:

薄血膜:原虫形态完整、被感染红细胞易辨,原虫密度低、易漏检;

厚血膜:原虫形态改变、虫种鉴别困难,检出率高;

适宜采血时间:P.f发作时,P.v发作数小时后;

控制症状(红内期):氯喹、青蒿素类;

防止复发(红外期):伯喹;

阻断传播(配子体):伯喹;

预防:乙胺嘧啶合用磺胺多辛;

传染源: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现症者和带虫者;

①查病人、带虫者;

②预防、治疗用药;

③灭蚊;

④管理疫区、流动人口、疟蚊监控;

⑤防治药物、防蚊、疫苗研制;

⑥宣传;

执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治理原则;

个人防治与集体防治相结合;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环状体]:小而纤细,常见1到2个环状体/细胞;

[大滋养体]: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中;致密,中等大小,伪足少见,空泡不明显,疟色素呈黑褐色,粗颗粒状,集中;被感染红细胞大小正常,有茂氏小点;

[裂殖体]:小而致密,核为多个,有大量集中虐色素,裂殖子数量多;

[配子体]:

[雄配子体]:两端钝圆的肾形,胞质呈暗蓝色,核大居中、浅红色,染色质疏松;

[雌配子体]:新月形,胞质蓝色,核致密、深红色,染色质致密;

①有再燃,无复发(没有休眠子);

②感染红细胞能力强;

③发热较不规律;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滋养体]:香蕉形或半月形,一端尖一端钝圆、一边扁平一边膨隆,姬氏或瑞氏染色后可见胞浆呈蓝色,核呈紫红色,位于;游离虫体可作螺旋式转动;滋养体单个或成对散在分布于腹腔渗出液和血液中;细胞内虫体以二、多、内二芽殖等方式不断增值,数个或数十个虫体被宿主细胞细胞膜包绕称假包囊(单层膜、内含宿主细胞核),其中滋养体又称速殖子;

[包囊]:圆形或椭圆形,有双层弹性的坚韧囊壁,内含数个至数百个虫体,无宿主细胞核,囊内滋养体又称缓殖子,形态与速殖子相似,较小,核偏后;

[卵囊]:又称囊合子;成熟卵囊中有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新月形子孢子;

卵囊、包囊(缓殖子)、假包囊(速殖子);

经口、经胎盘、

经输血及器官移植等;

终宿主: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有性世代);

中间宿主:人、猫科动物等多种动物;侵入各种有核细胞;

与虫株毒力、宿主免疫状态有关(机会致病原虫);

速殖子为主要致病阶段;速殖子在细胞内增殖,导致细胞破裂,逸出的速殖子再侵入新细胞,如此反复破坏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并伴有以单细胞浸润为主急性炎症反应;

包囊一般不引起炎症,其因速殖子增殖不断膨大,挤压器官,导致其功能障碍;

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包囊破裂释放速殖子,一部分缓殖子可转变为速殖子;

局部病灶可引发继发性病变,如血管炎症造成血管栓塞,引起组织梗死,多见于脑部(胎儿感染导致脑内大面积梗死继而钙化;病变累及大脑导水管致其阻塞,造成脑积水);

大多数感染为隐性,临床患者少;

临床症状:

⑴先天性弓形虫病:孕期初次感染弓形虫妇女,在母体出现原虫血症时虫体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典型表现为脑积水、大脑钙化灶、视网膜脉络膜炎、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等;

胎儿情况与母体感染时间有密切关系:

①妊娠前感染一般不传给胎儿;

②妊娠前三个月内感染后果严重,可致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

③妊娠后期感染,胎儿可不被感染或隐性感染;

⑵后天性弓形虫病:出生后经口食入包囊、假包囊、卵囊所致,因侵入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①多脏器损害型②淋巴结肿大型③脑型④眼型;

①体液、活组织涂片染色法(姬氏染色);

②动物接种分离法或细胞培养查找滋养体;

急性期无理想药物;

阿奇霉素能进入组织与包囊中杀死速殖子与包囊;

初次感染孕妇应立即服用螺旋霉素;胎儿确诊应交替使用乙胺嘧啶、磺胺嘧啶与螺旋霉素;

传染源:猫及猫科动物等;人经胎盘的垂直传播有重要的传染源意义;

①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强化肉类检疫;

②不吃生肉或未经完全烹饪肉类;

③劝告孕妇不要接触猫等动物,定期检查,以减少先天性弓形虫病发生;

④卫生宣传;

⑤加强家畜、家禽监控;

文档

寄生虫总结表格

名称成虫形态虫卵形态感染寄生部位/营养幼虫致病成虫致病常用诊断方法/常用药传染源备注似蚓蛔线虫蛔虫Ascarislumbricoides寄生人体肠道最大线虫;活粉红,死灰白;头尾略细;体表有横纹,侧线明显,品字形三唇瓣;雌虫双管型;雄虫象牙状交合刺受精卵:宽椭圆形,卵壳自内向外分为蛔甙层、壳质层、受精膜,卵细胞与卵壳间常见新月形间隙;未受精卵:长椭圆形,无蛔甙层,卵壳内含许多折光颗粒;卵壳外蛋白膜凹凸不平,被胆汁染成棕黄色,脱落后卵壳无色透明,可与其他线虫卵区分感染期卵(与受精卵相同蛋白膜与卵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