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0:46:00
文档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这两门艺术。表情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门类。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和巫术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舞蹈与音乐。原始巫术仪式常常是原始人敲打着石器时代的原始工具,跳着模仿狩猎活动或者娱神的原始舞蹈来进行的。研究表明,当原始人类还处于野蛮时代,原始舞蹈就已有相当的发展,而原始音乐往往是伴随着原始舞蹈发展的。表情艺术也是当代人们生活中最普及、最广泛的艺术门类。与其他艺术种类比起来
推荐度:
导读第四节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这两门艺术。表情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门类。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和巫术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舞蹈与音乐。原始巫术仪式常常是原始人敲打着石器时代的原始工具,跳着模仿狩猎活动或者娱神的原始舞蹈来进行的。研究表明,当原始人类还处于野蛮时代,原始舞蹈就已有相当的发展,而原始音乐往往是伴随着原始舞蹈发展的。表情艺术也是当代人们生活中最普及、最广泛的艺术门类。与其他艺术种类比起来
第四节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这两门艺术。表情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门类。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和巫术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舞蹈与音乐。原始巫术仪式常常是原始人敲打着石器时代的原始工具,跳着模仿狩猎活动或者娱神的原始舞蹈来进行的。研究表明,当原始人类还处于野蛮时代,原始舞蹈就已有相当的发展,而原始音乐往往是伴随着原始舞蹈发展的。表情艺术也是当代人们生活中最普及、最广泛的艺术门类。与其他艺术种类比起来,音乐和舞蹈或许是除艺术家以外的普通人直接参与最多的艺术形式。人们或者唱歌,或者练习乐器,或者跳交际舞,使得音乐与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与此同时,专业的音乐艺术家和舞蹈艺术家又常常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严格的训练和培养,这说明音乐和舞蹈又是两门具有高度科学性和技艺性的艺术种类。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就是抒情性和表现性。音乐与舞蹈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情绪,无须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撼动听众或观众的心灵。与此同时,音乐与舞蹈这两门表情艺术又总是需要通过表演这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才能创造出可供人们欣赏的音乐形象或艺术形象,因此,表演性构成了表情艺术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此外,音乐与舞蹈这两门艺术还有一个鲜明的美学特征,这就是它们都具有强烈的节奏和韵律。

一、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 

音乐艺术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其中,旋律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至调式、调性关系等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感。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可以表现出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甚至还可以体现出音乐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因此,人们常把旋律称为音乐的灵魂。节奏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指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的组合,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使乐曲体现出情感的波动起伏,能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声同样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它是指多声部音乐按照一定关系构成重叠复合的音响现象,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和立体感。此外,复调、曲式、调式、调性以及速度、力度等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也都是通过有规律的变化与组合,共同将乐音在时间中展开来塑造音乐形象。 

(一)音乐艺术的种类

音乐艺术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是指以人声歌唱为主的音乐,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三类。男声、女声和童声又分别可以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器乐是指用乐器发声来演奏的音乐,可分为弦乐、管乐、打击乐和弹拨乐四种。歌曲可分为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进行曲等。器乐作品有序曲(如《威廉·退尔》序曲)、协奏曲(如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奏鸣曲(如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交响曲(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等。在演奏(唱)方式上有独奏(唱)、合奏(唱)、重奏(唱)、齐奏(唱)等。近年来,我国声乐又被划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三大类。所谓民族唱法,还可以细分为汉族民歌与少数民族民歌,在演唱方法上大多比较自然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所谓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它追求声音效果,讲究发声方法,注意运用华彩和装饰唱法。所谓通俗唱法,是现代工业社会电子传播技术广泛运用后出现的一种歌曲演唱法,它往往需要演唱者手持话筒进行演唱,对演唱者本人的声乐训练倒没有太多严格的要求。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原始的歌唱或许在远古的野蛮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这些原始音乐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无从考察了。唯有少量古老的乐器被保存下来,从这些残存的原始乐器可以窥见音乐漫长的历史。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是在乌克兰境内原始人遗址中找到的六支用长毛象骨骼制成的乐器,每支都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乐器,是在距今七千余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哨和陶埙。骨哨是用禽兽肢骨制成的,原始人类最早可能是用骨哨发出的声音来诱捕禽鸟,由此骨哨发展成为原始社会的吹奏乐器。由我国古代的哨发展起来的陶埙上有吹孔,也是一种原始的吹奏乐器。我国先秦时代就相继出现了众多著名的音乐家,如伯牙、师旷、晏婴等。西周还专门设立了掌管音乐和音乐教育的乐官,出现了由周王朝制定的“雅乐”和流行于民间的俗乐“郑、卫之音”。先秦时期的乐器也有了更大的发展,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举世闻名的编钟。编钟堪称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共64件,重达2500千克以上,经测定,音色明亮,音域宽广,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并已构成完整的半音阶,它的出土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汉魏时期则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当时北方的相和歌与南方的清商乐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汉武帝时还正式建立了乐府这种音乐机关,大量采集民歌民谣,制定乐谱,配乐演唱,培训乐工等。隋唐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大量吸收西域音乐的基础上,出现了新俗乐(燕乐)和众多曲目。唐代的教坊成为当时天下音乐舞蹈精英的荟萃之地,长安的乐工曾经多达万人以上,隋唐的音乐专著多达400多卷。宋元明清时期,民间音乐有了较快的发展,元杂剧、南北曲、昆曲中蕴藏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我国近现代音乐史奠基人之一萧友梅于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教,后来在蔡元培的支持下筹建了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后改为上海音专。现代音乐史上,还涌现出了刘天华、华彦钧(阿炳)、聂耳、冼星海等著名的音乐家,以及众多蜚声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

西方音乐文化在古希腊时期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许多思想家都非常重视音乐理论与音乐的教化功能。毕达哥拉斯学派从音乐与数学的关系出发,强调音乐是和谐的表现。柏拉图更是认为音乐的节奏与曲调有最强烈的力量,能浸入人的心灵的最深处,通过音乐美的浸润能使人的心灵得到美化,因而他强调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是一种最令人愉快的艺术,他认为音乐具有教育作用、净化作用以及精神享受的作用。欧洲中世纪在教会的控制下,民间音乐与世俗音乐遭到和扼杀,而教会则利用宗教音乐来宣传教义、扩大影响,使宗教音乐中的赞美歌、多声部合唱等均有了较大的发展。16世纪末叶起,器乐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特别是诞生了歌剧这一综合了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的新型艺术形式。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西方音乐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各种不同的音乐流派,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个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流派主要有:古典乐派,它是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在维也纳形成的以古典风格为创作标志的音乐流派,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主要代表。这个流派推崇理性和情感的统一,追求艺术形式的严谨和完美,创作手法上注重戏剧的对比、冲突和发展,成为当时的典范。浪漫乐派是19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音乐流派,浪漫乐派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激情,强调抒发主观情感,强调表现个性。前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作曲家舒伯特和舒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法国的柏辽兹等人,后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和勃拉姆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等。与此同时,19世纪中叶以后,在欧洲各国又兴起和发展了民族乐派,民族乐派主张音乐应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注意采用本国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将传统音乐成果与本民族音乐密切结合起来。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挪威的格里格(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捷克的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以及“强力集团”的一批著名音乐家如穆索尔斯基(交响音画《荒山之夜》)、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和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亚细亚草原上》)等。20世纪西方音乐更是流派繁多,难以尽述,其中主要有以法国音乐家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以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派音乐,以意大利音乐家布梭尼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等,并且相继出现了爵士乐、摇滚乐、电子音乐等,使西方现代音乐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况。 

(二)音乐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1.丰富的情感性

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情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乐记》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黑格尔认为:“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音乐中有组织的乐音,通过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幅度和能量的大小等多种方式,来表现人们繁复多样、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二泉映月》的哀怨,《金蛇狂舞》的热烈,《春江花月夜》的恬静,《江河水》的悲泣;也可以感受到贝多芬作品的激情奔放,莫扎特作品的优美细腻,德彪西作品的朦胧伤感,柴可夫斯基作品的忧郁深沉。而且,它们不但直接表现人类各种细微复杂的情感情绪,还直接触及人的心灵的最深处,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中写道,听完琵琶女如怨如诉的演奏后,“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列夫·托尔斯泰听到《如歌的行板》后,也禁不住流下了热泪。李斯特认为,音乐之所以被人称为最崇高的艺术,“那主要是因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存在,放射光芒”。音乐的这种特殊性,根源于音乐特殊的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它以乐音为材料作用于人的听觉,可以直接传达和表现音乐家感情的起伏、变化和波动,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音乐作品透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显然,音乐最基本的艺术功能就是表现情感,即使少数描绘性的音乐作品也不例外。例如,我国著名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以唢呐模拟布谷鸟、斑鸠、猫头鹰等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但全曲从总体上讲仍然是通过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来表现欢快热烈的生活情趣和情感。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中,有器乐模拟和描绘的雷声、雨声、风声和鸟鸣声,但它们仍然是为了表现音乐家在生活中的感受,通过这种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传达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讲:“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写对农村生活的一些感觉。”

其实,音乐直接带给人们的,只是富有一定节奏、旋律、强度和音色的声音状态,而不是情感,只有当人们在接受声音的刺激时迅捷地、下意识地将自己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与特有的声音状态相融合,才使声音状态在认知、评价和审美观照之下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这一特征也使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往往还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欣赏者的个人经历、审美感知不同,引起的联想和想象也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据说是一位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在贝多芬死后,根据他自己对这首奏鸣曲的体验和理解而命名的,但其他音乐理论家并不同意雷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很多人认为这首奏鸣曲主要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幻想和探索,而且贝多芬本人也曾将这个作品称做“幻想曲式的奏鸣曲”。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听众对同一首曲子完全可以产生彼此各异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音乐内容的非语义性和音乐表现情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而这些朦胧或多义的情感常常是语言所难以表现的。 

2.意义的象征性

象征性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性。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具有独特的意味。它以声音作为实现象征意义的媒介,人们以自身的听觉器官所感知到的声音与客体事物相互对应,从而实现独特意义的呈示,即象征性。音乐的象征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的特有属性,如力度的变化、音色、音高与音程的变化等。而象征意义的实现最终也在于声音的特有属性与所表达的情感与情绪之间的固定联系,这种固定联系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比如人们常常用小号的声音象征光明,以铜管乐象征英雄凯旋等,均是这些乐器的声音属性与人的精神和情感的自然吻合。声音力度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象征性,由弱到强和由强到弱的声音延宕,可以象征一场战斗的由起始而激烈,和由惨烈而宁静,也可以象征队伍的由远及近和由近及远。音色的变化也是声音象征性的重要表现手段。音色是人声或乐器在音响上的特色,主要由其谐音的多寡及各谐音的相对强度所决定。音色与人的情感及客观物象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由于一定的音色在其品质上可能与人的某种感情相吻合,因而便可以发生内在联系,并拥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同的节奏也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例如,进行曲一般都是偶数拍子,节奏鲜明,适用于行进场面,如《大刀进行曲》;而圆舞曲则是旋律流畅、节奏明确,总是一种强弱弱的三拍结构,使得乐曲活泼欢快、富有朝气,如《多瑙河圆舞曲》。朱光潜先生认为:“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一般来讲,节奏缓慢、沉重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总是偏于忧郁、悲伤,如柴可夫斯基著名的《悲怆交响曲》第四章“缓慢的柔板”,以缓慢沉重的节奏与不协和的和弦,表现出令人悲痛欲绝的剧烈哀伤,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至于那些节奏轻快、急促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总是偏于欢快、热烈,如贝多芬著名的钢琴奏鸣曲《黎明》,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活力,明朗的曲调和清澈的音色体现出音乐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 

3.形象的模糊性

音乐形象看不见、摸不着,它需要欣赏者充分调动审美感受力,用心去体验、想象和联想,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从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正因如此,音乐形象不具有空间性,却具有时间性,它与舞蹈、绘画、雕塑等具体直观的艺术形象不同,不占有空间的位置。波兰音乐理论家丽莎曾经以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例如在听肖斯塔可维奇《第七交响曲》中希特勒匪徒进军的那段音乐时,我们听到了正在逼近的法西斯匪帮,感到它愈来愈近,甚至就在眼前,但是却没有一个听者会将这种逼近看成是正发生在他们听这部交响曲的音乐厅的空间里。同样,在听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席赫拉扎达》第一乐章时,人们清楚地感到由音乐展示出来的海浪的空间性,但是却没有一个人会把这种海浪看成是发生在音乐厅的空间里,或是发生在听收音机广播的自己房间里。”音乐形象不是静止的直观形象,而是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想象而成的艺术形象。声音作为音乐艺术的物质媒介,不能呈现具体的艺术形象,只是提供激发想象的基本手段和元素。正是那些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乐音,伴随着创作者和欣赏者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创造出一个自由想象的灵性世界。在音乐想象的空间中,由于声音媒介并不与现实世界的具体实物相对应,其组织形式也难以具体描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因而其情感或形象都是不确定的。但这并不表明音乐艺术对客体世界的表现是漫无边际的,事实上,特定的乐音组织形式必然与一定力度、强度和色彩模式的情感状况相联系,艺术家和欣赏者正是依据乐音组织形式所大体限定的情感模式展开想象的。 

尽管音乐的想象依据的物质媒体材料——声音,不表现具体的概念和思想,但在音乐活动的某个地域和民族中,一定的乐音组织形式却可以经过长期实践,在人们的审美心理中形成相对应的或比较贴近的情感模式,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艺术家和欣赏者的想象活动正是基于自身审美文化的特性,并受制于上述限定而展开的。即便如此,音乐家的想象空间和想象色彩仍是最为自由和丰富的,他的想象处在一种情感的世界,而不与客体世界的具体实物和概念直接对应,因而音乐家的想象享有更为广阔的自由度。不同的人欣赏同一首乐曲,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也经常会形成欣赏主体自由建构的艺术形象,听众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具有广阔的自由空间。

二、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是以规范化的人体动作及组织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来创造形象和表现情节与情感的艺术样式。 

(一)舞蹈艺术的种类

舞蹈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图腾舞蹈活动,并且把它作为图腾崇拜的重要内容。最早的舞蹈常常是歌、舞、乐三者合为一体,既是巫术礼仪,又是歌舞活动。如我国商代的巫舞、周代的文舞与武舞、春秋战国的优舞,以及汉代百戏中的舞蹈,均为歌、舞、乐三者合一的艺术。唐代除了豪华壮观的大型宫廷乐舞“立部伎”和精致典雅的小型宫廷宴乐“坐部伎”外,还有著名的“健舞”,如胡腾舞、胡旋舞、剑器舞,以及歌舞大曲,如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等。此外,唐代的民间舞蹈也十分普遍,逢年过节或丰收祭祀时都要举行舞蹈表演活动。宋代民间盛行的综合性表演形式“舞队”,明清时代戏曲中的舞蹈表演等,都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特色。欧洲舞蹈早已在宫廷和民间盛行,不少国家将舞蹈作为普遍的风尚。1581年意大利籍艺术家们在法国宫廷排演了第一部真正的芭蕾《王后喜剧芭蕾》后,芭蕾舞迅速在欧洲各国传播开来,从17世纪开设了第一批芭蕾舞学校后,出现了许多职业性的芭蕾舞蹈艺术家。19世纪更堪称芭蕾艺术的黄金时代,芭蕾舞的脚尖舞技巧和一整套的训练方法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了芭蕾艺术的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和俄罗斯学派,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出现了《吉赛尔》、《天鹅湖》、《睡美人》等一批闻名于世的优秀芭蕾作品。20世纪初以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为先驱的现代舞,以自然的舞蹈动作打破了古典芭蕾传统的程式束缚,更加自由地表现内心情感。此外,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也都有许多各具特色的舞蹈,例如印度的古典舞、印度尼西亚的巴厘舞、日本的盆舞、斯里兰卡的象舞、墨西哥的踢踏舞、波兰的马祖卡舞,以及非洲大量力度很强的民间舞,使世界舞蹈艺术灿烂多姿。 

从总体上讲,舞蹈的品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由一位演员表演的舞蹈样式,如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就701第四节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有白天鹅独舞与黑天鹅独舞),双人舞(由两位演员,通常是一男一女合作表演的舞蹈样式,如我国舞剧《丝路花雨》中英娘和神笔张的双人舞),三人舞(包括作品的三人舞如《金山战鼓》和舞剧中的三人舞如《天鹅湖》的大天鹅舞),群舞(也称集体舞,指四人以上合作表演的舞蹈如《红绸舞》)等。 

(二)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一,人体造型性。舞蹈被人称做“活动的雕塑”,指的是舞蹈不仅具有雕塑般的造型效果,而且在运动中不断出现姿态造型,舞蹈在表演的空间和时间内,不断通过舞蹈者的动作和姿态以及色光造型等各方面的合理布局,形成舞蹈构图。舞蹈者或舞蹈队形的空间运动线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斜线的延续和纵深感,圆线的流畅和匀称感,曲线的跳动和游弋感,均可给人以不同的情绪感觉。舞蹈者的静态造型,三角形的稳定和力度感、圆弧形的柔和与流畅感,也可产生不同的意味。但运动线和造型本身并不具有确切的含义,只有当舞蹈者根据作品主题的要求,对运动和造型赋予一定的情感内涵,并将动作节奏与服饰、音乐、灯光、布景等整合为一体,在平衡、对称、动静、明暗等不断变化的运动性构图中实现整个作品的多样统一,才能使运动和造型富有鲜活的生命灵气,创造艺术意象和艺术形象。舞蹈形象是指由人体的动作、姿态和造型,并借助其他艺术因素所构成的舞蹈思维的产物。除了一般人物形象外,包括一切舞蹈的动态形象,如单一的舞蹈动作的姿态造型、舞蹈动作组合、舞蹈场面调度等,它们不囿于单纯人物形象,而是越出人物形象的范围,重在表现那些具有一定舞蹈意象和意境的动态形象。比如在舞蹈表演中通过群体的舞蹈动作形象所形成的诸如群山、大海、燃烧的火焰、奔腾的江河等,是体现了丰富意象和深远意境的舞蹈形象。 

第二,抒情性。舞蹈和音乐一样,以表现情感为主,但由于舞蹈是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充分展示,且具有综合性艺术特色,因此比音乐的情感渲染和气氛烘托的色彩更为浓烈。这集中表现为其抒情与表现的统一。舞蹈艺术具有表达情感、表现情绪、表现意象和意境的特性,同时又是尽情抒发和渲染情感的艺术。《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将舞蹈置于情感抒发的最高层次。与音乐相比,舞蹈有一定的再现性,舞蹈动作的虚拟化和程式化是介于表现和再现之间的艺术手段。随着舞蹈的发展,其表现性特色和精神性因素愈加突出。在现代舞蹈中,几乎找不到丝毫摹拟或再现的痕迹。舞蹈与音乐类同,其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的意义,而艺术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它表现一定的情感范围,但没有确定的形象和意义。在舞蹈表演中,舞者常常是以情带舞,以舞传情,凭借一系列能够表达审美情感的舞蹈动作、步伐、手势、姿态和表情等,将内心无形的情思,也即意象,外化为具体、生动且富有美感的动态形象,从而完成舞蹈创作的基本使命。如果在舞蹈中过分强调其表现观念性或精神性的使命,实际上是勉为其难。 

第三,律动性。节奏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舞蹈节奏一般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人体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以及动作幅度、强度的大小等,因此,舞蹈节奏常常体现为人体动作的韵律美。宇宙万物的运行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种秩序即节奏。人们以自然形态的生活动作为基础,予以提炼、加工和美化,创造出舞蹈动作的节奏性。说到底,舞蹈节奏在根本上是人的生理与心理节奏的审美化表现。在人的机体内部,首先是人的生理机制本身具有规律性的运行节奏,这是维系人的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与之相联系,人的心理机制也有一定的运行节奏。而当人的各种情绪和情感发生变化时,便会使机体内部产生各种不同节奏的变化。舞蹈是一种情感性活动,其情感变化所导引的内在节奏变化又会通过舞蹈动作的节奏变化表现出来。舞蹈节奏通常表现在动作的力度、速度和幅度这三个方面,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幅度的大小,均可与特有的情感色彩相联系。舞蹈节奏与舞蹈者面部与肢体表情因素相结合,加上音乐等因素的配合,更可以表现出较为复杂和丰富的情感内容。一般说来,旋转的动作可以表现人物激动的情感,旋转力度的渐弱和速度的渐慢,也就意味着激情的渐渐平复;跳跃的动作常常用来表现喜悦和欢快的情绪,幅度较大的跳跃动作更可以表现人物的豪迈与奔放。某些现代舞蹈的动作节奏时常体现出对人的生理节奏的超越,或者心理节奏的放逐甚至紊乱,其动作节奏也就时常出现超乎寻常的律动,这与特定的心理和情感因素恰恰是相吻合的。而某些怪诞或杂乱的舞蹈节奏,也正是表现了舞者心理和情感的失谐。舞蹈动作节奏的起伏变化,不仅可以表达一定的内容,传达一定的情感,同时可以形成舞蹈的韵律美。例如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以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与丝绸之路为背景,通过唐代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的经历,歌颂了中外人民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剧中女主人公英娘的一段独舞,从“反弹琵琶”的造型开始,动作节奏由缓到急,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展现了人物情感的起伏变化,塑造出优美动人的舞蹈形象。在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观众深深感受到舞蹈的韵律美。在舞蹈艺术中,音乐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成功的音乐就没有完美的舞蹈,而节奏正是它们结合的纽带。富有韵律美的舞蹈动作,建立在音乐节奏的基础之上;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正是节奏将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完美的舞蹈作品。

文档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这两门艺术。表情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门类。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和巫术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舞蹈与音乐。原始巫术仪式常常是原始人敲打着石器时代的原始工具,跳着模仿狩猎活动或者娱神的原始舞蹈来进行的。研究表明,当原始人类还处于野蛮时代,原始舞蹈就已有相当的发展,而原始音乐往往是伴随着原始舞蹈发展的。表情艺术也是当代人们生活中最普及、最广泛的艺术门类。与其他艺术种类比起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