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究 |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对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他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履行多种义务和使命担当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精神风貌。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优秀分子的集合,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2](P1)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各高校十分注重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汶川大地震、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活动中,大学生们的表现,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敢于担当、富有责任的精神风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中“啃老一族”、“潇洒一族”、“网瘾一族”等还为数不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 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一)理想信念缺失。 在一些大学生中;由于没有理想追求,幸福感降低,常常伴有空虚、失落情绪,由此带来酗酒、沉迷网络等; 。 (三)诚信意识薄弱。 目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在社会上引起较多的质疑声,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拖欠学费、贷款不还、求职材料造假等。
(六)集体精神匮乏。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强调个体,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 以上所列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归根结底,根源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分析。 对当代大学生出现的这些现象,既有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的挑战、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也有家庭环境教育的不当和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更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原因。 (二)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非理性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中国的父母可以为子女的成长和教育作出一切牺牲,子女相应地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依赖性较强,习惯接受,不懂得付出,家长这种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们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 (三)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虽然我国高校一直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教育中对社会责任感的地位与教育内容缺乏明确的定位,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加上渠道单一、方式简单,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止于表面,没有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学校跟着市场跑,不少学校把专业课、考研、应用技术的教育放在首位,忽视人文精神教育,导致学生注重个人技能的提高,忽视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出现责任意识文化的断层。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简单,绝大多数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社会经验,往往看问题比较片面,容易走向极端,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辨能力,不能正确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功利化的学习态度,没有把学习当作追求有意义生活的最佳方式,而是沦为寻求短期利益的工具,从而导致人生态度的功利化, 四、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4]作为高校、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培养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人角度,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大力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应是责无旁贷。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丰富和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 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石,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决定着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二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作用,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加强公识教育。 公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公识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国体、政体的基本内容、准则和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有自立能力、有信心、有参与意识、具备法律素养的自主公民。 开展公识教育:一要加强主体意识教育。二要加强权利义务意识教育三要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四要加强国识教育。通过国识教育,使大学生铭记自己是国家的构成分子,进而自觉维护国家权威、国家利益、国家荣誉、等。[5] P29)三是加强诚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道德,诚实守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君子一诺,重于泰山”,“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无信而不立”的古训和“没有良好的诚信记录就只能在社会中到处碰壁”的原则是相通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五)强化社会实践,注重知行统一。 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道路的最佳形式;通过青年志愿者、扶老助残、爱心奉献、挂职锻炼、社会调查等,大学生可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更加客观地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还可以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总之,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社会实践,确立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彰显对家国天下强烈的担当意识和鲜明的正义原则,增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