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少教多学”理念的基本认识
“少教多学”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理念。远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说:“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从此“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被明确提出。其实与这一理念类似的观点早已有之。不论是孔子的“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还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与其有着一致性。而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则更好地诠释了“少教多学”的理念。那么怎么来认识这一理念呢?我想我们应该明确以下几点认识: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育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构建的)、双主理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及我们现在提出的新课程理念是极其相似的,甚至可以说本质是一样的。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是对传统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一次。它标志着我们传统教学思想的转移,即从原先的以教为主,转向新课改以后的以学为主。
“少教多学”作为课堂教用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就是要求教师重新审视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确定通过教哪些最基本的东西,让学生“学会”,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即“会学”。
二、构建“少教多学”课堂的意义
1、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十年,但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课堂上“多教少学”“满堂灌”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在这种情况下,课堂往往死气沉沉,毫无活力可言。清华大学冯克勤教授曾批评当前教育说:“目前中小学教育的最大‘功绩’是用成千上万个愚蠢的作业题让学生(不是全部)讨厌科学,不会提问题也不会思考”。要想改变这种窘境,“少教多学”就是一剂良药。“少教多学”就是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就是要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唯有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被激发,课堂的活力才会被激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被迅速提高。
2、有利于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还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少教多学”理念的推行,有利于教师的手脚,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少教多学”要求教师必须自学各种新知识,而且确保不是略知一二。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素养,才能真正推行“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要求教师要有高效的工作效率和敏锐的洞察力。老师要知道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要能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在教学中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生所需要的东西有效地结合起来。
“少教多学”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想要实现“少教多学”,教师必须反思怎么来少教,在哪些地方少教,少教到什么程度,多学到什么程度,“少教”与“多学”各有什么有效的方式方法……
“少教多学”要求教师参加培训和研讨活动。“少教多学”应该是一个实践、改进、再实践的递进过程。广大教师只有相互交流,相互取经,才能提高理论修养改变教学观念,才能少走弯路。
3、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种境界其实质就是学生的多学,自主地、主动地学。在这种教学状态下,教师自然不需要霸占课堂,自然不需要包办代替,自然可以“少教”。“少教多学”与新课程标准是不谋而合的:均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做足了文章,且均与“教”和“学”关系密切;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均鼓励学生个体主动地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少教多学”理念的提出,对于彻底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颇为棘手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促进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三、构建“少教多学“课堂的策略
1、教学主体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把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把学生作为知识传授的客体,或者说是接受对象。“少教多学”的内涵和核心意义是以学习者为根本,为中心,为主体。《学会生存》认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那么怎么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还学生以研读思考权
课本首先不应是教本,而应是读本。“少教多学”的课堂应该为学生们提供许多旨在自我愉悦、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只有把文本研读和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
(2)还学生以提问探究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苏格拉底也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少教多学”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有问”“善问”“会问”的课堂,也是学生通过思考,合作探究“解问”的课堂。古语有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把提问探究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才能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来。
(3)还学生以体验评价权
“少教多学”的课堂应该是特别注重学生体验的课堂。只有把感受体验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同时给学生以一定的评价权,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从而为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重点由知识的传授转为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少教多学”的新课堂则不这样。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知识是教不尽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少教多学”的新课堂其教学重点不仅仅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是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课堂教学要达到“少教多学”的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只有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才能真正实现老师的“少教”。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的互动过程。在这过程中不仅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而且学生要在对话中分享了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了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多学”。
(3)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少教多学”理念倡导不仅鼓励学生个体主动地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更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质疑思辨”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这种能够质疑、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的方案的能力,这种能够针对自主行动、个体发展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动机、目标和结果进行反思的能力,恰恰是学生“多学”和终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3、教学关系由“以教代学、以教抑学”转为“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传统教学模式如同“按着鸡脖子喂米”。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教师的“教”完全控制了学生的“学”。“少教多学”的新型课堂则完全不是这样,它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是“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其具体表现就是“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教学论说:“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知识、能力和审美内容的要求实施教学。整个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都由教师控制着。“少教多学”则不一样,它要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的起点到终点的顺序不是从教师到学生,而是双向乃至多向的。它引发的是学生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人,学习也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另一方面学习是学生思考、质疑探究、自主建构和批判创新的活动,也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相互沟通、积极对话、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这种教与学关系的变化引发的是课堂教学性变化和实质性进步。
(2)“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少教多学”以生为本,但并不是不要教,而是要以“教”导“学”。这种“教”不是“灌”而是引导,这种“教与导”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注意“教什么”。要实现教的少学的多,教师在教什么上必须下足功夫。教师教要教重点难点,要教规律方法,要讲易错易混点。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不教,对于通过自己学习能掌握的不教,对于不能举一反三、启发深思的不教……总之,教师的“教”是能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的“教”。
注意“怎么导”。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提问或是讲授都要富有启导性、挑战性,要加强学法的指导。既要正确导引,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由浅入深逐步领会,进而达到开拓思维的目的;又要善于导引,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把热爱学习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既要精心指导,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学生合作探究深入思考;又要耐心疏导,对学生思路不畅混乱,教师要耐心疏导,使学生能够拨乱反正,理顺思路把握规律。
总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最具创造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作为学习主阵地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建构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只有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积极地学习、地学习、深度地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